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精心挑选的语文课文,具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是进行德育的好教材,特别有不少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先进人物的文章,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等,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品。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一、从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情感人手,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内心体验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在認识中产生,并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升华,因此,在培养情感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就必须“情思结合,激情明理”,重视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根据初中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逐渐趋于平衡的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入境入情,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思考:“小弗朗士原本是不爱国的吗?后来为什么会在短短一堂课的时间里爱国之情就表现得如此强烈了呢?”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解、感悟:国土将不复存在、家乡将不属于自己、母语也不能再继续学习,这种亡国之辱不光在成年人心里,包括孩子心里感觉也是极为痛苦的,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全都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了。
2、德育教育应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中进行
例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启发引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怎么做才是爱国的表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感受,很容易激发爱国之情。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尤其是爱国情感的体验,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渗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长期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下,心中的爱国之情会愈加强烈,最终成为一个爱国的人。这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在“春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能力。使学生的思想经历从“动情”到“晓理”,从“明理”到“立德”的飞跃。
二、在析词品句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剖析品味重点词句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有效时机
语文教学离不开重点词句的剖析和品味,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去体会关于爱国主义内容的句子,更能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发展和深化。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学生都很喜欢韩麦尔先生的这句话,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她记在心里,永远不要忘记。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那些高尚而神圣的词句,特别是关于热爱祖国的话,变成磨光了的旧货币。”我们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感染、渗透,使爱国主义思想进入到学生的内化体验和外化行为,进而升华到爱祖国的道德感的更高层次。
2、联系文化背景,体味重要词句的表达效果
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也曾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的目的是:在军事占领土地之后开始奴化语言文化,以便于其统治。通过对近代史的回顾,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所以当问到学生如何从身边事做起体现爱国时,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明确:无论到了何时何地,都应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无论到了何时何地,都要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要为我们逐步强大的祖国而自豪!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奉献!
三、结合语文课外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意识是从认识开始,沿着情感、意志、行为的内在程序而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代替教育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语文课要通过语言训练,结合开展适合儿童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为什么要爱”,又懂得“怎样去爱。”几年来我们组织的活动有:“我爱中华考察团”、“祖国各处留下我的足迹”等的少先队活动;“我爱祖国山河美”图片展览;“爱我中华,爱我家乡”微型报设计;“我爱家乡的特产”的作文比赛;“爱祖国,知国情”的知识竞赛;“给香港小朋友介绍我的家乡”的书信大赛;以及“小记者手记”、“夏令营专辑”等。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收效甚好。不少的学生还在全国爱祖国爱家乡作文大赛中获大奖。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将使“文”与“道”两方面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一、从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情感人手,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内心体验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在認识中产生,并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升华,因此,在培养情感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就必须“情思结合,激情明理”,重视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根据初中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逐渐趋于平衡的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入境入情,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思考:“小弗朗士原本是不爱国的吗?后来为什么会在短短一堂课的时间里爱国之情就表现得如此强烈了呢?”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解、感悟:国土将不复存在、家乡将不属于自己、母语也不能再继续学习,这种亡国之辱不光在成年人心里,包括孩子心里感觉也是极为痛苦的,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全都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了。
2、德育教育应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中进行
例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启发引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怎么做才是爱国的表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感受,很容易激发爱国之情。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尤其是爱国情感的体验,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渗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长期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下,心中的爱国之情会愈加强烈,最终成为一个爱国的人。这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在“春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能力。使学生的思想经历从“动情”到“晓理”,从“明理”到“立德”的飞跃。
二、在析词品句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剖析品味重点词句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有效时机
语文教学离不开重点词句的剖析和品味,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去体会关于爱国主义内容的句子,更能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发展和深化。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学生都很喜欢韩麦尔先生的这句话,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她记在心里,永远不要忘记。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那些高尚而神圣的词句,特别是关于热爱祖国的话,变成磨光了的旧货币。”我们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感染、渗透,使爱国主义思想进入到学生的内化体验和外化行为,进而升华到爱祖国的道德感的更高层次。
2、联系文化背景,体味重要词句的表达效果
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也曾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的目的是:在军事占领土地之后开始奴化语言文化,以便于其统治。通过对近代史的回顾,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所以当问到学生如何从身边事做起体现爱国时,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明确:无论到了何时何地,都应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无论到了何时何地,都要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要为我们逐步强大的祖国而自豪!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奉献!
三、结合语文课外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意识是从认识开始,沿着情感、意志、行为的内在程序而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代替教育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语文课要通过语言训练,结合开展适合儿童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为什么要爱”,又懂得“怎样去爱。”几年来我们组织的活动有:“我爱中华考察团”、“祖国各处留下我的足迹”等的少先队活动;“我爱祖国山河美”图片展览;“爱我中华,爱我家乡”微型报设计;“我爱家乡的特产”的作文比赛;“爱祖国,知国情”的知识竞赛;“给香港小朋友介绍我的家乡”的书信大赛;以及“小记者手记”、“夏令营专辑”等。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收效甚好。不少的学生还在全国爱祖国爱家乡作文大赛中获大奖。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将使“文”与“道”两方面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