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中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和教育方法、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疾患日趋严重,打架斗殴、伤人毁物、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等事件屡有发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坚守课堂教育这一主阵地,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断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语文课因其综合性的特点,其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尤为突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呢?
一、用爱心为学生创设健康发展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应在于如何爱学生。”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服务于学生,更要与学生一起体验分享学习的苦与乐。教师应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亲近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千方百计地为其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以爱的春雨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实实在在地领受老师的满腔真诚,在老师的感召下消除疑惧心理、对立情绪,在爱中享受自尊、树立自信、学会自强、体验成功。苏霍姆林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通过语言、眼神、形体来予以肯定和赞赏,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己的存在价值。在课堂环境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人关注,个人的感悟也会得到师生的喝彩,学遇困境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学有所成时能得到诚挚的祝福,这样课堂便成了用生命呵护生命、用爱心激励爱心、以真诚接纳真诚的人文之春,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朗朗晴空。
二、利用语文知识素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教材形象,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人物、环境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体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就可以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时代背景的诠释、环境描写的讲读、人物性格的分析,使之体味到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和社会美。如《伟大的悲剧》可使学生为探险英雄不畏困难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意志所感动;《羚羊木雕》可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珍爱友谊、正视友谊的精神;《背影》可使学生懂得父爱的无私、博大、深沉……这些都是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的渗透点,对学生均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作用。
2.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活动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活动的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创造的愉悦,满足自由表达的欲望,体验自我实现的喜悦,品尝语文学习的无限趣味,如开展朗诵赛、演讲赛、辩论赛、办墙报、社会调查等活动。实践证明,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且能引导他们关注时事、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并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找到他们最合适的位置,使之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从而获得生命的乐趣。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实行三个鼓励,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创造性和表现欲。因而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可请学生登台演示,做到神情自若,字正腔圆,形神兼备。演示内容不拘一格,或是课文情景再现,或为校园生活一瞥,或为社会场景凸显,目的是锻炼学生,开发思维,培养勤于观察和思考能力。演示完毕,师生进行讲评,促使学生相互讨论,让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辨析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1.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性的学科教育,它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系统的图解,而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形象的感知品味,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关键在于“渗透”。2.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要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时,教师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学会引导、启发,让学生去分析,去感悟,去展现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理解和尊重,还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3.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愛好、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章、文学作品是多元化的。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进行因材施教。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让语文教师脱离教学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求教师的教学中立足语文学科自身的任务与学科的规律,去寻求两者的结合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渗透式教育。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一、用爱心为学生创设健康发展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应在于如何爱学生。”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服务于学生,更要与学生一起体验分享学习的苦与乐。教师应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亲近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千方百计地为其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以爱的春雨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实实在在地领受老师的满腔真诚,在老师的感召下消除疑惧心理、对立情绪,在爱中享受自尊、树立自信、学会自强、体验成功。苏霍姆林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通过语言、眼神、形体来予以肯定和赞赏,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己的存在价值。在课堂环境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人关注,个人的感悟也会得到师生的喝彩,学遇困境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学有所成时能得到诚挚的祝福,这样课堂便成了用生命呵护生命、用爱心激励爱心、以真诚接纳真诚的人文之春,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朗朗晴空。
二、利用语文知识素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教材形象,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人物、环境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体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就可以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时代背景的诠释、环境描写的讲读、人物性格的分析,使之体味到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和社会美。如《伟大的悲剧》可使学生为探险英雄不畏困难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意志所感动;《羚羊木雕》可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珍爱友谊、正视友谊的精神;《背影》可使学生懂得父爱的无私、博大、深沉……这些都是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的渗透点,对学生均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作用。
2.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活动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活动的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创造的愉悦,满足自由表达的欲望,体验自我实现的喜悦,品尝语文学习的无限趣味,如开展朗诵赛、演讲赛、辩论赛、办墙报、社会调查等活动。实践证明,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且能引导他们关注时事、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并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找到他们最合适的位置,使之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从而获得生命的乐趣。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实行三个鼓励,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创造性和表现欲。因而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可请学生登台演示,做到神情自若,字正腔圆,形神兼备。演示内容不拘一格,或是课文情景再现,或为校园生活一瞥,或为社会场景凸显,目的是锻炼学生,开发思维,培养勤于观察和思考能力。演示完毕,师生进行讲评,促使学生相互讨论,让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辨析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1.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性的学科教育,它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系统的图解,而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形象的感知品味,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关键在于“渗透”。2.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要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时,教师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学会引导、启发,让学生去分析,去感悟,去展现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理解和尊重,还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3.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愛好、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章、文学作品是多元化的。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进行因材施教。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让语文教师脱离教学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求教师的教学中立足语文学科自身的任务与学科的规律,去寻求两者的结合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渗透式教育。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