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周期性波动成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而影响长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产业革命引起的主导产业的周期性变化,即主导产业的初创成长、成熟衰退,逐步被新的主导产业取代的过程。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从纺织业到钢铁工业,再到石化工业、汽车工业,再到IT和互联网产业,到当今的房地产业。
目前当房地产业支撑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下行后,支撑新一轮较长期景气的新的主导产业,特别是新型制造业尚未形成。这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个产业要成为主导产业,是产业体系完善和消费成熟的结果。欠发达地区难以靠科技创新、通过新技术产业化形成主导产业来支撑自己的经济高成长,因为超越发展阶段的任何工业化都是难以为继的。
中国近年来一直以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和内需动力,成为主导产业,但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靠房地产长期振兴自己的经济,因为房地产建设是投资在存量,没有未来的效益流,难以形成价值的持续增长。
高技术产业陷阱
目前,一些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一时难以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由于这类产业技术不完善、需求不成熟 (或缺乏大众需求)、竞争不规范、产业不配套、投入风险大等原因,注定难以成为近期增长的动力。欠发达地区切不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价去率先“吃螃蟹”。
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当多晶硅太阳能工艺被能效更高的太阳膜工艺取代时,原有投入在尚未收回投资时就将被淘汰。太阳能产品尚未进入人人需要的需求时代,由于其性价比不足以比传统能源显示其优越性,传统能源主导能源的格局一时无法被取代,光伏产业发展就难以有广大的市场;这类产业由于市场竞争极不规范且信息不透明,极易出现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状况。如果生产过程中的高污染和高能耗问题不解决,更不具备成为新兴主导产业的基本条件。
此外,由于所谓新兴产业极易制造信息不对称,这类产业极易借助金融市场形成以高新技术名义下的商业欺骗。欠发达地区总是想在新一轮主导产业上占一席之地而鼓励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果,常常是陷入所谓“高技术产业陷阱”而难以自拔。
后发优势的基础
欠发达地区不可能以所谓低成本优势赶超,也难以在新兴产业上获胜,那么其后发优势在哪里?靠优惠政策、劳动力和资源低价等形成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只会使这些地区始终处于产业低端,以不利的分工不断贬低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价值,使自己的长期发展受害。而高新技术产业在初创期又可以出现“陷阱”,那么如何理解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
我认为:后发优势是新兴产业逐步转变为主导产业时,欠发达地区具有不付前期开发成本、少担风险,而共同参与的优势;是依靠优良的生态环境所积累的综合价值吸引成熟技术的优势;是与新兴主导产业形成配套的优势;在传统主导产业仍然存在较大市场的情况下,选择其中以先进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主导产业的项目,更具有低成本、低风险的后发优势。
以赣南苏区为例。赣南有良好的生态条件、有悠久的客家民风,还有丰富的地表和地下资源。国家花代价支持土坯房改造,如果借机走出一条赣南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批既具赣南客家民居特色、又具有现代舒适性的农村村落,成为一道乡村景观,不是可以迅速达到中国农村人居发展的最好水平吗?如果按照较发达地区走过的路子走,农民有钱就盖房,没有统一规划,各行其是,房子建得杂乱无章无特色,那就永远摆脱不了相对落后的面貌。总结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的经验,打造百年经典中小城市,使之成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的后花园,形成与独特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特色宜居中小城市群落,反而比发达城市更具吸引力。
善于用金融工具
区域开发要善于运用金融工具,千方百计吸收生产要素聚集,千方百计分散新技术、新产业投入的风险。通过开放式地组合区域自有资源,吸引外部资源,集聚形成本地的生产力,实现较大的经济产出。为此:
一是要形成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环境。采取优惠的、宽松的金融环境,吸引大量金融机构和人才进入,从而使他们像猎人一样去捕捉经济金融中的套利机会,最终创造区域经济成长的局面。大量金融机构和人才运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去变现一个地区潜在的机会,使区内资源在资源权益的流动中实现最合理的定价。金融家还要帮助企业选择最有利的投融资方式和最大限度地运用杠杆。这样,各种发展的要素就形成集聚,发展的能量就可以迸发出来。
二是要努力完善区域资产交易的增信与保护机制。当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制于监管部门而地区难有作为时,按照金融产品交易的本质需求去完善相关条件,形成“准市场”是政府可以积极作为的。比如,地方政府无法自办期货交易所,而为跨时间的合约提供某种规范、某种交易安全保证,则是完全可为的,也是政府应该做的。按此原则,我们完善交易的增信和保护机制就可以创新一种金融产品的市场,活跃一种交易,形成一种金融资源的集散地。创造有效的金融市场,为各种资产的转换形成便利条件,就会增强所有财富的流动性,使资产的使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作出合理的分配,同时降低交易成本。这也是杠杆效应发生的重要条件。
三是实现区域内资源的资本化经营。政府目前拥有和实际控制巨大的发展资源。矿山、土地、特许经营权、国有产权,这些资源一旦成为资本,资本又可以借助杠杆通过适度负债而形成较大规模经济活动。关键是要通过一种现代企业的机制和现代企业家人才去运作。对国有或国控资产的企业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借助金融市场(而不是干扰和扭曲这种市场),发挥应有价值是坚定不移的方向。当然,国有资产的收益应该成为实现公共政策和社会目标的手段。
四是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提升与优化区域金融杠杆。企业和个人善用负债手段加快发展和消费,最终会形成国民经济的杠杆效应。这一杠杆可用以调节经济增长。如果在一国生产形成中,外部要素投入的贡献较大,而不仅仅是靠国民的资本形成,则可认为发挥出了杠杆作用。因此,通过宏观政策来调节杠杆率,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政策取向。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欢迎讨论)
目前当房地产业支撑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下行后,支撑新一轮较长期景气的新的主导产业,特别是新型制造业尚未形成。这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个产业要成为主导产业,是产业体系完善和消费成熟的结果。欠发达地区难以靠科技创新、通过新技术产业化形成主导产业来支撑自己的经济高成长,因为超越发展阶段的任何工业化都是难以为继的。
中国近年来一直以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和内需动力,成为主导产业,但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靠房地产长期振兴自己的经济,因为房地产建设是投资在存量,没有未来的效益流,难以形成价值的持续增长。
高技术产业陷阱
目前,一些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一时难以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由于这类产业技术不完善、需求不成熟 (或缺乏大众需求)、竞争不规范、产业不配套、投入风险大等原因,注定难以成为近期增长的动力。欠发达地区切不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价去率先“吃螃蟹”。
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当多晶硅太阳能工艺被能效更高的太阳膜工艺取代时,原有投入在尚未收回投资时就将被淘汰。太阳能产品尚未进入人人需要的需求时代,由于其性价比不足以比传统能源显示其优越性,传统能源主导能源的格局一时无法被取代,光伏产业发展就难以有广大的市场;这类产业由于市场竞争极不规范且信息不透明,极易出现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状况。如果生产过程中的高污染和高能耗问题不解决,更不具备成为新兴主导产业的基本条件。
此外,由于所谓新兴产业极易制造信息不对称,这类产业极易借助金融市场形成以高新技术名义下的商业欺骗。欠发达地区总是想在新一轮主导产业上占一席之地而鼓励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果,常常是陷入所谓“高技术产业陷阱”而难以自拔。
后发优势的基础
欠发达地区不可能以所谓低成本优势赶超,也难以在新兴产业上获胜,那么其后发优势在哪里?靠优惠政策、劳动力和资源低价等形成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只会使这些地区始终处于产业低端,以不利的分工不断贬低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价值,使自己的长期发展受害。而高新技术产业在初创期又可以出现“陷阱”,那么如何理解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
我认为:后发优势是新兴产业逐步转变为主导产业时,欠发达地区具有不付前期开发成本、少担风险,而共同参与的优势;是依靠优良的生态环境所积累的综合价值吸引成熟技术的优势;是与新兴主导产业形成配套的优势;在传统主导产业仍然存在较大市场的情况下,选择其中以先进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主导产业的项目,更具有低成本、低风险的后发优势。
以赣南苏区为例。赣南有良好的生态条件、有悠久的客家民风,还有丰富的地表和地下资源。国家花代价支持土坯房改造,如果借机走出一条赣南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批既具赣南客家民居特色、又具有现代舒适性的农村村落,成为一道乡村景观,不是可以迅速达到中国农村人居发展的最好水平吗?如果按照较发达地区走过的路子走,农民有钱就盖房,没有统一规划,各行其是,房子建得杂乱无章无特色,那就永远摆脱不了相对落后的面貌。总结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的经验,打造百年经典中小城市,使之成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的后花园,形成与独特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特色宜居中小城市群落,反而比发达城市更具吸引力。
善于用金融工具
区域开发要善于运用金融工具,千方百计吸收生产要素聚集,千方百计分散新技术、新产业投入的风险。通过开放式地组合区域自有资源,吸引外部资源,集聚形成本地的生产力,实现较大的经济产出。为此:
一是要形成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环境。采取优惠的、宽松的金融环境,吸引大量金融机构和人才进入,从而使他们像猎人一样去捕捉经济金融中的套利机会,最终创造区域经济成长的局面。大量金融机构和人才运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去变现一个地区潜在的机会,使区内资源在资源权益的流动中实现最合理的定价。金融家还要帮助企业选择最有利的投融资方式和最大限度地运用杠杆。这样,各种发展的要素就形成集聚,发展的能量就可以迸发出来。
二是要努力完善区域资产交易的增信与保护机制。当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制于监管部门而地区难有作为时,按照金融产品交易的本质需求去完善相关条件,形成“准市场”是政府可以积极作为的。比如,地方政府无法自办期货交易所,而为跨时间的合约提供某种规范、某种交易安全保证,则是完全可为的,也是政府应该做的。按此原则,我们完善交易的增信和保护机制就可以创新一种金融产品的市场,活跃一种交易,形成一种金融资源的集散地。创造有效的金融市场,为各种资产的转换形成便利条件,就会增强所有财富的流动性,使资产的使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作出合理的分配,同时降低交易成本。这也是杠杆效应发生的重要条件。
三是实现区域内资源的资本化经营。政府目前拥有和实际控制巨大的发展资源。矿山、土地、特许经营权、国有产权,这些资源一旦成为资本,资本又可以借助杠杆通过适度负债而形成较大规模经济活动。关键是要通过一种现代企业的机制和现代企业家人才去运作。对国有或国控资产的企业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借助金融市场(而不是干扰和扭曲这种市场),发挥应有价值是坚定不移的方向。当然,国有资产的收益应该成为实现公共政策和社会目标的手段。
四是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提升与优化区域金融杠杆。企业和个人善用负债手段加快发展和消费,最终会形成国民经济的杠杆效应。这一杠杆可用以调节经济增长。如果在一国生产形成中,外部要素投入的贡献较大,而不仅仅是靠国民的资本形成,则可认为发挥出了杠杆作用。因此,通过宏观政策来调节杠杆率,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政策取向。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