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科生毕业论文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一方面是教师检验其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绝好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接受规范化科研训练的良机。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如何改革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此,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因学校性质不同、办学水平差异较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我们立足高校,共同探讨扩招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措施。
一、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学生自身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第一,学生在观念上对毕业论文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就像学习总结,只是把4年来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予以概括综合。而实际上,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通过本科专业理论学习,就专业领域内某一个方向上的知识通过较为系统、完整的研究后,发现新问题,阐明新观点,提出新主张、新见解的求索过程后的研究成果,而非简单的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第二,忙于就业,呈现浮躁心态。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一进大四就忙于写自荐书,不停地参加招聘会,到处投递简历,参加面试……甚至连上课时间都难以保证,哪还顾得上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完成绝非仅仅查阅几本杂志、几篇文章就能完成,它需要长期的知识积淀,以浮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来写作毕业论文是行不通的。
2.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指导不力。
近年来,高校的教育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但也面临着十分突出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师资队伍不足,生师比逐步加大,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一,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每位教师指导的人数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整体下降。再加上教师每天疲于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去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特别是一些依托相近专业开办的新专业,专业教师更是严重不足。
第二,由于高校学生扩张的速度过快,为了缓解教师数量的不足,各校大量引进一批青年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无法指导过多的毕业论文,只能由年轻教师来充当指导教师的角色。由于年轻教师缺乏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经验,加上其教研和科研能力弱,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第三,指导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我国高校多数属于教学型大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但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了广大教师存在明显的重科研、轻教学问题。一些学生和指导教师在做毕业论文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得不到教师的有力指导,指导教师也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工作进展及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和质量,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3.教学管理不能适应新情况。
第一,毕业论文时间与学生的就业和考研时间相冲突。目前,多数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或培养计划时依旧沿袭扩招前的做法,第7学期安排教育实习,第8学期集中安排毕业论文。在此期间,部分学生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考研上,不考研的学生又忙于找工作,导致学生用于做毕业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毕业论文质量无法保证。
第二,少数专业培养计划不合理,有些课程安排不科学。受扩招影响,近几年有些高校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申报增添了许多新专业。由于缺乏经验,一些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借鉴其他高校的模式,而这些模式不一定适合本校学生的培养需要。其结果造成一些新建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过于陈旧或不完善。第1至第6学期课程安排相对宽松,第7学期课程设置反而较紧,第8学期除开设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外,甚至还有专业必修课程。在最后安排较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严重干扰了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第三,教学保障条件不能满足毕业论文的需要。与扩招前相比,扩招后高校的在校学生数成倍增长,而学校的教学保障条件没有得到改善,不能满足毕业论文创新实践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实验条件相对落后,仪器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验场所紧张,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图书资料数量十分有限,且更新缓慢,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占有学术资料的量的保证;此外,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甚至没有毕业论文专项经费。
二、解决高校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对策
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并独木桥为双轨制。
作为教育学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因材施教,但是本科毕业论文却不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合适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进行自行选择,或者做毕业论文或者做实践报告。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不少学生走出书斋、直面社会与人生,达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目的。将社会实践报告纳入毕业检验的方式之中,不仅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请人操刀、教师包办和抄袭剽窃等严重的学术道德问题;既可强化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又可解决学生择业与学习的普遍性矛盾;同时,因为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生动活泼,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它能够扩展视野,增长才干,而且可以避免没有创新、低水平重复现象的发生。
2.科学安排,循序渐进,变集中突击式为习惯性培养。
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高校比较普遍的都是安排在第4学年集中进行,搞突击战。这种大规模的突击战必须以训练有素为前提。然而,当今的本科学生,大都在平时缺乏训练,这恰恰违反了循序渐,平时没有训练,突击式怎么解决得了问题。因此,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必须科学安排,强化平时训练,循序渐进,变集中突击式为习惯性养成式。学校既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作要求,也可以撰写学术述评或学科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强化,可以规定,在一门学科课程结束时,或要求学生就学科课程中的某一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加以评价;或提交有自己一定见解、符合学术规范的学科论文。其篇幅一般在3 000~5 000字之间,其成绩按50%记入该课程的最终成绩。
3. 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变个人独立指导模式为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指导模式。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師肩负着重任。目前许多高校采取的都是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这种方式有它的好处就是责任落实,有利于调动教师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但是,这种指导方式也有忽视了教师之间的差异的缺陷。这种差异,除了个性心理上的不同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术上的差异,科研能力强弱不同,学术视野宽窄有别。高校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师就在于他们都具有自己的学术领域和方向,即使处于同一学科的人,他们在学术研究上总是有自己的一块学术领地。所以,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既然这样,那么本科论文一对一的指导模式的弊端就不言自明了。
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指导模式,有利于避免因个人的偏狭所带来的不足。这种模式要求对毕业论文全过程的指导必须由一个人负责,而在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则试试多人指导的原则,这种多人指导可以以学科或教研室为单位组织进行。各学科或教研室可以组成学术指导小组,制订本学科当下值得研究以及正在研究又尚待深入的课题指南,对学生自主选择的论题进行价值论证,对不同论题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对学生拿出的初稿进行审读,提出修改的意见及方法,对定稿是否符合答辩要求进行资格审查等。这样,既明确了教师各自的一对一指导的责任,同时又集思广益,借助集体智慧来把脉会诊,大大强化了指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创新素养与学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精英教育为背景的,它与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并不十分贴近。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矛盾扩张,导致了种种问题出现,使当今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在质量上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必须重提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将本科毕业论文这一独木桥改成毕业论文与实践报告并举的双轨,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突击式教育改为习惯性养成教育,将一对一的指导转换成有多人参与的混合指导,从而,切实提高本科论文的质量,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
编辑/刘文捷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如何改革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此,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因学校性质不同、办学水平差异较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我们立足高校,共同探讨扩招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措施。
一、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学生自身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第一,学生在观念上对毕业论文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就像学习总结,只是把4年来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予以概括综合。而实际上,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通过本科专业理论学习,就专业领域内某一个方向上的知识通过较为系统、完整的研究后,发现新问题,阐明新观点,提出新主张、新见解的求索过程后的研究成果,而非简单的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第二,忙于就业,呈现浮躁心态。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一进大四就忙于写自荐书,不停地参加招聘会,到处投递简历,参加面试……甚至连上课时间都难以保证,哪还顾得上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完成绝非仅仅查阅几本杂志、几篇文章就能完成,它需要长期的知识积淀,以浮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来写作毕业论文是行不通的。
2.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指导不力。
近年来,高校的教育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但也面临着十分突出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师资队伍不足,生师比逐步加大,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一,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每位教师指导的人数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整体下降。再加上教师每天疲于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去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特别是一些依托相近专业开办的新专业,专业教师更是严重不足。
第二,由于高校学生扩张的速度过快,为了缓解教师数量的不足,各校大量引进一批青年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无法指导过多的毕业论文,只能由年轻教师来充当指导教师的角色。由于年轻教师缺乏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经验,加上其教研和科研能力弱,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第三,指导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我国高校多数属于教学型大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但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了广大教师存在明显的重科研、轻教学问题。一些学生和指导教师在做毕业论文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得不到教师的有力指导,指导教师也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工作进展及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和质量,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3.教学管理不能适应新情况。
第一,毕业论文时间与学生的就业和考研时间相冲突。目前,多数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或培养计划时依旧沿袭扩招前的做法,第7学期安排教育实习,第8学期集中安排毕业论文。在此期间,部分学生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考研上,不考研的学生又忙于找工作,导致学生用于做毕业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毕业论文质量无法保证。
第二,少数专业培养计划不合理,有些课程安排不科学。受扩招影响,近几年有些高校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申报增添了许多新专业。由于缺乏经验,一些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借鉴其他高校的模式,而这些模式不一定适合本校学生的培养需要。其结果造成一些新建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过于陈旧或不完善。第1至第6学期课程安排相对宽松,第7学期课程设置反而较紧,第8学期除开设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外,甚至还有专业必修课程。在最后安排较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严重干扰了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第三,教学保障条件不能满足毕业论文的需要。与扩招前相比,扩招后高校的在校学生数成倍增长,而学校的教学保障条件没有得到改善,不能满足毕业论文创新实践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实验条件相对落后,仪器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验场所紧张,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图书资料数量十分有限,且更新缓慢,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占有学术资料的量的保证;此外,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甚至没有毕业论文专项经费。
二、解决高校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对策
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并独木桥为双轨制。
作为教育学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因材施教,但是本科毕业论文却不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合适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进行自行选择,或者做毕业论文或者做实践报告。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不少学生走出书斋、直面社会与人生,达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目的。将社会实践报告纳入毕业检验的方式之中,不仅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请人操刀、教师包办和抄袭剽窃等严重的学术道德问题;既可强化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又可解决学生择业与学习的普遍性矛盾;同时,因为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生动活泼,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它能够扩展视野,增长才干,而且可以避免没有创新、低水平重复现象的发生。
2.科学安排,循序渐进,变集中突击式为习惯性培养。
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高校比较普遍的都是安排在第4学年集中进行,搞突击战。这种大规模的突击战必须以训练有素为前提。然而,当今的本科学生,大都在平时缺乏训练,这恰恰违反了循序渐,平时没有训练,突击式怎么解决得了问题。因此,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必须科学安排,强化平时训练,循序渐进,变集中突击式为习惯性养成式。学校既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作要求,也可以撰写学术述评或学科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强化,可以规定,在一门学科课程结束时,或要求学生就学科课程中的某一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加以评价;或提交有自己一定见解、符合学术规范的学科论文。其篇幅一般在3 000~5 000字之间,其成绩按50%记入该课程的最终成绩。
3. 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变个人独立指导模式为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指导模式。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師肩负着重任。目前许多高校采取的都是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这种方式有它的好处就是责任落实,有利于调动教师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但是,这种指导方式也有忽视了教师之间的差异的缺陷。这种差异,除了个性心理上的不同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术上的差异,科研能力强弱不同,学术视野宽窄有别。高校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师就在于他们都具有自己的学术领域和方向,即使处于同一学科的人,他们在学术研究上总是有自己的一块学术领地。所以,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既然这样,那么本科论文一对一的指导模式的弊端就不言自明了。
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指导模式,有利于避免因个人的偏狭所带来的不足。这种模式要求对毕业论文全过程的指导必须由一个人负责,而在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则试试多人指导的原则,这种多人指导可以以学科或教研室为单位组织进行。各学科或教研室可以组成学术指导小组,制订本学科当下值得研究以及正在研究又尚待深入的课题指南,对学生自主选择的论题进行价值论证,对不同论题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对学生拿出的初稿进行审读,提出修改的意见及方法,对定稿是否符合答辩要求进行资格审查等。这样,既明确了教师各自的一对一指导的责任,同时又集思广益,借助集体智慧来把脉会诊,大大强化了指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创新素养与学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精英教育为背景的,它与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并不十分贴近。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矛盾扩张,导致了种种问题出现,使当今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在质量上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必须重提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将本科毕业论文这一独木桥改成毕业论文与实践报告并举的双轨,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突击式教育改为习惯性养成教育,将一对一的指导转换成有多人参与的混合指导,从而,切实提高本科论文的质量,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
编辑/刘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