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公益诉讼实证研究

来源 :中国检察官·司法务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e198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公益诉讼成为法律制度正式施行。本文以试点地区之一安徽省检察机关在2017年办理的全部公益诉讼案件为样本集,重点对其中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进行实证分析,以制度设计、法律条文以及实践中遇到的很多具体问题为切入点,探索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完善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检察机关 行政公益诉讼 实证分析
  一、公益诉讼相关数据及其分析
  (一)公益诉讼相关数据
  2017年安徽省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374件,其中诉前程序343件,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31件。在343件诉前程序案件中,行政公益诉讼333件,民事公益诉讼8件,还有2件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统计时1件计入行政案件,1件计入民事案件。334件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案件中除未到一个月回复期的37件外,仅有5件未回复。在已回复的292件案件中有8件没有整改。行政机关按照检察建议履行职责或纠正违法284件,占297件应回复案件的98.95%。
  在31起提起公益诉讼案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8件,民事公益诉讼13件,其中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件。已经结案的11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和1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检察机关全部胜诉。
  (二)公益诉讼相关数据分析
  1.主要案件类型为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安徽省检察机关办理的公益诉讼案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占据绝大部分,18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占提起公益诉讼案件总数的58.1%。行政公益诉讼为主的工作格局与高检院在推进公益诉讼试点时将其列为重点工作有直接关系。
  诉前程序案件中民事公益诉讼占比2.6%,与行政公益诉讼相比差距太大,数量如此悬殊除高检院部署工作重点的原因外,还与二者诉前程序督促的对象不同有关。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基本都能找到特定的行政机关,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符合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非常有限,直接导致诉前程序数量的稀少。
  2.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重要作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数量连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案件数量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这表明在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中,诉前程序才是结案的主要方式。而行政机关在收到检察建议书后高达98.95%的整改率,也说明针对行政机关这一特殊主体,诉前程序的监督作用充分达到了预期效果。
  3.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成案率较高。民事公益诉讼在诉前程序案件总数中占比不到3%,但在提起公益诉讼案件总数中占比却接近42%,这说明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成案率要高于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其中的原因,除了分析第一条中已经提到的两点以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民事公益诉讼的被告不同于行政公益诉讼的被告,相比行政机关整改的成本,民事公益诉讼的被告按照要求整改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故往往缺少主动履行的积极性,最终走到诉讼这一环节。
  二、对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分析
  结合相关案例,特别是18起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案件,可以发现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案件的来源基本都是在履行监督职责中发现
  从案件来源看,18件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中有9起案件只是在起诉书中简单表述为“在履行职责中发现”。另外9起案件在起诉书中未写明如何发现线索,但从其中6起案件的起诉书中可以推断出检察机关是在履行审查起诉职务犯罪时发现案件线索。在检察机关提起的刑事公诉案件中,案件的发破案经过是起诉书及证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案件的来源不仅是案件事实的一部分,而且也证明了检察机关提起诉讼的合法性,因此,在行政公益诉讼起诉书中也应当详细说明案件的线索来源。
  (二)案件的类型集中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
  在检察机关提起的18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中,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12起,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3起,国有资产保护领域案件3起,环境资源领域的案件数量最多。在诉前程序案件中同样如此,177件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案件占诉前程序案件总数的53%,也超过半数。因此就案件所保护的公益领域看,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环保领域案件占优势的重要原因是高检院在《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方案》中明确部署:“重点是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案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三)案件的监督对象主要是基层行政机关
  从被诉行政机关的层级来看,主要是县区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从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主体来看,基本是基层人民检察院。例如,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18起案件中,15起是基层检察院对县区级行政机关提起诉讼,另外3起则是基层检察院对地市级行政机关提起诉讼。管辖法院都是被诉行政机关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安徽省这方面的司法实践与两高《司法解释》第5条的规定是一致的。
  (四)行政机关的违法类型大部分属行政不作为
  行政公益诉讼监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为类型,主要是行政不作为,尤其是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案件,绝大部分针对的都是行政机关不作为。在18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案件中,15件是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不作为,3件是监督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15件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案件中,有10件是行政机关未发现或者未处理的案件,另外5件行政机关在收到检察建议之前曾经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但没有监督落实。由此可见,行政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对解决怠政懒政的问题、提升行政机关工作的主动性提供了一条新的有力途径。
  三、对行政公益诉讼的一些思考
  (一)如何把握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尺度
  虽然《行政诉讼法》已经赋予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权,但检察机关追求的应该是通过诉讼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最大化。从两年多的实践经验来看,对于诉讼权,检察机关要在“慎用”与“善用”之间走出一条平衡之道。所谓“慎用”,指的是尽可能依靠诉前程序解决问题,行政公益诉讼被告与民事公益诉讼的被告不同,行政机关具备一般民事主體不具有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一旦成为公益诉讼的被告必然会对其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设置诉前程序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益诉讼的纠错功能,提起诉讼是为了实现纠错功能而设置的最后手段。所谓“善用”,是指对于社会影响较大的行政机关不作为或者乱作为,要果断提起诉讼。尤其是抽象行政行为,因其针对不特定管理对象实施,涉及群体、范围、利益较广,发现此类案件线索要及时处理。   (二)如何破解案件线索较少的难题
  高检院之所以将案件线索来源限定在“履行职责中”,可能是担心部分追求考核成绩的检察机关主动介入寻找案件线索,影响到行政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1]。但是,现在行政公益诉讼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非检察机关过于积极主动,相反很多检察机关或不想影响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或囿于自身资源有限难以发现线索,对开展行政公益诉讼工作一直存在畏难情绪。以一个重要的线索来源“两法衔接平台”来说,理论上应是案件线索的集中地,但实践中检察机关对该平台的利用效果完全取决于行政机关录入案件的主动性。而行政处罚案件的录入量和实际处罚量差距较大、录入信息不全、录入时间延迟等问题的长期存在[2],造成实践中极少有检察机关在该平台上发现案件线索。因此,现阶段对公益诉讼工作还是应以鼓励为主,建议未来可以对“履行职责中”作较为宽泛的界定,将人大、政协、党委、政府等机关移送的案件线索以及在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控告申诉中发现的线索等包括在内。
  (三)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法》第34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一些学者认为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同为强势部门,在举证能力上并不弱于行政机关,因此“举证责任倒置”在行政公益诉讼的案件中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3]这种观点混淆了能力与义务的界限,举证能力的提高并不意味著举证责任的加重。行政公益诉讼本质上仍属于行政诉讼,不应强行突破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仅仅要求在公益领域实行“谁主张谁举证”。虽然行政公益诉讼应当遵循“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但毕竟是一种新型行政诉讼模式,在起诉条件方面,公益诉讼起诉人的举证责任要超过传统行政诉讼的起诉人。根据两高《司法解释》第22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在一般起诉条件以外,还要提供两类证据:一是行政机关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证明材料;二是检察机关已经履行诉前程序,行政机关仍不整改的证明材料。
  (四)行政公益诉讼是否应该禁止调解
  1989年的《行政诉讼法》曾规定行政诉讼不得调解,但该规定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大批行政案件以名为协调实为调解的方式结案。顺应实践需要,2014年修改《行政诉讼法》时,增加了例外条款“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但在行政公益诉讼领域,《高检院实施办法》规定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虽然出发点可能是希望最大化的保护公共利益,担心因调解导致检察机关在保护公共利益上作出部分让步。[4]但实践中对于公共利益的定义,以及行政机关对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是否有责的认定,往往存在激烈的争论,尤其在刑事行政交叉领域。行政机关发现刑事犯罪线索并移送后,是否仍要对犯罪嫌疑人采取行政处罚措施,在理论界和实践界都是一个暂时没有定论的问题。如果检察机关直接以行政机关不作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存在一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调解就显现出其存在的价值。之后两高发布的《司法解释》中也没有禁止调解的规定,因此,对于检察机关提起的行政公益诉讼,无需为其特意设立一个禁止规则。
  (五)行政公益诉讼中鉴定意见的取证难题
  鉴定意见可以说是行政公益诉讼中的最重要的客观证据之一,但案件涉及的鉴定意见,尤其是比例最高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案件,鉴定费用非常昂贵,动辄几十万起步,上百万也不罕见,已经远远超出正常的办案经费数额,影响到案件的办理(民事公益诉讼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造成鉴定费用高的重要原因是环境污染损害评估的司法鉴定资质非常难以取得,各省取得资质的鉴定机构几乎都为个位数,在安徽省司法厅网站甚至没有查询到一家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借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3条的规定,生态环境修复费用难以确定或者确定具体数额所需鉴定费用明显过高的,人民法院可以参考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意见、专家意见等,予以合理确定。根据该条文,安徽省检察机关灵活地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征求主管部门的意见,另一种是加强与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委托高校建立专家鉴定组。
  注释:
  [1]参见李洪雷:《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法治化路径》,载《行政法学研究》2017年第5期。
  [2]参见王强、陈鸽君:《法制监督视角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研究——以合肥市两法衔接工作情况为分析样本》,载《政府法制建设》2016年第12期。
  [3]参见孙娜:《论我国检察机关参与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安徽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第25页。
  [4]参见肖波、肖之云:《论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调解制度》,载《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30期。
其他文献
2006年,素以“工艺之美”见长的华硕笔记本,在原来的“COMFORT”设计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心·感·动”的全新设计主旨:以生活为中心,关注生活细节,与环境融合为一体,办公环境中凸显人机间的交流与尊重;家庭内的融合实现物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年初伊始,华硕便亮出全线Napa新品,将笔记本与用户的沟通从理性叙述深入至感性交流。其中,全球首款真皮笔记本S6的惊艳亮相,更通过皮革材质,细致融化科技与生
内容摘要:在当前我国正协调有序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检察改革的背景下,充满实践活力的刑事和解程序丰富了刑事案件纠纷解决机制,但却遇到法律规制不足等尴尬困局。本文将从B市C区检察院实践出发,分析2013年该院审查逮捕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现状、实践困境,并尝试提出完善路径。  关键词:司法改革 审查逮捕 刑事和解 现状 完善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运行过程中,加害人(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及
1元竞购会上,接连不断的喊价声,引来无数行人驻足观看。  华海手机城开业,闻风而至的消费者把店堂挤得水泄不通。  华海举办的三人篮球赛生龙活虎,大家都跃跃欲试。  莫文蔚歌迷蜂拥而至,炒热了华海广场,也带动了入驻商户的销售。  2003年,南京珠江路进行了大规模拆迁改造。2004年以来,随着几幢新商厦的竣工,商城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华海电脑数码广场是如何在一片“红海”中找到了“蓝海”,又是怎样在
摘 要:检察机关依托“捕诉一体”的制度优势,发挥实质化的审查引导侦查作用,可有效优化诉讼结构、保障案件证据质量、提升公诉胜诉能力。推动审查引导侦查实质化,可从“三个维度”进行,捕前阶段“柔性”引导侦查,捕后、退回补充侦查阶段“刚性”引导侦查,并积极适用自行补充侦查措施,进而达到优化“案-件比”的效果。  关键词:“案-件比” 捕诉一体 审查引导侦查 补充侦查  “理念一新天地宽”,近年来,最高人民
环境刑法作为特别刑法大家族中“最晚分娩的产儿”,自然也成为备受刑法学人关注的“宠儿”。近来,缘于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之勃兴,环境刑事立法的价值日益受到追捧,主张其独立于统一刑法典之外自立门户的声音渐成气候,引燃了刑法学界关于环境刑事立法体例走向问题的热议。本文试从回顾我国环境刑事立法成长发达历史下笔,进而对我国环境刑事立法体例的走向阐发我们的建言。    一、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历史梳理   
韩国WiBro服务于2006年投入商用,为苦于市场日渐饱和的韩国电信公司带来了新的市场增长动力,无疑,KT和SKT都将受益于此项技术。而两者不同运营策略也为中国固网运营商在无线领域的尝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005年1月,MIC接受了KT、SKT以及Hanaro电信公司关于WiBro(Wireless Broadband,无线宽带技术)服务的申请,并预计于2006年将该项业务投入商用。  无疑,
英特尔博锐平台  全新英特尔博锐平台具备增强的管理能力以及基于硬件的虚拟化特性,可为部署SOA解决方案的服务导向型基础设施提供理想基石。  ——英特尔公司首席战略师 Chris S. Thomas  编辑点评:  应用SOE经验的成功与在合理基础上构建解决方案密不可分。随着SOA逐步成为新一代软件的代表,英特尔正着手将整套新一代计算平台推向市场。其中包括基于英特尔迅驰双核移动计算技术的全新移动客户
非法持有毒品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毒品犯罪的一种,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相比,罪行较轻。从该罪名的立法沿革来看,非法持有毒品罪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堵截式规定,隐含了对毒品持有行为这一客观事实在法律规范上的推定,这种推定同刑法规定的其他持有型犯罪,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或其他物品罪等罪的推定情形相比,有其特殊性。同时,由于推定概念界定上的混乱,在对非
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体系基本框架  随着税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地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发展成熟,发达地区地市一级的数据集中工作基本完成,正向省一级的数据集中迈进。通过数据深度分析加工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信息的决策支持系统已成为当前推进税务信息化的热点和趋势。  南京地税的决策支持系统已开发了两期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应用系统,并于2005年5月在整合分析需求和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开始了第一期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
摘 要:检察机关群众工作是检察机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遵循检察工作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检察机关以控告申诉工作替代群众工作,检察人员依靠传统手段开展群众工作,效率低下,群众满意度低,诸多问题不断显现。当阳市人民检察院立足智慧检务工程,将检察院打造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实现了群众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全流程、全留痕、全覆盖。新时代赋予检察机关新使命,检察机关的群众工作要立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