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aba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31日~9月8日,我有幸作为江苏省苏教国际赴德汽车培训班学员,在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马格德堡大学进行培训。为期6周的培训,让我感受最深是逐渐学会并运用了德国俗语——“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
  8月3日在马格德堡大学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时,课堂沉闷,主讲老师Rom先生为了搞清楚教学效果,鼓励学员提问,介绍了德国的俗语——“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问题是没有聪愚之分,只有答案才有聪愚之别。提出问题的人没有错,有错的只能是回答者。听了Rom先生的话语,我眼前为之一亮,多少人因为提问而受到他人愚蠢回答的打击,不再有一个好奇心,不再有一颗童心,从而变得沉默寡言,不再提问题了。
  在他的鼓动下,本来沉默的、不善于提问的学员开始蠢蠢欲动,跃跃欲试。有的问,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具体指的是哪双元?两者有什么联系?有的问,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做法是什么?具体如何操作?课堂随之活跃起来。翻译忙上忙下,Rom先生忙着解答。通过课堂互动,我们逐渐明白了问题的答案,老师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达到了教学目的。
  德国老师善于鼓动,善于诱导,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症结,对症下药,收到奇效。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完全有能力、有办法解决课堂沉闷问题,让课堂回归自然,师生双边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回国不久,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无精打采,甚至打瞌睡。于是,在黑板上我写下了:“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的回答。”结果有的学生填“会了”,有的学生填“聰明”等。当我在黑板空格上用红色粉笔填上“愚蠢”二字,学生们感到惊异,感到好奇,感到不解。我进一步解释说,德国人对提出问题的人是没有责备的,相反,对回答问题的人要求较高。正是如此,他们才有更多的人勤学好问,才有德国的机械制造,才有宝马、奔驰这些世界顶级品牌产生。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好奇地提问,结果得到回答是“真笨!”“这个问题也不会”等粗暴的、愚蠢的回答。学生们听后开始窃窃私语,老师说得是啊,我们也遇到过。“本来问问题的人怀着一颗好奇心,一下子被愚蠢的回答者给泯灭了,下次遇到问题也害怕问了,慢慢的也就懒得去问了。”面对学生的问题,可能有些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教师应该随机应变,学会掌控,在课堂上确实没有办法解决的,可以真诚地向学生解释,只要大家感兴趣,课后可以共同探讨等。
  向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学习与借鉴,师生达到了关系和谐,课堂上教学互动,师生问答逐渐自如,学生学会善问,教学有了针对性,教学效果得到了及时反馈。
  (作者单位:江苏东海职教中心)
其他文献
预设好的教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的展现。但由于教学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的存在,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课堂上转瞬即逝的“生成”,把它作为擦亮课堂的神奇火种,为我所用,进行生成性教学,使生成让课堂“出彩”。    学会观察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要学会不断观察学生的表现,适时采取措施
书海无涯,开卷有益。关于阅读的好处,古往今来,经典而又深刻的论述比比皆是,唾手可得。无论哪一条,我们(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只要付诸行动,定会受益无穷。问题是,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并不令人乐观,表现在;1.厌,学生中存在对课外阅读缺乏浓厚兴趣的现象,他们没有或者说还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生活习惯;2.随,碰到什么书籍或报刊就阅读什么,高兴读多长时间就读多长时间,目的性不强,没有阅读计划;3.浮,阅
写作时没有材料,没有语言,没有深度,成为当下困扰学生的难题。于是作文中矫情大于内涵,虚构大于真实,夸大大于质朴。要么作文中声声控诉,如韩寒般愤世嫉俗,哀叹世态,抨击时事,臭骂教育;要么无病呻吟,自顾自怜,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些文章只求快意宣泄,缺乏敏锐的思考、深刻的内涵,表面是个性张扬,实则是自我迷失。因此,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积累有价值的素材,成为中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  阅读是积累
在学校活动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如何转化“后进生”?有的教师视“后进生”为天生的愚笨,简直“无可救药”,破罐子破摔;有的教师则采取一味责怪的态度,好像是由于其主观故意所造成的,对这类学生加以讥讽、挖苦;有的教师则对“后进生”冷若冰霜,认为这些学生只要不“捣乱”便心安理得任其发展;有的教师同情“后进生”,懂得应该帮助他们和优秀学生一道前进,但辅导一段时间后效果甚微便搁置不理了。种种做法导致这
现代科技的发展,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瞬息万变的海量信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良莠不齐的信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的强化了学校教育,而有的则淡化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造成学生价值观混乱。另外,由于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封闭的教育模式使得学校和家庭教育出现了不相容现象,家庭、学校之间挑剔抱怨增多,相互交流合作减少。另一部分教育者教育手段有待改善,平等亲切的家访少了,而代之以召见命令、批评训斥等方式,从
对教育的误解    人们已忘记教育为何物。从上一个世纪(19世纪)起教育与科学开始分道扬镳,因此人们所理解的教育只是将青年人培养成有用之才。当某一科学被运用于经济之中时,这门科学马上身价百倍,人们为了获利,纷纷追求它,并在学校中推广这一学说。……假如这门科学与国家的存亡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这门科学的功能就会发挥到极点,这种状况在现代科技肇始就已形成,直到原子武器的时代仍然如此。今天的美国突然意识到
一位教授朋友曾与笔者聊过这样一件事:在英国访学期间,有一次乘坐地铁时,他发现乘客很少,车厢里有不少空座位。但让他感到费解的是,一个英国母亲抱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合坐在一个座位上。她对身旁的空座位像是没看见一样。小男孩儿很胖,挤坐在母亲的腿上,母亲的脸上沁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到达终点站后,教授朋友好奇地问这位母亲:“你旁边的座位始终空着,为什么把孩子一直抱在腿上,不让他坐到空座上去呢?”那位母亲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总要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县中模式”无疑是透视和理解我们当代教育的一面镜子。所谓“县中模式”是指以追求高考升学率为主要目标,以封闭式军事化管理为主要特征,以牺牲师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代价的学校管理体制。伴随着2004年南京“高考之痛”所引发的关于“县中模式”的大讨论,“县中模式”一词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且一度成为教育界的时髦话语。如今“县中模式”在中国大地越演越烈,且呈现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个人的不懈努力,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当然也离不开家长们的重视和关心。要在孩子、学校、家长三者之间搭建好平台,让孩子爱学,学得有效;让教师愿教,教得轻松;让家长会管,管得有用。  以往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借助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而且有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即使现在有发达的信息网络,也不利于家校间日常性的沟通,而且,这种沟通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方———“学生”。一本“家校联系本”
人们总喜欢用“酸、甜、苦、辣、成”这五味来比喻复杂的内心活动,在这里我也就用这五味来简单地分析,我的学生们在心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酸——叛逆    总说青春是青涩的,我的学生们,甚至包括我自己,都在享受着这种酸酸的滋味。这是年轻人特有的酸,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要度过的美妙时期,就好比水果的成熟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没有青涩的酸,哪来收获的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