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师向学 以敬以乐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门问学录》是师徒合作的一本书,它是马来西亚籍学生余历雄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周勋初教授攻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时所作的问学笔记。自 2001年2月至2004年1月,6个学期,共151篇“问学录”的每一篇都有具体的时间记载,展示了余历雄在博士生阶段的问学过程。学生能如此有心并细致地做这样的问学记录,甚为难得。
  以体裁而论,《师门问学录》似属于“问答体”,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问一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论语》和《朱子语类》,以及清代书院山长和生徒之间.的。“问答”,如李兆洛在江阴暨阳书院的《暨阳答问》,朱一新在广东学海堂的《无邪堂答问》等等;与体裁相关联的,就是那种亲切的问学形式。《师门问学录》是年逾七十的周勋初教授和关门弟子之间一对一的答与问,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是如何被老师“领进门”以及如何“修行”的过程。这种问学记录因此也具有“个案”和“样本”意义,尤其是在研究生扩招的今天,它的意义不可忽略。
  一直以来,我们似更注重讨论如何培养研究生的一些教育理论或教学方案,对于如何将讨论的内容付诸实践,往往不太在意。对于研究生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循序渐进等问题,因为缺乏可资参考的具体例子,大多是走一步再看一步。此外,对于硕士生、博士生的求学经历,外人多少总有一种“神秘”的印象。虽然一些学位论文的“后记”中介绍了一点作者自己的学习过程,但大多都是寥寥数语的追述,轮廓简单,且多有雷同之处,似乎很难启发后来求学者的思想火花。《师门问学录》代表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生课程的一种情况,书中提供了许多生动的教学画面,大致能够如实地反应出导师与学生之间“答疑”与“问学”的过程,这对于当下研究生的培养,可以提供许多有意义的启发和参考。
  近年来,研究生扩招已经成为一种引入注目的现象;不能回避的是,在扩招过程中,教学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原来一个导师最多也就指导两到三个学生,现在,指导研究生的人数则成倍增长。学生人数的激增,使导师根本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与导师之间有了隔膜,难以建立亲切的师生关系;培养的研究生,极有可能变成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师门问学录》中所具体记录的“一对一”的教学样式,确实能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它比较完整地反映出了研究生阶段导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全面周到,而且细致人微。导师不仅给予学生学习上的指导、传授学生专业上的知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师范”意义亦很重要,学生会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之中受到人格上的感化。梅贻琦曾说,师生一道,就是要有“从游之乐”,即“大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贻琦《大学一解》)。钱穆在《新亚遗铎》一书中谈到新亚书院旨趣时曾说:“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文化……惟有人文主义的教育,可以药近来教育风气专门为谋个人职业而求智识,以及博士式、学究式的为智识而求智识之狭义的目标之流弊。……侧重训练学生以自学之精神与方法。于讲堂讲授基本共同课程外,采用导师制,使学者各自认定一位至两位导师,在生活上密切联系,在精神上互相契洽,即以导师之全人格及其平生学问之整个体系为学生作亲切之指导。务使学者在脱离学校进入社会以后,对于所习学业仍继续有研究上进之兴趣与习惯,以药近来大学教育专尚讲堂授课,口耳传习,师生隔膜,以致学者专以学分与文凭为主要目标之流弊。”(第15页)钱穆所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恰是当今大学教育中缺少的,《师门问学录》提供的个案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以前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就专业角度而言,《师门问学录》中,师生的“一问一答”,表现出周勋初教授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献学等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例如,在“问学录(一)”中,余历雄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世说新语·文学》篇‘简文称许掾’条刘孝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日:‘……至江左佛理尤胜,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余嘉锡笺疏曰:各本‘至过江,佛理尤胜’,又引《文选集注》卷六十二公孙罗注引檀道鸾《论文章》,作‘至江左李充尤胜’。程千帆《文论十笺》上辑《南北文学不同论》叙魏晋诗风时笺注曰:‘至过江,佛理尤胜’七字原误在‘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十五字之前,今据文义乙正。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一校勘学上的问题,历来争论已久,至今仍然看法不一。周勋初教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主要是文献记载与历史事实之间,有不相符合之处。《世说新语·文学》篇‘简文称许掾’条刘孝标的注文和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的案语,两者都有说不通的地方。现在虽存有唐钞本《文选集注》,但檀道鸾的这段话还是很难理解。通过分析,周勋初教授指出,余嘉锡笺疏的说法虽有文献依据,但不能圆满解决问题;程千帆的观点虽然现在缺乏文献依据,但疏通文义一无障碍。这是在“理校”的方法校勘古书中所谓“上下两句误倒”的例子。虽然目前学界中大多数人仍然较倾向于余嘉锡的说法,不过他还是相信,以后情况是会有所变化的。所以,他赞成余历雄在论文中采用程千帆的观点。问题虽然很小,可是对于理解古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等却非常有意义。从这些记录当中,不仅可以看出余历雄在博士生学习过程中的刻苦、细心与悟性,更反映出了周勋初教授知识的全面性以及观察问题的深刻与独到。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周勋初教授对余历雄在各个方面都有充分的关心与指导。例如,余历雄就有关唐代小说研究的历史情况、中唐文学的课题研究情况、如何判断《宋稗类钞》与宋人笔记小说所载轶事的史料价值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疑问,周勋初教授都一一介绍评说。对余历雄提交的各个论文,周勋初教授都作了认真的解读与批改,甚至对于引书格式的规范问题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由于《师门问学录》记录的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所以它不像课堂讲学那样有比较严格的规范性、周密的体系性。谈话一般都是比较随意的,这样,它既有课堂讲学所难以达到的生动性、趣味性,又具有私人性,比较能够如实地反映出问题的本来面貌和导师对某一个学术问题的真正理解,其中后一点特别有意义。
   譬如,余历雄想了解有关前辈史学家治唐史的著述与治学情况,周勋初教授向他介绍了除王国维、陈寅恪之外较著名的“第一代”史学家:吕思勉、邓之诚、岑仲勉、向达、范文澜等等,并向弟子一一介绍:吕思勉写了好几部通史和惭代史,还有一些政治史、专题史方面的专著,著作量非常丰富。其中写得最好的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部分。他的几部中国史著作,一般都分为两部分,上部用纪事本末体,讲政治上的大事;下部为新式的“九通”、“书。”、“志”之学,讲社会结构、典章制度与文化学术等。他用的材料都经过考核,还注明出处,便于参照与引用。邓之诚著有《中华二千年史》《清诗纪事初编》《骨董琐记》等,他记性很好,对文献也非常熟悉。《中华二千年史》的思路与吕思勉有些相近,他自云采纪事本末体,而又纲目清晰,似更接近清代史学札记的传统。吕、邓二人都是兼通文学、史学的大学者,能对中国学术作总体的考虑,既能独立完成史学著作,又能独立撰写文学著作。岑仲勉、向达二人接受欧美学术研究方法的影响,他们对近代东西方的汉学研究成果都有相当广泛的涉猎,虽然其研究范圃不及上二人广阔,但研究成果却很有深度,可称专门之学。如岑仲勉的《唐史馀渖》《隋唐史》,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隋唐史》融人了岑仲勉长期研究文史的许多心得,见解每与他人不同,如对武后与牛李党争的评价等,他对唐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甚为重视,也很关注宗教、民俗和社会风气。此外,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隋唐史,较好的还有王仲荦的《隋唐五代史》和台湾政治大学王寿南教授的《隋唐史》。《隋唐五代史》篇幅很大,吸收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材料丰富,分析细致、立论持平。《隋唐史》叙事条理明晰,遇到复杂的问题则以图表显示,所制图表达数十种之多,读时一目了然,也有其特点。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思想编写的历史著作。相对于王、陈、吕、邓等传统文史学家,他被称为“新史学家”。他观点明确,看法每与他人不同,评价前人时,每持儒家的观点。他对文学艺术都很内行,常有一些对人有启发的精辟见解。英国人崔瑞德编著的《剑桥中国隋唐史》中的史学观点很有新意,可提供我们借鉴参考。但其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掌握与处理上有些问题。郭沫若被人称为中国新史学(即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山祖师。他的主要贡献在先秦史方面。顾颉刚编《古史辨》,影响不可小视。他培养了许多学生,但其成果大都在先秦领域。谭其骧在他影响下专治历史地理,贡献尤大。前些年出版的全22册的《中国通史》,大概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中国历史著作,因编撰人员太多,又分散编写,体例较难统一,水平参差不齐。总主编也是顾颉刚的学生,但与国内同行专家相比,他的研究成果不能算是最高的。周勋初教授的这些介绍,很难一下从书本上获知,可帮助余历雄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如此评说众书,其功用近似于专题书目,有利于对某一问题研究状况的总体把握。
  周勋初教授在向弟子荐书时表达的对这些学者治学的一些评价和看法,已经具有学术评论的性质和学术史的意味。譬如,余历雄就该如何看黄永年先生所著的《唐史史料学》一书向周勋初教授请教,周勋初教授指出:这是一部唐代文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黄先生对现存的唐代史料与相关的著作,都作了很好的考辨。特别是对《旧唐书》与《新唐书》的分析评判,最见功力。但书中也有些小疵,如对《刘宾客嘉话录》的版本介绍就有不足之处。当然,像《唐史史料学》这一类的书,牵涉到的典籍和材料太多,学界不能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一个人也不可能一一看到,黄先生年纪已大,对新材料和新书的成果不能充分吸收,也可理解,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这些中肯的评介都会给余历雄的学习很大帮助。
  《师门问学录》能让人感受到传统书院讲学,以及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清华研究院讲学的流风余韵;此种讲学方式,在当今的研究生教学中,希望不至于绝无仅有昙花一现。包括南京大学中文系在内的研究生教育已有向大班教学方向发展的趋势,师生皆有忧虑之心,如何改革调整,已迫在眉睫。希望改革与调整能够从中国优秀的教学传统中找到一些可供转化利用的资源。
其他文献
宽堂冯其庸先生积十数年之功倾力完成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于 2005年元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由墨色正文和朱色批语组成,共计160万字,书前彩色书影及印章20幅,书中彩色工笔画插图30幅,封面雅致,装帧大气,印制上乘。本书以其体式的包容性、内容的集成性展现出丰厚的学术涵量和作者的大家风范。  我们可以从文化品位、学术内涵和治学精神诸方面来认识这部新著(冯评本)对读书界和学术界的
期刊
我今年96岁,“好读书”的癖习依然未改。近读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梁吉生教授的新著《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不觉“欣然忘食”,衷心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大家一读,因为它揭示了“南开现象”的秘密:私人创办的南开大学、中学、小学,为什么能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局势的风云变幻中岿然不动,发展壮大,成为今日的巍巍南开。  冯友兰在其所著《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的作者自序
期刊
1895年,青年军官温斯顿·邱吉尔有幸与威廉·哈考特爵士共进午餐。席间,邱吉尔谦恭地问道:“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老资格的维多利亚时代政治家答道:“我亲爱的温斯顿,我漫长一生的经验使我深信,什么也不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邱吉尔著,第30页)  当时那种一切平安无事的情绪又岂止是充盈在英伦上空?那几乎是整个欧洲共有的心态。奥地利诗人安岑格鲁贝尔更把这种无忧无虑的情绪概括成简洁的
期刊
问:最近,文化台独活动越来越明目张胆,两岸中国人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待台独理论家的去中国化话语的?  林:文化台独是一个逐渐兴起的势头,要消解它,单向的批评或骂它,是无效的,需要回过头去了解台湾的历史,了解汉人到台湾拓垦几百年的历史,需要去了解台湾的孤儿意识、悲情意识是如何出现的。最近中央台播出了《沧海百年》电视剧,我大体看了,演得不错。如果能用闽南话配音在台湾播出,影响会很好的。这些东
期刊
法美两国从来不曾交战,法国堪称是美国最古老的盟友,但法美关系长期不和又是不争的事实,甚至于可以说法国始终是一个“反美主义”最为强烈的国家。为什么会这样?法美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尖锐对立愈发刺激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追问。  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菲利普·罗杰著,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美利坚敌人:法国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以下简称为《美利坚敌人》)一书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菲利普·罗杰声言,他早在9·
期刊
在人们的印象中,元诗在中国诗史上很没有地位。大多数人都以为中国的这个由异族建立的王朝肯定是一个文化落后、荒芜,生活困苦的时代,更不会有什么辉煌的诗篇。然而读过厚达七百多页的《元诗史》后,这种印象在我本人有了大翻盘似的改变。  首先,元朝是我国自秦汉以来,惟一一个没有文字狱的朝代。它虽然和清朝一样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所建的封建王朝,却没有像满清人那样,入关后为了彻底征服汉人强行剃发易服的暴虐行径,进
期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开始沉湎于钻研“语言与民俗”问题,并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有关“民俗语言学”著述,迄今约有二十年矣。期间,我发表的自认为比较重要的相关著述,一是1984年发表的被评论称之为“开创本学科的第一篇论文”的《民俗语言学发凡》;二是从1984年动笔开篇,1989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民俗语言学》;三是1991年发表的意在重新清理民俗语言学理论思路的学术论文——《民俗语言
期刊
何祚庥院士与汪永晨女士关于人类是否要“敬畏自然”韵论争,在媒体上已经持续了一个时期,我一直是个沉默的旁观者。沉默到今天,忍不住要说几句话。  近年除了业余研究写作之外,我主要是从事环保方面的工作,不但亲自做实验,也曾写过一点科普的文字。   我认识汪永晨女士是在十一年前,那时她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刚获得亚广联大奖。印象中,她是一位纯真、执着的民间环保人士,我对此一直保持着敬重。三年前在清
期刊
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着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办学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功能互补、相互沟通的完善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方式。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以不离岗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就学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的大学后终身教育制度。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期刊
瞿同祖先生的英文力作《清代地方政府》经范忠信、晏锋两先生译成中文,已由法律出版社于2003年6月出版,并被收入“法学研究生精读书系”。对于瞿先生的大著,如我这般拙劣驽钝的小辈,自不敢班门弄斧以贻笑方家,然初读此书,心中实在是说不出的顺畅。  该书共分十章:第一章分别介绍州县政府的设置、规模、组成机构,第二章至第六章专门研究构成州县政府的各类人员,第七章至第九章介绍州县政府的职能,最后瞿先生用专章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