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艺术接受。而在艺术接受中,艺术趣味则是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将讨论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的互动关系,群体艺术趣味以及社会心理对群体趣味的作用等问题。
关键词:艺术接受;艺术趣味;群体艺术趣味;受众心理
0引言
艺术趣味不仅是关系到艺术接受的动力,且关系到艺术接受过程的审美效应,同时更关系到艺术接受的性质。换而言之,只有艺术兴趣才能够引导读者、观众进入到兴味盎然的艺术活动中,只有艺术兴趣才能够充分使读者、观众领略艺术品的魅力,只有艺术趣味的高、下,才能夠决定艺术接受的健康的性质。
1社会心理与艺术趣味的关系
1.1社会心理与艺术趣味的关系
广义上说,社会心理是艺术趣味系统构成中的一个要素.社会心理既特定历史情境中人们自发形成的社会性知觉、情绪、愿望、需要、兴趣、时尚等总和,他是原始性、群体性、易变性和无意识性的,且与文学艺术活动具有互动的作用。艺术趣味作为艺术接受活动中的主要动力,当然也与社会心理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心理及其变化影响着艺术趣味及其变化,另一方面,艺术趣味及其变化又会强化或削弱某种社会心理。
1.2社会心理与群体艺术趣味的关系
为了了解社会心理与艺术趣味的关系,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群体艺术趣味。这种在社会某一时期、某一阶级、阶层、集团公享的趣味,总是与社会心理发生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2社会心理制约着群体艺术趣味
2.1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群体趣味
由于社会关系在每个时代的不同,人头脑里的材料也不尽相同, 其加工的结果便不一样。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心理,也就有着不同的群体艺术趣味。特别在社会处于进步时期或有着共同问题的时候,人们对时代的发展认同感强,人们的艺术趣味便会趋于一致。如抗日战争时期,杜甫的诗特别引起抗日者的趣味,就是因为杜诗中描写安史之乱前后那些诗,特别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而共鸣的原因是希望抗日早日获得胜利的社会心理。等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杜甫虽然还是杜甫,却不可能像抗日战争期间产生那种审美效应了,因为时代变了,社会心理也变了。[1]
2.2同一阶级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审美理想
同一个阶级的人,其阶级立场相同,对待社会的看法相同,社会心理相通,其艺术趣味也趋于相近。车尔尼雪夫斯基就专门谈过,不同阶级对女性美有着的不同趣味,“健康,朝气勃勃,双颊绯红,”这是农民所认为的美丽的标准,而“社交美人的纤手细脚”,则是“王孙公子们”所认为的美的标准,这不同的标准实际上就是不同阶级的趣味的标准。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民主主义的思想感情,这就得到了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赞美:“那神通、伟大的、不可企及的莎士比亚,却领悟了地狱、人间和天堂;他是大自然的主宰,他同样地考虑善与恶,在富于灵感的透视中诊断了宇宙脉搏的跳跃。”[2]但是流亡到法国的英国贵族则对莎士比亚极尽污蔑之能事。这也是阶级心理不同导致艺术趣味不同的缘故。
同一阶层的人,有着相通的价值观和审美理想,因此同一阶层的人们的社会心理趋于一致,这也会反映到艺术趣味上面。例如当前社会上明显形成不同的阶层,文化精英阶层被商业大潮而被推到社会的边沿,他们的激愤的社会心理,使他们要坚持雅文化的趣味,守住严肃文艺这一片净土。商业新贵阶层是当前社会的精英,处在社会的中心地带,他们有的是合法或不合法赚来的钱,因而他们的心理是赶紧消费、及时行乐,追求官能刺激,这样他们追求的是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平庸浮浅的俗文化,他们的趣味则另是一样。
3社会心理对群体趣味的作用
(1)社会心理具有群体性特征,个体对自己认同的群体所持的肯定倾向越是有力,那么个体对群体的遵从也越是有力在一个被认同的群体里,人们盲目遵从的行为是很难抗拒的,人们都希望被自己认同的群体接纳,怕遭到群体的孤立。人们对群体艺术趣味也如此。例如,当前,流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和商业工具主义的观念,使得人们像“大款”看齐,及时行乐的消费享受,使他们的艺术趣味趋向庸俗肤浅,潜移默化的在大众中蔓延开来,人们对流行音乐、卡拉OK、迪斯科、美女图等驱之若骛,似乎自己不加入这个潮流,没有这种趣味就不是现代人。
(2)社会心理具有易变性的特征,一个短时间,由于一种新的事物的产生,一种时尚的变化,一种情境的转换,社会心理也就跟着转换社会心理易变与转换,促使群体的艺术趣味跟着变化和转换。特别在服装艺术方面、装饰艺术方面的反应尤其的快。
(3)一个社会在同一个时期,常常是几个社会集团并存,不同的社会集团有不同的社会心理,与此相应,也有几种艺术趣味并存,而且并存的集中艺术趣味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这种冲突实际上几种社会心理冲突的必然结果。文化精英阶层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有艺术的创造力,却被社会所疏离,不甘处于非主流的状态,可没有人理睬,大部分人凭着自己的高雅趣味,守着严肃文艺这快“净土”,成为“孤旅”;不仅如此,占主流地位的大众消费文化,还时时要侵占他们的仅有的“地盘”,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突。这种艺术趣味的冲突归根到底是两种社会心理冲突的反映。[3]
总的来说,一方面,社会心理对艺术趣味的作用是显著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趣味产生。另一方面,群体的艺术趣味对社会心理也起反作用。当某一群体的艺术趣味与某一种社会心理相适应时,那么群体的艺术趣味就会强化这种社会心理。当某一种群体的艺术趣味与某种社会心理不相适应,而这种群体的艺术趣味又得到某种具有权威力量的支持时,那么,这种社会心理就会或多或少得到削弱。所以,支持什么样的艺术趣味,并不是什么小事,是关系到社会心理健康化的大事。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J].人文杂志,1996(05).
[2] 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1.
[3] 杨宜音,张曙光.社会心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艺术接受;艺术趣味;群体艺术趣味;受众心理
0引言
艺术趣味不仅是关系到艺术接受的动力,且关系到艺术接受过程的审美效应,同时更关系到艺术接受的性质。换而言之,只有艺术兴趣才能够引导读者、观众进入到兴味盎然的艺术活动中,只有艺术兴趣才能够充分使读者、观众领略艺术品的魅力,只有艺术趣味的高、下,才能夠决定艺术接受的健康的性质。
1社会心理与艺术趣味的关系
1.1社会心理与艺术趣味的关系
广义上说,社会心理是艺术趣味系统构成中的一个要素.社会心理既特定历史情境中人们自发形成的社会性知觉、情绪、愿望、需要、兴趣、时尚等总和,他是原始性、群体性、易变性和无意识性的,且与文学艺术活动具有互动的作用。艺术趣味作为艺术接受活动中的主要动力,当然也与社会心理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心理及其变化影响着艺术趣味及其变化,另一方面,艺术趣味及其变化又会强化或削弱某种社会心理。
1.2社会心理与群体艺术趣味的关系
为了了解社会心理与艺术趣味的关系,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群体艺术趣味。这种在社会某一时期、某一阶级、阶层、集团公享的趣味,总是与社会心理发生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2社会心理制约着群体艺术趣味
2.1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群体趣味
由于社会关系在每个时代的不同,人头脑里的材料也不尽相同, 其加工的结果便不一样。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心理,也就有着不同的群体艺术趣味。特别在社会处于进步时期或有着共同问题的时候,人们对时代的发展认同感强,人们的艺术趣味便会趋于一致。如抗日战争时期,杜甫的诗特别引起抗日者的趣味,就是因为杜诗中描写安史之乱前后那些诗,特别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而共鸣的原因是希望抗日早日获得胜利的社会心理。等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杜甫虽然还是杜甫,却不可能像抗日战争期间产生那种审美效应了,因为时代变了,社会心理也变了。[1]
2.2同一阶级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审美理想
同一个阶级的人,其阶级立场相同,对待社会的看法相同,社会心理相通,其艺术趣味也趋于相近。车尔尼雪夫斯基就专门谈过,不同阶级对女性美有着的不同趣味,“健康,朝气勃勃,双颊绯红,”这是农民所认为的美丽的标准,而“社交美人的纤手细脚”,则是“王孙公子们”所认为的美的标准,这不同的标准实际上就是不同阶级的趣味的标准。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民主主义的思想感情,这就得到了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赞美:“那神通、伟大的、不可企及的莎士比亚,却领悟了地狱、人间和天堂;他是大自然的主宰,他同样地考虑善与恶,在富于灵感的透视中诊断了宇宙脉搏的跳跃。”[2]但是流亡到法国的英国贵族则对莎士比亚极尽污蔑之能事。这也是阶级心理不同导致艺术趣味不同的缘故。
同一阶层的人,有着相通的价值观和审美理想,因此同一阶层的人们的社会心理趋于一致,这也会反映到艺术趣味上面。例如当前社会上明显形成不同的阶层,文化精英阶层被商业大潮而被推到社会的边沿,他们的激愤的社会心理,使他们要坚持雅文化的趣味,守住严肃文艺这一片净土。商业新贵阶层是当前社会的精英,处在社会的中心地带,他们有的是合法或不合法赚来的钱,因而他们的心理是赶紧消费、及时行乐,追求官能刺激,这样他们追求的是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平庸浮浅的俗文化,他们的趣味则另是一样。
3社会心理对群体趣味的作用
(1)社会心理具有群体性特征,个体对自己认同的群体所持的肯定倾向越是有力,那么个体对群体的遵从也越是有力在一个被认同的群体里,人们盲目遵从的行为是很难抗拒的,人们都希望被自己认同的群体接纳,怕遭到群体的孤立。人们对群体艺术趣味也如此。例如,当前,流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和商业工具主义的观念,使得人们像“大款”看齐,及时行乐的消费享受,使他们的艺术趣味趋向庸俗肤浅,潜移默化的在大众中蔓延开来,人们对流行音乐、卡拉OK、迪斯科、美女图等驱之若骛,似乎自己不加入这个潮流,没有这种趣味就不是现代人。
(2)社会心理具有易变性的特征,一个短时间,由于一种新的事物的产生,一种时尚的变化,一种情境的转换,社会心理也就跟着转换社会心理易变与转换,促使群体的艺术趣味跟着变化和转换。特别在服装艺术方面、装饰艺术方面的反应尤其的快。
(3)一个社会在同一个时期,常常是几个社会集团并存,不同的社会集团有不同的社会心理,与此相应,也有几种艺术趣味并存,而且并存的集中艺术趣味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这种冲突实际上几种社会心理冲突的必然结果。文化精英阶层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有艺术的创造力,却被社会所疏离,不甘处于非主流的状态,可没有人理睬,大部分人凭着自己的高雅趣味,守着严肃文艺这快“净土”,成为“孤旅”;不仅如此,占主流地位的大众消费文化,还时时要侵占他们的仅有的“地盘”,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突。这种艺术趣味的冲突归根到底是两种社会心理冲突的反映。[3]
总的来说,一方面,社会心理对艺术趣味的作用是显著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趣味产生。另一方面,群体的艺术趣味对社会心理也起反作用。当某一群体的艺术趣味与某一种社会心理相适应时,那么群体的艺术趣味就会强化这种社会心理。当某一种群体的艺术趣味与某种社会心理不相适应,而这种群体的艺术趣味又得到某种具有权威力量的支持时,那么,这种社会心理就会或多或少得到削弱。所以,支持什么样的艺术趣味,并不是什么小事,是关系到社会心理健康化的大事。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J].人文杂志,1996(05).
[2] 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1.
[3] 杨宜音,张曙光.社会心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