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人文关怀 加强心理疏导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yst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对大学生的处分是学校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的惩戒,它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处分形式,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夸美纽斯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下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学校为了让学生明白犯了错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于是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其真正目的是育人,通过纪律管理,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健康良性地发展,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然而,对于违纪的大学生来说,高校仅靠处分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极不负责的。处分只是教育的开始。因违纪而受处分的学生有其可恨的一面,亦有其可怜的一面,他们是最需要帮助和挽救的对象,但往往成了最容易被遗忘和漠视的群体。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引导,有的学生可能无法正确对待受处分的既成事实,于是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最终毁了大好前程。这无疑是学校的悲哀,更是家庭的悲剧。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受处分的大学生,使其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就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采取以专职辅导员教师为主,院(系)领导、心理咨询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干部等人员共同参与的方法,通过教育转化和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受处分学生重新鼓起人生的风帆,奋勇前行。
  
  一、人文关怀:对所有受处分学生进行转化教育
  
  1 热爱学生,尊重隐私,消除障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教育者的爱应该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爱,包括受到处分的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爱。教育工作者只有怀着这种爱,才能以极大的耐心、平等温和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加里宁说:“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自己所希望的品质,就得做大量的、艰苦的疏导沟通工作。学生违纪受处分后,思想负担相对较重,为此,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批评,让他们认识到所犯的错误及其危害性;另一方面,教师对受处分的学生要做到不冷漠、不歧视、不放弃、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真心实意地尊重、爱护学生,跟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情感交流和爱的教育,用真情和友爱去温暖他们,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消除思想上的种种顾虑,看到前进的希望,从而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激发进取心。大学生的思想正处在转型期,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并不同步,较为显著的特点是个体意识突出,实践精神增强,而权威意识和被动服从意识减弱。他们厌恶和排斥单一观念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某种现成的观点和结论,更看重和相信现实生活,希望独立自主地作出取舍和判断。因此,教师应针对违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3 捕捉闪光点,适时鼓励,唤起荣誉心。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任何人身上总是有闪光的东西存在着。从理论上看,任何一个学生的个体品质,不可能全部都是优点或全部都是缺点,而是既存在优点又存在缺点,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任何夸大某一点而否认另一点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但是从动态上看,优缺点并非一成不变。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积极运用外在手段,作用于学生个体内在,不断扩张优点的量,减少缺点的量,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处分后,非常想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因此,教师应以平等、关爱的态度去扶持他们,带着寻找的眼光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长处得以发挥和实现,并对他们作出的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荣誉心。
  4 家校联系,建立档案,优化教育效果。对于在校的大学生而言,除了社会因素外,学校和家庭是成长中最重要的环境。如果缺失一方,我们的教育就是不全面的,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因此,家校联系架起连接学校、家庭和学生的桥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学生违纪受处分后,学校有关教师应及时通报其家长,共商教育补救措施,并定期与家长交流学生的转化情况,做好记录。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和受处分的学生确定联系人,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优秀的学长,通过结对子与其定期谈话,检查其学习生活状况,解决其思想困惑。为优化育人效果,可将学生的基本情况、处分文件、转化教育计划、具体联络教师、教育实施过程以及成效评估等材料,建成可随时查看备用的档案。对于家校联系过程中有价值的材料和经验,也应注意收集、整理和存档。这样就能持档追踪监控,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二、心理疏导:对部分受处分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处分是对个体的救治和群体的预防,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管理手段。但由于处分本身是被动、消极的,特别是记过以上的处分会威胁到学生的学位和学业,这就可能会影响受处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诱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产生。比如: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兴趣降低、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自我封闭、人际关系紧张、失眠、食欲不振或者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或意识等,还可能会使这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更加恶化,反而达不到纪律管理的目的。
  所谓危机(crisis),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但也存在成长的契机。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利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安全渡过危机,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也能更好地帮助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虽然学生受处分后有经历危机的危险,但并非每个学生都会有。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在受处分后能通过自我调整,避免心理危机。处分对他们来说有不同程度的教育作用,外界只要给他们必要的关心和支持,对其进行转化教育即可。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受处分后的各种表现,主要从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方面来判断个体的危机承受能力,及时分辨出存在异常表现的学生,并给予不同程度的专门辅导。
  首先,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稳定受处分学生的情绪。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辅导教师要特别强调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正确的辅导态度。学生受处分后往往心理包袱很重,情绪起伏不定,常有倾诉的心理需要,渴望得到周围人的接受和谅解。因此,心理辅导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安全舒适的氛围,鼓励其毫无顾忌地宣泄内心的想法,让其明白辅导的目的是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逐步引导他们正视并克服自卑、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其次,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发掘受处分事件的意义。心理辅导教师应收集受处分学生的有关资料,了解其兴趣、爱好、性格、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学生违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未必清楚自身存在的不足,甚至对教师存在疑心、戒心等盲目的自我防护反应。尼采说:“人只有知道了‘为何’,才能忍受任何‘如何’。”因此,协助受处分学生反思自己过去从未发现的肓点,全而总结犯错误的主观原因,正面引导启发其领悟,发掘受处分的积极意义,并给予其进步的希望,可以极大地缓解个体内心的受挫感,正确地接受现实的教训,有助于达到内心的平衡,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
  再次,共同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外界支持系统。在受处分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了自身问题的情况下,要趁热打铁,与其共同协商制订今后努力的具体目标,明确行动的方向。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很爱面子,受处分后最在意的是觉得“没脸见人”,尤其看重周围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评价。为进一步协助受处分学生能迅速重拾信心,积极地行动起来,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所有个体非常重视的他人所给予的理解、宽容和期望。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社会支持系统的成员除了父母、老师、还有周围的同学、朋友等。这就需要负责心理辅导的老师联合多方力量,尽可能为他们创设宽松的人际环境,提供更多的支持资源。有了支持,个体才会有坚定的信心奋勇前行。至此,对受处分学生的专门心理辅导就基本完成。但为保证收到较好的成效,在辅导结束后的一个学期内,心理辅导的教师可以和学生达成长期联络的协议,比如通过不定期的电话、邮件、短信或面谈等简便的方式,以及时提供有效的督促和进行评估反馈。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过:“树人如树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难欣欣向荣。”的确,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责;而为了让每一位受到处分的学生也都能健康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不放弃,不抛弃,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善加栽培”的责任和义务。
其他文献
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政治修养和品德情操。在高校进行廉洁教育,在全球已达成共识。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干部的后备军。把廉洁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反腐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是
期刊
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新时期取得的长足进展,面对研究生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做了哪些调整,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目前的情况如何,做了哪些应对措施,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了深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对1994年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脉络进行了梳理。所有这些文献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研究生思想
期刊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关注和讨论,一直是教育基本理论一个不老的话题。近来阅读了何小陆和肖卫东同志发表在《教育导刊》(2006年第6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我国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反思》一文(以下简称“何文”)。作者的阐述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但是仔细推敲,从首段“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到对自由的“标榜”再到最后提出几种关于保证“自由人”得以实现的措施或对策,笔者颇有不
期刊
本科生的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实习经费是确保该环节实施的必要保证。多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实习经费的管理一直采取学校统筹监督,学院自行控制的方法。近几年,随着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学生实习项目也相应增多。但是,实习经费的增长幅度却很小,为了保证实习项目的正常进行和实习经费的使用到位,我们必须研究出一套紧跟形势的既能节约开支、又能提高实习质量的经费管理办法。    一、高
期刊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为学求进的意思,说的是学习的几个递进阶段。古为今用,从领导科学的角度思考,可以发现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既要教书育人,又有行政职务在身的大学校长,更是值得探索。    一、博学    博学有两层意思,一是修见识。作为一个大学校长,面对的是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要让人信服,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尊敬有加,要驾驭好自己所扮演的领导者和教师的双重角色。首先应该具备
期刊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导致社会各方面对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教育必须适合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又要具有个性,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进一步抓好本科教育,
期刊
地方高师是省、地属高等师范院校的简称,是指除国家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外的其余各省、地的师范院校。过去它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主体,承担了为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重要职责。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使地方高师遭遇全国性范围内的强大冲击和挑战。首先,面对建国以来速度最快、涉及面最广、对实践的影响最为深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方高师缺乏应对的有效措施。其次,1999年颁布的《中共
期刊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写照    现实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部分人群出现道德滑坡,不道德行为屡见不鲜,这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严峻的社会现实,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道德教育或者家庭道德教育身上去找原因,我们应该直面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现实,要拿出有效的措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典型的知识教育,其逻辑起点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就能形成道德行为,存在着严重的“去情境化”的倾向。  
期刊
一、职业倦怠的表现    职业倦怠(Feurnout)一词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ee)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学者马勒诗(Maslach)等人也在1981年提出了职业倦怠具有广泛时代特征的三个核心部分,即精
期刊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教师。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所指出的:“为组织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需要有新型的教师。”正是面对着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将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专业化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基本素质关系到课程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