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引入终身体育,正当其时。作为人们受教育时间最长、最规范的学校体育教育,如何发挥其应有职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体育工作者都应该高度关注并努力实践的原则问题。
我们认为,在学校贯彻实施终身体育,应该做到“234”。
一、理顺两对矛盾
1、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之间的矛盾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我们既要教授学生一定的健康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但通过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80%以上的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并没有明确健身意识,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把运动健身作为锻炼的一个考虑,在操场上释放青春的激情,在比赛中与同伴们一起快乐分享。才是他们进行运动锻炼的最大动因。因此说,在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协调好,统一好,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育的主导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2、目标达成的迟滞性与教学功利化之间的矛盾
终身体育是贯穿人们一生的东西,学校体育教育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在前面已有论述。但终身体育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是一个很模糊、不切实际的概念,难以用一个有效的手段进行检测。说白一点,也就是做与不做,多做与少做,结果都差不多,这在我们许多一线的体育教师当中,应该说很有市场。由于职业素养的欠缺,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不清,加上一些现实的原因(比如体育中考),在教学的实际与终身体育方面,他们选择了实际的一面,管那么多于什么呢,教到哪算哪。如此也就弱化了对终身体育的教育,这对学校贯彻实施终身体育形成了不小的干扰。
二、优化三种结合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我们知道,学校体育是学校与体育相关内容活动的总和,要想有效地增进学生健康,发挥体育的综合效应,仅仅靠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是不够的,应当从大课程观出发,把活动课,课外活动都纳入课程,认真落实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加强指导,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对课外体育的影响、辐射作用,提高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综合效果。
2、教学与比赛相结合
体育比赛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个人的自我完善都有着其他活动难以替代的功能。这里所说的比赛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比赛以及学校、年级、班级之间举行的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学会做人,在比赛中寻求定位,在比赛中培养自信。让运动比赛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的比赛交往中发展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
3、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与20世纪的体育课程不同之处是,21世纪的体育课程必然向开放型的课程发展。在活动场所,参与对象,课程目标等方面,都将尽可能地区别于封闭的传统教学。将校内体育与校外体育结合起来,让体育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
三、构建四种模式
1、同伴学习模式
通过对问卷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决定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是否有良好的运动伙伴。相关体育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个体坚持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人交往或参与群体活动。女性坚持体育锻炼更与体育活动的社会特性有关,与同伴一起练习、锻炼是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所以,基于上述研究,我们认为。在现今的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同伴学习模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伙伴,一同进行体育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锻炼中健身。这对现在的学习,以及今后的体育锻炼,都将大有益处。
2、大单元学习模式
体育教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运动项目,激发并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兴趣 特长”的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1~2项球类运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学生只有真正地掌握了某项运动,他才能有能力参与这项运动,才能在运动比赛中通过自己的技术、能力以及与同伴的协同配合,真正体验这项运动的魅力,也才能深层次感受这项运动的乐趣。这种快乐日积月累,就将沉淀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将伴其一生。单元教学就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或阶段学习。它确定了教学必须符合人对一切事物的认识规律,符合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通过单元学习,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更好地掌握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提倡大单元学习,比如以一个学期,半个学期为一个时限,组织基本有一定联系的内容集中进行教学,那样必将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以模块教学为抓手的课程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多元评价模式
我们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有三个目的,1)约束;2)了解;3)激励。通过相关规定及评价标准,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和行为素养。通过一定的考核、评价,让学生了解自我,找准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在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关于评价,新课程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比如从五个领域进行,注重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等。在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时,我们要始终记住,这样的评价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是否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是否能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给个分数,打个等级,是很简单,但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我们提倡多元评价,激励为主,让评价真正成为引领学生学习,自觉主动进行健身锻炼的指南针、方向标。
4、体育辅导员模式
体育与健康辅导员是指在体育教研组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具体负责某个教学班的常规体育管理,学生业余体育锻炼及各种体育活动指导工作的专门人员,统称为体育与健康辅导员,它由体育教师,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及部分高年级的学生组成。我们认为,在中学设立体育与健康课程辅导员,能进一步强化体育课程的健身、服务职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所强调的整体性和发展性原则。在学校设立体育辅导员制度,有利于学生良好体育行为的养成,能更为集中、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育能力,翅造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促使学校体育的各项常规管理,以及学生各种业余体育锻炼的指导更加健全、规范、科学。
(江苏省南通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匡村实验学校)
我们认为,在学校贯彻实施终身体育,应该做到“234”。
一、理顺两对矛盾
1、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之间的矛盾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我们既要教授学生一定的健康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但通过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80%以上的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并没有明确健身意识,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把运动健身作为锻炼的一个考虑,在操场上释放青春的激情,在比赛中与同伴们一起快乐分享。才是他们进行运动锻炼的最大动因。因此说,在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协调好,统一好,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育的主导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2、目标达成的迟滞性与教学功利化之间的矛盾
终身体育是贯穿人们一生的东西,学校体育教育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在前面已有论述。但终身体育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是一个很模糊、不切实际的概念,难以用一个有效的手段进行检测。说白一点,也就是做与不做,多做与少做,结果都差不多,这在我们许多一线的体育教师当中,应该说很有市场。由于职业素养的欠缺,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不清,加上一些现实的原因(比如体育中考),在教学的实际与终身体育方面,他们选择了实际的一面,管那么多于什么呢,教到哪算哪。如此也就弱化了对终身体育的教育,这对学校贯彻实施终身体育形成了不小的干扰。
二、优化三种结合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我们知道,学校体育是学校与体育相关内容活动的总和,要想有效地增进学生健康,发挥体育的综合效应,仅仅靠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是不够的,应当从大课程观出发,把活动课,课外活动都纳入课程,认真落实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加强指导,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对课外体育的影响、辐射作用,提高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综合效果。
2、教学与比赛相结合
体育比赛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个人的自我完善都有着其他活动难以替代的功能。这里所说的比赛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比赛以及学校、年级、班级之间举行的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学会做人,在比赛中寻求定位,在比赛中培养自信。让运动比赛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的比赛交往中发展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
3、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与20世纪的体育课程不同之处是,21世纪的体育课程必然向开放型的课程发展。在活动场所,参与对象,课程目标等方面,都将尽可能地区别于封闭的传统教学。将校内体育与校外体育结合起来,让体育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
三、构建四种模式
1、同伴学习模式
通过对问卷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决定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是否有良好的运动伙伴。相关体育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个体坚持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人交往或参与群体活动。女性坚持体育锻炼更与体育活动的社会特性有关,与同伴一起练习、锻炼是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所以,基于上述研究,我们认为。在现今的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同伴学习模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伙伴,一同进行体育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锻炼中健身。这对现在的学习,以及今后的体育锻炼,都将大有益处。
2、大单元学习模式
体育教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运动项目,激发并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兴趣 特长”的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1~2项球类运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学生只有真正地掌握了某项运动,他才能有能力参与这项运动,才能在运动比赛中通过自己的技术、能力以及与同伴的协同配合,真正体验这项运动的魅力,也才能深层次感受这项运动的乐趣。这种快乐日积月累,就将沉淀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将伴其一生。单元教学就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或阶段学习。它确定了教学必须符合人对一切事物的认识规律,符合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通过单元学习,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更好地掌握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提倡大单元学习,比如以一个学期,半个学期为一个时限,组织基本有一定联系的内容集中进行教学,那样必将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以模块教学为抓手的课程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多元评价模式
我们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有三个目的,1)约束;2)了解;3)激励。通过相关规定及评价标准,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和行为素养。通过一定的考核、评价,让学生了解自我,找准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在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关于评价,新课程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比如从五个领域进行,注重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等。在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时,我们要始终记住,这样的评价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是否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是否能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给个分数,打个等级,是很简单,但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我们提倡多元评价,激励为主,让评价真正成为引领学生学习,自觉主动进行健身锻炼的指南针、方向标。
4、体育辅导员模式
体育与健康辅导员是指在体育教研组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具体负责某个教学班的常规体育管理,学生业余体育锻炼及各种体育活动指导工作的专门人员,统称为体育与健康辅导员,它由体育教师,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及部分高年级的学生组成。我们认为,在中学设立体育与健康课程辅导员,能进一步强化体育课程的健身、服务职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所强调的整体性和发展性原则。在学校设立体育辅导员制度,有利于学生良好体育行为的养成,能更为集中、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育能力,翅造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促使学校体育的各项常规管理,以及学生各种业余体育锻炼的指导更加健全、规范、科学。
(江苏省南通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匡村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