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秋季开学开始,全国普通高校都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并统一使用了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材。本文主要就新教材的特点以及新教材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新教材的特点
(一)注重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四门教材各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是它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起到了功能互补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新增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4本教材之间相互衔接,有史、有论、有应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注重教材内容的时代感和可读性
新教材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学生可接受的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既注重反映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特点,又着力回答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困惑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从毛泽东思想一直写到科学发展观,兼容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不影响教材的基本结构、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的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更快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指导。新教材不仅内容具有时代感,而且在风格和形式上有所创新,除了注重文字论述的清新,还引证一些相关的数据、注释、每章小结、阅读书目等内容,增强了可读性。总之,新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时代特征,比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既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目标,又能真正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三)注重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从当前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来看,目前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总体反映并不理想。在对许多高校的思政课调查中,学生都普遍认为:思政课程和学时过多,内容大量重复。新方案对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调整,重新规划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将主干课程设置门数由原6门改为4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程除新增加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外,其他三门课程都是整合而来,但并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98方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把以前分列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进行了整合,并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如科学发展观理论、和谐社会理论等纳入到这一课程中来,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融合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并新增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通过这样的整合,使得课程的门数减少了,学时也相应地减少了,但是课程内容并没有减少,相反,加强了课程内容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使得课程体系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
新教材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新教材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融合
众所周知,新方案中的“原理”、“概论”、“基础”三门课程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整合。但都不是将过去的两门课程简单相加,而是一门在体系和内容上有机地将两门课程融为一体的崭新的课程。这一特点,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这几门课程时,必须打破自己原“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思维定势和知识结构,不能对自己以前讲过的、感兴趣的、熟悉的就多讲一些,细讲一点,反之就蜻蜓点水,一略而过。必须吃透吃准新教材的基本精神,认真领会新教材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新教材的主要任务、主题和内容体系,对新教材有系统的整体把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分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讲解,这样才能使新教材中各部分之间的内容协调一致,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知识。
(二)四门新教材之间的协调
虽然4门教材着重讲授的内容不同,但是,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原理”是其他三门课程的理论基础,“概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对“原理”的运用,“基础”课是综合地运用其他三门课程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纲要”是连接“原理”和“概论”的纽带并为“基础”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重点和课程特点,明确分工,相互协调。不仅要具有自己所教课程深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知识,而且对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用其他学科的有关内容帮助和促进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功能,实现教育目的。
(三)新教材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之间的衔接
在我国的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始终一贯的。对于高校学生来说,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完全陌生的课程。学生对涉及到我们这些课的一些内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的一些基本知识点通过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都有所接触、了解,只是不系统,也缺乏理论深度。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要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学政治课不要求全面把握课程的完整体系,只是着眼于使学生初步了解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形成初步的立场与观点,而高校思想政治课是要从系统性、深刻性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思想观念和政治信念。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全面了解初高中思想政治课里面的涉及本门课的知识及观点,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避免教育内容的脱节和简单重复,更好地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衔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淑秋.“概论”教学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224-225.
[2]王建军.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基本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2006(4):69-73.
[3]姜秀英.试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课顺序——高质量实施“05方案”的重要环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5):71-73.
[4]张建德.高校“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水运,2007(8):238-239.
新教材的特点
(一)注重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四门教材各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是它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起到了功能互补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新增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4本教材之间相互衔接,有史、有论、有应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注重教材内容的时代感和可读性
新教材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学生可接受的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既注重反映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特点,又着力回答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困惑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从毛泽东思想一直写到科学发展观,兼容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不影响教材的基本结构、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的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更快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指导。新教材不仅内容具有时代感,而且在风格和形式上有所创新,除了注重文字论述的清新,还引证一些相关的数据、注释、每章小结、阅读书目等内容,增强了可读性。总之,新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时代特征,比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既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目标,又能真正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三)注重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从当前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来看,目前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总体反映并不理想。在对许多高校的思政课调查中,学生都普遍认为:思政课程和学时过多,内容大量重复。新方案对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调整,重新规划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将主干课程设置门数由原6门改为4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程除新增加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外,其他三门课程都是整合而来,但并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98方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把以前分列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进行了整合,并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如科学发展观理论、和谐社会理论等纳入到这一课程中来,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融合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并新增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通过这样的整合,使得课程的门数减少了,学时也相应地减少了,但是课程内容并没有减少,相反,加强了课程内容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使得课程体系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
新教材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新教材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融合
众所周知,新方案中的“原理”、“概论”、“基础”三门课程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整合。但都不是将过去的两门课程简单相加,而是一门在体系和内容上有机地将两门课程融为一体的崭新的课程。这一特点,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这几门课程时,必须打破自己原“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思维定势和知识结构,不能对自己以前讲过的、感兴趣的、熟悉的就多讲一些,细讲一点,反之就蜻蜓点水,一略而过。必须吃透吃准新教材的基本精神,认真领会新教材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新教材的主要任务、主题和内容体系,对新教材有系统的整体把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分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讲解,这样才能使新教材中各部分之间的内容协调一致,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知识。
(二)四门新教材之间的协调
虽然4门教材着重讲授的内容不同,但是,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原理”是其他三门课程的理论基础,“概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对“原理”的运用,“基础”课是综合地运用其他三门课程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纲要”是连接“原理”和“概论”的纽带并为“基础”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重点和课程特点,明确分工,相互协调。不仅要具有自己所教课程深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知识,而且对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用其他学科的有关内容帮助和促进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功能,实现教育目的。
(三)新教材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之间的衔接
在我国的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始终一贯的。对于高校学生来说,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完全陌生的课程。学生对涉及到我们这些课的一些内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的一些基本知识点通过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都有所接触、了解,只是不系统,也缺乏理论深度。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要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学政治课不要求全面把握课程的完整体系,只是着眼于使学生初步了解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形成初步的立场与观点,而高校思想政治课是要从系统性、深刻性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思想观念和政治信念。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全面了解初高中思想政治课里面的涉及本门课的知识及观点,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避免教育内容的脱节和简单重复,更好地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衔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淑秋.“概论”教学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224-225.
[2]王建军.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基本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2006(4):69-73.
[3]姜秀英.试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课顺序——高质量实施“05方案”的重要环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5):71-73.
[4]张建德.高校“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水运,2007(8):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