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目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和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如何通过情感教育和情感熏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呢?
一、精设导语,引入情景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情感的丰富性和外显性。教师的情感是一种“催化剂”,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拨动其心灵之弦,从而激发学生情感,达到师生共鸣。如讲解《沁园春·雪》,设计这样的导语:“人类历史上群星璀璨。有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如秦始皇、毛泽东等;有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如马克思、孔子等;有塑造灵魂的文学家,如鲁迅、曹雪芹;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有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如贝多芬、米开朗琪罗等。”该导语一开始便能激起学生对英雄领袖的仰慕之情。
二、真情诵读,诱发情感
好的作品都具有优美的艺术境界。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带着情感体验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抑郁,蕴意悠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如教《木兰诗》,应发挥朗读的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让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再把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与诵读巧妙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的朗读尝试,学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情感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从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谁不被诗的艺术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比的。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现代教学设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其声像并茂为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让画面逼真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如在教学鲁彦的《听潮》时,教者演示了海上景物的三幅图画--海睡图、海星图、海怒图,展示了三种美景--静溢美、轻快美和雄壮美。播放文中写到的“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那声音“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然后让学生设想:在万蔌俱寂的夜晚,一方空地上放着一张古琴,这时微风轻过,那轻风轻轻地拨动琴弦。在波澜不惊的潮面上,朵朵娇巧的小花飘落在水面上,那种声音是怎样的美。让学生静静地去想、去体会、去听、去品位,他们定能领略到波浪轻吻岩石的美妙、神奇、温馨和柔美的韵味来,激发美之情感。
四、披文入情,引起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并引起共鸣。
如在教学《小溪流的歌》时,为了让小溪流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眼前,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一开始可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先把小溪流的成长阶段分为“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阅读课文,逐项解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字词一一写在黑板上。这使小溪流的形象丰满起来,让学生形成了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
五、联系实际,加深体会
作品表达的是作者的感受,作品线索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不多,可能一时还不能体会作者的感受,这是教师可适当介绍时代背景,联系一下当时实际,这对于加深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共鸣有很大作用。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的意思很容易明白,但要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就不容易了。不过,如果联系到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信息极不灵通、分别往往就是永别等情形,学生的思想就豁然开朗了,再读这首诗就会“砰然心动”了。又如李煜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学生很难理解词中那肝肠寸断、生不如死的悲痛之情,如果联系到生活中从拥有到失去的体验,再设身处地地站在李煜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那种亡国之痛了。介绍背景,是为了从认识方面增进学生对诗中情感的理解;联系现实,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体验,从情感方面由此及彼地领会诗中的感情。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去引领学生情感进发,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才能取得累累的硕果。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如何通过情感教育和情感熏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呢?
一、精设导语,引入情景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情感的丰富性和外显性。教师的情感是一种“催化剂”,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拨动其心灵之弦,从而激发学生情感,达到师生共鸣。如讲解《沁园春·雪》,设计这样的导语:“人类历史上群星璀璨。有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如秦始皇、毛泽东等;有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如马克思、孔子等;有塑造灵魂的文学家,如鲁迅、曹雪芹;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有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如贝多芬、米开朗琪罗等。”该导语一开始便能激起学生对英雄领袖的仰慕之情。
二、真情诵读,诱发情感
好的作品都具有优美的艺术境界。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带着情感体验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抑郁,蕴意悠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如教《木兰诗》,应发挥朗读的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让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再把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与诵读巧妙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的朗读尝试,学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情感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从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谁不被诗的艺术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比的。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现代教学设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其声像并茂为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让画面逼真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如在教学鲁彦的《听潮》时,教者演示了海上景物的三幅图画--海睡图、海星图、海怒图,展示了三种美景--静溢美、轻快美和雄壮美。播放文中写到的“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那声音“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然后让学生设想:在万蔌俱寂的夜晚,一方空地上放着一张古琴,这时微风轻过,那轻风轻轻地拨动琴弦。在波澜不惊的潮面上,朵朵娇巧的小花飘落在水面上,那种声音是怎样的美。让学生静静地去想、去体会、去听、去品位,他们定能领略到波浪轻吻岩石的美妙、神奇、温馨和柔美的韵味来,激发美之情感。
四、披文入情,引起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并引起共鸣。
如在教学《小溪流的歌》时,为了让小溪流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眼前,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一开始可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先把小溪流的成长阶段分为“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阅读课文,逐项解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字词一一写在黑板上。这使小溪流的形象丰满起来,让学生形成了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
五、联系实际,加深体会
作品表达的是作者的感受,作品线索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不多,可能一时还不能体会作者的感受,这是教师可适当介绍时代背景,联系一下当时实际,这对于加深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共鸣有很大作用。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的意思很容易明白,但要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就不容易了。不过,如果联系到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信息极不灵通、分别往往就是永别等情形,学生的思想就豁然开朗了,再读这首诗就会“砰然心动”了。又如李煜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学生很难理解词中那肝肠寸断、生不如死的悲痛之情,如果联系到生活中从拥有到失去的体验,再设身处地地站在李煜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那种亡国之痛了。介绍背景,是为了从认识方面增进学生对诗中情感的理解;联系现实,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体验,从情感方面由此及彼地领会诗中的感情。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去引领学生情感进发,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才能取得累累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