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上加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好比是这一“石头”,能给学生一种强悍的动力,激发起积极性。教学实践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探索,从而得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大多是单向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丰富多元的思维,并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到自己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上来,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缩小了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的范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创新意识。
  一、树立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一些灵活、有意义的问题,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操作。例如我在教《水乡歌》时,抓住孩子喜欢画画的特点,采取了以画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画中感悟,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出来。画要画好,课文必须要读懂,学生便饶有兴味地去读课文了。三段的画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读之后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得出水乡水多、水绿、水清,先读好这一段再指导学生作画。第二段在自由读后,请一位学生画一只船,教给方法,再请小朋友画多只帆船,教师画上云朵,由画到文,想起了书上的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由画促想,这么多船在干什么?水里会有什么?水上呢?水边呢?在小组充分交流后再作画。进而有感地情读课文,从而认识到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画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对文本语言创造的过程,读懂了方可画好,画好了自然理解了水乡的生活,便可读美诗歌。动脑读书、动手画画相结合,读懂诗歌,理解重点句,便可入境悟情。这一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二、鼓励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创新意识起始于学生的质疑问难,“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要在精神上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允许他们提问。实践证明: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好,因为它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很好的素材。例如,教了《西门豹》一文,我让学生评价西门豹。多数学生都认为西门豹聪明机智,关心老百姓,是个好官。但也有学生认为西门豹太残暴了,大胆质疑,提出“未经审判,他怎能将巫婆、官绅头子投河使其送命”的观点。由此引起了学生的一场“唇枪舌战”,经过一番群情激动的争辩,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门豹作为拥有兵权的地方官持有生杀大权,他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个为民除害的好官。如果在今天,他这种做法是不人道的,应通过公开审判的方式进行。而且老百姓也不会这么迷信,肯定会向西门豹去控告巫婆官绅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勇于提出疑问。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可能很浅显,甚至可笑,但教师不能就此责备或讽刺,而要鼓励和引导,初步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然后再慢慢地教会他们如何提问:有的在题目上设疑,有的在关键处求疑,有的在难点处求疑,有的在重点处设疑等。只要学生围绕教学的知识拓展范围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可以大力地表扬和赞赏,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学了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我请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只要是自己想到的,就可以毫无限制地说出来。学生沉默数分钟后,便跃跃欲试,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想象才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桃花开放的各种姿态,有的含苞未放,有的只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展开了,露出黄的花蕊。几只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快乐地采着香甜的花蜜。”有的说:“我仿佛听到鸭子们呷呷地叫着,在招呼同伴们:快到水里来呀,水比冬天暖和多啦!快来找小鱼小虾吃呀!’”有的说:“我仿佛看到那鲜美的河豚在向我招手,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老师,为什么现在吃不到河豚呀?”听到这里,教室里一片笑声。还有学生要继续发言,我趁机表扬学生个个都是幻想家,请他们以《春来了》为题,把自己想象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学生愉快地接受了。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调查、实验、创造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在教学中逐步发展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应加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即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教法上着眼于“学”。本文就此探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享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探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恰当的、有
期刊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课程。我们应以“美”的境界,辅之“美读”,兼以“美”的赏析,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个性。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关键词:语文 审美 教学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文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新教材所选文本更是从不
期刊
摘 要:剪纸是我国流行最广的民间传统文化,作为纸造型艺术,大多呈对称性样式,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儿童剪纸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性,究其生理和心理,如何利用对称性的规律进行儿童剪纸的教学,是其重点和难点。儿童剪纸的对称性处理,充分体现了小学美术《新课标》的思想性、价值性和时代精神,同时也是对民间剪纸文化的教育传承。  关键词:儿童 剪纸 对称性 处理    一、剪纸的对称性之美  作为纸造型艺术中最大众
期刊
中考话题作文体裁多种多样,除去较多的记叙文、议论文,还有小说、寓言、诗歌、戏剧、散文、日记、书信、说明文等。但是,在中考中学生作文答卷中有相当一部分写得不成功。究其原因,是考生对话题作文存有片面认识,在写作实践中又陷入了误区。  一、话题作文的特点不能忽视  话题作文是近年来各类考试经常采用的新型作文形式。这种作文就是命题时给考生提供一个既开放又有限制的“由头”,只规定写作的话题范围,至于文章的具
期刊
平时我们在听课中常见到许多这样的科学课:要么是学生无精打采,像一些木偶,机械地识记老师现成的答案;要么是老师滔滔不绝,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毫无兴致,连听课的老师也睡意大发;要么弄虚作假,学生拿着现成的答案念,没有独特见解;要么热热闹闹、玩花样,哗众取宠,却并无实效;要么是急着赶任务,一节课看似很完整,有根有枝有梢,但急急匆匆,毫无效果……这样的课堂,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小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便是阅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很大地提高小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拓展深度,增长小学生的见识,提高小学生积极创造和发散思维。阅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积极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基于此,本文重点介绍了几种在平时教学中用到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仅做教学活动的参考之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
期刊
摘 要:根据初中生畏于写作、难于写作的特点,本文从三个阶段,即初级,中级和高级,对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了论述,这三个阶段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量变发生质变,最终使得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初、中、高级阶段 写日记 写作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训练初中学生从三级到五级的写作,也就是说七年级是三级,八年级是四级,九年级时要达到五级。根据这个要求,要从三个阶段实施英语写作的训练
期刊
踏上教坛虽有二十多年,但我一直困惑于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由于语文课本中主要是从写作内容上做了界定,没有系统的作文训练,所以,大多数作文课是老师提供一个题目,或者是让学生自拟题目,扔给他们两节课,并责令他们按时上交。学生只好硬着头皮,绞尽脑汁,“造”出大量的劣作。在批改作文的时候,除了苦恼怎么没有几个写作天分好的学生,我也常常反思自己在作文指导上的不足,反思如何改变现状。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特别是
期刊
思维特质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思维的意愿及运用思维的技能。研究不同类型学生在地理解题中思维特质的差异,有助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建构知识及提取知识的规律,把握学生解题的心理特质,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在指导学生解题时采取差异化对策,最终提高指导实效。下面笔者以一道地理综合题为例,力求探究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解题心理和解题策略。  【综合题例题】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么,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耳听口诵——语感训练的万能之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