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急诊科患者心理应激改善的情况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躯体性、精神性焦虑情况,临床效果。结果:经过相应方式心理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躯体性、精神性焦虑评分明显更低(P<0.05)。结论:心理干预应用于急诊科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应激情况,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诊科;心理干预;心理应激;临床疗效
急诊内科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均较为凶猛,如消化道出血,冠心病心绞痛,咯血,肢体偏瘫等,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产生影响,使患者的疾病治疗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心理疾病,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被降低,不能取得较好的疾病预后[1]。所以根据急诊内科患者的病情特点,为其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使患者的负性情绪得以有效缓解,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进而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2]。本次研究就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20例,探讨心理干预对急诊科患者心理应激改善的情况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2~68岁,平均(41.9±5.6)岁;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0~65岁,平均(40.8±5.3)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干预,包括病情观察、病房环境干预、用药干预、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包括:(1)医务人员在与患者相处的过程中,态度需要亲切友好,从而使良好护患关系得以建立,并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医务人员的热情和关心,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保密。将患者疾病相关的知识,以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可取得的治疗效果告知给患者,使患者排除心中疑虑,将自身病史,以及相关感受告知医护人员,方便为其制定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医务人员须以成功案例来鼓励患者,增强患者的疾病治疗信心。(2)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定制心理辅导。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段,性别,学历等,患者的兴趣爱好,患者的性格等来对患者实施相对应的心理辅导。一般来说,最好的心理辅导时间是下午6点到晚上9点,这段时间患者的心态较为平静,容易接受心理辅导。在开展定制的心理辅导时,医务人员不能太过急躁,而是要循循善诱,了解患者内心深处的想法,找到根源之后,尝试用各种方法打开患者的心结,只有这样,心理辅导的效果才能更好。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要让患者感到亲切,这样患者才会主动倾诉。同时医务人员要不断安慰患者,幫助患者打开心结。(3)在干预过程中融入“家庭系统理论”。医务人员应告知患者,初期心理上出现不良情绪是人之常情,随着治疗的进行,各种临床症状的消失,其不良情绪也会慢慢消失,在此过程中,医务人员可指导家属学习一定心理学知识,从而帮助促进患者心理不良情绪的消除。(4)情绪干预:医务人员需鼓励患者对自身的内心情绪进行合理宣泄,鼓励患者之间交流正面积极的内容,从而减少患者独处时间,避免其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病情以及不适感上,可根据患者的喜好,为其播放轻音乐,使其注意力得以分散,从而使患者的情绪能够保持稳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躯体性、精神性焦虑评分,临床疗效。躯体性、精神性焦虑评分参照相关文献[3]开展,项目共14个,每个项目为5级评分,得分为0~4分,无症状则为0分,症状较为轻微则为1分,症状中等则为2分,症状重则为3分,症状极为严重则为4分。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 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相应方式心理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躯体性、精神性焦虑评分明显更低(P<0.05)。
3 讨论
有学者通过研究报道称,急诊科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之负性情绪的存在又会使患者的机体出现不适,从而导致其机体相关疾病进展得以加快,从而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被降低。本次研究通过设立对照的方式开展,探讨心理干预对急诊科患者的心理应激改善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最终研究结果显示,在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性、精神性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由,可能与心理干预的实施,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避免了负性情绪对疾病进展的影响,促使患者的疾病症状改善有关。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应用于急诊科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应激情况,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秀霞,胡琴节,陈丽丽等.心理护理对成年人严重创伤后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8(14):1651-1653.
[2]刘红丽,李楠,李艳华等.急诊外伤患者的疼痛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4):1667-1670,1671.
[3]夏宗燕.专科护理在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措施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50-52.
【关键词】急诊科;心理干预;心理应激;临床疗效
急诊内科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均较为凶猛,如消化道出血,冠心病心绞痛,咯血,肢体偏瘫等,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产生影响,使患者的疾病治疗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心理疾病,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被降低,不能取得较好的疾病预后[1]。所以根据急诊内科患者的病情特点,为其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使患者的负性情绪得以有效缓解,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进而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2]。本次研究就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20例,探讨心理干预对急诊科患者心理应激改善的情况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2~68岁,平均(41.9±5.6)岁;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0~65岁,平均(40.8±5.3)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干预,包括病情观察、病房环境干预、用药干预、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包括:(1)医务人员在与患者相处的过程中,态度需要亲切友好,从而使良好护患关系得以建立,并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医务人员的热情和关心,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保密。将患者疾病相关的知识,以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可取得的治疗效果告知给患者,使患者排除心中疑虑,将自身病史,以及相关感受告知医护人员,方便为其制定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医务人员须以成功案例来鼓励患者,增强患者的疾病治疗信心。(2)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定制心理辅导。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段,性别,学历等,患者的兴趣爱好,患者的性格等来对患者实施相对应的心理辅导。一般来说,最好的心理辅导时间是下午6点到晚上9点,这段时间患者的心态较为平静,容易接受心理辅导。在开展定制的心理辅导时,医务人员不能太过急躁,而是要循循善诱,了解患者内心深处的想法,找到根源之后,尝试用各种方法打开患者的心结,只有这样,心理辅导的效果才能更好。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要让患者感到亲切,这样患者才会主动倾诉。同时医务人员要不断安慰患者,幫助患者打开心结。(3)在干预过程中融入“家庭系统理论”。医务人员应告知患者,初期心理上出现不良情绪是人之常情,随着治疗的进行,各种临床症状的消失,其不良情绪也会慢慢消失,在此过程中,医务人员可指导家属学习一定心理学知识,从而帮助促进患者心理不良情绪的消除。(4)情绪干预:医务人员需鼓励患者对自身的内心情绪进行合理宣泄,鼓励患者之间交流正面积极的内容,从而减少患者独处时间,避免其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病情以及不适感上,可根据患者的喜好,为其播放轻音乐,使其注意力得以分散,从而使患者的情绪能够保持稳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躯体性、精神性焦虑评分,临床疗效。躯体性、精神性焦虑评分参照相关文献[3]开展,项目共14个,每个项目为5级评分,得分为0~4分,无症状则为0分,症状较为轻微则为1分,症状中等则为2分,症状重则为3分,症状极为严重则为4分。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 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相应方式心理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躯体性、精神性焦虑评分明显更低(P<0.05)。
3 讨论
有学者通过研究报道称,急诊科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之负性情绪的存在又会使患者的机体出现不适,从而导致其机体相关疾病进展得以加快,从而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被降低。本次研究通过设立对照的方式开展,探讨心理干预对急诊科患者的心理应激改善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最终研究结果显示,在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性、精神性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由,可能与心理干预的实施,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避免了负性情绪对疾病进展的影响,促使患者的疾病症状改善有关。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应用于急诊科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应激情况,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秀霞,胡琴节,陈丽丽等.心理护理对成年人严重创伤后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8(14):1651-1653.
[2]刘红丽,李楠,李艳华等.急诊外伤患者的疼痛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4):1667-1670,1671.
[3]夏宗燕.专科护理在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措施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