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语文教材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该语文教材的编排主要是以人文话题为统领,注重学生的精神发育和认字练习,旨在深化学生对人、自然、社会三方面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人文主题的把握。近年来,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逐渐呈现出一种沉闷的状态,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上课时发言的积极性都明显下降。因此,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效率,有效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预设与生成也成为了社会、学校、教师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语文课堂预设存在的问题
1892年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曾经提到过: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就好比一个厨师想要做一道美味的菜,要做什么样的菜和这道菜需要的配料、食物材料都是需要事先准备好的,而这些也都属于预设的范畴。在教学中也是如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而课堂预设是教师针对不同情境的课堂需要完成的任务做出的不同的设计、假设和预想,以使学生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知和领悟。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与实施,虽然许多学校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授模式,把学生放到了课堂教学主体的位置,教师也不仅仅只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更多的是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充当学生的家长、朋友、管理者等,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师为了完成每堂课的任务,设置多个课堂环节。对于提问环节,如果说学生无法回答出标准答案,也会硬性地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答案上靠拢,完成课堂任务。这种硬性的牵着牛鼻子走的课堂模式,不仅没有将课堂预设的作用发挥出来,还增加了学生对课堂回答的抵触心理。
此外,课堂问题预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炮轰式教学,学生思考时间过少
苏教版语文教材更重视人文思想,文言文的比重相对来说较大。许多的文言常识、文言手法等学生并不熟悉,如果说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文言提问,不去补充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手法、文言语法。不仅会阻碍课堂学习的进度,也会影响学生对于文言知识的掌握。
另外,有些教师认为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分解为若干部分,再对若干部分进行细分,就是对文章的深入透彻的了解。他们将原本富有生气的文章撕碎,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琐碎点。殊不知,这是对文本最大的戕害。此外,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习惯集体回答问题的形式,学生缺少思考问题的时间。还有些教师一节课四十分钟里,大多数时间用来提问题,留给学生每道题思考的时间也只不过是短短的几秒钟。
2.学生对教师提问的猜测心理过重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书本上知识的权威性,而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得出答案,而是拼命去想去猜测老师需要的答案,最终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意识能动性差,否定性差。
3.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过窄
回顾我们的小学课堂,每次教师进行提问的时候就会有许多的小朋友举手回答。而到了初中、高中,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大多数教师只会提问那些举手回答或者是成绩好的学生,不举手和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会被教师忽略。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思维懒散,不愿意主动去思考问题。
除以上所述,还存在教师对学生回答处理欠妥,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声太少,教师备课不足等问题。
二、问题预设现状的改善措施
1.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
问题,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如何将问题生动形象化,就看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有两位教师同时讲论语中的《仁者爱人》,一位教师这样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孔子是不是一位仁者,作为一位仁者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呢?”另一位教师向学生提问:“贯穿孔子一生的思想是什么?孔子的仁爱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相比来说,前一位教师的提问更简单,更具有开放性、趣味性。
一位语文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也需要更多的幽默感和情趣。语文本来就是博大精深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入,便会觉得枯燥无味。一个好的课堂,一个有意思的课堂提问,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的。
2.针对性、灵活性、适度性原则
高中语文知识点琐碎繁杂,如何更好地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问题预设的有效性呢?
①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原则是针对教学的目的、教材的重难点进行的。中心思想,往往贯穿于整篇文章,是文章的重要线索。因此,教师可以从文章内容出发,由浅到深、从易到难设置问题。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的补充。
②灵活性原则。所谓灵活性原则是针对教师对课堂问题的把握提出的,包括问题方式、问题时间的控制。语文学习本身是充满开阔性、灵活性的。伴随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思维的变化,对问题的提问方式进行改变。例如疑问、反问等形式,每一种提问方式都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有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此外,教师也应当注意对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如果问题太难,或者说学生长时间无法得出答案,教师就需要将问题分解,或者是转变一下问问题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回答。同时,教师应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给予学生组织语言的时间,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③适度性原则。所谓适度性原则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回答问题所用时间、问题的数量都要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对于疑难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坐等教师宣布答案。因此,教师就应当把握问题的难度,将疑难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当给予学生不同的思考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思考。
另外,一节课四十分钟如果大部分的时间都被回答问题所占据,那这节课本身就是不合格的。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往往会忽略许多细节。合理分配问题的数量和时间,多选取适合绝大多数学生思考的问题是语文课堂问题预设有效性的关键。把握课堂的每一分钟,做好适度的课堂提问预设,有助于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
总之,充分发挥课堂问题预设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共同努力。语文教师应增加亲和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改变沉闷的语文教学环境,开创一种积极的、有趣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语文课堂预设存在的问题
1892年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曾经提到过: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就好比一个厨师想要做一道美味的菜,要做什么样的菜和这道菜需要的配料、食物材料都是需要事先准备好的,而这些也都属于预设的范畴。在教学中也是如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而课堂预设是教师针对不同情境的课堂需要完成的任务做出的不同的设计、假设和预想,以使学生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知和领悟。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与实施,虽然许多学校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授模式,把学生放到了课堂教学主体的位置,教师也不仅仅只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更多的是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充当学生的家长、朋友、管理者等,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师为了完成每堂课的任务,设置多个课堂环节。对于提问环节,如果说学生无法回答出标准答案,也会硬性地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答案上靠拢,完成课堂任务。这种硬性的牵着牛鼻子走的课堂模式,不仅没有将课堂预设的作用发挥出来,还增加了学生对课堂回答的抵触心理。
此外,课堂问题预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炮轰式教学,学生思考时间过少
苏教版语文教材更重视人文思想,文言文的比重相对来说较大。许多的文言常识、文言手法等学生并不熟悉,如果说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文言提问,不去补充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手法、文言语法。不仅会阻碍课堂学习的进度,也会影响学生对于文言知识的掌握。
另外,有些教师认为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分解为若干部分,再对若干部分进行细分,就是对文章的深入透彻的了解。他们将原本富有生气的文章撕碎,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琐碎点。殊不知,这是对文本最大的戕害。此外,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习惯集体回答问题的形式,学生缺少思考问题的时间。还有些教师一节课四十分钟里,大多数时间用来提问题,留给学生每道题思考的时间也只不过是短短的几秒钟。
2.学生对教师提问的猜测心理过重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书本上知识的权威性,而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得出答案,而是拼命去想去猜测老师需要的答案,最终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意识能动性差,否定性差。
3.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过窄
回顾我们的小学课堂,每次教师进行提问的时候就会有许多的小朋友举手回答。而到了初中、高中,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大多数教师只会提问那些举手回答或者是成绩好的学生,不举手和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会被教师忽略。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思维懒散,不愿意主动去思考问题。
除以上所述,还存在教师对学生回答处理欠妥,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声太少,教师备课不足等问题。
二、问题预设现状的改善措施
1.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
问题,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如何将问题生动形象化,就看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有两位教师同时讲论语中的《仁者爱人》,一位教师这样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孔子是不是一位仁者,作为一位仁者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呢?”另一位教师向学生提问:“贯穿孔子一生的思想是什么?孔子的仁爱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相比来说,前一位教师的提问更简单,更具有开放性、趣味性。
一位语文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也需要更多的幽默感和情趣。语文本来就是博大精深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入,便会觉得枯燥无味。一个好的课堂,一个有意思的课堂提问,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的。
2.针对性、灵活性、适度性原则
高中语文知识点琐碎繁杂,如何更好地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问题预设的有效性呢?
①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原则是针对教学的目的、教材的重难点进行的。中心思想,往往贯穿于整篇文章,是文章的重要线索。因此,教师可以从文章内容出发,由浅到深、从易到难设置问题。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的补充。
②灵活性原则。所谓灵活性原则是针对教师对课堂问题的把握提出的,包括问题方式、问题时间的控制。语文学习本身是充满开阔性、灵活性的。伴随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思维的变化,对问题的提问方式进行改变。例如疑问、反问等形式,每一种提问方式都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有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此外,教师也应当注意对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如果问题太难,或者说学生长时间无法得出答案,教师就需要将问题分解,或者是转变一下问问题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回答。同时,教师应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给予学生组织语言的时间,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③适度性原则。所谓适度性原则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回答问题所用时间、问题的数量都要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对于疑难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坐等教师宣布答案。因此,教师就应当把握问题的难度,将疑难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当给予学生不同的思考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思考。
另外,一节课四十分钟如果大部分的时间都被回答问题所占据,那这节课本身就是不合格的。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往往会忽略许多细节。合理分配问题的数量和时间,多选取适合绝大多数学生思考的问题是语文课堂问题预设有效性的关键。把握课堂的每一分钟,做好适度的课堂提问预设,有助于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
总之,充分发挥课堂问题预设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共同努力。语文教师应增加亲和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改变沉闷的语文教学环境,开创一种积极的、有趣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