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自然课教学改革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9870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整实验,改革自然教学
  
  小学自然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工作中,我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实验效果,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增加一些实验。
  课本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光靠老师讲, 学生不易理解,可是用一个实验却能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一些取材容易,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的实验。 如在学习第九册《蒸发》一课时,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加快蒸发,在这个问题上,我在讲解的同时,增加了一个实验,我在黑板上同时擦上三块水迹,其中一块让其自然蒸发,第二块拿出理发用的电热吹风机,用吹风机的冷风档吹,第三块与第二块同时用另一个电吹风的热风档吹,结果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用热风档吹的水迹先干,用冷风档吹的水迹其次,自然蒸发的水迹很久才干。这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显示出来,而且结论更加科学可靠。
  又如:在学习《水的蒸发与沸腾》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水的蒸发快慢与通风向阳有关,我增加了一个实验:我安排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把同样厚的手帕洗后,一条晾在教室门背后,另一条晾在通风向阳处。并同时在这两处挂上温度计,通风向阳处的温度高些,手帕干了,而教室门背后的手帕还是湿的,这样学生自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2、改进一些实验。
  课本中的个别实验直观性差,现象不明显,我对部分实验的装置和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实验效果。如在三年级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实验,要求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流进瓶子里,把瓶子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到胶塞一松,漏斗里的水很快流进瓶子里去了,这是因为空气让出了它占据的空间,空气从胶塞处流出去了,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空气从胶塞和瓶口结合处“流”出的情景,我在胶塞和瓶口处刷上肥皂水,这样既能让学生观察到漏斗里的水流进瓶中,又看到胶塞与瓶口结合处出现了许多肥皂泡,即空气从那里“流”出来了。
  又如:在教学《压缩空气有弹性》时,一般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将空气吸入注射器,赌注注射器出口,把活塞向下压,手压不动时,松手,让学生看到活塞弹回来的情况。这时,有学生说出空气有弹性,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回答,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就算了。如果这样设计实验,改进一下,就会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先把注射器内放上弹簧,不堵口,压活塞,松手,活塞被弹回来,这是怎么回事——里面有弹簧,为什么里面有弹簧,活塞就能弹回来呢?——因为弹簧有弹性,再把弹簧取出来,换成空气,赌注出口,用力压活塞,松手,活塞弹回来了,这时学生就容易答出“压缩空气有弹性”了。
  3、替换一些实验。
  课本中的有些实验,在课堂上不能完成,所以可用其它方法代替。如在四年级第七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材是用在炉子上烧一满壶水引入的,这个实验在课堂上不易进行,而且用得时间又较长,学生平时只看见过水烧开的情景,这种现象生活中又不多见,所以我采用录像替换这个实验。
  又如:在六年级第十二册《彩虹的形成》一课,在阳光下用喷雾器喷雾的方法观察彩虹,这种方法在课堂上演示,要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天有无阳光),我把这个实验替换成用投影仪、水槽和热水来做实验,效果很明显。方法是:先把水槽放在投影仪上,然后打开投影仪,再往水槽中倒入热水,热水蒸发,在投影仪上方形成许多小水滴,就能很清楚地观察到彩虹。再如:在讲第八册《种子的构造》一课时,课本上的第一个实验是解剖蚕豆的种子,由于李各庄村的蚕豆种子较少,而改用花生的种子替换,花生几乎每家都有,而且更重要的是花生种子每部分的特征要比蚕豆明显,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4、变一些课上实验为课下实验。
  有些课上实验可让学生到课下去做。如:测量太阳高度、养蝌蚪和种大蒜等实验,可由学生到课下去做,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调整内容,改革自然教学
  
  在自然教学中,还会遇到一些教材所列举的认识对象,诸如某些具体的动物、植物,或某些现象是当地所少见的,甚至根本没有,教师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在四年级第八册《养蚕》一课,由于本地没有养蚕的,学生对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养蚕的知识,生活中从未观察到,相对说内容比较抽象,所以讲这一课,我采用录像的方法,边看录像边讲解,调整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效果较好。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出现各种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时间各不相同。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应配合季节变化,调整好最佳的教学时间,求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四年级第八册《花的构造》一课,应在下学期开学后第三周进行教学,而此时乐亭地区的桃花和白菜花还未开放,教材中列举的其它花开放的更迟,因此,我在教学中将此课推迟到四月下旬教学。
  又如:《养蝌蚪》和《两栖动物》相隔一课,即养蝌蚪到两栖动物其间只有两周时间,而蝌蚪长成小青蛙至少需要一个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两栖动物》一课的教学时间推后。
其他文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吹进了广大师生的心田。如今,我校小学语文启动新课程实验已将近两年。在经过一番孜孜以求、大胆实践之后,我们欣喜地发现,语文教学园地正悄悄地发生喜人的新变化。    一、教科书:一看就动心    乡村的清晨,一个小女孩正在小河边练唱,一只大公鸡正在打鸣催人早起;河中,大白鹅正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倒影……乍一打开一年级实验教
期刊
新课改的目标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给学生打造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这无疑给我们参加新课改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任务。同时要求教师平时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汲取过去教学经验的精华,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你如果采用的方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倘若采用的方法不
期刊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珠心算教学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如何,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的基础如何 , 应该是评价珠心算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那么,珠心算教学怎样贯彻新课程标准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立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造活动是在灵活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过于单一的训练必定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墨守成规。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知识的操作和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期刊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本文就小学数学课程教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创新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课堂教育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必须紧紧地抓住“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期刊
一、新课程标准实施带来的动力    1、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过去相比,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尤其技术教学时学生能主动听、主动练,且乐此不疲。此外,由于注重了学生运动爱好和技能专长的选择,学生的运动意识和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调动。  高中新课程
期刊
摘 要:初中新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提倡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能力,与生活联系密切,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因此,教师应活用好新课程,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 ;学生     初中数学新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勤于动
期刊
摘 要: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他们没有体会到数学的美丽。本文就如何把数学的美丽呈现给学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课堂; 美丽;学生    在数学家大会上,一位数学大师用洋溢着激情的字眼描绘数学。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数学是美的。”对于学生来说,数学课堂教学是他们接触数学的主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学则应在师生和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我国数学家
期刊
近年来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为依赖资源禀赋的资源型产业;资源型城市的产品附加价值低,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城市产业链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产业链发展出现问题,必然导致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危机。产业链问题关系到资源城市的兴衰,产业链问题不解决,将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辽宁省资源城市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需要培育的接续产业。
期刊
摘 要:新的课程理念强烈冲击着原有的教学体系,数学课堂教学面临同样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落实课改新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评价方式     一、数学课堂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新课标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突出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由过去面向尖子生
期刊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以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