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新教法、新手段的不断引入,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当下的教学实践来看,过去教学的有些弊端并没有得到彻底的纠正。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人文素进行探索。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培养探索
新《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培养中小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正确理解人文,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和人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其人文素养主要有:如何很好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于社会、人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的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在以人文素养为核心,人文素养与语言能力并重、不可分割的语文素质观的指导下,我的语文教学的思路豁然明朗起来。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1.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师生的交往活动也应当充满尊重、宽容与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欣赏课文,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摆脱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和课文说“我不理解”“我认为应当这样”,还学生质疑权和商榷权,让学生有更多的勇气和胆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课文进行二度创作,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体悟人文精神。建立平等对话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才能与教师、与作者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精神共鸣,而原来机械式的学习也才能回归到诗意的、审美的语文教育。
2.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3.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文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寓于思想教育,是语文课的一个特点。所以,语文学科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而且,由于语文课程资源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更应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3.1 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跃出纸面,学生多方面的感知了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到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要重视积累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审美体验,受到了情感文化的熏陶。
3.2 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3.3 贴近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大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呢?就是要努力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4 营造班级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创造班级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班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设置学习园地、标语牌、黑板报、图书箱等,确保这些班级文化设施布局科学合理,美观大方。还要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创建团结、友爱、互助的班风,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风。让学生在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室里愉快地成长;让教室里终年荡漾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充满着人文的关怀。
4.认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广泛开展校内外语文实践活动,沟通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不但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开展好这些活动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石国利.《体会语文素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10.9.
[2] 文海山.《浅谈新课改下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11.6.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培养探索
新《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培养中小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正确理解人文,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和人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其人文素养主要有:如何很好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于社会、人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的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在以人文素养为核心,人文素养与语言能力并重、不可分割的语文素质观的指导下,我的语文教学的思路豁然明朗起来。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1.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师生的交往活动也应当充满尊重、宽容与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欣赏课文,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摆脱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和课文说“我不理解”“我认为应当这样”,还学生质疑权和商榷权,让学生有更多的勇气和胆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课文进行二度创作,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体悟人文精神。建立平等对话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才能与教师、与作者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精神共鸣,而原来机械式的学习也才能回归到诗意的、审美的语文教育。
2.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3.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文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寓于思想教育,是语文课的一个特点。所以,语文学科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而且,由于语文课程资源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更应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3.1 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跃出纸面,学生多方面的感知了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到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要重视积累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审美体验,受到了情感文化的熏陶。
3.2 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3.3 贴近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大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呢?就是要努力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4 营造班级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创造班级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班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设置学习园地、标语牌、黑板报、图书箱等,确保这些班级文化设施布局科学合理,美观大方。还要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创建团结、友爱、互助的班风,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风。让学生在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室里愉快地成长;让教室里终年荡漾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充满着人文的关怀。
4.认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广泛开展校内外语文实践活动,沟通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不但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开展好这些活动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石国利.《体会语文素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10.9.
[2] 文海山.《浅谈新课改下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