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aiyu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中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和教育方法、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疾患日趋严重,打架斗殴、伤人毁物、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等事件屡有发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坚守课堂教育这一主阵地,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断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语文课因其综合性的特点,其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尤为突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呢?
  一、用爱心为学生创设健康发展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应在于如何爱学生。”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服务于学生,更要与学生一起体验分享学习的苦与乐。教师应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亲近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千方百计地为其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以爱的春雨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实实在在地领受老师的满腔真诚,在老师的感召下消除疑惧心理、对立情绪,在爱中享受自尊、树立自信、学会自强、体验成功。苏霍姆林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通过语言、眼神、形体来予以肯定和赞赏,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己的存在价值。在课堂环境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人关注,个人的感悟也会得到师生的喝彩,学遇困境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学有所成时能得到诚挚的祝福,这样课堂便成了用生命呵护生命、用爱心激励爱心、以真诚接纳真诚的人文之春,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朗朗晴空。
  二、利用语文知识素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教材形象,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人物、环境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体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就可以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时代背景的诠释、环境描写的讲读、人物性格的分析,使之体味到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和社会美。如《伟大的悲剧》可使学生为探险英雄不畏困难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意志所感动;《羚羊木雕》可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珍爱友谊、正视友谊的精神;《背影》可使学生懂得父爱的无私、博大、深沉……这些都是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的渗透点,对学生均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作用。
  2.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活动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活动的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创造的愉悦,满足自由表达的欲望,体验自我实现的喜悦,品尝语文学习的无限趣味,如开展朗诵赛、演讲赛、辩论赛、办墙报、社会调查等活动。实践证明,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且能引导他们关注时事、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并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找到他们最合适的位置,使之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从而获得生命的乐趣。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实行三个鼓励,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创造性和表现欲。因而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可请学生登台演示,做到神情自若,字正腔圆,形神兼备。演示内容不拘一格,或是课文情景再现,或为校园生活一瞥,或为社会场景凸显,目的是锻炼学生,开发思维,培养勤于观察和思考能力。演示完毕,师生进行讲评,促使学生相互讨论,让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辨析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1.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性的学科教育,它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系统的图解,而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形象的感知品味,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关键在于“渗透”。2.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要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时,教师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学会引导、启发,让学生去分析,去感悟,去展现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理解和尊重,还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3.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愛好、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章、文学作品是多元化的。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进行因材施教。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让语文教师脱离教学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求教师的教学中立足语文学科自身的任务与学科的规律,去寻求两者的结合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渗透式教育。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剪纸是我国流行最广的民间传统文化,作为纸造型艺术,大多呈对称性样式,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儿童剪纸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性,究其生理和心理,如何利用对称性的规律进行儿童剪纸的教学,是其重点和难点。儿童剪纸的对称性处理,充分体现了小学美术《新课标》的思想性、价值性和时代精神,同时也是对民间剪纸文化的教育传承。  关键词:儿童 剪纸 对称性 处理    一、剪纸的对称性之美  作为纸造型艺术中最大众
期刊
中考话题作文体裁多种多样,除去较多的记叙文、议论文,还有小说、寓言、诗歌、戏剧、散文、日记、书信、说明文等。但是,在中考中学生作文答卷中有相当一部分写得不成功。究其原因,是考生对话题作文存有片面认识,在写作实践中又陷入了误区。  一、话题作文的特点不能忽视  话题作文是近年来各类考试经常采用的新型作文形式。这种作文就是命题时给考生提供一个既开放又有限制的“由头”,只规定写作的话题范围,至于文章的具
期刊
平时我们在听课中常见到许多这样的科学课:要么是学生无精打采,像一些木偶,机械地识记老师现成的答案;要么是老师滔滔不绝,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毫无兴致,连听课的老师也睡意大发;要么弄虚作假,学生拿着现成的答案念,没有独特见解;要么热热闹闹、玩花样,哗众取宠,却并无实效;要么是急着赶任务,一节课看似很完整,有根有枝有梢,但急急匆匆,毫无效果……这样的课堂,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小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便是阅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很大地提高小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拓展深度,增长小学生的见识,提高小学生积极创造和发散思维。阅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积极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基于此,本文重点介绍了几种在平时教学中用到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仅做教学活动的参考之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
期刊
摘 要:根据初中生畏于写作、难于写作的特点,本文从三个阶段,即初级,中级和高级,对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了论述,这三个阶段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量变发生质变,最终使得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初、中、高级阶段 写日记 写作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训练初中学生从三级到五级的写作,也就是说七年级是三级,八年级是四级,九年级时要达到五级。根据这个要求,要从三个阶段实施英语写作的训练
期刊
踏上教坛虽有二十多年,但我一直困惑于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由于语文课本中主要是从写作内容上做了界定,没有系统的作文训练,所以,大多数作文课是老师提供一个题目,或者是让学生自拟题目,扔给他们两节课,并责令他们按时上交。学生只好硬着头皮,绞尽脑汁,“造”出大量的劣作。在批改作文的时候,除了苦恼怎么没有几个写作天分好的学生,我也常常反思自己在作文指导上的不足,反思如何改变现状。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特别是
期刊
思维特质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思维的意愿及运用思维的技能。研究不同类型学生在地理解题中思维特质的差异,有助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建构知识及提取知识的规律,把握学生解题的心理特质,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在指导学生解题时采取差异化对策,最终提高指导实效。下面笔者以一道地理综合题为例,力求探究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解题心理和解题策略。  【综合题例题】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么,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耳听口诵——语感训练的万能之匙
期刊
“投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好比是这一“石头”,能给学生一种强悍的动力,激发起积极性。教学实践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探索,从而得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大多是单向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丰富多元的
期刊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会写”的“本事”。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使话不会说、情不会抒、大话空话等“毛病”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细查起来,最大的原因还是多年承袭下来的较为封闭的作文教学方法导致的。本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针对作文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拓展“入文”内容,放开作文形式  要主动放开作文教学思想,让学生知道“作文”是用来体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