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萨勒姆的女巫》中阿碧格的形象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wenv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碧格是这场宗教迫害运动的主要肇事者,她的人格分裂使她产生了自我或他人皆不可理喻的言行,做出自我或他人不能控制的举止,最终酿成大祸。阿碧格经历了从本我、自我与超我这三个过程的发展与升华。有人说在某种程度上阿碧格像一个堕落天使,因着自身情欲的不可遏制,魔性大发,从而一手造成萨勒姆的悲剧。本文将从精神分析角度剖析阿碧格的人格分裂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其原因,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关键词】宗教迫害;逐巫;人格分裂
  
  阿瑟·米勒的这部悲剧反映了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即著名的“萨勒姆审巫案”。戏剧首先给了一个让观众迷惑的故事前凑,牧师侄女的昏迷让大家认为是因为魔鬼的造访让小镇险在了重重危机中。但是是谁将那罪恶的魔鬼吸引到了萨勒姆?是谁和魔鬼做了这样一笔交易,以牧师侄女的性命为交换?谁都没法指认出那个罪人。因为昏睡的孩子一直无法醒来,萨勒姆小镇的居民们开始惶恐不安,他们坚信真的是魔鬼造访了他们的家园。但是到底是谁和魔鬼在做这笔肮脏的交易,是谁出卖了整个小镇的居民生活,是谁出卖了这个孩子年轻的灵魂。当地牧师和法官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位,开展了大规模的“逐巫”行动。女巫是魔鬼的使者,现在她隐藏在萨勒姆居民当中,无疑对基督世界构成了可怕的威胁。那么到底谁是女巫?小镇牧师开列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准备逐一查询。他询问恢复常态的那几个姑娘:谁在折磨你们?是她吗?或者是她?
  在这场荒唐的审判中,许多人的利益纠纷寻找到了发泄和报复的契机,一时间一大批所谓的“巫师”被揭发,萨勒姆镇人人自危,血雨腥风。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人们不惜揭发自己的亲人、朋友,子虚乌有的罪名株连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原审判记录中,米勒发现阿碧格是这场宗教迫害运动的主要肇事者。我们将分析阿碧格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策划这场令人发紫的“逐巫”事件。
  一、人格系统理论
  弗洛伊德在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建构了他的人格系统理论。他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他1923年发表的《自我与本我》,1993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著作,反复地、详细地分析过本我、自我、超我这三种人格结构。(邱运华90)
  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完全隐没在无意识之中,它主要是由性的冲动构成。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本我是人们所有的热情、本能和习惯的来源,是遗传本能和基本欲望的体现者,它没有道德观念,甚至缺乏逻辑推理,惟一的需要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本身。本我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寻找欢乐和躲避痛苦是本我的最重要的功能。(霍尔23)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中间者。自我的功能是控制本我与超越、促进人格的协调发展。自我的作用就是调节“真实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之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间的这种对立。(车文博157)自我就知道着人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纪秩序,在这个前提下去寻求满足本身欲望的方式,从而使个人的本能欲望的满足与社会规范达到一致。(邱运华91)
  超我是人格在道义方面的表现,是理想的东西,超我分为自我理想和良心,需要努力才能达到,它是完美的而非快乐或实际的,它是禁忌、道德、伦理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宗教戒律的体现者。超我是从自我中发展而来的,它是“一个从自我内部的分化“出来的”自我理想“。(车文博150)
  二、疯癫的情欲
  《萨勒姆的女巫》取材于1692年发生在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的“逐巫”案。该镇一群姑娘深夜来到镇边的树林狂欢舞蹈,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咬定是巫术作怪,一定要把所谓隐藏在镇上的魔鬼代理人搜寻出来。于是,在当地教会和州行政长官的共同操纵下,一场以指控、逼供和株连为特征的逐巫”行动便在该镇全面展开。受到蛊惑而产生幻觉的姑娘们在地上一边打滚,一边呼喊邻居的名字,控告他们正在施展巫术折磨自己。谁一经指控,便马上被捕入狱,面临绞刑和剥夺财产的厄运。不少人为了活命要么承认,要么指控他人。在这场宗教迫害案中,至少有19名男女被绞死,150人被关押。最后,当嫌疑人数上升到数百人,乡镇田园荒芜,民怨载道时,当权者才恢复理智,停止审判和处决。(汤卫根102)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即在无意识领域中藏匿着的人与生俱来的,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能允许的各种原始而野蛮的动物性本能。这种动物性本能,“因幻想者的性别、性格和环境的不同而各异;但他们又很自然的分成两大主要类别。他们要么是野心的愿望,这类愿望提供幻想者的人格。要么是性的愿望。在年轻的女孩子身上,性的愿望几乎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她们的野心通常被性欲倾向所同化。(邱运华93)当普罗克托成为阿碧格生命中第一个男人后,炽热的情欲令她不愿放手,不愿她所以为的幸福稍纵即逝。当情欲得不到满足时,性的原始动力促使她疯癫,喝下鸡血,装神弄鬼,迫害他人。
  但是自我和超我又限制了本我的性冲动,使这种性欲被压抑在无意识深处。深深的爱着普罗克托,但是普罗克托却是个有妻之人。在这种无意识的性驱动下,对普罗克托的妻子进行报复,希望通过对她的迫害,能够是自己得到普罗克托。所以吞下鸡血,立下毒誓,借助“逐巫”事件来夺回自己心爱的人。这里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少女性幻想造成的癫狂状态。这种癫狂,来自于人未得满足的原欲过剩,乃青春期无处可泄的激情所致,显示了人的动物性状态,是本我的表现。所以说,绝望情欲的疯癫是萨勒姆悲剧的导火线,是萨勒姆人们走向毁灭的推动力。(乔宗玉68)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中间者。就是这样阿碧格在本我与欲望之间挣扎。早先她曾短期地在普洛克托家中帮佣,现在她竭力指控其妻伊丽莎白是魔鬼代理人,又千方百计庇护普洛克托。在戏剧的最后,普罗克托遇难,进了监狱。然而阿碧格对自己害死自己心上人的行为耿耿于怀,惭愧不已,精神崩溃,若行尸走肉。最终离开了家乡。传说后来被发现在波士顿沦为一名娼妓。我们可以看到最后的结局就是人格分裂中的超我表现:她对自己所犯下的过错感到深深的内疚,导致精神分裂,早已把自己的贞洁和名誉置之度外,沦为一名娼妓。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过,“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日本戏剧家铃木忠志以为“世界就是一家精神病院”。现代人易人格分裂,产生自我或他人皆不可理喻的言行,做出自我或他人不能控制的举止,一旦放任,酿成大祸。从某种程度说,阿碧格像一个堕落天使,因着自身情欲的不可遏制,魔性大发,一手造成萨勒姆的悲剧。(乔宗玉68)
  三、疯癫之因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来看,阿碧格的疯癫与童年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看到,阿碧格在幼年时,她看见父母的头颅被印第安人砸碎在枕头上,受到这种恐怖画面的刺激后,她会比一般人更为敏感。但为了生存,孤儿的身份使她不断的学会一点点掩藏自己内心的想法。殊不知,越是在生冷环境成长的人,越是渴望爱。显然阿碧格有着更多的生活经历,她曾与镇上的一位农夫普罗克托有过一夜之情,她想彻底占有普罗克托,因此杀鸡喝血,对普罗克托的妻子发出了死亡的诅咒。她抓住这次逐巫事件的机会,诬蔑普罗克托的妻子伊丽莎白是女巫,从而得到自己的心上人普罗克托。但是没有预料到的是这次指证牵连到了普罗克托,使得其丧命。阿碧格遭受良心的谴责,离家出走,杳无音信,直到后来发现她在波士顿沦为一名娼妓。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阿碧格是个灭绝人性的人物或者角色。“人性绝不是简单的好或坏可评判,阿碧格想得到普罗克托也绝非邪恶、淫荡。她深爱普罗克托,不愿失去他,面对普罗克托的始乱终弃,她想努力使他回心转意。可是阿碧格毕竟只有16岁,她不惜在自己腹部刺上两针,意图致情敌伊丽莎白于死地,结果断送了心上人普罗克托的性命,自己也仓皇逃走。人们为这血淋淋的报复感到毛骨悚然,同时瞠目结舌于这份情欲的痴狂,又觉得很可怜。普罗克托被捕后,去牢房劝逃时,说过一句话:“我从未想伤害你!”就像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神父到囚室让爱斯梅腊达跟他远走高飞一样,爱人的心都一般急切。谁曾想到,自己最不想伤害的人,反而被自己致之死地。普罗克托死了,活着如行尸走肉。”(乔宗玉68-69)阿碧格正是经历了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发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第4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2]卡尔文·斯·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3]乔宗玉.简评《萨勒姆女巫》中疯狂世界的自我救赎[J].中国学术期刊四望窗,2002(11).
  [4]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005.
  [5]汤卫根.论阿瑟·米勒《萨勒姆的女巫》的创作[J].外国文学研究,2002(1).
  
  作者简介:黄玲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当教师接手新的班级时,必然会存在“磨合期”。缩短英语教学中的磨合期,必然会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文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缩短磨合期,提高效益:一、培养情感,创设和谐的氛围;二、研究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三、加强教师交流,调整教学方法;四、重视始业教学,强化学法指导 。  【关键词】磨合;情感;教师;学生;始业    每学年伊始,总会有一批教师接手新的班级,学生对新教师的教学会或多或少地有些不适
期刊
【摘要】“课改”的精神在课外阅读中也应该得到体现。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心理、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科学地指导阅读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体验、感悟,为学生营造一个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课外阅读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帮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写作水平以至整体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帮助他们认识理解社会人生,陶冶情
期刊
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项目课程教学后,往往一个项目包含了多学科知识,仅有初等学历的学生,知识面还比较狭窄,无法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教学中,借助“教案”在授课中的功用,编制“学案”进行教学,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形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案”要体现学生的
期刊
【摘要】大脑常产生遗忘,把识记的信息忘记。阅读英语文章需要牢记大量的单词、词组和各门学科知识,也必须掌握和熟练使用语法,但是单词、词组和语法的快速遗忘常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大地影响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现象的产生规律,先快后慢到停止。我们根据这一规律,对识记的材料进行初记,及时复习和使用的记忆,大脑就会产生抗遗忘的能力,遗忘就会减少。其二,在识记知识前研究识记材料,发现其规律,
期刊
工学结合模式,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完成学业。很明显,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这种学习制度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迥异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制度,要保障工学结合的学业成效,就必须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内部规律,构建适应工学结合内在规律与本质要求的管理制度与评价体
期刊
【摘要】丰富的文化蕴涵使得英语习语含有丰富的文化伴随意义。习语的翻译方法可以分为移植与转换,转换又包括替代和释义。由于很多习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不同甚至相反,习语翻译中要注意避免望文生义。  【关键词】英语习语;文化背景;文化伴随意义;移植;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语言,都含有大量的习语。人类各民族之间大致相同的生活环境决定人们思维方式相似,但是不同的历史、地理、
期刊
【摘要】数学两极分化严重,为此提优补拐教学被视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这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值得倡导。  【关键词】提优补拐;实践思考    数学是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学科,加上学生自身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出现“优生”和“差生”,而且,在复习阶段,这种两极分化可能会更加严重。为此,提优补拐辅导教学被视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这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值得研讨。  一、
期刊
【摘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的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这就意味着学生将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和挖掘学习潜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期刊
【摘要】汉语中表示能力,可能性的助动词“能”和“可以”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用法上都具有很多共同性,但是,这两个词又不完全相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感到困难并容易混淆的往往是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差别较小的词语、语法。本文分析了“能”和“可以”的情态意义与语用意义,并找出了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得知在动力情态上,“能”和“可以”的意义相同,体现为“具有某种能力做某事”、“ 具备客观条件后的可能性”、“某种用
期刊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39题)(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