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原本就有许多事物属于众所周知的范畴,比如钢笔蘸上墨水就能写字——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如果某人首先将墨水设计成环保型,是带有怡人馨香的,就成了他的专利。如今一线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大语文观念也逐渐得到确立,那么,想方设法在那些“墨水”中加入独特的芳香因子,成就教师个人的“专利课堂”,既是课改对优秀教师的呼唤,也是教师获得魅力的法宝。其实这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只要善于思考,并且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自己对于课堂的设计能力。那么,诸如“智能安全插头”“脱毒冰箱”“太阳能自行车”“汽车变频智能喇叭”等“专利产品”也会应运而生。下面就以具体课例带来的教学效果阐明以上观点。
[教学片段1]苏教版三下“习作7”《日记一则》
师:你知道有哪些人具有写日记的习惯?
生:雷锋。
师:是啊,我们从雷锋的日记中,了解到许多他生前为人民服务的好事。
生:竺可桢。
师:是的,竺可桢爷爷常年记观察日记,从中得出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生:鲁迅先生。
师:除了日记,鲁迅先生还写了大量的杂文呢!
生:马克思也写日记。
师:你是怎么了解到的?
生:(自豪地)爸爸告诉我的。
师:看来获取信息的渠道真是多方面的。(压低了声音,故作神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吴老师也有写日记的习惯。
(全班同学立刻寂静下来,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
师:大家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
其后,大家在“学生时代”和“工作以后”两个范围内确定了老师工作以后的日记。于是,我选择了一篇2001年7月17日所记的第一次乘坐飞机的所看、所想、所感,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朗读起来。其问,我分明感觉到他们听得那么用心,听后感慨颇多。
[“专利”效果]之后的随堂习作中,我发现了这番真挚的话语:“听了这篇日记,我不禁为老师自豪,从中也大受启发——日记要写得真。”我的这篇前“下水文”,能给学生带来如此这般的感悟,难道不值得庆贺吗?教师没有生硬地去告知:日记应该……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倾听,从中悟出:小小的事件、即刻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日记的素材。从而使我更加坚信:只有教师呈现给学生丰富的感知,学生才能回馈给教师精彩。
[教学片段2]苏教版四下《云雀的心愿》
我校经过一个假期的校园建设,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是黑色的铁艺大门——典雅气派;崭新的升旗石台——庄严醒目;新颖的百种植物园——丰富秀美。大家为之精神振奋、心情愉悦。其问学生关注最多的则是矗立在校园中心位置的圆形水池。那从假山缝隙中流淌出的汩汩细流,那池中游来游去的金鱼,则是学生入校多年来首次见到的“活”物,新奇极啦!
于是每天课间、放学后,都会有许多学生围在池边像看稀罕物似的,瞪着好奇的眼睛。更有一些学生禁不住下手去“摸”小鱼以示对它们的亲近。没过多久,小鱼经不住学生的“亲密接触”,有的已经“仰面朝天”了。看着学生由于好奇、新鲜而忘却了爱护生命的现实,我寻思着请班中一位文采较好的学生写一封倡议书,然后在“国旗下的讲话”中向全校同学郑重发出倡议。但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有深深的“强制”痕迹,却达不到“润物无声”的境界呢?
这使我想起了那个《带刺的玫瑰》的故事:维克多是个深受父母宠爱的孩子。一天,维克多一家去野外郊游。那是一个很美的春天,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妈妈领着维克多去看盛开的鲜花。“我想要一支。”维克多指着盛开的玫瑰说。“不,亲爱的。”妈妈回答道。当维克多意识到自己无法得到时,一边吵闹着,一边伸出手去抓那只漂亮的白玫瑰。但当他抓到的时候,马上就后悔了,他的手火辣辣地疼了起来。他的父母就是借助“带刺的玫瑰”的力量使他主动改掉了以往“想要什么就必须得到什么”的不良习惯。冥思良久,我不禁诘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自己去纠正不良行为呢?为什么要在一次次‘命令’、一声声‘禁止’中收效甚微,而令人摇头叹息呢?”从那以后,坚持着寻找良好的契机,去追求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不多久,我与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了《云雀的心愿》一文,在学生读文理解了云雀希望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后,我请学生去发现自己身边的不注意环保的行为。其中果然有学生想到了我一直关注的那个问题。在“你看到了什么”的追问下,很多学生都动情地描绘出水中无辜的鱼儿可怜的样子。
教师听到这里投入地渲染着:“看着这一条条幼小的生命因我们不文明的行为而逝去,为了挽救它们,大家有什么好主意?”
生:我们可以成立一个护卫小队,在课间进行护卫活动。
生:也可以向全体同学倡议:爱护弱小的生命。
句句源于思考,发自肺腑的建议,又给了我新的启发:不能只停留在号召的层面,而应配合实际的行动。
我赞赏了学生的构想,建议他们说干就干,大家随堂就“刷刷”地写起来,随之一篇篇感情真挚的倡议书就“出笼”了。
[“专利”效果]第二天晨会时间,优秀的倡议书回响在校园的上空,震撼着每一个儿童的心灵。课间“护卫小队”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佩戴徽章也赫然出现在操场上,履行着他们的承诺。
此中可知: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他们的学生对课堂的向往程度不同,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同,获得的结果自然也会迥异。真正打动学生的教学是教师用心编织的锦缎,耐品,耐赏,耐回味。
[所得启示]其实在原本普通的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凝聚教师思维结晶的可贵元素,立即给此设计打上了“专利”的印迹,从而显现出“独一无二”的吸引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趋于主动,感受更加真实可信。如果教师的教学流程、教学方式常常被学生“了如指掌”,学生如何有投入的愿望和参与的激情?我认为,应善于运用智慧,设计精品,成就专利,让每一位学生对这些专利课堂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乐学的学生。
[教学片段1]苏教版三下“习作7”《日记一则》
师:你知道有哪些人具有写日记的习惯?
生:雷锋。
师:是啊,我们从雷锋的日记中,了解到许多他生前为人民服务的好事。
生:竺可桢。
师:是的,竺可桢爷爷常年记观察日记,从中得出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生:鲁迅先生。
师:除了日记,鲁迅先生还写了大量的杂文呢!
生:马克思也写日记。
师:你是怎么了解到的?
生:(自豪地)爸爸告诉我的。
师:看来获取信息的渠道真是多方面的。(压低了声音,故作神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吴老师也有写日记的习惯。
(全班同学立刻寂静下来,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
师:大家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
其后,大家在“学生时代”和“工作以后”两个范围内确定了老师工作以后的日记。于是,我选择了一篇2001年7月17日所记的第一次乘坐飞机的所看、所想、所感,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朗读起来。其问,我分明感觉到他们听得那么用心,听后感慨颇多。
[“专利”效果]之后的随堂习作中,我发现了这番真挚的话语:“听了这篇日记,我不禁为老师自豪,从中也大受启发——日记要写得真。”我的这篇前“下水文”,能给学生带来如此这般的感悟,难道不值得庆贺吗?教师没有生硬地去告知:日记应该……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倾听,从中悟出:小小的事件、即刻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日记的素材。从而使我更加坚信:只有教师呈现给学生丰富的感知,学生才能回馈给教师精彩。
[教学片段2]苏教版四下《云雀的心愿》
我校经过一个假期的校园建设,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是黑色的铁艺大门——典雅气派;崭新的升旗石台——庄严醒目;新颖的百种植物园——丰富秀美。大家为之精神振奋、心情愉悦。其问学生关注最多的则是矗立在校园中心位置的圆形水池。那从假山缝隙中流淌出的汩汩细流,那池中游来游去的金鱼,则是学生入校多年来首次见到的“活”物,新奇极啦!
于是每天课间、放学后,都会有许多学生围在池边像看稀罕物似的,瞪着好奇的眼睛。更有一些学生禁不住下手去“摸”小鱼以示对它们的亲近。没过多久,小鱼经不住学生的“亲密接触”,有的已经“仰面朝天”了。看着学生由于好奇、新鲜而忘却了爱护生命的现实,我寻思着请班中一位文采较好的学生写一封倡议书,然后在“国旗下的讲话”中向全校同学郑重发出倡议。但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有深深的“强制”痕迹,却达不到“润物无声”的境界呢?
这使我想起了那个《带刺的玫瑰》的故事:维克多是个深受父母宠爱的孩子。一天,维克多一家去野外郊游。那是一个很美的春天,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妈妈领着维克多去看盛开的鲜花。“我想要一支。”维克多指着盛开的玫瑰说。“不,亲爱的。”妈妈回答道。当维克多意识到自己无法得到时,一边吵闹着,一边伸出手去抓那只漂亮的白玫瑰。但当他抓到的时候,马上就后悔了,他的手火辣辣地疼了起来。他的父母就是借助“带刺的玫瑰”的力量使他主动改掉了以往“想要什么就必须得到什么”的不良习惯。冥思良久,我不禁诘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自己去纠正不良行为呢?为什么要在一次次‘命令’、一声声‘禁止’中收效甚微,而令人摇头叹息呢?”从那以后,坚持着寻找良好的契机,去追求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不多久,我与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了《云雀的心愿》一文,在学生读文理解了云雀希望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后,我请学生去发现自己身边的不注意环保的行为。其中果然有学生想到了我一直关注的那个问题。在“你看到了什么”的追问下,很多学生都动情地描绘出水中无辜的鱼儿可怜的样子。
教师听到这里投入地渲染着:“看着这一条条幼小的生命因我们不文明的行为而逝去,为了挽救它们,大家有什么好主意?”
生:我们可以成立一个护卫小队,在课间进行护卫活动。
生:也可以向全体同学倡议:爱护弱小的生命。
句句源于思考,发自肺腑的建议,又给了我新的启发:不能只停留在号召的层面,而应配合实际的行动。
我赞赏了学生的构想,建议他们说干就干,大家随堂就“刷刷”地写起来,随之一篇篇感情真挚的倡议书就“出笼”了。
[“专利”效果]第二天晨会时间,优秀的倡议书回响在校园的上空,震撼着每一个儿童的心灵。课间“护卫小队”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佩戴徽章也赫然出现在操场上,履行着他们的承诺。
此中可知: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他们的学生对课堂的向往程度不同,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同,获得的结果自然也会迥异。真正打动学生的教学是教师用心编织的锦缎,耐品,耐赏,耐回味。
[所得启示]其实在原本普通的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凝聚教师思维结晶的可贵元素,立即给此设计打上了“专利”的印迹,从而显现出“独一无二”的吸引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趋于主动,感受更加真实可信。如果教师的教学流程、教学方式常常被学生“了如指掌”,学生如何有投入的愿望和参与的激情?我认为,应善于运用智慧,设计精品,成就专利,让每一位学生对这些专利课堂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乐学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