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是实施北京市“十一五”教育规划的开局之年,基础教育工作继续从“四个着力点”入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更新教育观念
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全市教育系统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作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抓紧抓实。把广大干部教师的思想统一到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育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来;统一到尊重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上来;统一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上来。
2006年,市教委围绕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迫切需要处理好的热点、难点及焦点问题,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理清基础教育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系,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关系,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和改善相对薄弱地区学校的关系,学校硬件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的关系,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依法实施义务教育和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关系,社会效益与学校经济利益的关系,北京学生与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关系以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二、依法保障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年内,市教委、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的通知》,10个远郊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杂费,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和特教学生免交教科书费,从2006年秋季开学起,本市农村户籍的学生免交教科书费;对山区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残疾学生每人每年提供300元助学补助;上述三类住宿生每人每月发放100元伙食补助。为实施上述减免,市区两级每年投入近2.4亿元,有效解决了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制定了《北京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草案》。依法落实各级政府的管理责任,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推动工作机制。
——努力缩小校际间、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差距。2006年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落实新增经费70%用于农村教育的要求,市级对10个远郊区县基础教育的投入达到9.8亿元,为农村中小学配备教学设备。将为600所郊区农村中小学配备音乐、美术教学设备,投入2500多万元,推进农村地区素质教育。市级投入2.3亿元,按照新的《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继续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活动。组织1000名城镇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施新一轮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逐校进行全面评估。提出今后5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稳步调整中小学结构布局。重点加强新城和小城镇等人口密集区的学校建设,满足在京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按照新颁布的中小学新办学条件标准制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下发《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实施细则》和《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实施意见》,启动办学条件达标工作。
——把进京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全市基础教育整体规划。一方面挖掘流动人员比较集中地区周边公办学校的潜力,尽力扩大接收总量。另一方面将教育布局调整中富余出来的公办校舍,采用多种形式提供给流动人口学生使用。
——深入推进初中建设工程,市、区、校三级联动,推进初中建设工程的局面初步形成。一是完成了区县和学校“初中建设工程”规划制定工作。二是落实了两委领导联系城八区32所重点建设学校工作,两委所有领导都分别深入到32所学校进行调研和考察。三是完成了全市所有初中学校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并将数据库分析报告反馈至各区县教委和381所学校。四是落实了将示范高中招生计划指标分配到纯初中工作,实验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五是完成了对城八区32所初中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学校的调研工作,对32所学校54名党政正职干部的思想工作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六是落实市级教研员联系32所初中建设重点项目学校工作。七是启动“春风化雨培训行动”,对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八是制定了“关于对区县初中建设工程专项督导工作的意见”,并开展了随访和督查工作。九是启动专家、学者智力支援32所重点项目学校工作,“智力支持初中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十是多种形式搭建了信息资源平台。年内成立“北京市初中教育研究会”,将停刊多年的“初中教育研究”复刊,免费向各初中学校赠阅;在北京教育信息网上开设了“北京初中建设工作网页”;建立了校际间交流、研讨机制。
——全面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继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年内对68所高中示范校进行了复审,并召开了复审示范高中工作总结大会,进一步使学校明确办学目标,管理更加规范,制度更加健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在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示范、辐射作用更加明显。
——继续发展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新的北京市盲人学校建设已经启动。全市投入2,500万元,为14所早期干预试点幼儿园和23所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教学和康复设备。全面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办好西藏中学、西藏高中班和内地新疆高中班。开展北京市民族教育第七届“烛光杯”奖表彰活动。
——积极普及学前教育,提高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年内完成42个市级早期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启动新生儿免费早期教育卡活动。
三、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1.拓展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让德育焕发生命活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从中小学的具体实际出发,在全市以多种方式开展了荣辱观教育;向全市小学生发放荣辱观新童谣55万册;组织全市60万中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等实践活动,征集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案例869个,汇编成《感动青春》一书。
——颁布《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成果奖评选办法》,组织首届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成果奖评选。从2006年开始,德育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并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名义进行表彰。
——举办青少年公民教育国际交流周。首届北京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国际论坛举行,来自美、英、日、韩等8个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地区的23名专家与内地何振梁、陶西平等专家进行了研讨。论坛达成了《青少年公民教育北京共识》,初步建立起北京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以“2006年校长谈德育”论坛为载体,在全市开展德育管理思想的大讨论。围绕“德育为首、育人为本”这一主题,就“夯实基础,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把握关键,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校园文化与德育”和“德育重在建设”等专题举办了四场论坛,旨在凝聚全市校长的力量抓实德育。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指导专家走进论坛并作点评,近2,000名校长走进论坛。
——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有了明显突破。2006年教师节前夕,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表彰了中小学十佳班主任,这在近年尚属首次。同时,大面积培训心理教师和骨干班主任,全年共完成了510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69名中学骨干班主任的培训工作。
——数字德育平台大发展。市教委发挥数字德育网的优势,以图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为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的空间;丰富多彩的假期网上活动使学生充实了假期生活;以未成年人自我保护为专题,集专家、教师、学生、家长于一堂,在网上采取论坛、直播等形式互动交流;家庭教育栏目和学科德育研究栏目相继开通,为今后从更多角度开展数字德育,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提供了新的舞台。数字德育工作得到了中央督查组的充分肯定,教育部把它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数字德育正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连续3年开展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测评工作。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测评中心。通过综合分析3年的年测评结果,及时把握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动态,提高了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方向性。
——颁布27个学科德育实施纲要,中小学学科德育有了抓手。2006年11月,第二届中小学德育工作观摩交流周以学科德育为主题,研讨了优秀德育课例,并下发了27个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发布在国内尚属首次,它使中小学学科德育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建成全市第一个服务区县、服务学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专家资源库。市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建成了中小学德育专家资源库。资源库将有力地推进我市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和德育实效的持续提高。
——在全市范围推进建立家校协作育人机制。总结门头沟区开展家长教师协会试点的经验,召开家校协作经验推广现场会,进一步在全市各个区县推广家长教师协会试点工作,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结合。目前,全市已有9个区县156所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家校合作正向制度化迈进。
2.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从2005——2006学年度的起始年级起,北京市小学和初中全面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从区域实验阶段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
——制定并颁发《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印发《北京市教委关于进一步落实新课程计划的几点意见》,对课程的管理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配合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教研工作得以推进。《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进一步在全市中小学试用。
——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取得进展。以《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试行)为审查标准,对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进行审查;保证开展专题教育、写字等地方课程的教学质量;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编写了安全教育等6套市级地方课程实验教材。
——完成市级干部教师级科研人员实验培训的年度任务。推进“绿色耕耘”、“春风化雨”计划。继续组织市、区县两级干部培训,编写干部培训教材;启动“金色种子”计划,同时围绕“区县科研人员研究能力建设”委托项目,组织区县教科所专、兼职研究人员的培训。
——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由专业研究人员与广大教师合作,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同时,海淀、朝阳、门头沟、大兴、昌平等校本教研基地的建设又有了发展,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国校本教研第4届年会在北京召开。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取得进展。形成并印发《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并于9月1日全面实施。
——加强视导,分两批次组织完成了对10个实验区县的联合视导。组织50余名专家,深入实验区和样本校,通过座谈、访谈、听课、问卷,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把握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为不断完善新课程实验提供了基础信息。
3.全面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
——年内召开了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完成了五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工作,研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完成北京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报告。
——为郊区中小学配备音乐和美术教学设施,改善郊区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条件。举办了北京市第九届中小学学生艺术节和第二十四届北京学生科技节活动,上百万中小学生参加了各种活动。
——颁发了北京市中小学艺术学科办学条件标准细则;开展全市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质量评估活动;在中小学开展北京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评选活动;检查验收(包括复验)全市第四批健康促进学校260所;制定《北京市校外教育工作规程》,颁布并实施《北京市校外、科技竞赛管理办法》、《北京市中小生科技教育工作评估办法》,加强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建设;重新评估命名“北京金鹏科技团”,制定《金鹏科技团管理办法》,修订“北京金鹏科技奖”、“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银帆奖”评选办法。
——全面开展以“迎奥运”命名的各种学生体育、艺术及科技活动。完成第二批180所“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命名工作,并确定示范校扶助薄弱校工作方案。开发学校奥林匹克课程资源,编写5本7册奥运教育培训教材。启动“同心结”交流活动,选拔200所中小学校与参加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国家(地区)代表团以及所在国家(地区)的学校结成结对联系。完成1,000名奥林匹克教育师资及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开通“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网”,创办《奥林匹克教育专刊》,成立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中心。
4.落实“人才强教行动计划”
——按照“倾斜农村,突出骨干,服务急需”的原则,实施“绿色耕耘”行动计划,3,000名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参加培训。依托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对全市网络管理员、学科骨干教师、管理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干部教师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启动“春风化雨”行动计划,培训城区重点建设学校校长教师1,000人。
——开展德育副校长、骨干班主任培训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项培训,为500所中小学每校培训一名心理教师。启动区县主管主任培训计划,组织25名区县教委主管主任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
——继续选派1,000名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全职支教教师9月全部到岗。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水平。
——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新任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到专科以上,新任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实施岗位聘任制度,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改革。
——实施“名校长工程”,培养选拔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内外前沿学术理论,在学科专业、管理等教育改革实践活动中具有很强能力,并能参与国际教育交流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专家。
四、依法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教,实施科学管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水平。落实区县管理责任,提高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水平。颁布《北京市“十一五”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个区县修订区域“十一五”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做好今后5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基础上,加强新城和小城镇等人口密集区的学校建设。推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学区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现代化试点等区域性整体改革实验典型。支持跨区域的经验交流、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加大市级部门对重点新城基础教育规划的统筹力度和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符合首都特点的多元办学格局。重点完善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制定我市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的意见。
——加强学校(园)管理,强化依法办学,完善学校各类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力度。
——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发放中小学学生卡90万套,覆盖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并开始在电子学籍、考试报名管理、校园一卡通、公交一卡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应用。
——切实改进和完善教育督导工作。推进教育督导体制和机制建设,继续加强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落实市委市政府教育决策任务情况的督导检查,建立健全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公报、通报、表彰等制度。制定《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工作的意见》(草案),继续加大教育执法及执法监督力度,开展“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初中建设工程”、中小学德育工作、农民工子弟学校等专项督导检查评估。
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更新教育观念
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全市教育系统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作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抓紧抓实。把广大干部教师的思想统一到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育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来;统一到尊重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上来;统一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上来。
2006年,市教委围绕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迫切需要处理好的热点、难点及焦点问题,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理清基础教育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系,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关系,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和改善相对薄弱地区学校的关系,学校硬件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的关系,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依法实施义务教育和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关系,社会效益与学校经济利益的关系,北京学生与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关系以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二、依法保障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年内,市教委、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的通知》,10个远郊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杂费,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和特教学生免交教科书费,从2006年秋季开学起,本市农村户籍的学生免交教科书费;对山区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残疾学生每人每年提供300元助学补助;上述三类住宿生每人每月发放100元伙食补助。为实施上述减免,市区两级每年投入近2.4亿元,有效解决了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制定了《北京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草案》。依法落实各级政府的管理责任,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推动工作机制。
——努力缩小校际间、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差距。2006年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落实新增经费70%用于农村教育的要求,市级对10个远郊区县基础教育的投入达到9.8亿元,为农村中小学配备教学设备。将为600所郊区农村中小学配备音乐、美术教学设备,投入2500多万元,推进农村地区素质教育。市级投入2.3亿元,按照新的《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继续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活动。组织1000名城镇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施新一轮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逐校进行全面评估。提出今后5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稳步调整中小学结构布局。重点加强新城和小城镇等人口密集区的学校建设,满足在京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按照新颁布的中小学新办学条件标准制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下发《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实施细则》和《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实施意见》,启动办学条件达标工作。
——把进京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全市基础教育整体规划。一方面挖掘流动人员比较集中地区周边公办学校的潜力,尽力扩大接收总量。另一方面将教育布局调整中富余出来的公办校舍,采用多种形式提供给流动人口学生使用。
——深入推进初中建设工程,市、区、校三级联动,推进初中建设工程的局面初步形成。一是完成了区县和学校“初中建设工程”规划制定工作。二是落实了两委领导联系城八区32所重点建设学校工作,两委所有领导都分别深入到32所学校进行调研和考察。三是完成了全市所有初中学校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并将数据库分析报告反馈至各区县教委和381所学校。四是落实了将示范高中招生计划指标分配到纯初中工作,实验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五是完成了对城八区32所初中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学校的调研工作,对32所学校54名党政正职干部的思想工作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六是落实市级教研员联系32所初中建设重点项目学校工作。七是启动“春风化雨培训行动”,对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八是制定了“关于对区县初中建设工程专项督导工作的意见”,并开展了随访和督查工作。九是启动专家、学者智力支援32所重点项目学校工作,“智力支持初中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十是多种形式搭建了信息资源平台。年内成立“北京市初中教育研究会”,将停刊多年的“初中教育研究”复刊,免费向各初中学校赠阅;在北京教育信息网上开设了“北京初中建设工作网页”;建立了校际间交流、研讨机制。
——全面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继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年内对68所高中示范校进行了复审,并召开了复审示范高中工作总结大会,进一步使学校明确办学目标,管理更加规范,制度更加健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在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示范、辐射作用更加明显。
——继续发展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新的北京市盲人学校建设已经启动。全市投入2,500万元,为14所早期干预试点幼儿园和23所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教学和康复设备。全面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办好西藏中学、西藏高中班和内地新疆高中班。开展北京市民族教育第七届“烛光杯”奖表彰活动。
——积极普及学前教育,提高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年内完成42个市级早期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启动新生儿免费早期教育卡活动。
三、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1.拓展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让德育焕发生命活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从中小学的具体实际出发,在全市以多种方式开展了荣辱观教育;向全市小学生发放荣辱观新童谣55万册;组织全市60万中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等实践活动,征集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案例869个,汇编成《感动青春》一书。
——颁布《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成果奖评选办法》,组织首届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成果奖评选。从2006年开始,德育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并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名义进行表彰。
——举办青少年公民教育国际交流周。首届北京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国际论坛举行,来自美、英、日、韩等8个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地区的23名专家与内地何振梁、陶西平等专家进行了研讨。论坛达成了《青少年公民教育北京共识》,初步建立起北京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以“2006年校长谈德育”论坛为载体,在全市开展德育管理思想的大讨论。围绕“德育为首、育人为本”这一主题,就“夯实基础,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把握关键,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校园文化与德育”和“德育重在建设”等专题举办了四场论坛,旨在凝聚全市校长的力量抓实德育。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指导专家走进论坛并作点评,近2,000名校长走进论坛。
——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有了明显突破。2006年教师节前夕,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表彰了中小学十佳班主任,这在近年尚属首次。同时,大面积培训心理教师和骨干班主任,全年共完成了510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69名中学骨干班主任的培训工作。
——数字德育平台大发展。市教委发挥数字德育网的优势,以图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为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的空间;丰富多彩的假期网上活动使学生充实了假期生活;以未成年人自我保护为专题,集专家、教师、学生、家长于一堂,在网上采取论坛、直播等形式互动交流;家庭教育栏目和学科德育研究栏目相继开通,为今后从更多角度开展数字德育,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提供了新的舞台。数字德育工作得到了中央督查组的充分肯定,教育部把它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数字德育正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连续3年开展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测评工作。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测评中心。通过综合分析3年的年测评结果,及时把握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动态,提高了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方向性。
——颁布27个学科德育实施纲要,中小学学科德育有了抓手。2006年11月,第二届中小学德育工作观摩交流周以学科德育为主题,研讨了优秀德育课例,并下发了27个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发布在国内尚属首次,它使中小学学科德育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建成全市第一个服务区县、服务学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专家资源库。市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建成了中小学德育专家资源库。资源库将有力地推进我市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和德育实效的持续提高。
——在全市范围推进建立家校协作育人机制。总结门头沟区开展家长教师协会试点的经验,召开家校协作经验推广现场会,进一步在全市各个区县推广家长教师协会试点工作,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结合。目前,全市已有9个区县156所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家校合作正向制度化迈进。
2.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从2005——2006学年度的起始年级起,北京市小学和初中全面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从区域实验阶段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
——制定并颁发《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印发《北京市教委关于进一步落实新课程计划的几点意见》,对课程的管理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配合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教研工作得以推进。《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进一步在全市中小学试用。
——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取得进展。以《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试行)为审查标准,对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进行审查;保证开展专题教育、写字等地方课程的教学质量;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编写了安全教育等6套市级地方课程实验教材。
——完成市级干部教师级科研人员实验培训的年度任务。推进“绿色耕耘”、“春风化雨”计划。继续组织市、区县两级干部培训,编写干部培训教材;启动“金色种子”计划,同时围绕“区县科研人员研究能力建设”委托项目,组织区县教科所专、兼职研究人员的培训。
——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由专业研究人员与广大教师合作,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同时,海淀、朝阳、门头沟、大兴、昌平等校本教研基地的建设又有了发展,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国校本教研第4届年会在北京召开。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取得进展。形成并印发《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并于9月1日全面实施。
——加强视导,分两批次组织完成了对10个实验区县的联合视导。组织50余名专家,深入实验区和样本校,通过座谈、访谈、听课、问卷,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把握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为不断完善新课程实验提供了基础信息。
3.全面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
——年内召开了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完成了五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工作,研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完成北京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报告。
——为郊区中小学配备音乐和美术教学设施,改善郊区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条件。举办了北京市第九届中小学学生艺术节和第二十四届北京学生科技节活动,上百万中小学生参加了各种活动。
——颁发了北京市中小学艺术学科办学条件标准细则;开展全市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质量评估活动;在中小学开展北京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评选活动;检查验收(包括复验)全市第四批健康促进学校260所;制定《北京市校外教育工作规程》,颁布并实施《北京市校外、科技竞赛管理办法》、《北京市中小生科技教育工作评估办法》,加强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建设;重新评估命名“北京金鹏科技团”,制定《金鹏科技团管理办法》,修订“北京金鹏科技奖”、“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银帆奖”评选办法。
——全面开展以“迎奥运”命名的各种学生体育、艺术及科技活动。完成第二批180所“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命名工作,并确定示范校扶助薄弱校工作方案。开发学校奥林匹克课程资源,编写5本7册奥运教育培训教材。启动“同心结”交流活动,选拔200所中小学校与参加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国家(地区)代表团以及所在国家(地区)的学校结成结对联系。完成1,000名奥林匹克教育师资及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开通“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网”,创办《奥林匹克教育专刊》,成立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中心。
4.落实“人才强教行动计划”
——按照“倾斜农村,突出骨干,服务急需”的原则,实施“绿色耕耘”行动计划,3,000名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参加培训。依托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对全市网络管理员、学科骨干教师、管理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干部教师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启动“春风化雨”行动计划,培训城区重点建设学校校长教师1,000人。
——开展德育副校长、骨干班主任培训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项培训,为500所中小学每校培训一名心理教师。启动区县主管主任培训计划,组织25名区县教委主管主任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
——继续选派1,000名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全职支教教师9月全部到岗。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水平。
——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新任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到专科以上,新任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实施岗位聘任制度,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改革。
——实施“名校长工程”,培养选拔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内外前沿学术理论,在学科专业、管理等教育改革实践活动中具有很强能力,并能参与国际教育交流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专家。
四、依法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教,实施科学管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水平。落实区县管理责任,提高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水平。颁布《北京市“十一五”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个区县修订区域“十一五”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做好今后5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基础上,加强新城和小城镇等人口密集区的学校建设。推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学区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现代化试点等区域性整体改革实验典型。支持跨区域的经验交流、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加大市级部门对重点新城基础教育规划的统筹力度和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符合首都特点的多元办学格局。重点完善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制定我市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的意见。
——加强学校(园)管理,强化依法办学,完善学校各类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力度。
——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发放中小学学生卡90万套,覆盖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并开始在电子学籍、考试报名管理、校园一卡通、公交一卡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应用。
——切实改进和完善教育督导工作。推进教育督导体制和机制建设,继续加强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落实市委市政府教育决策任务情况的督导检查,建立健全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公报、通报、表彰等制度。制定《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工作的意见》(草案),继续加大教育执法及执法监督力度,开展“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初中建设工程”、中小学德育工作、农民工子弟学校等专项督导检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