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你甚至不需要把穷人杀来吃,他们会自觉无权活下去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enro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归纳史上人类的主要死因:史前是外伤感染,如狩猎、战争、意外所致;中古时期,时疫;现代社会随着寿命增长,则是丰裕导致的慢性病。死因反映社会形态差异,而《拼命》这本台湾外科医师病例纪实中,外科病房则是社会病理现形之处。
  书中一例:不景气,工人失业,妻子争吵间说话伤人,结果丈夫酒后跳楼自杀。妻子忧急求医生:“钱我们想办法,一定要救。”手术成功,复健时工人也关心自己进展,复原遇挫还怪医护工作不力,医生只得内心暗骂他咎由自取。后期,妻子流露倦意,病房大吵:“我本可去赚钱,现在只能照顾你。”丈夫则归咎她求医生施救。最后夫妻没钱付医药费,推说当初本不该救。前恭后倨,如同充斥全书病患、家属出尔反尔的例子,认真负责的医生作者委屈极了。辛勤奉献,竟得不到病患认同,甚至常遭羞辱、被反咬一口。
  为何病家会恩将仇报?因为人的价值被贫穷否定了。
  当工作能力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时,失业也就是自尊的丧失。工人被剥夺了安分做人的生存资格,何等忧伤痛苦,难以自拔,心一横走上绝路。当这种损失变得真实起来时,暂时提高了生命的价值,使夫妻对人生恢复了一点敬意和自主控制感,但这只是陷阱里的诱饵。日常生活负担沉重,活下来代表平添巨债时,夫妻无法再如失而复得那样珍惜对方。他俩没有抗议;只顺着体制的逻辑耍赖说“我不应该活着,所以你也不该向我收钱”。
  令人心碎。社会宛如工厂机器,吞噬了整村整城,将人群劳力磨尽、吐出GDP成品;排放的残渣,命比屎贱。承认医疗价格超出自己能赚取的数目,药比人贵,出言否定了自己的生存,我害怕出院后他还会再自杀的。
  一本科幻小说,描述未来器官移植成风,富人移植年轻器官、得以长命百岁,穷人卖器官活命。有人专司追捕负债亡命者、强割器官抵债,不料追捕中遇袭,醒来发现靠新器官存活,亦即欠下巨债,医疗消费已擅自代他签下卖身契。科幻寓言在《拼命》一书中已成现实。经济分配牺牲多数、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医疗系统配合富人消费来开发延命产品;而穷人却用不起,代表贫富之悬殊。医生主动付出,对病患却是“先用后付款”骗术,最终价格无法成交。若无制度配套、全盘思想准备,医术再高明,也沦为放贷者趁火打劫。
  另一例,九十老翁中风昏迷多年,外佣照顾,家人不相往来。消化溃疡休克急救,手术风险高,同住的儿、媳拒绝手术。族人仍决定手术,但术后插管康复,兄弟姊妹却决定藉此机会摆脱,拔管回家。不料拔管后竟不死,家属撒手不管,把老翁扔在医院,一个月后败血症死亡。
  这悲剧可说是接受现实的渐进过程,没同住照护者不知照护之苦,为“尽孝”决定手术;但经历认识而转变立场,接纳死亡。当经济只拆散社区家庭、不接手帮助照护,就是判长期卧病者死刑;医生无法理解为何家属想毁了他的手术杰作,不知留人无益。双方参考架构扞格,医生觉得能医的都该活,家属对何谓活着另有想法。因医病阶级差距,医院是孤立断裂现场,医生看不到家境贫富,不知家属治疗基准随社会经济/福利水平而变动。
  人命无价,并非常态,而是前人拼来;今人坐拥视为当然,实已失之。往昔贫穷年代,活着不是收获而是负担,《非典型法国》说:“18世纪时,从阿尔萨斯的都市医生到布列塔尼的乡村医生,都发现高死亡率的祸首不是饥荒和疾病。问题症结在于人一患病,就不想离床,希望早日死去。1750年,阿让松侯爵注意到,在都兰地区耕他田地的农民‘不想增产’,‘只想死’。即使在丰收时期,使不动铲或握不住针的老人,都一心想尽早死掉。‘撑太久’乃是人生在世的一大恐惧。病弱者通常遭照料者痛恶。1850年,官方在塞纳-马恩省、罗瓦雷省施行特别补助,才让穷人愿意把病重亲人留在家里,而非把他们送到空荡荡的市立晚期病人收容所等死。食物只够生者填饱肚子时,垂死者的消耗食物就令人难以忍受。在农民小说家米尔·纪尧曼笔下,1840年代那个情感较融洽的家庭里,埃米尔祖母缠绵病榻而尚未丧失听力时,家人就在她面前公开论道:‘真想知道这还要多久。’然后另一人回道:‘应不会太久,我想。’”
  医生投诉病患“无法跟我一样重视生命”的道德缺陷,其实是经济问题,及经济问题下的心理问题。
  业务员喝酒喝到肝烂光,叫他别喝就发火。吐血休克送医,医生冒险开刀,结果多重器官衰竭──作者严正结论:酗酒也是自杀。但若把自杀责任推给事主一人,那也是何不食肉糜。
其他文献
科幻小说的定义一直都是混乱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妨从英文来理解,科幻小说的英文叫Science Fiction,意思是有关于科学的虚构故事,换句话说,它必须具备两个因素才能成立,第一个是虚构的故事,否则就变成科学报道了;第二它里面一定要有科学因素,如果把科学因素抽离掉,那就不能成为科幻小说。还有一个地方要强调的,就是科幻小说和科学小说不一样,因为里面的科学因素,如果是科学小说,那这个因素
期刊
“2011年博客来报告”于12月20日正式出炉。虽然台湾整体出版产业萎缩,但博客来今年共销售1400万册的各式图书,较去年成长16%,也就是平均每两秒就卖出一本书籍,而其中会员消费样貌及阅读趋势也传达出各地的政经消费现象;如:全球金融景气不明、贾伯斯(乔布斯)过世、台湾本土电影话题、百年婚潮等,这些销售情报更成为出版界参考指标。  第五届“2011年博客来报告”书籍销售排行榜显示,2011年TOP
期刊
2010年,例外在宁波慈城庆祝品牌创立十四周年,例外董事长毛继鸿谈及尚在筹划中的方所,言辞切切,充满期许。一年后,11月25日,方所在广州开幕,离当初的筹划,已时隔两年。  2005年,毛继鸿的台湾诚品书店之行颠覆了他对传统书店的印象。尤其是看到诚品书店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印象颇深。“当初到台湾看诚品,很羡慕台湾民众每个礼拜都有那样一个地方可以分享到一些东西、吸收一些东西,也希望大陆能出现这
期刊
萌芽阶段:由翻译始,深受西方影响  中国现代科幻文学的发展是以翻译西方(包括日本)的科幻小说拉开序幕的。许多当时世界上有名的科幻作家的作品均不同程度地被译成中文,如: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押川春浪、玛莉·雪莱等等;尤其是儒勒·凡尔纳的作品被翻译的最多。  1900年,中国世文社出版了由逸儒翻译、秀玉笔记的《八十日环游记》(即《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是目前有史可查的中国发行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作
期刊
如果是敏锐一点的读者,必定可以读出《城市的忧郁》里所描述的各大城市。有的崇尚传统,向往古典,“我不在咖啡馆,便在往咖啡馆的路上”般的诗意,企图让人人都活在18世纪;或者是造桥铺路,深怕跟不上“现代化”这个行之有年的词汇,测量摩天大楼足不足够攀爬星星,使整座城市都落入阴影里。他们的历史已经太多了,现在正是抛弃换取新生的时刻;更或者,是活在当下的城市,每个人体内时钟仿佛快一倍,挤公交车追地铁,迈开腿在
期刊
“这是个适于人们做梦、干活、恋爱、结婚悠然过日子的好地方。”此短句摘自叶石涛《台南的古街名》一文,形容的正是台湾古都──台南。草祭二手书店负责人蔡汉忠出生于嘉义海滨,17岁初抵台南,他笑言,从幻想到破灭,一切似乎都发生在这座小城。  台南市占地不大,以古迹和美食著称,街衢巷道之间隐逸着不少风情婉转的老房子,这些年掀起一阵“老屋欣力”风潮,鼓吹活化旧空间,改造成别致的咖啡店、旅社、艺文空间,为城市创
期刊
现任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1982年从厦门大学哲学系毕业,即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从学生时代就立志当编辑的他,本身对社会科学方向有所偏好。从编辑的基础工作起步,到担任编辑部主任、社长助理,谢寿光在积累广泛的出版资源的同时,也不断提高着自己的知识水平,拓展着自己的出版理念。在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工作经历,为他的出版人生撒下了人文社科的种子,也让他与社科出版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
期刊
如果有人在2010年9月之前跟我说:“请你们考虑出版东川笃哉的书”,也许我会客气地反问对方“是要问东野圭吾吗?”如此失礼的答案──当然,以现在《推理要在晚餐后》光小说第一集就卖到175万本的成绩,东川笃哉已经稳在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留名了。如果现在有人问同样的问题,我也肯定会客气地回答:“连这种畅销作家的书都不出,您觉得我的眼睛是瞎了吗?”出版界就是如此现实呀。  我还记得,一开始我们对这本书并没什么
期刊
夏天安静的午后,带着书本和笔记踏入位于上海襄阳路上的溪林涵社,这里曾是殖民时期的法租界,而今上海人却习惯了在老式洋房的窗台上望见凌空架设的晾衣杆,不过浓密的爬山虎和斑驳的石墙仍然记录了典雅而华贵的往昔岁月。星期天读书会大多在这样的地点进行。溪林涵社的这次聚会,读的是青山七惠的新书《离别之音》。那天参加活动的人数并不多,有好些是熟人。嘉宾和主持人随意地在活动开始前与参与者闲聊,谈谈近期关注、阅读的书
期刊
中国美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它艺术地表现了各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感情、道德宗教、政治法律、风俗人情乃至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中国人的精神活动中开辟出自己的艺术道路和风格,给后世留下了辉煌灿烂的视觉文化遗产。它以自己的文化品格以及艺术形态,成为中国人观照自然、表现自然的重要方式,积淀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发展了中国的视觉文化,参与了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人文气象的构建,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资源而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