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东营区第三中学是一所隐藏在闹市中的学校。因为她的存在,也使所处区域除具有宁静与喧嚣交相混杂的市井气外,还有一些不凡的气质。
“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校本培训先进单位”、“东营市教学示范学校”、“市十佳学校”……一块块闪光的奖牌,折射出学校绚烂的风采。
东营区第三中学建校于1987年,伴随着东营这座年轻城市的成长,她也经历了诞生、成长并不断壮大的发展轨迹。近年来,学校围绕“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办学思想,校长曹同国与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开展的活动有陶艺课、外教课、舞蹈课、小交警队、管乐队、篮球队、足球队和“校园吉尼斯纪录创建”活动等,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校长曹同国眼里,“分组学习”、“家长学校”更是支撑学校不断发展的原动力,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的两大宝贝。”
一、“分组学习”让课堂绽放生命光彩
现在,走近东营区第三中学的每一个教室,你会惊奇地发现:横向的一排排桌椅,被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围坐在一起。上课时,大家不再面向黑板,而是彼此面对面,教师不再站在讲台上,而是来到了学生中间……
笔者于2008年6月17日在东营区三中听了一节独特的语文课。课堂上,学生以课本为蓝本自编自演了一幕舞台剧,每到感动之处,“观众”就留下了眼泪……讲台如同“舞台”。“舞台”上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都有机会演绎自己的“剧目”。
三中副校长李华介绍,这是三中近年来实施的“分组学习”模式教学。“分组学习”模式教学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不同的心理素质水平均衡地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学过程的绝大多数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让小组成员在互助、合作、交流、展示中探索知识,增长智慧。
1. 创新源于不断的探索
曹同国,这位出生于农村,从一线教师慢慢成长起来的“实干型”校长,自身带有耐人寻味的品格。表面看来,曹同国是一个轻松、潇洒的人,而骨子里却充满着极其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就任校长以后,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学校未来发展规划的思考。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人文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曹同国不懈的追求。为此,他曾先后三次“北上”,二次“南下”,即到北师大附中、东北师大、北京四中“取经”,到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蹲点”学习。他办公桌上一摞摞的听课记录、学习笔记凝聚着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成功的办学经验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蓝图。
2006年11月,曹同国参加了“全国名校长论坛”,返校后,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给教师们介绍起了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的神奇,并安排副校长李华带领两名学校中层干部和六年级语文教师,到杜郎口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回校后,他和学校其他领导经过反复分析、研究、论证,决定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教育到底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曹同国认为:将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要培养的人,将来要能适应社会、竞争社会、创造社会。他还认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信息,学会展示自我、学会合作、学会交流的能力。源于这样的想法,再结合自己从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中得出的“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曹同国提出了“分组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建议。
2007年元旦以后,东营区第三中学率先在四、六年级尝试分组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教师们惊奇地发现,很多孩子,尤其是農村孩子,不再腼腆、羞怯了。传统呆板的课堂气氛灵动了起来,学生都争着展示自我。随之而来,学生自主探究、语言表达、团结合作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提高。于是,“分组学习”开始在学校全面推开。
2.合理分组是“分组学习”的基础
刚开学,学校就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主要是让教师到五、七年级课堂进行学习观摩,教给学生预习文本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归纳、运用信息的方法(使用双色笔来记录预习笔记),展示评价的方法、小组学习的方法等等。
合理分组是开展“分组学习”的前提。教师将学生按其个性、性别、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乃至家庭背景等因素,混合分成六人一组,让每个组尽量处于同一水平,以使他们的竞争力相当。每人在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小组长、主讲人、记录员、协作员等,这样一个职能完善的小团体就形成了。为了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的角色会不定期地互换。
分组以后,学生面对面的围坐,彼此间眼与眼、心与心的交流,语言和非言语的沟通,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动,真正凸显了教育的“主体”思想。有的班级小组成立后,同学们还争先恐后地制作组名和口号,如“龙凤队”,“龙凤龙凤,志在必胜;互帮互助,勇争第一!”这种浓郁的班级文化,催生了孩子们昂扬向上的斗志。
二、“教、管、评”:分组学习模式的操作要义
在分组学习的具体实施中,主要是抓好“教、管、评”三个方面。
1.“教”
“教”即教师课前怎样备课,课堂怎样“教”。实施“分组学习”以后,教师要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认知特点、认知规律为中心”;从研究如何“教会学生”,转为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分组学习”中主动探求知识。教师教案的编写,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反映出学生学习、创新、实践的过程。而教案的编写,主要以问题为线索,将知识“问题化”,把问题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规律、方法变成问题,以填空、选择等形式体现出来。
结合实际,三中确立了“分组学习”的课堂模式。
第一步、导入新课,认定目标。教师创设情境,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分组学习,合作求知。教师展示教学目标,下达学习任务;学生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自学课本,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小组内部交流,探讨最佳方案,教师巡视情况。
第三步、小组展示,质疑释疑。以小组为单位抽样展示尝试结论,其他小组自由发言进行评价,展开讨论,合作性地解决问题。
第四步、精讲点拨,总结提升。教师简要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适当讲解。
第五步、达标训练,评价反馈。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多种形式的巩固训练,拓展延伸,检测学生当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对各小组的达标检测情况进行反馈指导、总结评价。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贡献思维成果。
2.“管”
“管”即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管理“分组学习”。
现在,在三中的班级里,小组长有着很高的威信,他是小组管理的灵魂人物。他以不可抗拒的向心力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协调彼此间的合作与学习,尽可能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逐步构建了充裕的“分组学习”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各执已见的学习氛围。
对于后进生,小组长给予了他更多的关爱,积极推荐后进生发言,使后进生感到自己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使其慢慢自信起来,逐渐由“边缘地带”转向了“中心位置”。
现在的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了“让生命在场”。学生角色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分组学习”中,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主角”,变成了“导演”,从传统中高高在上的经典文化的传“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精神,更培育了学生的创造力。一位数学教师告诉笔者,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往届学生最多有三种方法,而这届学生通过预习,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们一共探讨出了六种方法,并且有几种方法是他从教十多年来从未遇到的。
学生的创造性同样激发了教师的灵感。“分组学习”让师生在共同体验、探究中,思维不断丰富、提升,实现了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吗?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极高品质的教育,直达人的内心深处,变成人的内在素质,而这种内在素质又将不断凝聚和激发人的潜能,最终变成无穷的创造力。
3.“评”
科学的评价是高效率地实施“分组学习”的重要条件。
“在教育的殿堂里,不应该有被遗忘的角落”,三中用实际行动对这个理念作出了现实的回应。“分组学习”的课堂上,每个学生的一点小小的进步,教师都会及时地给予表扬,并奖励该学生所在的小组一颗“星”。这种过程性评价,让教师能时时捕捉住学生生命体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呼应。
整体性评价内容呈现多元化,不仅包含课堂、作业及学习业绩在内的“学习评价”,还包含学生的“行为习惯”的评价,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这是对科学育人评价模式的一次回归。
4.专家引领——“分组学习”未来之路
现在,东营区三中的“分组学习”已经成为了三中独特的教育品牌。2008年3月19日,东营市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区三中召开,东营市和胜利教管中心的180余名校长、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与会交流学习,“分组学习”成为市教科院重点推广的课堂教学模式。
今天,看到“分组学习”课堂模式取得的可喜成果,校长曹同国欣慰中饱含激情。同时,这位谨慎而执著的教育者又深知,教育创新与行动所需要的是一种穿越历史、通达未来的审慎的智慧,因为教育创新不允许有半点失败。谈起现在实施“分组学习”课堂模式最大的困惑,他坦言还在于教师。“分组学习”课堂模式表面看来是解放了教师,实质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分组学习”课堂模式能够更加完善、高效,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教学驾驭、课堂驾驭等多方面的能力。
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会有超常规的创新行动;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教学水平的质的飞跃。于是,曹同国专门从东北师大请来了教授。他认为,专家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将把三中的教师队伍带上更高的平台。他相信,教师能力的提高也必然将“分组学习”课堂模式带上更新更高的境界。
三、家校联合共同撑起孩子成长的蓝天
“以前,当我看到孩子做作业时走神,我就会大声呵斥他。每当这时,孩子都紧张得要命,经常一边哭一边学习,学习效率也很差。看着他既可怜又苦恼的样子,我也非常苦恼。后来,我参加了区三中的家长学校,学习了一篇文章《要让我们的孩子有个好心情》。这让我明白:只有当学习时有一个好心情,脑子消耗的能量少,孩子才可以集中精神学进去,学习效率才会高。后来,昊昊学习时,我会用愉快的语气说,‘现在我们先把数学作业做完’。这是我第一次不是用命令的语气要求他,孩子晶莹的眸子闪过一丝惊异,继而笑了,愉快地做起了作业,而且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这是东营区三中一年级四班姬辰昊的妈妈在“家长学校”学习反思中写到的一段话。在三中,像这样的家长还很多很多。为何三中要开办“家长学校”?两年来,三中的“家长学校”是如何开展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1. 孩子入学家长入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6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其中,他把家庭列在首位。
但是当前,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普遍存在“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的问题。不少父母关注的焦点仅限于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这样的社会根源引发的问题是,家长对孩子溺爱,或对孩子期望过高,或对孩子简单粗暴等等。另外,很多家长对教育法律法规不清楚,对育人的标准不清楚,对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常规管理不清楚,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家长也不能理解学校的许多工作。无论是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还是学校自身工作的需要,都激发了曹同国一颗探究的心。
本着“孩子入学,家长入学”的宗旨,区三中开办了全市第一所“家长学校”。创办“家长学校”,曹同国筹集了资金200多万,对“家长学校”的教室进行了装修,为每间教室配备了多媒体,安装了广播系统。同时,还聘请了原东营区政协主席李洪儒为名誉校长,聘请了原东营区人大副主任董毅为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名誉主任,聘请了离、内退老领导、国内知名专家、校内骨干教师为“家长学校”培训教师,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组织健全、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曹同国还组织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编写了“家长学校”校本教材《爱心引路,润物无声》,出台了《“家长学校”规章制度》,印制了《学员手册》,全面规范了“家长学校”的办学行为。
2. 以班级为单位 以校本教材为依托 定期培训
“在第一次家长研讨会上,周老师结合三中印发的家长学习的材料向我们每位家长介绍现在家庭教育的新理念,要求家长认真学习材料。会后,不但要摘抄自己的学习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还规定了作业上交的时间。第二次研讨会时,我发现发下来的每位家长的学习反思上,周老师都用红笔写上了批语。批语字迹清秀,点评到位……”二年级郑毅的妈妈感慨道。
目前,一些学校也经常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理念,可大多是停留在口头,流于形式,而三中却将“家长学校”的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现在,三中“家长学校”的活动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以校本教材为依托,定期邀请全体家长到校开展集体培训,结合成功教育案例,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同时,学校与学生做好双重监督,学校有考勤记录并留有课后作业,学生督促家长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学期末,根据学员考勤、学习笔记、孩子表现等情况开展优秀学员评选表彰活动。这既吸引了家长的有效参与,又给予了家长适当的压力,促使家长进行自主学习。
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家长学校”又增设了心理学、教育学,专家专门为学生家长解难释疑,提供指导与帮助。“家长学校”每学期都举办2—3期“家长论坛”,邀请“家长学校”学员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参与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教子经验。
同时,学校每年都举行很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校联系活动,展示学校教育成果,增进家校的了解。“今年东营市组织的古诗文朗诵比赛,我们参赛的一个节目是《长征》。这个大型活动,我们有190个孩子参加,从西城区到东城区有三、四十里地。人数多、路途远,怎么办?经过一番思考,我们动员了家长。一动员,家长就开来了45部小轿车,一部车载着四、五个孩子,安全、快捷地将所有的孩子送到了比赛现场。晚上,家长去接孩子,顺便看孩子表演的节目,帮孩子化妆,节目完后再把学生送到学校来。在整个过程中,家长们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这是我们家校联合的一个典型。”曹同国激动地说。
现在,每年的“六一文艺展演”、“田径运动会”、“教学活动开放周”、“亲子游园”等活动,三中都邀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让家长近距离、全方位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孩子取得的进步。
为了使“家长学校”的成效更为显著,专题更为鲜明,形式更加多样,学校与北京四中网校联合出版《“家长学校”校报》,与博盾素质教育网联合建立家校信息网络平台,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家教专栏,开展了“网上家教指导”活动,实现了“家长学校”办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3.成功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
“在第一次家长研讨会上,张老师在平台上展示了孩子们这段时间在教室内学习和生活的照片。当照片一张张投放出来时,我们都露出欣喜的笑容。我们亲眼看到了孩子在學校的具体表现,目睹了孩子在任课教师悉心的教育引导下的进步,心里真是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三年级六班张瑞学的爸爸动情地说。
“博盾家校平台开通以后,我们家长每天都能收到周老师和王老师发来的短信,告诉我们孩子具体的家庭作业情况。每天编发短信花费了两位老师太多的时间,真的很感谢!”五一班孙文悦的妈妈说。
三中的“家长学校”开办两年来,家长们都表达着他们对三中“家长学校”和对三中教师的感激之情。“家长学校”成功地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由此,家长们走进了孩子的心灵,用科学的、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方法教育孩子,促进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与此同时,曹同国也对“家长学校”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说:“开办‘家长学校’以后,我们也得到了来自很多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了我们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家长学校”的开办提升了学校,发展了学校,成就了三中独特的品牌形象。2007年,学校成为“全国校长论坛”参观学校之一,烟台市莱山区、芝罘区、龙口市等地关工委和东营市各县区也相继到校参观学习。
后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哲人的眼中,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都值得关爱。作为教育者,如何才能将爱化作滴滴甘泉,滋养孩子的生命成长?三中的“分组学习”、“家长学校”对这个问题作了最经典的诠释。
(责任编辑:余晓汉)
“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校本培训先进单位”、“东营市教学示范学校”、“市十佳学校”……一块块闪光的奖牌,折射出学校绚烂的风采。
东营区第三中学建校于1987年,伴随着东营这座年轻城市的成长,她也经历了诞生、成长并不断壮大的发展轨迹。近年来,学校围绕“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办学思想,校长曹同国与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开展的活动有陶艺课、外教课、舞蹈课、小交警队、管乐队、篮球队、足球队和“校园吉尼斯纪录创建”活动等,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校长曹同国眼里,“分组学习”、“家长学校”更是支撑学校不断发展的原动力,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的两大宝贝。”
一、“分组学习”让课堂绽放生命光彩
现在,走近东营区第三中学的每一个教室,你会惊奇地发现:横向的一排排桌椅,被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围坐在一起。上课时,大家不再面向黑板,而是彼此面对面,教师不再站在讲台上,而是来到了学生中间……
笔者于2008年6月17日在东营区三中听了一节独特的语文课。课堂上,学生以课本为蓝本自编自演了一幕舞台剧,每到感动之处,“观众”就留下了眼泪……讲台如同“舞台”。“舞台”上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都有机会演绎自己的“剧目”。
三中副校长李华介绍,这是三中近年来实施的“分组学习”模式教学。“分组学习”模式教学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不同的心理素质水平均衡地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学过程的绝大多数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让小组成员在互助、合作、交流、展示中探索知识,增长智慧。
1. 创新源于不断的探索
曹同国,这位出生于农村,从一线教师慢慢成长起来的“实干型”校长,自身带有耐人寻味的品格。表面看来,曹同国是一个轻松、潇洒的人,而骨子里却充满着极其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就任校长以后,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学校未来发展规划的思考。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人文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曹同国不懈的追求。为此,他曾先后三次“北上”,二次“南下”,即到北师大附中、东北师大、北京四中“取经”,到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蹲点”学习。他办公桌上一摞摞的听课记录、学习笔记凝聚着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成功的办学经验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蓝图。
2006年11月,曹同国参加了“全国名校长论坛”,返校后,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给教师们介绍起了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的神奇,并安排副校长李华带领两名学校中层干部和六年级语文教师,到杜郎口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回校后,他和学校其他领导经过反复分析、研究、论证,决定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教育到底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曹同国认为:将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要培养的人,将来要能适应社会、竞争社会、创造社会。他还认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信息,学会展示自我、学会合作、学会交流的能力。源于这样的想法,再结合自己从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中得出的“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曹同国提出了“分组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建议。
2007年元旦以后,东营区第三中学率先在四、六年级尝试分组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教师们惊奇地发现,很多孩子,尤其是農村孩子,不再腼腆、羞怯了。传统呆板的课堂气氛灵动了起来,学生都争着展示自我。随之而来,学生自主探究、语言表达、团结合作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提高。于是,“分组学习”开始在学校全面推开。
2.合理分组是“分组学习”的基础
刚开学,学校就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主要是让教师到五、七年级课堂进行学习观摩,教给学生预习文本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归纳、运用信息的方法(使用双色笔来记录预习笔记),展示评价的方法、小组学习的方法等等。
合理分组是开展“分组学习”的前提。教师将学生按其个性、性别、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乃至家庭背景等因素,混合分成六人一组,让每个组尽量处于同一水平,以使他们的竞争力相当。每人在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小组长、主讲人、记录员、协作员等,这样一个职能完善的小团体就形成了。为了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的角色会不定期地互换。
分组以后,学生面对面的围坐,彼此间眼与眼、心与心的交流,语言和非言语的沟通,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动,真正凸显了教育的“主体”思想。有的班级小组成立后,同学们还争先恐后地制作组名和口号,如“龙凤队”,“龙凤龙凤,志在必胜;互帮互助,勇争第一!”这种浓郁的班级文化,催生了孩子们昂扬向上的斗志。
二、“教、管、评”:分组学习模式的操作要义
在分组学习的具体实施中,主要是抓好“教、管、评”三个方面。
1.“教”
“教”即教师课前怎样备课,课堂怎样“教”。实施“分组学习”以后,教师要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认知特点、认知规律为中心”;从研究如何“教会学生”,转为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分组学习”中主动探求知识。教师教案的编写,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反映出学生学习、创新、实践的过程。而教案的编写,主要以问题为线索,将知识“问题化”,把问题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规律、方法变成问题,以填空、选择等形式体现出来。
结合实际,三中确立了“分组学习”的课堂模式。
第一步、导入新课,认定目标。教师创设情境,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分组学习,合作求知。教师展示教学目标,下达学习任务;学生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自学课本,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小组内部交流,探讨最佳方案,教师巡视情况。
第三步、小组展示,质疑释疑。以小组为单位抽样展示尝试结论,其他小组自由发言进行评价,展开讨论,合作性地解决问题。
第四步、精讲点拨,总结提升。教师简要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适当讲解。
第五步、达标训练,评价反馈。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多种形式的巩固训练,拓展延伸,检测学生当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对各小组的达标检测情况进行反馈指导、总结评价。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贡献思维成果。
2.“管”
“管”即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管理“分组学习”。
现在,在三中的班级里,小组长有着很高的威信,他是小组管理的灵魂人物。他以不可抗拒的向心力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协调彼此间的合作与学习,尽可能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逐步构建了充裕的“分组学习”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各执已见的学习氛围。
对于后进生,小组长给予了他更多的关爱,积极推荐后进生发言,使后进生感到自己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使其慢慢自信起来,逐渐由“边缘地带”转向了“中心位置”。
现在的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了“让生命在场”。学生角色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分组学习”中,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主角”,变成了“导演”,从传统中高高在上的经典文化的传“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精神,更培育了学生的创造力。一位数学教师告诉笔者,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往届学生最多有三种方法,而这届学生通过预习,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们一共探讨出了六种方法,并且有几种方法是他从教十多年来从未遇到的。
学生的创造性同样激发了教师的灵感。“分组学习”让师生在共同体验、探究中,思维不断丰富、提升,实现了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吗?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极高品质的教育,直达人的内心深处,变成人的内在素质,而这种内在素质又将不断凝聚和激发人的潜能,最终变成无穷的创造力。
3.“评”
科学的评价是高效率地实施“分组学习”的重要条件。
“在教育的殿堂里,不应该有被遗忘的角落”,三中用实际行动对这个理念作出了现实的回应。“分组学习”的课堂上,每个学生的一点小小的进步,教师都会及时地给予表扬,并奖励该学生所在的小组一颗“星”。这种过程性评价,让教师能时时捕捉住学生生命体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呼应。
整体性评价内容呈现多元化,不仅包含课堂、作业及学习业绩在内的“学习评价”,还包含学生的“行为习惯”的评价,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这是对科学育人评价模式的一次回归。
4.专家引领——“分组学习”未来之路
现在,东营区三中的“分组学习”已经成为了三中独特的教育品牌。2008年3月19日,东营市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区三中召开,东营市和胜利教管中心的180余名校长、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与会交流学习,“分组学习”成为市教科院重点推广的课堂教学模式。
今天,看到“分组学习”课堂模式取得的可喜成果,校长曹同国欣慰中饱含激情。同时,这位谨慎而执著的教育者又深知,教育创新与行动所需要的是一种穿越历史、通达未来的审慎的智慧,因为教育创新不允许有半点失败。谈起现在实施“分组学习”课堂模式最大的困惑,他坦言还在于教师。“分组学习”课堂模式表面看来是解放了教师,实质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分组学习”课堂模式能够更加完善、高效,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教学驾驭、课堂驾驭等多方面的能力。
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会有超常规的创新行动;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教学水平的质的飞跃。于是,曹同国专门从东北师大请来了教授。他认为,专家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将把三中的教师队伍带上更高的平台。他相信,教师能力的提高也必然将“分组学习”课堂模式带上更新更高的境界。
三、家校联合共同撑起孩子成长的蓝天
“以前,当我看到孩子做作业时走神,我就会大声呵斥他。每当这时,孩子都紧张得要命,经常一边哭一边学习,学习效率也很差。看着他既可怜又苦恼的样子,我也非常苦恼。后来,我参加了区三中的家长学校,学习了一篇文章《要让我们的孩子有个好心情》。这让我明白:只有当学习时有一个好心情,脑子消耗的能量少,孩子才可以集中精神学进去,学习效率才会高。后来,昊昊学习时,我会用愉快的语气说,‘现在我们先把数学作业做完’。这是我第一次不是用命令的语气要求他,孩子晶莹的眸子闪过一丝惊异,继而笑了,愉快地做起了作业,而且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这是东营区三中一年级四班姬辰昊的妈妈在“家长学校”学习反思中写到的一段话。在三中,像这样的家长还很多很多。为何三中要开办“家长学校”?两年来,三中的“家长学校”是如何开展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1. 孩子入学家长入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6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其中,他把家庭列在首位。
但是当前,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普遍存在“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的问题。不少父母关注的焦点仅限于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这样的社会根源引发的问题是,家长对孩子溺爱,或对孩子期望过高,或对孩子简单粗暴等等。另外,很多家长对教育法律法规不清楚,对育人的标准不清楚,对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常规管理不清楚,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家长也不能理解学校的许多工作。无论是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还是学校自身工作的需要,都激发了曹同国一颗探究的心。
本着“孩子入学,家长入学”的宗旨,区三中开办了全市第一所“家长学校”。创办“家长学校”,曹同国筹集了资金200多万,对“家长学校”的教室进行了装修,为每间教室配备了多媒体,安装了广播系统。同时,还聘请了原东营区政协主席李洪儒为名誉校长,聘请了原东营区人大副主任董毅为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名誉主任,聘请了离、内退老领导、国内知名专家、校内骨干教师为“家长学校”培训教师,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组织健全、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曹同国还组织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编写了“家长学校”校本教材《爱心引路,润物无声》,出台了《“家长学校”规章制度》,印制了《学员手册》,全面规范了“家长学校”的办学行为。
2. 以班级为单位 以校本教材为依托 定期培训
“在第一次家长研讨会上,周老师结合三中印发的家长学习的材料向我们每位家长介绍现在家庭教育的新理念,要求家长认真学习材料。会后,不但要摘抄自己的学习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还规定了作业上交的时间。第二次研讨会时,我发现发下来的每位家长的学习反思上,周老师都用红笔写上了批语。批语字迹清秀,点评到位……”二年级郑毅的妈妈感慨道。
目前,一些学校也经常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理念,可大多是停留在口头,流于形式,而三中却将“家长学校”的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现在,三中“家长学校”的活动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以校本教材为依托,定期邀请全体家长到校开展集体培训,结合成功教育案例,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同时,学校与学生做好双重监督,学校有考勤记录并留有课后作业,学生督促家长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学期末,根据学员考勤、学习笔记、孩子表现等情况开展优秀学员评选表彰活动。这既吸引了家长的有效参与,又给予了家长适当的压力,促使家长进行自主学习。
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家长学校”又增设了心理学、教育学,专家专门为学生家长解难释疑,提供指导与帮助。“家长学校”每学期都举办2—3期“家长论坛”,邀请“家长学校”学员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参与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教子经验。
同时,学校每年都举行很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校联系活动,展示学校教育成果,增进家校的了解。“今年东营市组织的古诗文朗诵比赛,我们参赛的一个节目是《长征》。这个大型活动,我们有190个孩子参加,从西城区到东城区有三、四十里地。人数多、路途远,怎么办?经过一番思考,我们动员了家长。一动员,家长就开来了45部小轿车,一部车载着四、五个孩子,安全、快捷地将所有的孩子送到了比赛现场。晚上,家长去接孩子,顺便看孩子表演的节目,帮孩子化妆,节目完后再把学生送到学校来。在整个过程中,家长们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这是我们家校联合的一个典型。”曹同国激动地说。
现在,每年的“六一文艺展演”、“田径运动会”、“教学活动开放周”、“亲子游园”等活动,三中都邀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让家长近距离、全方位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孩子取得的进步。
为了使“家长学校”的成效更为显著,专题更为鲜明,形式更加多样,学校与北京四中网校联合出版《“家长学校”校报》,与博盾素质教育网联合建立家校信息网络平台,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家教专栏,开展了“网上家教指导”活动,实现了“家长学校”办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3.成功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
“在第一次家长研讨会上,张老师在平台上展示了孩子们这段时间在教室内学习和生活的照片。当照片一张张投放出来时,我们都露出欣喜的笑容。我们亲眼看到了孩子在學校的具体表现,目睹了孩子在任课教师悉心的教育引导下的进步,心里真是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三年级六班张瑞学的爸爸动情地说。
“博盾家校平台开通以后,我们家长每天都能收到周老师和王老师发来的短信,告诉我们孩子具体的家庭作业情况。每天编发短信花费了两位老师太多的时间,真的很感谢!”五一班孙文悦的妈妈说。
三中的“家长学校”开办两年来,家长们都表达着他们对三中“家长学校”和对三中教师的感激之情。“家长学校”成功地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由此,家长们走进了孩子的心灵,用科学的、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方法教育孩子,促进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与此同时,曹同国也对“家长学校”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说:“开办‘家长学校’以后,我们也得到了来自很多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了我们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家长学校”的开办提升了学校,发展了学校,成就了三中独特的品牌形象。2007年,学校成为“全国校长论坛”参观学校之一,烟台市莱山区、芝罘区、龙口市等地关工委和东营市各县区也相继到校参观学习。
后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哲人的眼中,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都值得关爱。作为教育者,如何才能将爱化作滴滴甘泉,滋养孩子的生命成长?三中的“分组学习”、“家长学校”对这个问题作了最经典的诠释。
(责任编辑:余晓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