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6日,雀巢收购徐福记国际60%股权的计划获得商务部批准。这被一些媒体解读为,跨国企业在华正在进行反击,反击的方式是在当地实施收购。
之所以将其定义为反击,是因为前不久,达能宣布暂停上海工厂的生产,关停了其在上海的酸奶厂。与此同时,雀巢集团也暂停了所有华东地区的冰淇淋零售业务,同时停止上海相应工厂的生产运营。
两大国际巨头同时在上海市场做出的同类举动引起广泛关注,有媒体对此评价称,部分国际巨头正在中国市场上演“撤离门”。
那么,这些外资巨头遇到了什么,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什么特征,又将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态势?就此,《中国周刊》记者采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
Q=《中国周刊》
A =王志乐
跨国企业并未撤退
Q:雀巢和达能调整在华业务模式的新闻最近炒得挺热。主要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本土企业成长之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另一个跨国公司百盛,它旗下的肯德基和必胜客两个品牌在中国市场仍旧持续发展,百胜目前的营业利润已有一半来自中国,肯德基也在近期电视广告上广泛传播“感谢中国”的概念。这些似乎是对于中国市场的不同反映,你怎么理解?
A:跨国公司都不是单一的业务,都是复合型的。单看雀巢,它关了生产厂,一定不是整体业务的收缩。雀巢反过来收购徐福记60%股权进入糖果零售,这就足以说明,关店只是内部业务的调整。哪部分赚钱上哪部分。不能就此下结论,说中国市场出了问题,更不能说明跨国公司不适应本土化。我从来不认为,外资企业要撤退。你说的百盛的例子就很典型。
Q:那就整体来说,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生存环境,就近两年来讲,是在转好还是在恶化?
A:我认为环境越来越好了。
Q:不过,事实上,一直都有反对的声音,甚至是比较激烈的观点,认为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断恶化,这几年也有外资企业的负责人发表这样的观点。
A:我觉得他们缺乏整体方向上的把握。以前,政策摇摆时期,中国很多专家站出来骂,说跨国并购这不好那不好。后来,中央认识到问题了,调整了政策,这些人又出来说好。我觉得,很多摇摆,都是舆论影响了政策。入世,不仅仅是对企业的考验,也在各方面锻炼中国的成长。
Q:中国入世正好十年时间。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的相互博弈合作,是这十年里一根生动的线条。这期间,投资环境发生了那些变化?
A:中国这些年的发展给我的启发是,中国政府只要放手,中国这些企业还是能去竞争的,并能获得竞争优势。外国公司也要承认市场规则,遵守国际法则,帮你承担一些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不是我们之前想象的那种狼。
这十年,最大的好处是,约束政府不要违规。WTO是约束政府不是约束企业的。十年下来,按照国际规范做事,对中国来说是最大的受益。十年里,我看到人大法工委介绍情况,各个地方立改废的原来跟国际规则不合的东西有19万多件。
Q:尽管改变很多,但今天依然能听到不少外资企业的感慨和抱怨。你怎么看这些现象?
A:现在国际上有人批评,说中国政府没有完全做好。我觉得不合实际,正因为我们加入WTO按照这个规范做,所以这个十年里,中国的对外经济,像对外贸易、外商投资,还有对外投资都出现了非常大的发展。
即使是在2006年舆论不好的时候,跨国企业们会抱怨,批评,说我们哪里不对,但是它不会撤退。不能看到一个新闻事件,就得出结论说外资撤退了。你看,经济危机来了,外资都会倾向中国市场。中国的外资比例就会增大。
国外市场好了,外资的比例会下降,但是绝对数值不会下降。
Q:但如果说中国政府做得很完美,恐怕也不客观,政府本可以做得更好。
A:是,本来可以进而约束政府在国内的非市场性冲动的,但是这点不是很成功。在国内,实现对政府的约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姓中还是姓外
Q:你所说的2006年,跨国公司收购国内品牌,国内舆论就吵得很激烈。2006年凯雷要收购徐工,吵到了高峰。有的说,要保护民族品牌。有的说,这就是商业规律。你怎么看那个历史阶段?
A:其实,大家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姓中姓外的问题。我自己感觉,这一次的争议也没有什么稀奇的,不是也过来了么?
这是深藏在我们民族内部的狭隘的民族情绪,和我们多年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两个东西结合,最后导致在这次入世以后,本来我们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摇摆。
Q:那个阶段,在中国经商的外国人也很抱怨,说,我们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你也听到了?
A:我经常和外商交流。外国人批评的东西,认真听,还是有意义的,不要认为都是攻击。我们那个阶段,起码在舆论上是给外商一个不好的环境。你这么大个国家,你怕什么。以前不强大的时候,都过来了。那时候批评多,说我们态度不对。有外资企业也在犹豫,但不是撤退。
Q:我们的确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主要反映在哪些地方?
A:关于跨国公司和自主创新的问题。我们后来鼓励自主创新,这很好,但是有人就觉得,应当是自己的企业创新,因而排斥跨国企业,排斥外资。这导致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出台的政策里面,就把自主创新非常严格地限定了。有一条规定这么说:你的创新必须首次商标注册在中国。还有一条说,政府采购要优先考虑自主创新产品,又排斥了跨国公司。其实,这对我们不好。
Q:有些不好的地方依旧在延续,外商在华的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外企还不能算是自家人。你同意么?
A:就这个问题而言,有一些方面已经在改善了。2011年6月财政部发布通知,7月1日起停止执行自主创新产品和政府采购挂钩的三个文件。这意味着政府采购方面对外企的排斥得到了解决。
昨天(12月15日)商务部刚发了个公告,截至11月底,今年我们引进外资是1034亿,去年一年是1057亿。外国人也觉得这两年环境好多了。中央政府从去年年初开始或者前年年底开始,就做了非常认真的纠正。探讨怎样真正把外资企业作为中国企业来管理,发挥他们的作用。把姓中姓外的争议做了一个结论,说外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
为此,我们实现了两税合一(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两部法律法规统一成一部所得税法)。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比如四法合一(将现行的“外资三法”和《公司法》修改合并为统一适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还没有实现。四法合一才能真正实现外资企业跟中国企业一样,成为自家人。
政府干预副作用大
Q:国内谈经济,宏观调控是个避免不了的词语。政府的干预,有时候是正面的,有时候起到相反的效果。这十年里,国内经济环境的哪些变化,影响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
A:政府干预副作用比较大。如果政府干预多了,对于阻碍投资环境的作用就大了。说实在的,我觉得正面的干预作用很小。外资看中国,第一是这个市场。不是看中政策优惠还是不优惠。其次是性价比高的劳动力。然后是产业配套,最后是政策。政策不反对就是支持了。
Q: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提高。
A:就像买衣服,最便宜的不一定是最佳选择,质量不好啊。中国和越南相比,越南的劳动力低,但是中国的劳动力可能技能和态度更好,是性价比最高的。所以,我们看到,金融危机以来,外资在华的投资比例又高了。
Q:外资的投资也可以反过来促进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怎样理解外企的促进作用?
A:跨国公司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再一个是中国体制转型的催化剂,在中国和平崛起这个大战略中,我们是利益共同体。
Q:像近期大家讨论的雀巢和达能,他们在华业务的发展,确实给本土食品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但他们的一些业务调整,也确实容易被过度解读,他们是在舆论的聚光灯下运营。这样的话,跨国企业在中国经济环境下发展,有哪些新的挑战?
A:我这几年,强调合规性,反对商业腐败。西门子2008年商业贿赂案后,在按照国际法规受到惩罚,也在改。越来越多企业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发布了一个合规反腐的报告,世界500强的企业,在中国的有57家,这57家中有21家做得不错,已经有规范系统的考察审核等。
当前一个焦点是你能不能坚持干干净净地做业务,而不搞违规的事。
这是未来十年,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巨大挑战。
之所以将其定义为反击,是因为前不久,达能宣布暂停上海工厂的生产,关停了其在上海的酸奶厂。与此同时,雀巢集团也暂停了所有华东地区的冰淇淋零售业务,同时停止上海相应工厂的生产运营。
两大国际巨头同时在上海市场做出的同类举动引起广泛关注,有媒体对此评价称,部分国际巨头正在中国市场上演“撤离门”。
那么,这些外资巨头遇到了什么,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什么特征,又将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态势?就此,《中国周刊》记者采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
Q=《中国周刊》
A =王志乐
跨国企业并未撤退
Q:雀巢和达能调整在华业务模式的新闻最近炒得挺热。主要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本土企业成长之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另一个跨国公司百盛,它旗下的肯德基和必胜客两个品牌在中国市场仍旧持续发展,百胜目前的营业利润已有一半来自中国,肯德基也在近期电视广告上广泛传播“感谢中国”的概念。这些似乎是对于中国市场的不同反映,你怎么理解?
A:跨国公司都不是单一的业务,都是复合型的。单看雀巢,它关了生产厂,一定不是整体业务的收缩。雀巢反过来收购徐福记60%股权进入糖果零售,这就足以说明,关店只是内部业务的调整。哪部分赚钱上哪部分。不能就此下结论,说中国市场出了问题,更不能说明跨国公司不适应本土化。我从来不认为,外资企业要撤退。你说的百盛的例子就很典型。
Q:那就整体来说,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生存环境,就近两年来讲,是在转好还是在恶化?
A:我认为环境越来越好了。
Q:不过,事实上,一直都有反对的声音,甚至是比较激烈的观点,认为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断恶化,这几年也有外资企业的负责人发表这样的观点。
A:我觉得他们缺乏整体方向上的把握。以前,政策摇摆时期,中国很多专家站出来骂,说跨国并购这不好那不好。后来,中央认识到问题了,调整了政策,这些人又出来说好。我觉得,很多摇摆,都是舆论影响了政策。入世,不仅仅是对企业的考验,也在各方面锻炼中国的成长。
Q:中国入世正好十年时间。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的相互博弈合作,是这十年里一根生动的线条。这期间,投资环境发生了那些变化?
A:中国这些年的发展给我的启发是,中国政府只要放手,中国这些企业还是能去竞争的,并能获得竞争优势。外国公司也要承认市场规则,遵守国际法则,帮你承担一些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不是我们之前想象的那种狼。
这十年,最大的好处是,约束政府不要违规。WTO是约束政府不是约束企业的。十年下来,按照国际规范做事,对中国来说是最大的受益。十年里,我看到人大法工委介绍情况,各个地方立改废的原来跟国际规则不合的东西有19万多件。
Q:尽管改变很多,但今天依然能听到不少外资企业的感慨和抱怨。你怎么看这些现象?
A:现在国际上有人批评,说中国政府没有完全做好。我觉得不合实际,正因为我们加入WTO按照这个规范做,所以这个十年里,中国的对外经济,像对外贸易、外商投资,还有对外投资都出现了非常大的发展。
即使是在2006年舆论不好的时候,跨国企业们会抱怨,批评,说我们哪里不对,但是它不会撤退。不能看到一个新闻事件,就得出结论说外资撤退了。你看,经济危机来了,外资都会倾向中国市场。中国的外资比例就会增大。
国外市场好了,外资的比例会下降,但是绝对数值不会下降。
Q:但如果说中国政府做得很完美,恐怕也不客观,政府本可以做得更好。
A:是,本来可以进而约束政府在国内的非市场性冲动的,但是这点不是很成功。在国内,实现对政府的约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姓中还是姓外
Q:你所说的2006年,跨国公司收购国内品牌,国内舆论就吵得很激烈。2006年凯雷要收购徐工,吵到了高峰。有的说,要保护民族品牌。有的说,这就是商业规律。你怎么看那个历史阶段?
A:其实,大家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姓中姓外的问题。我自己感觉,这一次的争议也没有什么稀奇的,不是也过来了么?
这是深藏在我们民族内部的狭隘的民族情绪,和我们多年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两个东西结合,最后导致在这次入世以后,本来我们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摇摆。
Q:那个阶段,在中国经商的外国人也很抱怨,说,我们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你也听到了?
A:我经常和外商交流。外国人批评的东西,认真听,还是有意义的,不要认为都是攻击。我们那个阶段,起码在舆论上是给外商一个不好的环境。你这么大个国家,你怕什么。以前不强大的时候,都过来了。那时候批评多,说我们态度不对。有外资企业也在犹豫,但不是撤退。
Q:我们的确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主要反映在哪些地方?
A:关于跨国公司和自主创新的问题。我们后来鼓励自主创新,这很好,但是有人就觉得,应当是自己的企业创新,因而排斥跨国企业,排斥外资。这导致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出台的政策里面,就把自主创新非常严格地限定了。有一条规定这么说:你的创新必须首次商标注册在中国。还有一条说,政府采购要优先考虑自主创新产品,又排斥了跨国公司。其实,这对我们不好。
Q:有些不好的地方依旧在延续,外商在华的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外企还不能算是自家人。你同意么?
A:就这个问题而言,有一些方面已经在改善了。2011年6月财政部发布通知,7月1日起停止执行自主创新产品和政府采购挂钩的三个文件。这意味着政府采购方面对外企的排斥得到了解决。
昨天(12月15日)商务部刚发了个公告,截至11月底,今年我们引进外资是1034亿,去年一年是1057亿。外国人也觉得这两年环境好多了。中央政府从去年年初开始或者前年年底开始,就做了非常认真的纠正。探讨怎样真正把外资企业作为中国企业来管理,发挥他们的作用。把姓中姓外的争议做了一个结论,说外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
为此,我们实现了两税合一(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两部法律法规统一成一部所得税法)。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比如四法合一(将现行的“外资三法”和《公司法》修改合并为统一适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还没有实现。四法合一才能真正实现外资企业跟中国企业一样,成为自家人。
政府干预副作用大
Q:国内谈经济,宏观调控是个避免不了的词语。政府的干预,有时候是正面的,有时候起到相反的效果。这十年里,国内经济环境的哪些变化,影响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
A:政府干预副作用比较大。如果政府干预多了,对于阻碍投资环境的作用就大了。说实在的,我觉得正面的干预作用很小。外资看中国,第一是这个市场。不是看中政策优惠还是不优惠。其次是性价比高的劳动力。然后是产业配套,最后是政策。政策不反对就是支持了。
Q: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提高。
A:就像买衣服,最便宜的不一定是最佳选择,质量不好啊。中国和越南相比,越南的劳动力低,但是中国的劳动力可能技能和态度更好,是性价比最高的。所以,我们看到,金融危机以来,外资在华的投资比例又高了。
Q:外资的投资也可以反过来促进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怎样理解外企的促进作用?
A:跨国公司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再一个是中国体制转型的催化剂,在中国和平崛起这个大战略中,我们是利益共同体。
Q:像近期大家讨论的雀巢和达能,他们在华业务的发展,确实给本土食品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但他们的一些业务调整,也确实容易被过度解读,他们是在舆论的聚光灯下运营。这样的话,跨国企业在中国经济环境下发展,有哪些新的挑战?
A:我这几年,强调合规性,反对商业腐败。西门子2008年商业贿赂案后,在按照国际法规受到惩罚,也在改。越来越多企业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发布了一个合规反腐的报告,世界500强的企业,在中国的有57家,这57家中有21家做得不错,已经有规范系统的考察审核等。
当前一个焦点是你能不能坚持干干净净地做业务,而不搞违规的事。
这是未来十年,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