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错教育的故事化教学嬗变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g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细品华应龙老师执教《“圆的面积”练习课》的“台前幕后”,不难发现:这节课的教学是从生活事件中提炼化错素材,开发数学理解和应用的差错性故事;注重认知变化和主动建构,用数学运算和思维展开化错故事;反复雕琢教学过程,把化错教学演化成生动的教学故事。
  关键词:《“圆的面积”练习课》;化错教育;故事化教学
  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的“化错教育”2019年度峰会暨全国小学数学“两课”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了一节“圆的面积”练习课。整节课借助“游客购买比萨时,服务员‘卖非所愿’地取出直径不同的比萨”的故事,巧妙引导学生质疑、讨论,练习计算圆的面积。笔者观摩了这一课,并阅读了华老师对这一课的教学解读——《牵手差错思且行,前方自有新风景》,深感该课精彩演绎了化错教育思想,也体现了故事化教学的特点。
  一、《“圆的面积”练习课》的“台前幕后”:数学与故事相遇,让化错水到渠成
  故事都是用形象和情节来说话的,而数学总是运用概念和逻辑来推理,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的,二者看似较难融合。然而,华老师的《“圆的面积”练习课》,从“课前慎思”“课堂呈现”到“课后明辨”,无不体现着数学和故事的碰撞,二者巧妙结合、相得益彰,让化错水到渠成。
  (一)从生活事件中提炼化错素材,开发数学理解和应用的差错性故事
  华老师抓取了生活中人们对圆的面积比较与圆的直径比较相混的差错,把出售比萨的服务员对游客的应对差错作为化错对象,“端”出其数学理解和应用中的典型错误,将其作为数学课堂上的化错素材,引导学生练习圆的面积计算。
  故事来源于华老师与友人的微信交流,在与家人共进晚餐的饭桌上,华老师将其确立为化错课程资源。其实,生活中的故事并不都能直接移入课堂,而是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层面的加工和改造。从华老师自己的教学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尤为注重从讲述的角度丰富故事素材的诸多细节:(1)连缀简单情节、化作故事过程,以产生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2)讲究在构思中设计“戏剧性冲击力”,激发学生对现实生动素材的数学化关注;(3)在课堂的师生交流中,引导学生读懂、看清、识别、判断,积极化错;(4)关注学生化错思考中的创意,及时发现、鼓励学生新的思路和创新性图示的思维成果;(5)引导后续故事改编以进入问题角色,积极展开质疑和验证;(6)启发学生联想,提出面积比较与体积比较、周长比较的新意联想;等等。这样,化错的故事素材变得主客体交融,活化了故事的展开过程,不断延伸数学“知识块”的边界,接纳新的相关联想,突出了学生参与的化错感悟,放大了其生活的和数学学习经验的理性感受。
  (二)注重认知变化和主动建构,用数学运算和思维展开化错故事
  华老师让学生练习计算圆形比萨的面积时,用故事中的具体尺寸代入公式计算,让学生核对并关注计算结果,揣测和讨论“不一致”的原因。随后,通过一位学生的计算方法——不对π取值计算而是直接代入比较——引导大家关注这一方法的简洁性以及解决问题思路的多样性。最终,让学生讲述、比较计算思路,并通过板书图形说明,获得数形结合、以形助数的直观表达。后续环节,华老师通过改变故事情节,让学生进入角色,与老板对话,引发新的计算和判断思考。这样实施教学,在故事中开启了学生自我练习、主体化错的教学过程。同时,华老师在教学表达上做到了三点:(1)拉长故事情节,产生“一波三折”的故事感受;(2)引出主体的体验,让学生认同、信服数学推理,突出化错感受;(3)改换数据,丰富变式练习的故事条件,让化错感悟深入、深刻。
  (三)反复雕琢教学过程,把化错教学演化成生动的教学故事
  华老师在构思、设计这节课教学方案以及一系列细节优化的推敲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追问,同时注重兼收并蓄、集思广益。这节课不仅延展了教学过程,还凸显了教学的合理性、深入性,更在课堂思考的精致性和创新性上别出心裁。
  华老师在教学解读中向大家详尽地展示了这节课的备课谋划与上课过程——不但注重“引导亮错—质疑问错—练习纠错—变式防错”的化错过程,而且经历数月之久的充分酝酿,践行着正误对立的认知矛盾转化。
  构思本节化错课教学设计的过程本身,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个教学叙事。因此,有听课教师感叹:“华特的化错教育备课,与他的化错课堂一样,都是一个耐读、耐讲的故事。华特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也是一位具有故事魅力的化错名师!”这也反映了化错教育思想经历多年的实践和开拓,具备了极大的教研吸引力。教学的故事化,或许是一个重要缘由。
  二、关于故事化教学与“故事讲述”的辨析
  当然,化错教育中的故事化教学,与一般的“故事讲述”还是有着极大区别的。细品之下,有几点不同需要辨析。
  一是故事化运用的目的。化错教育的故事化手法,是为了引出数学理解和应用中的错误,而不是为了宣扬和突出这种错误。故事只是教学的由头。这与一般的故事讲述要表达、交流一定的主题思想的目的有所不同。
  二是故事化运用的手法。化错教育的故事化手法运用,可以搜集、體现这类错误的现实存在性,以表明它不是教师杜撰的“故事”,从而增强化错的前提——错误的可信度及其所具有的现实基础。这与故事讲述可以有甚至必须有文学塑造是完全不同的。
  三是故事化运用的结构。化错教育中的故事化,只是借助故事的一些具体、形象元素,使得化错认知中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思维,而不必讲究故事情节和结构的完备。人们当然不希望数学教学始终在讲述故事。
  四是故事化运用的适应。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以故事元素的融入而增进学生的探究兴趣,可以强化学生的感悟效果,盘活化错认知的过程,催生化错育人。数学学习中的学生,当然不会一味追索故事结局。因此,对于化错教学的故事化嬗变,不可做出故事教学标配性的苛求。
其他文献
摘要:物理学科“问题链”的设计思想是以物理知识为核心,物理问题为主线,问题解决为目的。设计时,要注意不可随意,应融入情境,不能将问题等同于习题。单元视角下的“问题链”设计,还要遵循关联性与层次性相结合、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结合等原则。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链单元教学  所谓“问题链”,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的目标,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一般由三个以上的问题组成。教学中的
期刊
摘要:数学教师应该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一课教学,可以从数学史中挖掘三角形“三线”的相关问题,供学生探索,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接受数学的挑战。相应的教学立意是:挖掘内容元素,让学生体验数学美;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发现、创造数学美;在数学美中孕伏适度的挑战,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  关键词:数学美数学挑战学习动力《三角形的高、中
期刊
摘要: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厘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数学最本真的意义上去感受知识的整体架构。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一)》单元内容进行分析,重构为《认识平均分》《认识除法》《用口诀求商》3个课时,并给出相应的教学设计,以凸显知识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重构知识联系表内除法  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厘清相关
期刊
本刊小学教育教学版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  2020年,我們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注重打通学科界限,与大家一起,跳出学科看教学,并努力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遴选出如下话题:  1.教材特色分析及其教学研究;  2.汉字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  3.核
期刊
摘要: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探究是实现数学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激发兴趣、开阔视野,理解数学、提升素养。结合2019年江苏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中一些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谈一谈如何将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探究的各个环节中:以史入境,开启探究之旅;以史明理,寻求探究之法;以史作证,确认探究之效;以史为练,巩固探究之果;以史促思,延伸探究之获。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
期刊
摘要:在《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一个小角色,关于她的事件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小事件。从刘姥姥这样的小人物“看”大观园、“逗”众人、众人“笑”刘姥姥等小事件入手,看小反应的大渲染,看小人物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学生对《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红楼梦》刘姥姥大观园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片段。刘姥姥是一个小角色,关于她的事件是游离于
期刊
摘要: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于数学的理性精神以及蕴含其中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王凌老师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将学习活动镶嵌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养成“接着想下去”的数学思维,掌握由“例”到“类”的数学方法,获得“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找规律》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王凌教学六年
期刊
摘要:数学教育,让学生学习如何解决问题重于让学生解决问题,因为前者才能给学生真正“带得走”、能终身受益的东西。对于怎样引导学生“学解”,贲友林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问题》一课给我们的启发有:通过学习单让学生充分地“先学”,优先选择“学困生”汇报,从学生作品入手读懂学生,用连续追问驱动学生步步思考,关注“学优生”的学习提升。  关键词:解决问题思想方法学生主体《“鸡兔同笼”问题》  “解”是指解决
期刊
摘要:《汉字的小时候》是一堂科学课、文化课、生命课。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上,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形式的演变过程,随后顺次认识局部象形的甲骨文,认识整体象形的甲骨文,了解字的有趣演变,认识十二生肖的甲骨文。教学流程起承轉合,自然、自如。  关键词:汉字甲骨文象形  一、课堂实录  (一)初步感知汉字形式的演变过程  (课前播放汉字由甲骨文演变成楷书的动画,让学生边看边猜。)  师小朋友刚
期刊
摘要:一节小学数学课上有几十个想法层出不穷的学生,自然会有很多教师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利用好这些课堂现象,课堂的精彩程度就不会低。如若在课上错过了,课后也应该通过反思来问寻这些课堂现象背后的原因。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公开课,反思“安安静静”“急于表达”“奇思妙想”背后的原因,并以之作為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课堂现象;教学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一节小学数学课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