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提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现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时代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于子女劳动要求很少,同时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也缺乏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诸多方面因素造成高校学生劳动能力较差,劳动意识薄弱。基于此,本文对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新时代化工高校劳动育人模式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我国高校劳动育人工作的落实。
关键词:新时代;化工高校;劳动育人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现状
新时代高校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需要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历史、社会、人文、科学、艺术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但是总体来说这些都属于理论知识层面的教育,而对劳动教育并不重视。新时代大学生虽然通过互联网接触了更多新鲜事物,懂得很多专业前沿知识,但是劳动能力十分低下,不少大学生即使已经离开父母住校生活但依然缺乏独立性,很多学生宿舍卫生状况苦不堪言,甚至自己床单被褥也需要父母帮忙定期换洗,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缺失。随着教育改革,虽然部分高校开走了一些列劳动教育活动,但总体效果不佳,也难以在短板时间内扭转学生劳动意识及行为,大学生参与校园劳动及社会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劳动意识不足、劳动技能更是缺乏,这些都是高校劳动育人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新时代化工高校劳动育人模式
(一)引导学生加强对劳动育人的重视
我们常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而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对劳动的重视度不够,思想上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化工高校学生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要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化工工艺、化工技术等,这些不仅是需要理论上的理解,还需要学生具备实际的操作能力,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新时代学生更多的只是脑力劳动,认为体力劳动是很没面子的事,因此,高校要加强引导,端正大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学生应当意识到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劳动,辛勤劳动的人民都是值得尊敬的,都为社会发展创造了巨大价值,新时代学生只有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美好生活,才能体现自我价值。
(二)加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开发
高校可以根据其学校特色,结合劳动教育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化工高校可以根据化工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劳动技能开设化工劳动教育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及学生接受程度,确保课程的丰富多样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例如,可以设置个人劳动模式、小组合作劳动模式、劳动竞赛模式等诸多形式,并在劳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以及化工专业教育,使学生明白通过亲自劳动能够获得很多成果,同时也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劳动所带来的价值远远比付出的体力要多,劳动不仅仅是机械的体力运动,同时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劳动课程中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正确劳动价值观。
(三)加强实践中劳动育人
一方面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劳动实践,例如,大一学生以迅速适应校园环境、培养独立性的劳动为主,做好个人卫生,同一宿舍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维护及打扫好宿舍卫生,在上课期间注意公共环境的保持等;大二学生则以技能型劳动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及社会公益活动,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配备相应的劳动设备,也可以组织学生为养老院、福利院等公益服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大三大四学生则以专业劳动为主,将日常化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应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提升知识转化能力,提高个人专业素养,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营造良好的劳动育人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同时也是巨大的,学生在高校中需要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涯,劳动育人氛围对大学生劳动意识及劳动习惯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育人氛围。高校可以打造以劳动为主题的人文景观、雕塑等,传递劳动光荣的精神,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劳动精神的宣传,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举办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值得学习的劳动榜样,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向优秀看齐。除此之外,社会和家庭也需要积极配合高校,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学生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
结语
劳动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更需要明白劳动的意义,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前辈们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需要将这种精神继成发扬下去,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一博.新形势下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实施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5):109-110.
[2]尹冬梅.用劳动教育新要求指引高校实践育人[J].中国高等教育,2021(05):27-29.
[3]王丹丹.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论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2):10-12.
[4]彭泽平,邹南芳.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價值意蕴、逻辑机理与实践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1-5.
作者简介:
吴化林,男,(1983年5月-),辽宁灯塔,汉族,硕士学历,毕业于沈阳化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梁艳青,男,(1977年12月-),河北沧州,汉族,硕士学历,毕业于东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张丽,女,(1980年10月-),河南永城,汉族,硕士学历,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法学理论(通讯作者为吴化林)
关键词:新时代;化工高校;劳动育人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现状
新时代高校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需要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历史、社会、人文、科学、艺术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但是总体来说这些都属于理论知识层面的教育,而对劳动教育并不重视。新时代大学生虽然通过互联网接触了更多新鲜事物,懂得很多专业前沿知识,但是劳动能力十分低下,不少大学生即使已经离开父母住校生活但依然缺乏独立性,很多学生宿舍卫生状况苦不堪言,甚至自己床单被褥也需要父母帮忙定期换洗,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缺失。随着教育改革,虽然部分高校开走了一些列劳动教育活动,但总体效果不佳,也难以在短板时间内扭转学生劳动意识及行为,大学生参与校园劳动及社会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劳动意识不足、劳动技能更是缺乏,这些都是高校劳动育人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新时代化工高校劳动育人模式
(一)引导学生加强对劳动育人的重视
我们常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而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对劳动的重视度不够,思想上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化工高校学生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要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化工工艺、化工技术等,这些不仅是需要理论上的理解,还需要学生具备实际的操作能力,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新时代学生更多的只是脑力劳动,认为体力劳动是很没面子的事,因此,高校要加强引导,端正大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学生应当意识到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劳动,辛勤劳动的人民都是值得尊敬的,都为社会发展创造了巨大价值,新时代学生只有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美好生活,才能体现自我价值。
(二)加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开发
高校可以根据其学校特色,结合劳动教育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化工高校可以根据化工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劳动技能开设化工劳动教育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及学生接受程度,确保课程的丰富多样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例如,可以设置个人劳动模式、小组合作劳动模式、劳动竞赛模式等诸多形式,并在劳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以及化工专业教育,使学生明白通过亲自劳动能够获得很多成果,同时也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劳动所带来的价值远远比付出的体力要多,劳动不仅仅是机械的体力运动,同时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劳动课程中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正确劳动价值观。
(三)加强实践中劳动育人
一方面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劳动实践,例如,大一学生以迅速适应校园环境、培养独立性的劳动为主,做好个人卫生,同一宿舍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维护及打扫好宿舍卫生,在上课期间注意公共环境的保持等;大二学生则以技能型劳动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及社会公益活动,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配备相应的劳动设备,也可以组织学生为养老院、福利院等公益服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大三大四学生则以专业劳动为主,将日常化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应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提升知识转化能力,提高个人专业素养,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营造良好的劳动育人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同时也是巨大的,学生在高校中需要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涯,劳动育人氛围对大学生劳动意识及劳动习惯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育人氛围。高校可以打造以劳动为主题的人文景观、雕塑等,传递劳动光荣的精神,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劳动精神的宣传,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举办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值得学习的劳动榜样,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向优秀看齐。除此之外,社会和家庭也需要积极配合高校,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学生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
结语
劳动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更需要明白劳动的意义,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前辈们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需要将这种精神继成发扬下去,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一博.新形势下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实施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5):109-110.
[2]尹冬梅.用劳动教育新要求指引高校实践育人[J].中国高等教育,2021(05):27-29.
[3]王丹丹.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论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2):10-12.
[4]彭泽平,邹南芳.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價值意蕴、逻辑机理与实践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1-5.
作者简介:
吴化林,男,(1983年5月-),辽宁灯塔,汉族,硕士学历,毕业于沈阳化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梁艳青,男,(1977年12月-),河北沧州,汉族,硕士学历,毕业于东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张丽,女,(1980年10月-),河南永城,汉族,硕士学历,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法学理论(通讯作者为吴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