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下)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che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施釉
  
  在坯体外表面上覆盖一层釉料的操作叫施釉。景德镇自古以来有多种多样的施釉方法,元代青花瓷的施釉方法也较多,现按不同品类分述如下:
  
  大件琢器:
  大口的罐、瓶等器外用浇釉法把坯体置于盆中的木条架上,瓶口盖住,双手各端一大碗釉,同时往颈、肩部稍用力浇去,釉便往下流满全器,并有一部分流入器底部(器底部多留下没有刮干净的釉块)。釉层的厚薄主要靠施釉工对釉的含水率来控制,釉厚会使青花“蒙花”,釉薄了会使青花呈灰黑色。器内用大笔涂釉,操作率意,釉较薄,不均匀,有的有没涂满釉的漏笔现象。
  
  小件琢器:
  小蒜头瓶、玉壶春瓶、小梅瓶、出戟花觚、执壶、水滴、小盖罐、鸟食罐、高足碗等,器外均采用蘸釉法:即用三或四个手指抓住器底部,直插入釉中至足沿,片刻提起即成。凡蘸釉产品,往往浸釉不到底,胫或足下部有一圈不规则的露胎,上面往往留有3~4个指头抓坯的痕迹。小件琢器,器内一般不施釉,仅见小盖罐有荡釉,有的荡釉不满。其余只是在沾外釉时口内有约1~3厘米高的釉面。小口的大梅瓶(包括八方的)、葫芦瓶(包括八方的)、长方形双螭耳扁瓶、直口双耳瓶等,器内也不施釉,仅在口颈内涂上一节釉。琢器的足底一般不施釉,但玉壶春足底都普遍荡釉,有的荡釉不全而留下一部分无釉的砂底。
  以上施釉方法,常常会使器物的口沿或肩部出现“泪痕”。今仿者多用吹釉法,则不会产生此现象。
  
  大件圆器:
  大盘、大碗内施釉是甩釉:即把大件圆器仰置于辘轳车圆盘的中心快速旋转,将釉倒入器内,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器内多余的釉水立即甩出,同时器内均匀地覆盖了一层釉。外壁施釉亦甩釉,即将器覆置辘轳车圆盘中心“利头”上快速旋转,将釉淋在靠近圈足的外壁上,通过离心力和釉的流动性,使外壁均匀地挂满釉。
  由于内、外壁上釉时器物口沿部位都会沾着釉,所以此处必须两次上釉,因此出现厚釉、釉色深青和大面积“泪痕”现象。
  
  中、小件圆器:
  中小件盘、碗、碟、托、盒等,器内用浊釉法:即左手拿着“靶子”,口向内侧,右手用勺把釉盆中的釉稍用力地往器内心浇浊,此时双手相对用力,配合熟练,釉在外力的作用下,器内则满挂一层均匀的釉。
  这类中、小件圆器产品,施了内釉再施外釉。施外釉是用蘸釉或浇釉法。蘸釉是:左手用托勾把坯托起置平,右手轻轻地按着器内,小心地将坯浸入釉盆中,当釉满至口沿片刻,速将坯从釉中取出放置料板上即可。
  碗类的圈足,是拉坯时留下约两三寸长的实心泥靶,便于把握以便画坯、施内釉。“诶画、施釉工竣,始旋去其柄,再挖足、写款”,最后荡釉、取釉、装匣。所以镇人自古称它为“靶子”。
  
  四、装匣
  
  将坯体置放于匣钵内的操作叫装匣,也叫装坯。景德镇始用匣钵装坯入窑烧瓷始于北宋初,至今高档仿古瓷的装烧仍有保留。
  在明代以前的文献中有关制匣的记载不多,蒋祈《陶记》中记载了制匣、模原料的产地:“比壬坑、高砂、马鞍山、磁(瓷)石堂(塘),厥土、赤石,仅可为匣、模,工而杂之以成器,则皆败恶不良、无取焉。”按白锟先生对此文校注:疑壬坑即今镇南2.5公里的银坑大队,产制模原料。高砂在镇东北11公里的高砂村,所产制匣原料,今仍称“高砂白土”。马鞍山即镇东之马鞍山,历来为制匣原料(“老土子”、“白土”、“黄土”等)的重要产地。瓷石塘在马鞍山南麓,解放前仍为制匣原料的重要产地。这些制匣原料配制起来有可塑性、粘性好、耐火度高的优点,制成之匣钵可以使用多次。
  此文接着又记述:“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说明制造匣钵、垫饼等窑具的作坊、工人与制造瓷器的作坊、工人,配制、淘洗精练坯泥的作坊、工人是形成陶瓷产业链缺一不可的行业。所谓“共计一坯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有载:“凡瓷器绘、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拗口,不复周正)。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
  清乾隆八年唐英编《陶冶图说》也有制造匣钵的章节,对坯体装匣烧成的优点、匣泥土的产地、匣钵的制法等有准确记述。
  以上文献结合对元代青花窑址的调查资料可以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1.景德镇在北宋初之所以淘汰了五代支钉迭烧的无匣装烧工艺,采用匣钵装烧工艺,是因为用匣钵装烧入窑可扩大窑室,增加窑内的装烧量,减少窑内烟土污染,提高烧成质量。
  2.制匣原料用量大,均是镇之周围所开采的。各地匣土的性能不同,有的颗粒粗、石英含量高或氧化铅含量高,均耐火(熔点高),有的较细,可塑性好。所以宋、元时的匣泥配方是多元的,都必须具有可塑性、粘性好、耐火度比瓷胎烧成温度高、热稳定性和导热性强等优点,“钵佳者装烧十余度(次)”。由于元代大件器物多,匣钵质量比南宋时好是可想而知的。
  3.匣工与陶工、土工一样,均是独立的、相互依存的作坊。这是匣钵用量大、质量要求高而必然产生的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产业链的形成对瓷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4.元代青花窑址中漏斗式匣称“大器”匣,底不很平;直桶形平底匣称“小器”匣,底较平。“大器”匣装的是碗、盘、碟等,多为圆器,均一匣装一器;“小器”匣装的是瓶、罐、觚、壶等,多为琢器,有的一匣装一器,有的一匣装一大件,下部插装小件,有的一匣内满装相同或相似的多器,以提高装烧密度和节省烧窑成本为目的。不同规格的产品选择大小适合的匣钵装烧,所以“大器”和“小器”匣钵也有各种大小规格。
  5.装元青花的匣钵由于底不很平,都必须在匣底铺一层垫渣。此垫渣是用早稻谷壳灰拌深酱色(含铁、锰较高)的匣土渣或高岭土渣,用瓷质圆形“拍子”拍打平整后装坯的。有的直接置于垫渣之上,“底空处以沙实之”,如大盘底内用此垫渣填满,顶住底板,使在烧成时底不下沉。所以,器足端和底部多有粘渣痕。还有的“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即用匣泥饼垫烧。
  6.胎体在装匣之前,必须将足端上的釉用刀(竹、铁质刀均可)刮去,景德镇俗称“取釉”,使圈足留下了工人操作时迅速、干脆利索的刀痕。
  此装烧法会给器底带来以下特征。
  ①元青花产品的砂足、底,有的有火 石红,有的没有火石红。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笔者仿古瓷的经验,器物产生火石红的原因是:窑刚歇火阶段,由于窑内会进空气,空气中的氧会使涩胎表面的低价铁产生二次氧化,新生成三氧化二铁,涩胎上火石红就产生了。可见产生火石红需具备如下条件:A.坯泥中含有0.1%以上的三氧化二铁,福建德化象牙白胎内不含铁,涩胎处不会有火石红;B.釉和垫渣要碱性强,碱性物可起氧化剂的作用,帮助涩胎产生二次氧化。谷壳灰碱性强,第一次垫烧,器砂底处必出火石红;第二次以后,由于它的碱性转化为中性或酸性,则不太会产生火石红。匣内垫渣一般使用五次左右,所以元青花盘、罐等底足没有火石红的多便可以理解。C.窑歇火后,窑门闭住,使窑室内降温慢,产生火石红的保温时间充分。
  ②元青花器底足均有粘渣或渣痕:器身的缩釉和剥釉处也多有火石红。胎与釉的交界处(如器内流釉的周边、罐底部没有刮去釉块的周边等)多产生一线火石红,这与元青花是钙-碱釉有关。
  
  结论与体会
  
  根据以上对元代景德镇青花制瓷工艺特征的研究,可见各时代的产品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主要是由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不同烧制工艺形成的。当然还有时代和地域间对产品的使用要求、审美习惯不同的原因。所以通过研究各窑口各时代窑业的烧制工艺,来认清其产品的外观特征是十分正确的方法,也才能使我们对古瓷的断代、辨伪,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社会上许多赝品也难以鱼目混珠。
  要研究各时代、各窑口的烧制工艺,一方面要阅读好的古文献、资料,好的论文。对景德镇而言,蒋祈《陶记》、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唐英《陶冶图编次》、蓝浦《景德镇陶录》、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还有方志、村谱中的部分章节,以及专家们发表的考古报告和论文等,这些古文献的字里行间,都浸透了对景德镇瓷业的真切记述。作者不到当地来考查或参与制瓷是写不出如此实录的。另一方面,学瓷者要反复到景德镇调查古窑址,认真观察分析窑址中大量的瓷片和窑具、窑炉等。它可把你带进历史,领会到当时窑工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窥见当时窑业之规模和行业间、作坊内部的分工,了解到不同品种的烧制工艺及由此打上的时代烙印。你触摸着历史,触摸着实物,会难以忘怀!不到景德镇来学断代辨伪,不多看、细看真品和瓷片标本,是难于学好这门科学的。
  2003年笔者组建了“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其目的是想利用景德镇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广泛开展国际间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包括举办有“实战”能力的古陶瓷鉴赏研修班等。三年来“中心”的活动得到了“中心”专家顾问和业内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6年10月21日-23日的“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该“中心”向“景德镇国际瓷博会组委会”建议召开的,此会的筹备办公室就设在“中心”。借此衷心感谢在“中心”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广大古陶瓷爱好者! (全文完)
  (责编:耕生)
  
  ●中国收藏家协会庆祝成立十周年
  2006年12月24日下午2点,中国收藏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澳门厅隆重举行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会议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杜耀西主持,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致词。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史树青、国家民间社团组织管理局李勇副局长、国家文物局张柏副局长、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先后讲话祝贺。上海市收藏协会吴少华会长代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收藏组织致贺词,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李润波先生代表协会会员发了言。会议最后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石肖岩副会长宣读《关于表彰优秀会员的决定》,并为优秀会员颁发荣誉证书。
  中国《收藏界》杂志社社长高玉涛应邀参加庆祝大会。(辛友)
  
  ●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周年院庆
  2007年1月7日,“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周年院庆暨2007名人名家新年笔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顾问温宗仁、陈士能、刘忠德、田期玉、李文卿、王郁昭、高运甲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百余人出席活动。
  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成立一年来,搭建书画名家与社会名人交流互动的平台,探索研究书画创作新思路,成功举办了“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系列书画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次活动由北京昆艺兰艺术发展交流中心、合肥安美置业投资发展集团、保峰置业(济宁)有限公司协办。(辛友)
其他文献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它充分利用本地瓷土资源,博采众窑之长,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窑场。工匠们将传统陶瓷工艺和当地民间艺术结合起来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独特的黑釉瓷和釉下彩绘瓷独树一帜,在我国陶瓷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景德镇陶录》所云:“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  千里赣江流经万安十八滩后缓缓流入吉泰盆地,江面变宽,水流平缓,使得吉安永和镇成为“船舶大小总相宜”的天然良港
期刊
这件三孔管銎钺是先辈留下的,它通长18.7厘米,宽15.5厘米,重900克。圆椎形柄管,上细下粗,有四道凸起的箍作装饰,銎背中间有铃,上下各铸一兽,銎身弧刃。近銎处有三个圆孔,銎腰间有两个长方形钉孔,用作加固木锲,銎身一面有两个字的铭文,没有刻的痕迹,属于铸成的阴文字,由于未做除锈处理,所以看不清什么字。  笔者的先辈是习武世家,使枪弄棍在当地小有名气,虽熟习十八般兵器,但从未见过这么一件奇怪的兵
期刊
黄宾虹先生是一位在中国画坛具有承前启后、创时代意义的艺术大师,他是中国水墨山水画从传统到现代传承的典范代表。像所有绘画大师一样,黄宾虹投身绘画艺术,朝斯夕斯,终爱一生。他融会贯通传统绘画的理论精髓,并适时吸收西方绘画的某些形式因素,总结并提出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值得我们笔摹心追的“五笔”和“七墨”之法,创作出浑厚华滋、黑密厚重、意境深邃的山水画作品,于传统中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度量,和而不同。黄宾虹成就
期刊
编者按  近期不少读者来信,认为我刊陶瓷栏目学术性、资料性较强,内容日趋丰富,每期都有新的看点,在几家收藏刊物中表现突出。编辑部传阅了这些信件,编辑人员纷纷表示要在编务及与藏友的交流中投入更多精力,把我刊众多栏目打造成精品栏目。在读者来函中,北京陈先生来信尤其引人注目,厚厚的一叠手写信件,字字蕴含着对我刊的鼓励和期望。现选编此来函,借此向关注我们的古陶瓷爱好与研究者致谢,希望藏友们踊跃来稿并展开学
期刊
陈嘉庚(1874—1961年),出生在福建集美,20世纪上半叶是东南亚一带闻名遐迩的华侨企业家、“橡胶大王”,他少年时期赴新加坡随父经商,获得成功。在海外爱国华侨中,陈嘉庚先生始终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先后倾资兴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冀望“教育救国”, “诚毅”二字也是创校的宗旨。  陈嘉庚先生十分重视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办博物馆能教育广大民众,供更多民众的参观,应该大力提倡。1956
期刊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苏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新四军驻地华中敌后,是盛产粮、棉、鱼、盐的战略要地,日寇强行用日本军用票、伪币及用伪币换来的法币,向民众强抢豪夺他们所需的重要物资。刘少奇、陈毅当即决定筹建自己的银行和印钞厂,用发行抗币来同敌币作斗争。刘少奇还根据新四军当时面向大江南北,横跨淮河两岸的战略位置,亲自把这个银行定名为“江淮银行”。经
期刊
2006年5月4日,参加雅昌石家庄研讨会的网友集体参观了河北曲阳定窑窑址和定州博物馆“北宋塔基出土历代艺术精品展览”。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和至道元年(955年)净众院塔基出土五代至北宋的定瓷器物约占全部展品的半数以上。据介绍,北宋早期纪年墓葬和塔基出土定窑瓷器以这两处塔基地宫出土的定瓷数量最多,品种也最丰富。静志寺塔基共出土瓷器115件,净众院塔基出土瓷器55件。目前展出的定瓷精
期刊
在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招纳信宝”钱。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浙西安抚大使刘光世铸。大如折二,钱文楷书,背穿上“使”字,穿下签押符号。丁福保先生在其《历代古钱图说》里有记载:“中兴小纪,绍兴元年,金达兰居祁州,其众留承楚,大师刘光世欲携贰之,乃以金银铜铸三色钱,文曰招纳信宝,获金人则燕钱而遣之,未几踵至,得众数万。”获金兵后,设宴招待,发放“招纳信宝”钱,作招降纳叛之凭证。“招纳信
期刊
李苦禅及其花鸟画    中国画坛素有“南潘北李”的说法,南潘,指的是潘天寿;北李,便是指李苦禅。“南潘北李”的美谈,反映了人们对已故去的两位中国画大师早有中肯的评价。   遗憾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却出现了一些无知的贬损,谓李苦禅先生的画东拼西凑,没有个性。此论虽说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李苦禅先生的历史地位,但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李苦禅先生大写意花鸟画的研究深度。时光不居,岁月如流,那些对李先生的
期刊
端砚之砚石,因产于我国广东省端州(今肇庆市)之端溪而得名。据《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之端溪岩,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618年—626年),这说明端砚问世,已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因其石质优良、实用性能优越,故成为我国的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之首,为我国文房四宝大家族中之佼佼者,历来备受人们青睐!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生产的较好的端砚,现都已成了难得的古玩。  凡是古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