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后现代的东方生活中,她们依然这样:大喜或大悲,生命就是在转圈、轮回。都梦想着超越平凡的生活,但能实现的很少。没有完美,却丰富多彩。
看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部电影,我再次想起东方女性这个话题。
美国学者赛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有这样一句一针见血的结论:“在东方旅行家和小说家的作品中尤为明显:女性通常是男性权力幻想的产物。她们代表着无休无止的欲望,她们或多或少是愚蠢的,最重要的是,她们甘愿牺牲。”
在后现代的东方生活中,她们依然这样:大喜或大悲,生命就是在转圈、轮回。都梦想着超越平凡的生活,但能实现的很少。没有完美,却丰富多彩。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姨妈正是这样一位东方女性。
影片映照了一个时代
姨妈,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上海老太太。赶上了所有那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遇到的事情,怀抱青春梦想奔赴祖国边疆,现实的可怕或者是迷茫冲动让她第一次妥协,选择了和一个她完全不喜欢的大老粗结婚;后来又赶上回城的大潮,她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丈夫女儿,头也不回地一个人回到了上海——那个给她编织了无数梦想和奢华的城市;再后来现实一步步击碎梦想,这个城市一步步繁华,而她却一步步苍老,与这繁华逐渐隔离,但依旧固守着上海女人的矜持或者说是女人的虚荣;再后来失去工作、孤苦伶仃,却又遭遇所谓情人的诈骗,落了个人财两空,毫无着落;最终她随女儿又回到了当初她毅然决然离开的那个城市,守着当初她一点也不喜欢的那个男人,靠卖鞋了此残生。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应该是导演许鞍华从影以来的最佳作品,比起《女人四十》的香港小格局,《姨妈》讲的是一个60岁的中国女人,映照的却是一个患难的大时代。一部好电影,却很容易陷入了一点点困局。为什么?因为在市场上,看得明白这部电影的,只有两种人:一是50岁以上“文革”中受害的一代——得益的一代,如坐拥国家资源的高干子女不算;另一种,是良心尚存的中国人。
第一类人,根本不会掏腰包买票看电影,就像片中斯琴高娃饰演的姨妈本人,她会是电影院的座上客吗?第二类,人数太少,属于珍贵动物,因此,《姨妈》明明可以列为百年最优秀的中国电影头十名,却令人担心其票房。剩下来可能进场的观众,就是所谓年轻的消费者了:就像片中赵薇这类,加上香港郑中基和Twins的拥趸。他们对上一代的事不会有兴趣,什么叫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点记忆也没有,连周润发也不足以吸引二十多岁这一代。
香港观众,就只能进场看周润发“搞笑”了。电影的宣传海报,设计风格荒诞,以一对男女主角的喜剧形象当卖点,取向怪异。《姨妈》明明不是一部笑片,而是悲剧,表述得非常浅白,但主题别有深意,《姨妈》会令有良心的观众走出戏院沉思久远,但这个世代,流行的是《翻生侏罗馆》,把大脑带进戏院的观众太少了。
《姨妈》的悲剧,不但在银幕的人物故事中,如果电影不卖座,而且还在电影以外今日的中国社会。甚至可以说,不买票看这部戏,或者只为看周润发如何“做小丑”,是观众自己选择“遗忘”,遗忘片中姨妈这悲剧的一代,这种大城市中无处不在但又郁结难张的小角色,还有就是遗忘塑造了姨妈悲剧人物的那段黑暗的历史。这当然不是编导的原意,但电影里含蓄而轻淡的哀愁,凝结成心灵的震撼,却不能不引起如此沉重的结论。正如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令人掩卷沉思再三一样,这位姨妈就是当代中国的高老头,但是,在这个时代,谁还会读巴尔扎克,或俄国的契诃夫呢?这样说,并不是故作高深,我只是真的不知道如何在一份大众的通俗媒体专栏推许一部中国的好电影。如果您不明白,自己买票进场便是了,虽然我会整理一下,尝试怎样欣赏这位姨妈。
姨妈是人人的姨妈
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香港人只看周润发,“发哥”在电影里是个骗子,在公园里唱戏,与姨妈萍水相逢,他口沫横飞,满嘴巴的楚辞和苏东坡,独居的姨妈,以为他是个才子,请周润发到她家,吃她亲手调制的糖醋排骨。这一段喜相逢,层次很丰富。两人一同唱戏,一起游泳。骗子唤起了姨妈的童真。最后骗子告诉她:有一个投资墓地的项目,姨妈信以为真,结果丢了毕生的积蓄。有几句对白,说尽今日大陆社会的现实苍凉,姨妈听见发财大计,满怀欢喜:“这年头,谁能让我赚钱,就是对我真正的爱了。”
当她发觉上了当,姨妈对骗子说:“我如果十七八岁,以后还有时间,到了这把年纪,你是绝了我的路啊。”到底周润发是不是行骗集团的一员,影片没有交代,这一点,也不必细说,反正他两手一摊:“也跟你一样一起损失了呀!”在一个荒诞的社会,一个令人一见倾心的中招,不值得同情的任何投资。但最后,他坐在姨妈的床边,守候到天亮,怕姨妈受不了而自杀。周润发这个角色,玩世之间,也不是良心泯灭,换了一个平庸的创作人,就不懂得九浅一深地留了这一手。周润发一披大衣,观众目送他的背影远去。在人海之中,这只是个卑微的小角色,一个独居的老女人给骗掉了积蓄,在一个没有诚信的国家,是微不足道的,正如《齐瓦哥医生》的结尾,也有一句对白:“在革命的时代,死人的事是很多的。”最后姨妈决定回到东北,与上山下乡时下嫁的那个她从没爱过的丈夫团聚。
曾经企图点亮生命最后一把火的姨妈,在一夜白头后,眼神已变得黯淡无光,内心的火苗变成了死灰,永远都无法再燃烧了。
正像赛义德在东方学中说的那样,“东方是用来圈定东方的舞台。”而姨妈则是这样一个被圈定的东方女性。她努力一圈后却回到原地,梦想失落了,内心只有深深的寂寞,所谓心死。
汽车驶过上海的高速公路,四周是大厦高楼,这是金钱的乐园,却是姨妈这一代平民百姓的炼狱。一代人的青春,如此葬送了,姨妈老来想追求的一点快乐和希望,也因为一个骗子的远去而幻灭了。这个社会留给姨妈的是什么?最后她只有在鞍山的市场摆地摊,一面慢慢地啃大饼,更无风雨也无晴,一个不公平的时代,是怎样把一个热情的女性改造为麻木的死魂灵?难怪都如此面善,她是人人的姨妈,只是今天的中国人,在金钱圈里迷失了,已经把我们的姨妈抛弃而遗忘。
幸福感其实是不能与金钱、学历、生活环境成正比的。居住在上海最繁华地段的人,不一定就比大山里一个简单的农妇更快乐。现实确实是这样,人的欲望无穷尽,想要的东西那么多,生活能给予我们的却很少。并不一定是社会底层的人生活才那么悲凉,每个人都各有各的悲哀。
看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部电影,我再次想起东方女性这个话题。
美国学者赛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有这样一句一针见血的结论:“在东方旅行家和小说家的作品中尤为明显:女性通常是男性权力幻想的产物。她们代表着无休无止的欲望,她们或多或少是愚蠢的,最重要的是,她们甘愿牺牲。”
在后现代的东方生活中,她们依然这样:大喜或大悲,生命就是在转圈、轮回。都梦想着超越平凡的生活,但能实现的很少。没有完美,却丰富多彩。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姨妈正是这样一位东方女性。
影片映照了一个时代
姨妈,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上海老太太。赶上了所有那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遇到的事情,怀抱青春梦想奔赴祖国边疆,现实的可怕或者是迷茫冲动让她第一次妥协,选择了和一个她完全不喜欢的大老粗结婚;后来又赶上回城的大潮,她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丈夫女儿,头也不回地一个人回到了上海——那个给她编织了无数梦想和奢华的城市;再后来现实一步步击碎梦想,这个城市一步步繁华,而她却一步步苍老,与这繁华逐渐隔离,但依旧固守着上海女人的矜持或者说是女人的虚荣;再后来失去工作、孤苦伶仃,却又遭遇所谓情人的诈骗,落了个人财两空,毫无着落;最终她随女儿又回到了当初她毅然决然离开的那个城市,守着当初她一点也不喜欢的那个男人,靠卖鞋了此残生。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应该是导演许鞍华从影以来的最佳作品,比起《女人四十》的香港小格局,《姨妈》讲的是一个60岁的中国女人,映照的却是一个患难的大时代。一部好电影,却很容易陷入了一点点困局。为什么?因为在市场上,看得明白这部电影的,只有两种人:一是50岁以上“文革”中受害的一代——得益的一代,如坐拥国家资源的高干子女不算;另一种,是良心尚存的中国人。
第一类人,根本不会掏腰包买票看电影,就像片中斯琴高娃饰演的姨妈本人,她会是电影院的座上客吗?第二类,人数太少,属于珍贵动物,因此,《姨妈》明明可以列为百年最优秀的中国电影头十名,却令人担心其票房。剩下来可能进场的观众,就是所谓年轻的消费者了:就像片中赵薇这类,加上香港郑中基和Twins的拥趸。他们对上一代的事不会有兴趣,什么叫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点记忆也没有,连周润发也不足以吸引二十多岁这一代。
香港观众,就只能进场看周润发“搞笑”了。电影的宣传海报,设计风格荒诞,以一对男女主角的喜剧形象当卖点,取向怪异。《姨妈》明明不是一部笑片,而是悲剧,表述得非常浅白,但主题别有深意,《姨妈》会令有良心的观众走出戏院沉思久远,但这个世代,流行的是《翻生侏罗馆》,把大脑带进戏院的观众太少了。
《姨妈》的悲剧,不但在银幕的人物故事中,如果电影不卖座,而且还在电影以外今日的中国社会。甚至可以说,不买票看这部戏,或者只为看周润发如何“做小丑”,是观众自己选择“遗忘”,遗忘片中姨妈这悲剧的一代,这种大城市中无处不在但又郁结难张的小角色,还有就是遗忘塑造了姨妈悲剧人物的那段黑暗的历史。这当然不是编导的原意,但电影里含蓄而轻淡的哀愁,凝结成心灵的震撼,却不能不引起如此沉重的结论。正如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令人掩卷沉思再三一样,这位姨妈就是当代中国的高老头,但是,在这个时代,谁还会读巴尔扎克,或俄国的契诃夫呢?这样说,并不是故作高深,我只是真的不知道如何在一份大众的通俗媒体专栏推许一部中国的好电影。如果您不明白,自己买票进场便是了,虽然我会整理一下,尝试怎样欣赏这位姨妈。
姨妈是人人的姨妈
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香港人只看周润发,“发哥”在电影里是个骗子,在公园里唱戏,与姨妈萍水相逢,他口沫横飞,满嘴巴的楚辞和苏东坡,独居的姨妈,以为他是个才子,请周润发到她家,吃她亲手调制的糖醋排骨。这一段喜相逢,层次很丰富。两人一同唱戏,一起游泳。骗子唤起了姨妈的童真。最后骗子告诉她:有一个投资墓地的项目,姨妈信以为真,结果丢了毕生的积蓄。有几句对白,说尽今日大陆社会的现实苍凉,姨妈听见发财大计,满怀欢喜:“这年头,谁能让我赚钱,就是对我真正的爱了。”
当她发觉上了当,姨妈对骗子说:“我如果十七八岁,以后还有时间,到了这把年纪,你是绝了我的路啊。”到底周润发是不是行骗集团的一员,影片没有交代,这一点,也不必细说,反正他两手一摊:“也跟你一样一起损失了呀!”在一个荒诞的社会,一个令人一见倾心的中招,不值得同情的任何投资。但最后,他坐在姨妈的床边,守候到天亮,怕姨妈受不了而自杀。周润发这个角色,玩世之间,也不是良心泯灭,换了一个平庸的创作人,就不懂得九浅一深地留了这一手。周润发一披大衣,观众目送他的背影远去。在人海之中,这只是个卑微的小角色,一个独居的老女人给骗掉了积蓄,在一个没有诚信的国家,是微不足道的,正如《齐瓦哥医生》的结尾,也有一句对白:“在革命的时代,死人的事是很多的。”最后姨妈决定回到东北,与上山下乡时下嫁的那个她从没爱过的丈夫团聚。
曾经企图点亮生命最后一把火的姨妈,在一夜白头后,眼神已变得黯淡无光,内心的火苗变成了死灰,永远都无法再燃烧了。
正像赛义德在东方学中说的那样,“东方是用来圈定东方的舞台。”而姨妈则是这样一个被圈定的东方女性。她努力一圈后却回到原地,梦想失落了,内心只有深深的寂寞,所谓心死。
汽车驶过上海的高速公路,四周是大厦高楼,这是金钱的乐园,却是姨妈这一代平民百姓的炼狱。一代人的青春,如此葬送了,姨妈老来想追求的一点快乐和希望,也因为一个骗子的远去而幻灭了。这个社会留给姨妈的是什么?最后她只有在鞍山的市场摆地摊,一面慢慢地啃大饼,更无风雨也无晴,一个不公平的时代,是怎样把一个热情的女性改造为麻木的死魂灵?难怪都如此面善,她是人人的姨妈,只是今天的中国人,在金钱圈里迷失了,已经把我们的姨妈抛弃而遗忘。
幸福感其实是不能与金钱、学历、生活环境成正比的。居住在上海最繁华地段的人,不一定就比大山里一个简单的农妇更快乐。现实确实是这样,人的欲望无穷尽,想要的东西那么多,生活能给予我们的却很少。并不一定是社会底层的人生活才那么悲凉,每个人都各有各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