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参加冶炼出了国内第一炉钢顶底复合吹炼转炉不锈钢水;他把冶炼钢种分类,找出冶炼控制要点,使钢水合格率达100%;他是山西冶金行业第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工人——他就是在太钢炼钢二厂有着“炉神”之称的郭晓兵。
直面挑战肩负“炼钢人”使命
见到郭晓兵时,他穿着“太钢蓝”工装、戴着炼钢镜,正在观察炉内耐火材料的侵蚀情况。只见他一会儿半个身子前倾认真观察,一会儿使用红外线炉衬测厚仪测量。炉内的余温还有800多摄氏度,但他顾不上高温的烘烤,仍专心地测量着、记录着、对比着,隔着防护面罩,他的脸颊都被烤得通红。
对于炼钢来说,炉龄的长短直接影响着炼钢的经济效益,所以从2011年开始,想方设法延长炉龄已经成了郭晓兵不断调整自己、不断“折磨”自己的一道“考题”。
郭晓兵把转炉比作一个茶壶,铁水像茶叶一样从壶口装入,钢水则似茶水从后侧的壶嘴倒出。转炉顾名思义就是能360度旋转的炼钢炉,当它转到270度左右时即可观察炉内情况。炉龄也称炉衬寿命(炉衬是不锈钢转炉内的炉底和炉身所砌的耐火材料),指从炉衬投入使用,冶炼第一炉钢到需要停炉更换新炉衬之间所冶炼钢水的总炉数。它不仅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冶炼技术水平,更直接决定着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
一段时期,郭晓兵所在的炼钢二厂的炉龄最低只有200来次。那时,车間虽说是两台转炉,其实只有一台在工作,通常一天炼钢24炉,砌一台炉子得十天时间。往往一台转炉刚砌好投入使用,另一台炉衬就停炉重砌,稍有耽搁就会影响正常生产。
提高炉龄是钢铁企业的任务,更是一个炼钢人的使命。郭晓兵便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一重任。
精益求精练就“看火”功夫
郭晓兵说他谨记着老段长的一句话,那就是“你如果认真对待和维护炉子,炉子就不会给你捣蛋,炉子就是你吃饭的锅”。
为了守护好这个“吃饭的锅”,郭晓兵和他的工友们围绕转炉的供氧和加料工艺两大关键控制点展开课题攻关,每天测量转炉里耐火材料的厚度,看变化规律查找原因;逐个对影响炉龄的氧枪、底枪、渣料、配气模式等工艺参数进行确认检查、调整、排查;翻阅了许多专业图书,最终找到了延长炉龄的方法。炉龄从200多次到400次、500次逐年稳步提高,最高时达到674次,为此,郭晓兵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艰辛。
郭晓兵算了一笔账,每套炉衬耐火材料加人工砌筑费用是120万元,随着炉龄水平不断突破,去年平均炉龄已经达492次,较攻关前减少使用耐火材料7套,节约费用840万元,大大降低了不锈钢冶炼成本。
“炉神”并非天生,而是像一块不锈钢一样,经过磨砺、淬火的多次锤炼而成。
1989年,郭晓兵以太钢技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分配到了太钢第二炼钢厂。他在合金工岗位上挥舞铁锹3年半,将不同钢种、不同操作手法下的合金回收率进行总结,做到了补料恰到好处,又没有造成合金料的浪费。当炼钢工后,他开始长期盯着1600摄氏度的火苗修炼“看火”功夫。
郭晓兵说,炼钢就像熬粥,最需要掌握的是火候,既不能太干,也不能溢出。3年多,郭晓兵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只要看一眼火焰的形状和颜色,就差不多能知道它的温度,进而采取相关的冶炼措施,既保证了钢水质量,还避免了钢水喷溅等不安全事故。
1997年,郭晓兵担任炼钢班班长,他的任务也从单纯的“火眼金睛”拓展到当一名好炉长,当好不锈钢炉的“保护神”。他找出冶炼控制要点,总结出一套操作法,确保每一炉钢水合格:低碳钢种关键在于解决好钢水的脱氧问题;中、高碳钢重点是解决好碳的回收率和浇注变流问题;冷墩钢控制好铝的回收率;连铸钢控制好钢水纯净度、温度和到位率以及Al2O3含量,防止形成夹杂废品和发生堵水口问题;模注钢防止气泡废品和夹杂废品。
技术“状元”诠释工匠精神
2002年,太钢引进国内首台顶底复合吹炼不锈钢#1转炉,在外国专家培训期间,郭晓兵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现场指导过程中,他充分挖掘外国专家的宝贵经验;试车时,与外国专家一起合作开炉,安全准确一次成功,冶炼出了太钢第一炉也是国内第一炉合格的钢水。
在#1转炉改造冶炼不锈钢工作实践中,郭晓兵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专家。转炉炼不锈钢的一个核心技术是控制钢水中的氮含量,氮含量越低,钢的质量越好。然而,不同的转炉影响钢水氮含量的因素都不一样。爱琢磨的郭晓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查找了无数资料,研究外国专家二级系统的冶炼数据,提出了控氮的十大因素。通过控制这些因素,钢水中的氮含量水平得到稳定控制。
为了让技能不锈,郭晓兵曾多次参加省、市、公司的技术比武,并多次获得“状元”;随着技术的臻熟和精炼,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他2006年成为全国技术能手,2009年成为国内冶金行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一人……
2011年,郭晓兵成为太钢首批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之一。他带领工作室成员立足基础一线,通过工艺优化、炉料调整、设备改进,使不锈钢铬收得率指标得到稳步提高,去年铬收得率较上年度提高0.8%,降低成本1000万余元,提高了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开发出不锈钢转炉铬泥压球资源回收再利用工艺,解决了企业长期除尘泥堆积问题,并且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使资源优势最大化,每年为企业降低成本600万余元。他提出的“控氮钢冶炼控制要点”,解决了企业冶炼400系控氮钢种的脱氮难题;制订出“不锈钢回炉钢处理办法”,解决了企业回炉钢水控氮和粘铁水罐的问题……到2016年年底,工作室向公司申报创新成果67项,累计创效9000万余元。
如今,荣誉等身的“炉神”郭晓兵一如既往守护着不锈钢转炉。他笑着说,这辈子就钻这一行了,有时做梦都在炼钢。
直面挑战肩负“炼钢人”使命
见到郭晓兵时,他穿着“太钢蓝”工装、戴着炼钢镜,正在观察炉内耐火材料的侵蚀情况。只见他一会儿半个身子前倾认真观察,一会儿使用红外线炉衬测厚仪测量。炉内的余温还有800多摄氏度,但他顾不上高温的烘烤,仍专心地测量着、记录着、对比着,隔着防护面罩,他的脸颊都被烤得通红。
对于炼钢来说,炉龄的长短直接影响着炼钢的经济效益,所以从2011年开始,想方设法延长炉龄已经成了郭晓兵不断调整自己、不断“折磨”自己的一道“考题”。
郭晓兵把转炉比作一个茶壶,铁水像茶叶一样从壶口装入,钢水则似茶水从后侧的壶嘴倒出。转炉顾名思义就是能360度旋转的炼钢炉,当它转到270度左右时即可观察炉内情况。炉龄也称炉衬寿命(炉衬是不锈钢转炉内的炉底和炉身所砌的耐火材料),指从炉衬投入使用,冶炼第一炉钢到需要停炉更换新炉衬之间所冶炼钢水的总炉数。它不仅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冶炼技术水平,更直接决定着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
一段时期,郭晓兵所在的炼钢二厂的炉龄最低只有200来次。那时,车間虽说是两台转炉,其实只有一台在工作,通常一天炼钢24炉,砌一台炉子得十天时间。往往一台转炉刚砌好投入使用,另一台炉衬就停炉重砌,稍有耽搁就会影响正常生产。
提高炉龄是钢铁企业的任务,更是一个炼钢人的使命。郭晓兵便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一重任。
精益求精练就“看火”功夫
郭晓兵说他谨记着老段长的一句话,那就是“你如果认真对待和维护炉子,炉子就不会给你捣蛋,炉子就是你吃饭的锅”。
为了守护好这个“吃饭的锅”,郭晓兵和他的工友们围绕转炉的供氧和加料工艺两大关键控制点展开课题攻关,每天测量转炉里耐火材料的厚度,看变化规律查找原因;逐个对影响炉龄的氧枪、底枪、渣料、配气模式等工艺参数进行确认检查、调整、排查;翻阅了许多专业图书,最终找到了延长炉龄的方法。炉龄从200多次到400次、500次逐年稳步提高,最高时达到674次,为此,郭晓兵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艰辛。
郭晓兵算了一笔账,每套炉衬耐火材料加人工砌筑费用是120万元,随着炉龄水平不断突破,去年平均炉龄已经达492次,较攻关前减少使用耐火材料7套,节约费用840万元,大大降低了不锈钢冶炼成本。
“炉神”并非天生,而是像一块不锈钢一样,经过磨砺、淬火的多次锤炼而成。
1989年,郭晓兵以太钢技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分配到了太钢第二炼钢厂。他在合金工岗位上挥舞铁锹3年半,将不同钢种、不同操作手法下的合金回收率进行总结,做到了补料恰到好处,又没有造成合金料的浪费。当炼钢工后,他开始长期盯着1600摄氏度的火苗修炼“看火”功夫。
郭晓兵说,炼钢就像熬粥,最需要掌握的是火候,既不能太干,也不能溢出。3年多,郭晓兵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只要看一眼火焰的形状和颜色,就差不多能知道它的温度,进而采取相关的冶炼措施,既保证了钢水质量,还避免了钢水喷溅等不安全事故。
1997年,郭晓兵担任炼钢班班长,他的任务也从单纯的“火眼金睛”拓展到当一名好炉长,当好不锈钢炉的“保护神”。他找出冶炼控制要点,总结出一套操作法,确保每一炉钢水合格:低碳钢种关键在于解决好钢水的脱氧问题;中、高碳钢重点是解决好碳的回收率和浇注变流问题;冷墩钢控制好铝的回收率;连铸钢控制好钢水纯净度、温度和到位率以及Al2O3含量,防止形成夹杂废品和发生堵水口问题;模注钢防止气泡废品和夹杂废品。
技术“状元”诠释工匠精神
2002年,太钢引进国内首台顶底复合吹炼不锈钢#1转炉,在外国专家培训期间,郭晓兵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现场指导过程中,他充分挖掘外国专家的宝贵经验;试车时,与外国专家一起合作开炉,安全准确一次成功,冶炼出了太钢第一炉也是国内第一炉合格的钢水。
在#1转炉改造冶炼不锈钢工作实践中,郭晓兵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专家。转炉炼不锈钢的一个核心技术是控制钢水中的氮含量,氮含量越低,钢的质量越好。然而,不同的转炉影响钢水氮含量的因素都不一样。爱琢磨的郭晓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查找了无数资料,研究外国专家二级系统的冶炼数据,提出了控氮的十大因素。通过控制这些因素,钢水中的氮含量水平得到稳定控制。
为了让技能不锈,郭晓兵曾多次参加省、市、公司的技术比武,并多次获得“状元”;随着技术的臻熟和精炼,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他2006年成为全国技术能手,2009年成为国内冶金行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一人……
2011年,郭晓兵成为太钢首批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之一。他带领工作室成员立足基础一线,通过工艺优化、炉料调整、设备改进,使不锈钢铬收得率指标得到稳步提高,去年铬收得率较上年度提高0.8%,降低成本1000万余元,提高了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开发出不锈钢转炉铬泥压球资源回收再利用工艺,解决了企业长期除尘泥堆积问题,并且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使资源优势最大化,每年为企业降低成本600万余元。他提出的“控氮钢冶炼控制要点”,解决了企业冶炼400系控氮钢种的脱氮难题;制订出“不锈钢回炉钢处理办法”,解决了企业回炉钢水控氮和粘铁水罐的问题……到2016年年底,工作室向公司申报创新成果67项,累计创效9000万余元。
如今,荣誉等身的“炉神”郭晓兵一如既往守护着不锈钢转炉。他笑着说,这辈子就钻这一行了,有时做梦都在炼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