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瓷遗宝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5月4日,参加雅昌石家庄研讨会的网友集体参观了河北曲阳定窑窑址和定州博物馆“北宋塔基出土历代艺术精品展览”。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和至道元年(955年)净众院塔基出土五代至北宋的定瓷器物约占全部展品的半数以上。据介绍,北宋早期纪年墓葬和塔基出土定窑瓷器以这两处塔基地宫出土的定瓷数量最多,品种也最丰富。静志寺塔基共出土瓷器115件,净众院塔基出土瓷器55件。目前展出的定瓷精品只占出土器物中的一小部分。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自唐代始创历经五代、宋、金四朝盛极而衰,一直以烧造白瓷为主。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所藏传世或出土的定瓷精品曾给我们留下过深刻的记忆,但是,看了定州北宋塔基出土历代艺术精品展览以后,所有参观者都被这批独一无二的定瓷艺术珍品深深地震撼了。定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确当之无愧。
  进入地宫,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佛教用器皿:一组白釉净瓶。净瓶是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起源于印度,并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唐、宋时期的净瓶由各种金属或陶瓷等材料制成,是佛教僧侣用来贮水或净手的器皿。净瓶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将手工拉坯分段成型的长颈瓶作为器身,在长颈瓶的撇口上接塑倒置喇叭状瓶口作为长颈瓶口的延伸,另外,在瓶身肩部开孔安装不同形式的瓶流,使净瓶(图1)的器形亭亭玉立,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
  静志寺和净众院塔基地宫所出定窑白瓷的胎釉非同一般,釉质细腻莹润,釉色洁白如新(图2、图3),比我们常见传世或出土的定窑白瓷器物的白度要高很多,估计是窑场专门为寺庙特制的供奉用器,其品质超乎寻常。

  过去曾经看到过很多馆藏的定瓷,在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印象。但是,这次在定州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看到的北宋塔基地宫和曲阳涧瓷村晚唐、五代墓葬出土的定瓷,把已往对定瓷的印象全部刷新了,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图4)
  静志寺塔基出土众多白釉净瓶之中有一件刻花莲瓣纹龙首大净瓶却没有出现在展品之中,令人遗憾。这尊最为精彩的大净瓶 (图5)装饰华丽、刻工精美,通高60.9厘米,创定窑净瓶之最。
  静志寺塔基出土的定瓷器物中有十几件精巧别致的白釉双耳炉(图6)。炉的造型均为双耳、直口、束颈、丰肩、收腹、圈足。肩颈部的装饰纹样则各不相同,以模印贴花和刻花纹饰为主。图案有模印兽面纹和模印佛像纹饰。刻花一般为足部以上刻仰莲纹。这些白釉双耳炉的胎体细腻坚致,釉面洁白莹润,图案对称有致,是北宋早期定窑瓷中的精品。
  塔基出土定瓷中碗盘类数量比较少,质量却是上乘的。其中白釉“官”字款刻花莲瓣纹碗(图7)和白釉葵口划花双蝶纹“官”字款盘(图8)比较有代表性,是窑场工匠仿晚唐、五代时期金银器的成功之作。
   静志寺塔基出土定瓷中有一件白釉龟(图9)。此龟造型夸张,头、尾、四足捏塑而成,分别点缀在弓背凸腹之间。很明显,此龟不是一件普通动物造型的陈设摆件,而是一件有特殊用途的器物。此龟腹部划的十字花纹并非装饰纹样,应该与曲阳涧瓷村出土的白釉茶臼配套使用,是当时碾茶用的实用器。

  穆青先生编著的《定瓷艺术》中没有说明白釉龟的用途。因为白釉龟出土时可能没有与其相配套的白釉茶臼(图10)放在一起,因此它们的组合关系被忽略了。我们从白釉龟的造型和腹部的纹饰可以看到与白釉茶臼的器形与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白釉茶臼中放上茶叶,用手执白釉龟可以将臼中茶叶碾碎,且不会伤及白釉龟和茶臼。虽然这两件器物不是在同一纪年墓葬或塔基中出土。但是,从唐、五代、北宋、金、元时期使用的碾茶用具在各个不同窑口的瓷器中屡有发现,可以印证它们各自的用途。可否把定窑白釉龟归纳到碾茶用具中去?如果把它列为具有艺术价值的实用器可能更有意义。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白釉莲花口高足盘(图11)是一件非常典型的仿金银器作品。由于金银器皿的使用多集中于皇室权贵,黎民百姓根本消费不起。因此,自唐代开始采用陶瓷产品大量仿烧金银器造型的各种实用器物,不仅满足了民间对于陶瓷器皿的消费,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无论南方的青瓷,还是北方的白瓷、青瓷,都刻意模仿金银器皿的丰富造型和精美的錾刻纹饰,用极其简单的竹刀工具,刻划、烧制出大量空前绝后的陶瓷艺术精品。这件白釉莲花口高足盘就是用于盛放佛前供品的器皿之一,其造型之精巧,宛如一朵盛开的白莲花。白莲花对于佛教有特殊意义,象征尊贵与圣洁。
  净众院塔基出土的白釉刻花莲瓣纹配银盖长颈瓶(图12),制作水平与塔基地宫出土的大净瓶难分伯仲。此瓶撇口、长颈、折肩、圆腹、圈足。长颈撇口配银盖,颈中部划弦纹。肩腹之间刻划凹凸弦纹。肩部刻缠枝菊纹,腹部刻覆瓣仰莲纹,圈足包镶银扣。整个瓶身满工雕刻,棱角犀利,凹凸有致,将金银器的錾刻工艺在陶瓷器物上完美地表现出来,充分发挥了制瓷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制瓷工艺。
  静志寺塔基出土的白釉葵口出筋盏托(图13)是五代、北宋常见的器形,也是仿金银器的品种之一。盏托薄胎、高足,托盘斜收,葵口出筋,杯托相联,做工极其规整,也是定窑产品中的精品。

  静志寺塔基出土了一件白釉五兽足熏炉(图14),此炉借鉴唐、五代金银器熏炉的造型,与晚唐浙江水邱氏墓出土的越窑青釉褐彩五足熏炉十分相似。但是,与北宋时期出土的银质熏炉造型则差异较大。一方面证明定窑产品烧造工艺受到越窑青瓷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北宋早期定窑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器物还保留了五代时期定窑产品的痕迹,而且大部分器物都具有明显的五代时期艺术风格,受五代定窑制瓷工艺的影响非常大。如果这部分器物底部没有明确的墨书纪年,很有可能被定义为五代定窑瓷器。定州塔基地宫出土的纪年定瓷为我们区分五代和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建立了可靠的标准。
  我们通过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的了解,认识上有了新的飞跃。北宋早期定窑尽管沿袭了五代的制瓷工艺和烧造技术,但是,对于金银器的模仿已经不同于前朝的简单模仿。窑工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更高的发挥。他们从金银器的金属结构和器形变化中寻找制瓷工艺的变化和规律,白釉五兽熏炉就是其中一例。金银器中的熏炉通常只有炉盖、炉身和炉底座三个部分。我们见到的定窑熏炉则在炉座器足下面做了一个玉环形底座,将五个兽足固定在底座上,不仅增加了熏炉结构的稳定性,而且可以提高器物在烧造时抗变形的能力。
  在石家庄研讨会期间,穆青先生作了关于定窑发展沿革的专题讲座,他专门介绍了一件手工捏塑的艺术定瓷:白釉法螺(图15)。法螺是佛教吉祥物“八宝”中的一宝,是佛教寺庙中不可或缺的法器之一。用陶瓷捏塑并烧制法螺是定窑的创新制作。此螺造型逼真,完全按照寺庙内真实的法螺制作,是一件艺术造诣高超、而且具有实用价值的法器。据穆青先生介绍,此螺不仅可以吹响,而且声音非常响亮。
  净众院塔基出土的白釉划花云纹瓶(图16),是一件短颈、圆腹瓶。此瓶肩腹部之间划凹凸弦纹,腹部采用细线划花朵云纹,线条古朴流畅,其装饰技法与北宋早期的华丽繁复不同,仍保持晚唐、五代的风格。说明北宋早期的定窑还处在新旧更替的时代,是传统与创新并存,处在逐步向北宋中晚期(成熟期、鼎盛期)过渡的阶段。

  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出土定瓷中共有各种瓷盒40余件。其中除了少数瓷盒是晚唐、五代旧有的款式以外,大多数瓷盒造型别致、式样新颖,具有北宋早期定瓷的风格。地宫展出的两件瓷盒:白釉带纽盖盒(图17),白釉竹节纹盖盒(图18)就是其代表之作。 (未完待续)
   (责编:耕生)
其他文献
这是一件白铜桃形墨盒(见图)。其造型独特,在白铜墨盒中比较少见。  墨盒,是在自来水笔流行以前,文人雅士为书写方便而存贮墨汁的铜盒。一般以白铜制作,也有用青铜或红铜的,形状以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为主,其他形状的因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所以很少。  该白铜桃形墨盒,除底部用红铜片外,盖、盒身及周围,均用较厚的白铜片制作,形状为桃形,纵6.4厘米,横6.8厘米,厚2.7厘米,分盖与盒身两部分,其中盖厚1.3
期刊
拥有一件汝官瓷是大多数藏家的梦想,然而当今,仿汝瓷多如牛毛,珍品却似大海捞针,难觅踪影。日前,一藏家捧一大盘,与余赏析,第一眼就被这盘的大气、古朴、端庄所吸引,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件非凡之物。细察辨审后,认定这就是一件北宋汝官窑盘,尺寸之大,尚属罕见,口径31.5厘米,比台北故宫所藏的那件汝窑大盘还大10厘米。据介绍,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清凉寺汝窑遗址中曾发掘出一件这般大的汝窑盘残片。  汝窑,窑址在
期刊
拴马桩收藏的意义与价值  白春霞      在陕西南部、陕北、关中等地到处都有散落的拴马桩、饮马槽、石鼓、石磨盘等石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俗文物抢救和保护意识的提高,在陕西有一批人投入到陕西民俗文物的收藏中,尤其是对民间石刻的收藏。早在1990年,西安美术学院就启动了民间艺术抢救、保护与研究工程,专门成立民间艺术品收集小组,收集了多达5000余件民间艺术品,其中有以渭北石刻为主的拴马桩、上马石、饮
期刊
“张作霖”金币拍出319万元    在6月5日结束的中国嘉德春拍“马定祥收藏中国历代钱币”专场中,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壹圆纪念金币以319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再次刷新了中国金币拍卖的世界纪录。  中华民国十五年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壹圆纪念金币系1926年山天津造币厂试制,据藏家介绍,此样币当时仅铸二三枚,是供奉军阀张作霖把玩之用,该样币未见任何博物馆及其他收藏家收藏,目前仅见此枚,弥足珍贵。  
期刊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它充分利用本地瓷土资源,博采众窑之长,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窑场。工匠们将传统陶瓷工艺和当地民间艺术结合起来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独特的黑釉瓷和釉下彩绘瓷独树一帜,在我国陶瓷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景德镇陶录》所云:“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  千里赣江流经万安十八滩后缓缓流入吉泰盆地,江面变宽,水流平缓,使得吉安永和镇成为“船舶大小总相宜”的天然良港
期刊
这件三孔管銎钺是先辈留下的,它通长18.7厘米,宽15.5厘米,重900克。圆椎形柄管,上细下粗,有四道凸起的箍作装饰,銎背中间有铃,上下各铸一兽,銎身弧刃。近銎处有三个圆孔,銎腰间有两个长方形钉孔,用作加固木锲,銎身一面有两个字的铭文,没有刻的痕迹,属于铸成的阴文字,由于未做除锈处理,所以看不清什么字。  笔者的先辈是习武世家,使枪弄棍在当地小有名气,虽熟习十八般兵器,但从未见过这么一件奇怪的兵
期刊
黄宾虹先生是一位在中国画坛具有承前启后、创时代意义的艺术大师,他是中国水墨山水画从传统到现代传承的典范代表。像所有绘画大师一样,黄宾虹投身绘画艺术,朝斯夕斯,终爱一生。他融会贯通传统绘画的理论精髓,并适时吸收西方绘画的某些形式因素,总结并提出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值得我们笔摹心追的“五笔”和“七墨”之法,创作出浑厚华滋、黑密厚重、意境深邃的山水画作品,于传统中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度量,和而不同。黄宾虹成就
期刊
编者按  近期不少读者来信,认为我刊陶瓷栏目学术性、资料性较强,内容日趋丰富,每期都有新的看点,在几家收藏刊物中表现突出。编辑部传阅了这些信件,编辑人员纷纷表示要在编务及与藏友的交流中投入更多精力,把我刊众多栏目打造成精品栏目。在读者来函中,北京陈先生来信尤其引人注目,厚厚的一叠手写信件,字字蕴含着对我刊的鼓励和期望。现选编此来函,借此向关注我们的古陶瓷爱好与研究者致谢,希望藏友们踊跃来稿并展开学
期刊
陈嘉庚(1874—1961年),出生在福建集美,20世纪上半叶是东南亚一带闻名遐迩的华侨企业家、“橡胶大王”,他少年时期赴新加坡随父经商,获得成功。在海外爱国华侨中,陈嘉庚先生始终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先后倾资兴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冀望“教育救国”, “诚毅”二字也是创校的宗旨。  陈嘉庚先生十分重视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办博物馆能教育广大民众,供更多民众的参观,应该大力提倡。1956
期刊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苏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新四军驻地华中敌后,是盛产粮、棉、鱼、盐的战略要地,日寇强行用日本军用票、伪币及用伪币换来的法币,向民众强抢豪夺他们所需的重要物资。刘少奇、陈毅当即决定筹建自己的银行和印钞厂,用发行抗币来同敌币作斗争。刘少奇还根据新四军当时面向大江南北,横跨淮河两岸的战略位置,亲自把这个银行定名为“江淮银行”。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