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井伸之如何把索尼推向衰退深渊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疑,索尼衰退了,或者说现在的索尼早已不是那个和任天堂一样,把灵感和技术完美融合的日本品牌了。
  在讨论索尼衰退的各种原因时,我想不得不提及出井伸之。正如美国社会学学者约翰·内森说的那样:“在使索尼准备迎接未来的过程中,出井伸之使其出现了创建50年来的第一次间断。”内森所言的间断包括战略间断、文化间断、管理间断,进而是品牌内涵的间断。出井伸之在早年深受法国新浪潮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的影响,戈达尔一直在用革命性的镜头语言表达着自己,出井伸之曾经直言对戈达尔的热爱:“大家都是革命的人。”
  出井其人
  出井伸之像大多数他这个年龄的日本人一样,终生只为一个公司服务。他出身于书香世家,23岁时加入了当时还是个小公司的索尼株式会社。他没有任何技术方面的基础,其早期职业生涯主要与海外销售有关,在上个世纪60年代,出井两度被派往瑞士工作,并于1968年参与组建了索尼的法国分公司。
  1990年,出井开始主管公司的全球广告宣传和营销业务,直到1994年,57岁的出井才成为索尼公司常务董事。一年后,他的前任大贺典雄意外地选择了这个“异教徒”作为自己的接班人,1995年4月出井担任了总裁。对于这次出井的上位,有人说是盛田昭夫暗中授意大贺典雄,因为出井曾在欧洲照顾过他的家人。
  1997年,当索尼决定真正放眼全球的时候,出井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跨国经营者了,他在全球范围穿梭以巩固Sony品牌的形象。英特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安迪·格鲁夫曾说:
  “出井是日本最具现代经营头脑的经理人之一。他进行市场推广、作出决定以及对待美国合作伙伴的方式综合了日美管理的优点,同索尼的国际化特性非常吻合。”
  去索尼化行动
  出井伸之的一个惊人之举就是打破了在日本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终身雇佣制。出井发起了使索尼更加轻盈的工程“转型60”,即在索尼公司成立60周年之际实现再造。“转型60”计划削减90%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配件品种,在全球范围内关闭了15家下属工厂,并裁去17000名工人,力求实现削减3300亿日元的固定成本。面对舆论压力,出井的解释是:一切为了成为领先者。
  为了让索尼能像微软等美国企业一样出现中生代的领袖人物,出井利用“网络中心”进行新一代管理层的选拔工作。他抛弃了传统业务部门的等级制度,而是设立了美国、欧洲、亚太三大业务区域,并将区域大权交给了更年轻的管理者。
  为了让索尼真正具备国际化的眼光,出井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公司具有一个国际化的大脑,即改组董事会。在日本企业里,董事会往往是一个摆设,并不像美国企业那样具有实在的意义。出井首先把30位高级董事调离董事会,目的是划清董事会的专门职能、公司的决策与监督及执行主管之间的界限,让董事会能够相对独立地起作用。他坚持董事会内部应该有一两位通晓日本和全球业务的日本董事以及像韦尔奇这样的全球性商业领袖。出井很风趣的为自己改组董事会打了一个比方:“如果要让韦尔奇为我们工作,我们必须先设立一个让他满意的董事会。”
  他在接受一家中国媒体采访的时候说:“Sony的30%业务在日本,70%业务在海外,有很多非日本员工,比例大概是1/3为日本员工,2/3为非日本员工。我们认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很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Sony不同于其他的日本公司,我们致力于打造全球化的公司。中国企业家通常想的是本土,对于Sony来说,关键是全球的思维,当地的特点,还不能忘了日本。这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
  方向正确:出井的数字梦
  在出井的眼中,优秀的企业应该是时代脉搏的触摸者。他在看到美国时代-华纳的结合之后,就认定因为互联网带来的现实与虚拟企业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他认为,索尼已经具备了这个时代的“现实”部分,未来企业要做的就是打造出一个“虚拟”的部分出来,然后利用索尼的品牌号召力将两者集合起来。用出井自己的话来讲,未来的索尼将会用“无处不在”这个词来形容,这意味着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计算机系统都触手可及。
  很快,出井就和他的高级管理队伍建立了一个新的商业部门——“网络应用和内容服务”部,或者叫“Nacs”。 随后,索尼宣布全国推行网络战略,为了创造网络时代理想的管理模式,索尼将集团总部定义为e总部,并且成立e管理委员会,其目的就是确定和实施索尼的互联网战略。
  过去,索尼公司执行的是制造业企业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体制,任何行动都必须由公司的最高决策层通过,这显然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出井认为,新的时代要求企业构筑起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总部与各组织间的全新关系,企业在把权力分散到各部门的同时,还要增强总公司的凝聚力。改组之后的索尼,各分公司享有一定的决策权,又避免出现因为互联网的空间隔断性造成的公司内部各部门的疏离和重复性开发。这就是出井所倡导的网络时代“统一/分散型”经营方式。
  2000年,出井提出要在宽带时代打造“索尼梦想王国”,到2001年要将索尼转型为个性化频道网络解决公司,再到2002年又提出索尼要成为“传媒+技术型企业”,在出井伸之的领导下,索尼把重点逐渐放在了对游戏、娱乐市场的开拓上。这个时候,出井已经认识到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战场开始转入“客厅”之中了。
  为了让对他的梦想持怀疑的人信服,出井举了鼓掌的例子。“当你鼓掌的时候,你根本不能分清是哪一只手发出声音。同样的道理,我认为用户不会再区分软件和硬件了,”他说,“我们必须在一个根本变化了的环境里,生产具有独特性的硬件和软件——这一点,我们已经从音乐和电影产业得到证明了。”
  出井的数字梦已经很清晰了,用索尼产品为家庭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从终端到内容,索尼将无所不包。如果进行横向观察的话,会发现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出井要面临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来自美国的苹果。   现实很骨感
  2005年3月份,索尼出现了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事调整,为索尼提出数字梦想的出井黯然下台,和他一起离去的还有他的高管团队。
  显然,出井追求数字梦想的超前战略没有为索尼的整体利润做出很大的贡献。在出井看来,用网络把消费电子产品和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将会开拓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世界,带来高附加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出井伸之是索尼领导人中第一个将内容的重要性提高到与技术平等甚至是更高地位的CEO。但问题在于,如此超前的定位并没有给索尼带来足够的利润。
  导致出井下台的直接原因在于索尼在传统优势领域里的落后,当平板电视实现了产业化,索尼产品却没有掌握其核心技术,结果措手不及。技术上的退步,导致了以前一直走高端路线的索尼被迫和对手展开了价格战,结果到2004年,索尼的利润已经跌到了十年来的最低点。曾被无数中国家电企业视为“榜样”的索尼将消费电子业的王座拱手让给了三星。
  2003年索尼公布的财报显示其利润锐减98%,电子产品的利润率下降到约为1%。在实行了一系列削减成本的措施之后,2005年索尼的营业利润仍然没有起色,而距离出井本人提出的要在2006年公司60周年大庆之前营业利润率重上10%的目标相差甚远。
  埋下祸根
  脱离索尼的立场看出井伸之的变革,无可厚非。远见、伟略、国际化思维是当初大贺典雄最看重的品质,出井伸之对未来科技趋势和产业的融合,看得也十分准确。软硬一体,内容致胜,这正是目前数字产业的主流趋势,问题恰恰在于,在实现远见的过程中,出井的行动和其思维一样,过于抽象化了。
  出井伸之曾经评价盛田昭夫,大贺典雄这两代索尼领导人,说他们没有抽象化能力。“盛田先生关心的是索尼产品地开关或启动按钮的位置和恰当功能等诸如此类问题。……大贺先生是一位艺术家,拥有艺术家的傲慢和嫉妒……假如他被什么东西感动,他便被彻底而纯粹地感动了,因此觉得没有必要去探索其理论意义,甚至一般意义。”因此,出井更喜欢探索理论意义,展望未来。
  出井伸之的某些哲学观确实十分强大,却也充满着马萨里克般的不切实际。托马斯·马萨里克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首任总统,在民族主义哲学的指引下,他肢解了奥匈帝国,造成了欧洲大陆的不稳定局面。民族纯粹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语言或者种族上的少数民族,马萨里克的哲学观本身就是偏颇的。对应到出井伸之对未来的构想上,也许我们可以说他秉持的是一种“数字主义”。
  出井伸之曾经说:“业务本身存在一定的逻辑性:如果我们能像银行家一样将我们的业务归结为数字,那么我们便不必整日为数字背后隐藏的心理和情绪所困扰。我们不会无视文化差异地存在,反之,我们必须找到一种不因文化差异而影响对公司控制力的机制。在一个战略性的控股公司里,你根本无须文化因素的参与。”
  正是这种去文化因素的抽象逻辑,导致了索尼在创新上出现了巨大的断层。索尼为代表的日本企业的创新特点是建立在个人关系之上,这种个人关系可以使得组织中的人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工作中,而不会斤斤计较,同时,个人间的情感是激活创新灵感的绝佳催化剂。当出井伸之全面改造索尼的管理文化时,只顾着实现自己在未来数字世界的宏伟布局,而破坏了索尼创新的基因。
  索尼是否真的适应绩效主义,事实已经给出了证明。
  为让索尼继续在去日本化的道路上狂飙突进,出井伸之选定的接班人是不会日语的斯金格。事实证明,斯金格主政后的索尼正式进入了衰退期。索尼曾经赖以成名电子产品业务日渐式微,加之金融危机的爆发,斯金格黯然下台。
  约翰·内森认为,出井伸之上台是索尼发展历史上的分水岭,左边是曾经因为崇尚情感因素而带来的创新精神,右边则不得而知。事实上,出井伸之对索尼的变革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教学案例,即如何在文化改造和战略变革上求得平衡。
其他文献
中国零售银行业在过去十几年内发展迅猛。银行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股权结构改革,其专业程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环顾当今市场,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状态,新挑战也不断涌现,这些挑战不仅来自民营银行、海外金融机构,甚至是非金融行业的跨界竞争者。无论是对现有的银行还是新挑战者而言,只有将创新进行到底,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在过去,银行首先关注转型,其次是客户细分。在转型过程中,它们设立了规
期刊
互联网金融热火朝天,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之一,诺亚财富也瞄准了互联网金融这块市场。  带来互联网思维  在加入诺亚之前,黄俊鹏告别了老东家腾讯出来自主创业,2013年他和几个合伙人一起做了一个微信公共账户,因为以前负责QQ团购,创业之初做的也是公司团购类的业务。只是那时他并没有把这个当作事业性的方向,也做好了要在创业路上长期战斗的准备。  得益于在腾讯的积累,黄俊鹏在创业之初即顺利找到
期刊
每次演讲时,我都会做个小实验:  首先,我请在推特上关注了演员阿什顿·库彻(Ashton Kutcher)的听众举手。不出所料,大部分听众都举了手。最近几年,库彻一直在大肆搜罗粉丝,甚至不惜租用广告牌宣传自己的推特。2009年,他成为第一位粉丝数破千万的推特用户;2013年初,这一数字攀升到1370万。库彻俨然是社交媒体“影响者”的化身。  不过,当我再问:他的推文直接影响过你的行动吗?大部分时候
期刊
回到2004年,达美航空(Delta)当时正处于破产保护,其他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联合航空、美国航空和西北航空,境遇也大致相同。几十年来,航空业目光短浅,很多决策带来灾难性后果,企业与员工关系非常恶劣。2007年,达美航空走出破产保护,我们决定重振旗鼓,做出改变。  前西部航空C E O杰拉尔德·格林斯坦(Gerald Grinstein)本已退休,但他临危受命出任达美航空董事会主席,负责重组事宜
期刊
团体在决策中很容易误入歧途,美国心理学家欧文·詹尼斯(Irving Janis)把这种现象称为“团体迷思(groupthink)”。詹尼斯通过实验发现,封闭的团体讨论会产生简单化和模式化思想。具体到一个团队在做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使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会使决策参与者不能进行客观分析,结果造成团体决策缺乏智慧。  团体犯错有两大原因:一是与信息信号有关。人们具有互相学习的本能,团体的错误往往源
期刊
营销人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品牌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近期,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新发现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反思,传统的营销概念是否还适用于目前的商业环境?  Roku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品牌,却占据了电视机顶盒市场重要的市场份额。在平板电脑市场(除了iPad),一些报告显示“用户并不在乎生产厂家。”我们将这些现象归因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
期刊
人类追求幸福,有什么方式呢?我总结就两种方式,一种你要自己幸福,你首先要让别人幸福;另一个方式,你通过使别人不幸福而自己变幸福。我们就定义前一种方式为市场的逻辑,后一种方式就是强盗的逻辑。这两种逻辑是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当中基本是强盗逻辑主导,只是到了近代,市场的逻辑才超越强盗的逻辑,作为人类追求幸福的主要方式。  到近代以后,尽管市场的逻辑占主导,但我们仍然看到不时有强盗的逻辑,包
期刊
周六到了,美美地睡个懒觉,起床后打开家门把昨天通过一亩田微信账号预订的新鲜蔬菜收回来,和老婆一起动手做了顿健康午餐。饭后,心满意足地靠在沙发上,听着音乐喝着茶。老婆说,家里要打扫一下。第一时间拿出手机,打开云家政预订了下午3点家政阿姨上门服务2个小时,两个小时的服务很快结束了,阿姨很认真很职业,必须在服务号里给个好评赞一下。很快傍晚时分,老婆通过点我吧APP预订了WAGES的套餐,30分钟后热情的
期刊
我们访谈过的高管中,无论身处银行、零售还是其他行业,很多人仍在苦恼如何为客户设计完美的跨渠道体验,即如何利用数字化高效地、无缝地提供给客户真正需要的、合时宜的产品或服务信息。  当然这种追求完美的营销不会徒劳:未来5年左右,人们将有望看到消费者体验在实体和虚拟环境之间的彻底融合。事实上,由于无处不在的大数据、物联网和网站编程与设计升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消费者决策的历程已悄然改变。现在的客户如果想搜
期刊
在镀金时代,行业巨头们多为家族企业。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和日本,最大的行业领先业者却由广泛且多元的股东所有。现在,只有近1/3的标普500企业仍然由家族创建并持有,亦即家族拥有主导性股份,能够对重要决策,特别是董事长和CEO人选施加影响。  迄今为止,新兴市场的情形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2010年收入为10亿美元或以上的私营企业当中,大约60%是由创始人或家族所有。并且我们有很充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