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归纳史上人类的主要死因:史前是外伤感染,如狩猎、战争、意外所致;中古时期,时疫;现代社会随着寿命增长,则是丰裕导致的慢性病。死因反映社会形态差异,而《拼命》这本台湾外科医师病例纪实中,外科病房则是社会病理现形之处。
书中一例:不景气,工人失业,妻子争吵间说话伤人,结果丈夫酒后跳楼自杀。妻子忧急求医生:“钱我们想办法,一定要救。”手术成功,复健时工人也关心自己进展,复原遇挫还怪医护工作不力,医生只得内心暗骂他咎由自取。后期,妻子流露倦意,病房大吵:“我本可去赚钱,现在只能照顾你。”丈夫则归咎她求医生施救。最后夫妻没钱付医药费,推说当初本不该救。前恭后倨,如同充斥全书病患、家属出尔反尔的例子,认真负责的医生作者委屈极了。辛勤奉献,竟得不到病患认同,甚至常遭羞辱、被反咬一口。
为何病家会恩将仇报?因为人的价值被贫穷否定了。
当工作能力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时,失业也就是自尊的丧失。工人被剥夺了安分做人的生存资格,何等忧伤痛苦,难以自拔,心一横走上绝路。当这种损失变得真实起来时,暂时提高了生命的价值,使夫妻对人生恢复了一点敬意和自主控制感,但这只是陷阱里的诱饵。日常生活负担沉重,活下来代表平添巨债时,夫妻无法再如失而复得那样珍惜对方。他俩没有抗议;只顺着体制的逻辑耍赖说“我不应该活着,所以你也不该向我收钱”。
令人心碎。社会宛如工厂机器,吞噬了整村整城,将人群劳力磨尽、吐出GDP成品;排放的残渣,命比屎贱。承认医疗价格超出自己能赚取的数目,药比人贵,出言否定了自己的生存,我害怕出院后他还会再自杀的。
一本科幻小说,描述未来器官移植成风,富人移植年轻器官、得以长命百岁,穷人卖器官活命。有人专司追捕负债亡命者、强割器官抵债,不料追捕中遇袭,醒来发现靠新器官存活,亦即欠下巨债,医疗消费已擅自代他签下卖身契。科幻寓言在《拼命》一书中已成现实。经济分配牺牲多数、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医疗系统配合富人消费来开发延命产品;而穷人却用不起,代表贫富之悬殊。医生主动付出,对病患却是“先用后付款”骗术,最终价格无法成交。若无制度配套、全盘思想准备,医术再高明,也沦为放贷者趁火打劫。
另一例,九十老翁中风昏迷多年,外佣照顾,家人不相往来。消化溃疡休克急救,手术风险高,同住的儿、媳拒绝手术。族人仍决定手术,但术后插管康复,兄弟姊妹却决定藉此机会摆脱,拔管回家。不料拔管后竟不死,家属撒手不管,把老翁扔在医院,一个月后败血症死亡。
这悲剧可说是接受现实的渐进过程,没同住照护者不知照护之苦,为“尽孝”决定手术;但经历认识而转变立场,接纳死亡。当经济只拆散社区家庭、不接手帮助照护,就是判长期卧病者死刑;医生无法理解为何家属想毁了他的手术杰作,不知留人无益。双方参考架构扞格,医生觉得能医的都该活,家属对何谓活着另有想法。因医病阶级差距,医院是孤立断裂现场,医生看不到家境贫富,不知家属治疗基准随社会经济/福利水平而变动。
人命无价,并非常态,而是前人拼来;今人坐拥视为当然,实已失之。往昔贫穷年代,活着不是收获而是负担,《非典型法国》说:“18世纪时,从阿尔萨斯的都市医生到布列塔尼的乡村医生,都发现高死亡率的祸首不是饥荒和疾病。问题症结在于人一患病,就不想离床,希望早日死去。1750年,阿让松侯爵注意到,在都兰地区耕他田地的农民‘不想增产’,‘只想死’。即使在丰收时期,使不动铲或握不住针的老人,都一心想尽早死掉。‘撑太久’乃是人生在世的一大恐惧。病弱者通常遭照料者痛恶。1850年,官方在塞纳-马恩省、罗瓦雷省施行特别补助,才让穷人愿意把病重亲人留在家里,而非把他们送到空荡荡的市立晚期病人收容所等死。食物只够生者填饱肚子时,垂死者的消耗食物就令人难以忍受。在农民小说家米尔·纪尧曼笔下,1840年代那个情感较融洽的家庭里,埃米尔祖母缠绵病榻而尚未丧失听力时,家人就在她面前公开论道:‘真想知道这还要多久。’然后另一人回道:‘应不会太久,我想。’”
医生投诉病患“无法跟我一样重视生命”的道德缺陷,其实是经济问题,及经济问题下的心理问题。
业务员喝酒喝到肝烂光,叫他别喝就发火。吐血休克送医,医生冒险开刀,结果多重器官衰竭──作者严正结论:酗酒也是自杀。但若把自杀责任推给事主一人,那也是何不食肉糜。
书中一例:不景气,工人失业,妻子争吵间说话伤人,结果丈夫酒后跳楼自杀。妻子忧急求医生:“钱我们想办法,一定要救。”手术成功,复健时工人也关心自己进展,复原遇挫还怪医护工作不力,医生只得内心暗骂他咎由自取。后期,妻子流露倦意,病房大吵:“我本可去赚钱,现在只能照顾你。”丈夫则归咎她求医生施救。最后夫妻没钱付医药费,推说当初本不该救。前恭后倨,如同充斥全书病患、家属出尔反尔的例子,认真负责的医生作者委屈极了。辛勤奉献,竟得不到病患认同,甚至常遭羞辱、被反咬一口。
为何病家会恩将仇报?因为人的价值被贫穷否定了。
当工作能力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时,失业也就是自尊的丧失。工人被剥夺了安分做人的生存资格,何等忧伤痛苦,难以自拔,心一横走上绝路。当这种损失变得真实起来时,暂时提高了生命的价值,使夫妻对人生恢复了一点敬意和自主控制感,但这只是陷阱里的诱饵。日常生活负担沉重,活下来代表平添巨债时,夫妻无法再如失而复得那样珍惜对方。他俩没有抗议;只顺着体制的逻辑耍赖说“我不应该活着,所以你也不该向我收钱”。
令人心碎。社会宛如工厂机器,吞噬了整村整城,将人群劳力磨尽、吐出GDP成品;排放的残渣,命比屎贱。承认医疗价格超出自己能赚取的数目,药比人贵,出言否定了自己的生存,我害怕出院后他还会再自杀的。
一本科幻小说,描述未来器官移植成风,富人移植年轻器官、得以长命百岁,穷人卖器官活命。有人专司追捕负债亡命者、强割器官抵债,不料追捕中遇袭,醒来发现靠新器官存活,亦即欠下巨债,医疗消费已擅自代他签下卖身契。科幻寓言在《拼命》一书中已成现实。经济分配牺牲多数、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医疗系统配合富人消费来开发延命产品;而穷人却用不起,代表贫富之悬殊。医生主动付出,对病患却是“先用后付款”骗术,最终价格无法成交。若无制度配套、全盘思想准备,医术再高明,也沦为放贷者趁火打劫。
另一例,九十老翁中风昏迷多年,外佣照顾,家人不相往来。消化溃疡休克急救,手术风险高,同住的儿、媳拒绝手术。族人仍决定手术,但术后插管康复,兄弟姊妹却决定藉此机会摆脱,拔管回家。不料拔管后竟不死,家属撒手不管,把老翁扔在医院,一个月后败血症死亡。
这悲剧可说是接受现实的渐进过程,没同住照护者不知照护之苦,为“尽孝”决定手术;但经历认识而转变立场,接纳死亡。当经济只拆散社区家庭、不接手帮助照护,就是判长期卧病者死刑;医生无法理解为何家属想毁了他的手术杰作,不知留人无益。双方参考架构扞格,医生觉得能医的都该活,家属对何谓活着另有想法。因医病阶级差距,医院是孤立断裂现场,医生看不到家境贫富,不知家属治疗基准随社会经济/福利水平而变动。
人命无价,并非常态,而是前人拼来;今人坐拥视为当然,实已失之。往昔贫穷年代,活着不是收获而是负担,《非典型法国》说:“18世纪时,从阿尔萨斯的都市医生到布列塔尼的乡村医生,都发现高死亡率的祸首不是饥荒和疾病。问题症结在于人一患病,就不想离床,希望早日死去。1750年,阿让松侯爵注意到,在都兰地区耕他田地的农民‘不想增产’,‘只想死’。即使在丰收时期,使不动铲或握不住针的老人,都一心想尽早死掉。‘撑太久’乃是人生在世的一大恐惧。病弱者通常遭照料者痛恶。1850年,官方在塞纳-马恩省、罗瓦雷省施行特别补助,才让穷人愿意把病重亲人留在家里,而非把他们送到空荡荡的市立晚期病人收容所等死。食物只够生者填饱肚子时,垂死者的消耗食物就令人难以忍受。在农民小说家米尔·纪尧曼笔下,1840年代那个情感较融洽的家庭里,埃米尔祖母缠绵病榻而尚未丧失听力时,家人就在她面前公开论道:‘真想知道这还要多久。’然后另一人回道:‘应不会太久,我想。’”
医生投诉病患“无法跟我一样重视生命”的道德缺陷,其实是经济问题,及经济问题下的心理问题。
业务员喝酒喝到肝烂光,叫他别喝就发火。吐血休克送医,医生冒险开刀,结果多重器官衰竭──作者严正结论:酗酒也是自杀。但若把自杀责任推给事主一人,那也是何不食肉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