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与媒体“浅”合作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c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社会公共议题和公益议题的发展来看,大都是媒体在背后起了绝对作用,从而促进了政策和制度的改善。例如,1998年后,社会上兴起自然保护议题,媒体对此进行大力传播,最终国家开始封山造林。而对于保护藏羚羊的公益议题倡导,还促使中国公民对环境保护议题认知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恰是当老弱病残的一支羚羊队伍牺牲后,进一步推动了央视等全国媒体的大量报道,最终不仅仅促使国家设立了藏羚羊保护区,还让公众认识到了动物保护的重要性。而在1998年以前,中国公民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仅限于不要乱扔垃圾等环卫举动上,对动物保护毫无认知。而后,在公益议题上带来认知变化的还有关注沙尘暴议题、艾滋病议题、PM2.5议题等。
  近几年,新媒体出现后,新技术给所有公众和所有个体带来新的赋权,公益组织、公民可以自主来推动议题设置。不同的公益组织、媒体、媒体人、个体、微博大V都变成了社会议题的推动者和改变者,用传播的方式,把社会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公众注意,而要求问题指向者必须做出反应。公益议题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面对当下媒介变化,对于公益组织而言,在传播的诉求上,最终传播是为了什么?传播不是为了简单地将此事告诉公众,而是要让公众来反思,问题该如何解决,这是制度的问题还是政策问题?在这一点上,媒体和NGO面向问题的解决原理都是一样的,所有的行动报道、所有的传播、所有的公益项目最终都要解决背后的常识性问题。
  这几年,媒体自己也在做公益,政府、企业也在做公益,但是,这些公益组织都不像真正的NGO,能确定了自身机构使命之后,一直盯着相关议题,直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媒体现在所做的公益,基本上是一次性的,或者不能持续和连续关注某一议题,直到该议题的解决。而从公益组织的角度来讲,跟媒体的合作处在“浅”的合作,最多是有活动请媒体来发布消息,而对公益行动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基本很难得到探讨。而媒体本身也很少跟踪关注“扎根在议题上”的NGO,并合作探讨制度层面的问题,从而推动该议题得到关注,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双方互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不断进行公众教育,让公众的认知和意识得到提高,使得政策制定能力、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运营的能力同步都得到提高,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基于对当下公益组织在与媒体对接问题上的思考,我们尝试以救灾领域NGO来作为调查样本,这是基于救灾领域NGO更关注于“灾害议题”,而“灾害议题”更需要公众参与,持续传播,并促使政策、制度做出回应调整。因时间所限,在调查采样中,或会出现一些误差,但这并不影响结论的初步判断。
  此项调查主要针对全国救灾领域的公益组织。全国46家公益组织参与了填写此份问卷,填写者涵盖了四川、重庆、云南、新疆、陕西、山西、宁夏、广西、广东、甘肃、福建、安徽、河南、贵州、江西15个省市区。本报告就“主动联系媒体报道”、“寻找怎样的媒体来报道”、“如何主动设置议题”、“媒体是否会提供信息共享”等11个问题进行探析,目的还在于通过两者合作的途径、方法、行动策略、信息共享及是否有效等来设立一个问题横切面,使结论能更加明晰。
  从公益组织的地域分布来看,这些公益组织多分布在灾害发生地,其行动参与面向也并非属于应急救援类型,而是与灾情相关,或与灾后重建、减灾防灾等行动有关,其分布比例与灾害频发地域情况相符,故本次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说明NGO与媒体对接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发现,公益组织与媒体两者的互动关系尚处于初级阶段,两者之间的合作方式与手段非常粗浅。公益组织会主动寻找媒体来报道,但报道的要求还不清晰,对此,公益组织归结于两者之间的诉求不一致,很难获得媒体的认同。而媒体关注的新闻点和公益组织自身关注的点有差异。
  浅渠道
  对于传播渠道的选择,公益组织偏向于新媒体与视觉影像传播,这与信息传播规律与媒介使用有关,也与公益组织所关注议题意识比较单一有关,与媒体合作方式,也仅仅是提供新闻线索或通稿的方式,而未形成对某项议题背后的问题进行追讨,两者无法合力以形成舆论压力,从而促使议题社会化、社会议题公共化。媒体与公益组织自身的双向问题,导致了这种合作能力的缺乏。
  浅议题
  在设置议题的能力上,公益组织掌握了某种主动性,也为媒体报道提供了一些线索,但是在内容上还是以“现状”和“公益理念”报道为主,未触及本质问题。对此,公益组织认为,无法与媒体实现信息的100%共享与传递,公益机构是组织参与者,而媒体只是传播者,在活动事件报道中,往往没法通过专业角度,将整个事件的情况真实完整呈现,并积极表达出来。而媒体对于宣传噱头及新闻价值比较关注,公益组织邀请媒体全程参与行动报道的整个过程、可持续性报道比较难。媒体需要发掘自身认为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但是有时候却违背了公益人自己本身的公益理念,对公益认知上不一定能拿捏准确。
  浅传播
  两者在传播认知上有所不同,公益组织认为媒体帮助了行动传播,而且有助于人们了解灾情,而且双方在信息共享上合作程度很高,并根据信息来调整行动策略,但对于传播议题的合作上,未有更进一步的持续关注。而平时两者的互动关系,也基于参与活动、举动沙龙、私下建立友好关系等。
  浅合作
  大众传媒在风险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传播角色,对于形成公众的风险认知具有重要的作用。媒体能够主动、多方收集可靠、真实信息,找准感人“故事”,发挥最大媒介效应。但不一定会结合议题来报道,包括关注灾害中的弱势人群,以及减防灾知識。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认知的影响,重悲情故事轻结合行动唤起公众参与。
其他文献
深圳壹基金资金理财  -  “深圳壹基金资金没有在招商银行以外的任何机构进行过投资理财。而且,余额宝只对个人账户开放,尚不对法人账户开放。壹基金作为机构法人,账户资金不能投入余额宝理财。”  -  壹基金《给壹家人的一封信》  宁波社会组织摸底  -  去年年底,宁波海曙区南门街道对辖区内的社会组织摸了个底,全区有187家各类社会组织,较最盛时,已有10多家消失。“领头人因为年迈而无力经营是主要原
期刊
绿皮书发布会  2014绿皮书发布会正式发布“2013中国公众参与环保十大事件”,包括“《环保法》修订过程中的公益诉讼争议与公众参与”、“云南安宁石化项目之争”、“中国水危机独立调查”、“民间保护改善三江源生态”、”民间机构再呼吁撤销小南海电站项目“、“环保组织提起公益诉讼全部遭拒”等十大事件入选。  中国网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4)》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4)》发布会暨中
期刊
要想死得快,就吃寿光菜,看来是真的。“到晚上就有窝点似的不法小贩去销售‘黑药’,村里近来癌症患者激增,他们种的茄子、黄瓜和苦瓜,自己都不敢吃,却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凤凰周刊  公益市场化的对立面是行政化。据《法学大辞典》:“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活动。”公益行政化正是把民间公益混同于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  徐永光  公益市场化旨在恢复市场在公益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
期刊
“任何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和环境,需要前人铺垫后人努力。”7月4日凌晨,始作俑者浙江大学法国校友会会长王晓杰终于开了“金口”,在微博上发布了这样一条语焉不详的信息,随后便人间蒸发。此时,距离“浙大校长”风波已过去了10天。  从重庆到杭州,一次例行的高校人事调整,却演化成一场公共事件,令人始料未及。事件的“罪魁祸首”来源于一封“反对现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担任浙大校长”的“联名信”。这封在
期刊
大二那年,上海交大的学生潘多昭刚从计算机专业转到制冷与低温专业。一日,忽然看到学院发来一封邮件,召集学生参加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在大学里,很多竞赛无非是耍耍口舌,或熬夜写写论文,去学术的田间地头发发问卷,潘多昭没有预料到,和中国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相比,那些简直“弱爆了”!  这是一项较真的比赛。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Solar Decathlon,简称SD)是由美国能源部发起并主办的,以全
期刊
演出结束已近子夜,韩再芬招呼朋友们吃饭。卸了妆的她穿着一件宽大的白色衬衣,头发一丝不乱地梳在脑后,黑油油的马尾垂荡在腰间。席间,崇拜她的戏迷来了一拨又一拨,朋友提出买单都被她一一回绝:“我在这里演出赚了钱,所以我来请,这是老戏班子的传统。”  5月底6月初,“再芬黄梅”剧院原创黄梅戏在广州大剧院连续5天上演了5场,场场爆满,最高票价也飙到了1280元,这在任何地方戏曲的演出中都是少见的。  5月2
期刊
走上纪念馆三楼,墙上迎面出现了奥斯维辛二号集中营—比克瑙的大门。你步步向前,大门越来越近,忽然一阵火车轰鸣,伴随尖锐的汽笛声,视频带你缓缓进入这座二战期间震惊世界的灭绝营,仿佛渐渐进入了人类的噩夢。  去年5月开始,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与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合作,首次在中国举办奥斯维辛集中营展。用文字、图片、视频、实物复制品,向观者讲述了最为臭名昭著的集中营最为黑暗的历史。  视频里传来低沉
期刊
本刊《中国财富》已经不止一次报道壹基金,对它的评论文章也不止一篇。壹基金的前世来路、现世作为与未来如何,都是这些报道与评论想要呈现、希望探究的。有一点难处在于,壹基金在变化中,它面对的周遭局面也在变化中,终究来看,是人心流变。  壹基金经过了一次舆论风潮的“洗礼”。这样的“洗礼”迟早要来,早来要比晚来好。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质疑者都在掩盖批评的动机——都说是为了公益事业健康发展——这种态度是公益启蒙
期刊
公益界与媒体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融洽,两下的需求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表现为供需关系上的各种差异不搭。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就是自欺欺人。  从今年的媒体形势看,一些早年创办的《公益周刊》纷纷停刊,这固然与报纸的式微有关,公益版面不能带来可观效益。专门化版面的消失,將使公益传播的规模萎缩。  从调查报告看,公益组织倾向于选择党报党媒,对都市类报纸的使用(支持)不够充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使用习
期刊
一直以来,公益组织热络于在媒体上“曝光”,以求更多的关注与回应行动。寄予传播,不仅为组织形象带来正效应,还为发起捐款与参与行动带来好资源。然而,对于媒体而言,更多从基于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来剖析公益行动的社会价值,而公益组织更希望报道焦点在于参与者或是受助者,可让公益理念得以获得广泛认同。两者之间的视角差异,必定带来一些摩擦。但基于公益组织的角度,我们想剖析一下公益组织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在公益组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