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演绎经典艺术 五十载驰骋市场风云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e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宾虹先生是一位在中国画坛具有承前启后、创时代意义的艺术大师,他是中国水墨山水画从传统到现代传承的典范代表。像所有绘画大师一样,黄宾虹投身绘画艺术,朝斯夕斯,终爱一生。他融会贯通传统绘画的理论精髓,并适时吸收西方绘画的某些形式因素,总结并提出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值得我们笔摹心追的“五笔”和“七墨”之法,创作出浑厚华滋、黑密厚重、意境深邃的山水画作品,于传统中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度量,和而不同。黄宾虹成就了山水画史上的经典艺术,精新奇美、震撼人心,无愧为一代宗师。
  纵观黄宾虹九十年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轨迹,他富于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如一本好书、一杯好酒、一曲美乐,时刻吸引着我们去阅读和品味。我们经过分析研究,将其艺术人生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学习吸收阶段,黄宾虹自初学绘画至40岁,以临摹方式为主,先学花鸟于陈崇光,后主攻山水,宗法新安四家李流芳、程遂、程正揆等人,并摹董源、米芾、李唐、马远、黄子久、倪云林等,兼法宋、元诸名家,路子宽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其绘画体现出纯正、扎实的传统风貌。二是生活历练阶段。黄宾虹居上海期间,曾任职于报社、书局,并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编纂和教学之余,也以相当的热情和恒力从事古文学的搜集和研究。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对人生、文化、艺术有一种通透的体悟,这种体悟使其自觉地在绘画实践中达到知行统一。在创作时,用笔用墨的形式构成自然地转向对人生解悟和文化含量的通读,使人能透过笔墨及作品本身看到深厚传统和丰蕴人生。三是研究和修炼阶段。50岁至70岁,黄宾虹游历名山大川,经游之处,写生作记,搜集画材,增加阅历,交游广结。变宋元取精用宏的作风,渐趋浑朴苍劲,并从篆刻、书法、收藏、鉴定中广泛涉猎艺术的多个层面,孜孜积累历史和文化知识,全面提高文化修养,融会主体的文化修养于笔墨样式中,彰显笔墨文化精神。这一阶段的修炼,可以说对黄宾虹绘画艺术的提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四是创作整合阶段。70岁以后,黄宾虹把林林总总的经历、感悟、学养等都集中起来,结合大半辈子古文字研究的独到心得,用自由、健康的心态和方法,凭借执著的钻研精神和深厚的传统功力对自已的艺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与锤炼,并推向世人面前。五是自由之境阶段。80岁至90岁,黄宾虹虽困于疾病,仍笔耕不辍,积数十年绘画经验,已臻闭眼也能作画的自由之境。黄宾虹融合泼墨、破墨、宿墨、积墨于画端,并于浓墨、焦墨处施以重彩,斑斓古艳,结合金石篆籀,兴会所至,笔墨淋漓,变化万千。写出浑厚华滋、气势磅礴、意境深邃的山川神貌,惊世骇俗,难能可贵。黄宾虹文心铸魂,因心造境,笔墨无痕,铺天盖地,内在里却充溢着出神入化的韵律和生命节律,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黄宾虹作为山水画大师,在画史上具有很特殊的地位,但观其绘画市场发展脉络,并非一帆风顺。对于收藏界来说,更能深刻体会它的跌宕起伏。起初,黄宾虹山水画没有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他的画作在拍卖行里少有轰动。其拍卖纪录大都在几万元、十几万元之间,几十万元的并不多见,地位与价位不相匹配。但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沉寂后,他的绘画市场如火如荼,蒸蒸日上,逐渐实现了价值本位的回归。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黄宾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其宽阔的胸怀,容纳万物,此种大风骨,大格调,大气派,大艺术,终获市场认同。
  在黄宾虹山水画市场由冷到热的转换过程中,承载了许多收藏家们的喜怒哀乐,我们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寻根探源,以史为鉴。
  据有关资料显示,黄宾虹山水画作品的市场价格是在解放前建立的。1980年香港艺术品市场刚刚起步,最早出售的就是黄宾虹的作品。当时的价格是每幅1~3万港元,1981年涨至3~5万港元,以后几年变化不大,1986年又开始上涨至3~8万港元,精品能达到十几万港元。1990年3月,黄宾虹作品《浮岚暖翠》终于卖到了41万港元。在纽约,1990年11月出售过黄宾虹4幅作品,价格最低的一幅是《山水》画轴,1320美元,最高的是一件《山水》六开册,也仅8500美元。1991年又出售过两幅,价格始终未达到1万美元。可见,其山水画市场在当时很不景气。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其《山水》在中国嘉德秋拍,经各路买家反复争夺,价格一路狂飙至264万元易手,创下当时黄宾虹作品成交价的最高纪录,此后市场又趋冷淡。
  那么,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过去那段时间黄宾虹山水画艺术地位与市场价位错位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商品的价值规律作祟。黄宾虹一生笔耕不辍,传世作品数目巨大。仅过世后由夫人捐献国家的作品就有5000余件,散落在香港和内地的绘画更是难以统计。相比同一档次的画家,黄宾虹的留世作品要比他们多得多,市场的需求量的相对比值就小了,呈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价格就相对低一些。第二,黄宾虹的画尽管也有秀山逸水,月白风清,但多描绘“荒郊野岭”,特别是中晚期后,其作品浑黑如椎碑,避俗就雅,艰涩难懂。各方家名流尚且常研论其绘画美的形式语言,对普通观者而言,就更难用原有的一般的中国画传统图式去认同黄宾虹,更无法以西方的或现当代中国画图式去辨认黄宾虹,以一般的绘画史信息量和深度,他们走不进黄宾虹的世界。正如傅雷所言“世人爱甜每憎辣,先生之画俗骇怕。”第三,我国艺术品市场还不健全,各种不规范行为蒙蔽了缺乏经验的收藏爱好者。在“非理性”和“潜规则”的市场环境中,结合各方面原因,就当时而言,黄宾虹的绘画与同地位的画家相比在市场中不占优势。第四,随着投资市场的理性化发展,股票、房地产、艺术品投资三大热点渐趋平衡协调。伴随着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活跃,艺术品收藏市场就会降温,整个绘画市场渐处于疲软状态,黄宾虹绘画的拍卖与收藏也难免受到影响。
  
  在经历了市场风云变幻后,进入新世纪,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终于得到了认可。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画需50年后为世人所知”。如今黄宾虹山水作品成了各拍卖公司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拍卖热点。笔者查阅资料,以北京嘉德为代表的12大拍卖公司拍卖数据显示,自2000年至今,黄宾虹百万元以上的山水画成交达67件之多,让人惊讶。如《纪游册》341万元,《山水册页》363万元,《写生山水册》381万元,《天目山藻溪胜图》459.2万元等等,举不胜举。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精品力作《山川卧游图》在中国嘉德2005年秋季拍卖会上创下638万元的成交价格,这是迄今海内外近现代书画拍卖活动中黄宾虹作品成交的最高纪录。就单件作品而言,黄宾虹最高价达到每平尺100多万元,现今他的山水画平均价格也已达到每平尺20多万元。
  从当年在绘画市场上的“阳春白雪”到今天绘画市场上的“下里巴人”,黄宾虹山水画市场可以说是所有绘画大师中绘画市场变化最快者之一。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方式,凝聚了艺术家的心血和才智,而大师级画家能够将现实情境与个人情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传达出特殊的意境和审美情趣。这样的佳构力作也许不济时运,为市场冷落,然而真正的艺术大师的作品必经得住市场的考验,在经历一番沉默以后定能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和追捧。黄宾虹的山水画作为艺术经典,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第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球艺术品市场日趋蓬勃,近现代名家书画价格普遍大幅度上升,在一个大的繁荣的市场走势下,黄宾虹山水画升值是理所当然的。第三,近年来持续的“黄宾虹热”和“宗黄现象”,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美术向多元化转变的时代步伐,各地举办研讨会和举办画展,从理论上进一步提升了黄宾虹绘画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实践上也拉近了人们与黄宾虹之间的距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艺术的普及,人们渐渐走进黄宾虹的艺术世界,从而促进黄宾虹绘画的收藏和拍卖。
  在此我们不妨对黄宾虹艺术的未来前景作一分析。黄宾虹作为中国山水画大师,他的绘画艺术必将驰骋于市场,成为各大藏家重点搜寻对象。原因如下:其一,黄宾虹的山水画有一种博大的、永恒的美,浑朴、厚重、苍劲、沉重、辽阔、高达。他的画在深层次中打动人、吸引人和号召人。仔细品味,是飞翔不是躺卧,是战斗不是休息,山呼海啸,雍容大度,惊心动魄。其画面丰富的语汇、豪放的笔触和淋漓变化的墨华必将震撼未来读者。其二,尽管黄宾虹创造出数目巨大的绘画作品,曾使他的作品单位面积的绘画价格受到影响,但其绘画的总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笔者查阅自2000年以来12大拍卖公司的大型拍卖会数据显示,黄宾虹绘画上拍达到1378件之多,成交1043件,总价值36501.62万元,遥遥领先于同地位的八大山人和石涛,数据充分证明了其绘画市场的竞争力和巨大潜力。其三,黄宾虹与石涛、八大山人等处于中国绘画金字塔的顶尖人物相比,其绘画存世量是最多者之一,其流通量也将很大。当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被收藏家“捂货”而珍藏起来,人为限制市场流通的时候,黄宾虹的数量巨大的绘画将依然叱咤市场风云,其绘画的升值空间还很大,并将伴随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健全,实现地位与价位的合理配对。其四,黄宾虹不是位单纯的画家,于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他是一位巨匠。黄宾虹在作画之余,还勤于著述,四十多年中,他发表的著作和编纂的文字,不下百余万字。著有《古画微》、《虹庐画谈》、《画学通论》、《画法要旨》,以及《黄山游记》等等。另外,他还被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众多成就、荣誉产生一种合力,提升黄宾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黄宾虹的山水画艺术与其他绘画大师同样立足于绘画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但其艺术的雄强个性却在平淡中含着奔放,自然中露着叛逆,附着强大的力量,与众不同。正是高超的艺术技巧、质朴的艺术性情和丰富的文化修养造就了黄宾虹在画坛上的一座巨峰,他的绘画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古语云“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黄宾虹高雅的山水画艺术也难免寂寥。但是“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其山水画崇高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最终会吸引着人,号召着人去发现美、认识美、探索美。风雨之后,终见彩虹。在未来,黄宾虹山水画势必会受到海内外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的青睐,同时其市场纪录还会不断被刷新。
  
   (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一张长305厘米、宽165厘米、高280厘米,约由二十余个大块和数百个小块碧绿岫岩玉制成的床,于1月15日惊现辽宁盘锦。此床受到辽宁省文物局领导和盘锦市各级领导及文物收藏爱好者的高度关注。  玉龙床以本地岫岩玉制成,净重一吨半左右,传由张作霖当时为袁世凯称帝登基时制作。采用宫廷龙纹款式,耗玉料数吨。据说由张作霖密友张景惠委托刘某人承办。  由于此事涉及张作霖媚袁之举,故应是在保密下进行的。鉴于工程
期刊
众所周知,“收藏”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第一要有足够的闲散资金,第二要有充足的时间,此二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工作关系,我认识了国内几个知名大收藏家,其中搞房地产起家的居多。而近日采访的大收藏家却完全出乎意料,竟然是一所大型医院的院长,并且还是肿瘤界的权威人士——易南勋。  由好友书画鉴定专家傅先生引荐,于近日采访了易先生。当我还在翻看易先生的资料时,车子已停在石家庄一家颇具规模的医院门
期刊
盛世收藏,玩物益志。  现代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市人的紧张心态如何张弛相益,在玩古中陶冶情操,在玩古中得到投资之乐,是每一个文化人值得玩味的课题。  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我注意到“斗蛐蛐”这项中国人古老的娱乐活动。兴趣与缘分令我写出这段文字,与藏友共赏。  玩蛐蛐也叫斗蟋蟀,北京人称“玩虫儿”。中国人“玩虫儿”古已有之,在宋代曾盛极一时的南宋权相贾似道即是一个“蛐蛐高手”;明宣德皇帝朱瞻基不仅是个卓
期刊
古玩市场淘宝经验谈  张祖仁    近几年来,古玩热悄然而兴,人们趋之若鹜。各地均有一批颇有名气的古玩市场,生意红火不衰。古玩是一种艺术品,任何一种古玩,都是人类灿烂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文化特点,具有不可泯灭的艺术价值。那神妙遐想的构思,多姿多彩的造型,巧夺天工的技艺,无不令人惊叹,使人陶醉。古玩是一种历史品。古玩一般年代久远,是当时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风情的物质载体。人类创造的
期刊
这是一件白铜桃形墨盒(见图)。其造型独特,在白铜墨盒中比较少见。  墨盒,是在自来水笔流行以前,文人雅士为书写方便而存贮墨汁的铜盒。一般以白铜制作,也有用青铜或红铜的,形状以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为主,其他形状的因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所以很少。  该白铜桃形墨盒,除底部用红铜片外,盖、盒身及周围,均用较厚的白铜片制作,形状为桃形,纵6.4厘米,横6.8厘米,厚2.7厘米,分盖与盒身两部分,其中盖厚1.3
期刊
拥有一件汝官瓷是大多数藏家的梦想,然而当今,仿汝瓷多如牛毛,珍品却似大海捞针,难觅踪影。日前,一藏家捧一大盘,与余赏析,第一眼就被这盘的大气、古朴、端庄所吸引,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件非凡之物。细察辨审后,认定这就是一件北宋汝官窑盘,尺寸之大,尚属罕见,口径31.5厘米,比台北故宫所藏的那件汝窑大盘还大10厘米。据介绍,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清凉寺汝窑遗址中曾发掘出一件这般大的汝窑盘残片。  汝窑,窑址在
期刊
拴马桩收藏的意义与价值  白春霞      在陕西南部、陕北、关中等地到处都有散落的拴马桩、饮马槽、石鼓、石磨盘等石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俗文物抢救和保护意识的提高,在陕西有一批人投入到陕西民俗文物的收藏中,尤其是对民间石刻的收藏。早在1990年,西安美术学院就启动了民间艺术抢救、保护与研究工程,专门成立民间艺术品收集小组,收集了多达5000余件民间艺术品,其中有以渭北石刻为主的拴马桩、上马石、饮
期刊
“张作霖”金币拍出319万元    在6月5日结束的中国嘉德春拍“马定祥收藏中国历代钱币”专场中,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壹圆纪念金币以319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再次刷新了中国金币拍卖的世界纪录。  中华民国十五年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壹圆纪念金币系1926年山天津造币厂试制,据藏家介绍,此样币当时仅铸二三枚,是供奉军阀张作霖把玩之用,该样币未见任何博物馆及其他收藏家收藏,目前仅见此枚,弥足珍贵。  
期刊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它充分利用本地瓷土资源,博采众窑之长,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窑场。工匠们将传统陶瓷工艺和当地民间艺术结合起来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独特的黑釉瓷和釉下彩绘瓷独树一帜,在我国陶瓷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景德镇陶录》所云:“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  千里赣江流经万安十八滩后缓缓流入吉泰盆地,江面变宽,水流平缓,使得吉安永和镇成为“船舶大小总相宜”的天然良港
期刊
这件三孔管銎钺是先辈留下的,它通长18.7厘米,宽15.5厘米,重900克。圆椎形柄管,上细下粗,有四道凸起的箍作装饰,銎背中间有铃,上下各铸一兽,銎身弧刃。近銎处有三个圆孔,銎腰间有两个长方形钉孔,用作加固木锲,銎身一面有两个字的铭文,没有刻的痕迹,属于铸成的阴文字,由于未做除锈处理,所以看不清什么字。  笔者的先辈是习武世家,使枪弄棍在当地小有名气,虽熟习十八般兵器,但从未见过这么一件奇怪的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