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以大学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为基础、以智力资源为核心资源而形成的,并被外界所认可的在大学发展中具有可持续优势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学智力资源是大学人力资源中能认识和掌握大学发展规律并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进行高智力活动,从而对大学的发展产生高度影响和创造社会效益的特殊的人力资源。作为大学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之间的有机结合与互渗而生成的一种具有核心资源要素的拉力或合力,大学智力资源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优化智力资源管理视角,着力挖掘、构建大学智力资源系统,并根据大学组织特性和大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对大学智力资源进行精心培育和开发,是当今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
[关键词] 大学核心竞争力;师资管理;人力资源;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0)06-0047-06
世界未来的竞争是高水平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的全球化竞争,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当今大学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但以什么途径、什么方式来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影响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有哪些?理论界在探索,实践界也在构想。我们认为,从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即从优化智力资源管理来思考如何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问题,是一条合理而有效的途径。
一
“资源”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泛指为了创造社会财富而可以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来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客观存在形式的集合。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群体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人力资源并非人口资源,但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劳动力资源 [1]。大学人力资源是大学内部教师群体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的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总和,它包括体力资源、智力资源、知识与技能资源等。从狭义上理解,“智力资源”的内涵有别于一般的“人力资源”,可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它主要是从智力活动效能方面对人力资源的一种特殊规定[2]。
我们知道,“智力”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指人在心智活动中的一种内在特征如“认知能力”或指已经掌握的一整套能力[3]。智力与学习密切相关,是学习的反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智力资源”作为一个特有范畴同时在心理学和经济学领域里被广泛使用,而且作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不断地得到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在知识和智力将取代权力和资本并成为主要的经济力量的新时代,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附加工的次数增多、程度加深,物化到实物中的智力成份也在不断增加,智力资源日益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4](P75)。
由此看来,在大学里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都称得上智力资源,抑或是具有较高学历和资历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是智力资源。因为人的智力是一笔潜在资源,要使这一潜在资源变为现实资源,必须具有智力活动的参与,尤其是具有较强的不断获取高新技术信息和创新知识的群体和个体的高智力活动的参与。但智力资源中,作为智力生产的载体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以人力呈现的载体也有以物的形式呈现的载体。其中群体和个体的人或人力作为智力生产与再加工的母体,是智力最富活力、最具有特殊意义的载体,如果没有人力这一载体,其他的如知识、技术、信息、设备等客观的东西难以被发挥作用和实现其功能。因此,要界定和诠释大学智力资源,必须从大学资源系统中同时兼顾以人力呈现的主观层面与客观层面的载体两个方面去考察和挖掘。
抽象意义的大学资源,是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可以利用来创造大学财富的客观存在的,并能投入到大学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当中的一切要素的集合。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大学资源看作是由若干个子资源要素所构成的多元资源系统,并且各子资源要素在不同的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与功能。从外延上划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大学资源作如下分类:根据资源的状态,大学资源分为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从资源的来源,可分为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根据资源的形式不同,它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从资源的显现程度不同来划分,大学资源分为隐性资源和显性资源;从资源的作用来说,它包括核心资源与边缘资源;从大学学术活动的不同来分,大学资源分为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管理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从资源的管理内容来看,它包括时空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等。然而,不管怎样划分,大学可以用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按其属性来说应该只
有两类:一类是自然资源,另一类是社会资源。所谓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大学里那些以物的形式所呈现的资源,而社会资源则是指被社会接受或认可的大学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的总称[4](P75-76),它不仅包括大学学术活动所提供的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人力资源,而且还包括科学技术知识、高新信息以及各种非实物形态的资源,它是包含人力、信息、知识等在内的或者是由人力、信息、知识等各方面要素所构成的资源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智力资源仍属于大学社会资源的范畴。但随着大学的发展,大学智力资源在形成、存在、使用及其评价上具有与其他社会资源不同的基本特征,似乎有成为一种新型的资源形态的趋势。
从严而论,大学智力资源是一种由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组成的特殊社会资源,它既包括人的智力本身,也包括智力载体和智力成果等这些有形资源。但大学智力资源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人力资源,它是包含人力资源中的一种特殊资源,或者说它是部分的人力资源。如前所论,在大学智力资源中,人力作为“智力”生产与再加工的母体,是智力中最活跃、最具特殊意义的载体。然而,它还不是唯一的载体。因为,“智力”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如音像、文字等)记录和表达,也可以物化为机器、设备,等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以及各种蕴含有知识、信息的物化形式都是大学的一种潜在的智力资源,这些都是智力成分中的客观载体,是一种客观性的资源,也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硬件(Hardware)”和“软件(Software)”。但是对这些资源(如信息、知识等)的获取和开发离不开高新信息和知识技术的拥有者——高智力活动的人力参与。正如英国著名贝尔纳所指出的,人力是“智力和经验高于一般人”的高智力人才,只有人才(即大学高智力活动的学术群体与专家个体)才能将各种资源(如知识、技术、信息、设备等)协调运用,使其达到最优化配置,从而才能使大学整体资源有效发挥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智力和经验高于一般人”的人力或人才正是大学智力资源的主体部分。
因此,我们认为,智力资源只是大学资源中那部分具有较高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创新的能力,并通过高智力活动为大学的发展产生极有价值的影响并创造社会效益的特殊的人力资源。当然,如果大学里的人力不具备获取、利用、创造知识与信息的能力,或者说不通过脑力活动将知识资源与信息资源同人力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大学智力资源就处于枯竭状态,也就难以生成。因为,大学里的知识和信息是可以脱离个体或人力而存在的,而智力则不能脱离人力或个体而存在,它必须是人力部分的个体或群体组织通过高智力活动将知识与信息有机地结合并渗透到人力资源当中,从而在三者之间生成一种具有核心资源要素的拉力或合力。一旦这种拉力或合力形成,它对大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同时,在这些资源系统中,大学智力资源始终居于支配地位,并决定和影响着大学其他资源的发挥和利用,推动着其他资源的生成与发展。无疑,智力资源就是大学竞争中可以挖掘的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是大学的核心资源。
在大学发展与管理实践中,大学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之间的有机结合与互渗生成的具有核心资源要素的拉力或合力越大或越强,大学智力资源也就越大或越强,对大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就越明显,从而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二
无论学术界还是实践界,对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因素都有多种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有人认为大学理念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人认为大学学科是决定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有学者提出大学资源、大学师资力量才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还有学者从大学知识或大学能力视角来看待大学核心竞争力。凡此种种,我们无意去评价合理与否。但有一个方法论前提问题,是我们的认识不可回避的,即依据什么来判定大学核心竞争力非此而即彼呢?如果对判定标准或依据不明确,我们的研究就缺乏共同的基础从而也就难以达成共识。
无疑,大学需要有办学理念,需要开展学科建设,需要有充足的资源和师资,需要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乃至引领社会发展,但是仅以某一个或单一层面的因素来思考大学核心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用一种新的综合视野或框架来认识和创建。从历史角度来看,因为大学组织有着与人类其他组织所不同的特性,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它是一个追求学术或高深知识的自治共同体,尤其是现代大学,它是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网络化”的智慧性组织[5],而且这一组织具有“自组织”、“目标自控”和“动态平衡”的组织特性[6]。大学的这一组织特性决定了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实现学术追求或传承、创新、运用知识的高智力活动,这种高智力活动是大学“学术人”或“知识人”的独特建树与基本工作[7]。大学在发展中的竞争并非其他,主要依赖的是大学内部若干高智能“学术人”或“知识人”通过高智力活动(如科学研究、学科教学及学术管理等)不断获取、创造、运用信息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或综合实力。这种通过高智力活动所创造的能力是形成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集中体现,它可能需要外在的社会机制或政策的刺激迅速发育和生长,但它是在大学内部生成的而且是难以移植的内生力量。它反映了一种综合实力,可以说,这一点是所有现代大学所共有的,而且有别于其他技术性或企业组织的一种最核心的竞争力或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从大学发展的现实来看,当今大学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大学资源的竞争,是大学核心资源的竞争。如前所述,大学资源有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还有时空资源、精神资源,等等,各资源要素从不同的角度为大学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其中必有一个居于支配地位,而且能在所有资源中起合力作用的核心资源要素。这一核心资源决定着大学综合资源实力和竞争水平,它影响着大学其他资源的发挥和利用。它是大学在竞争中可以挖掘的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我们知道,大学所有参与高智力活动的“学术人”个体或学者群体是知识、信息的承载者和拥有者,可以说大学所有资源都是由人力来操纵和利用的,如果没有“学术人”个体或学者群体的这一核心资源的存在,那么其他资源无从发挥作用。因此,大学其他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依靠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人力资源来实现。然而,人力资源也并非大学的核心资源。因为,在大学里,并非所有从事智力活动的个体或群体组织都具有不断获取、创造、运用信息和创新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是所有智力活动都能为学校创造价值、带来一定社会效益,而只有那些从事高智能活动的人力在不断地创新、利用知识与信息并形成在大学所有资源中起合力作用的核心资源,才具有竞争实力,并能转化为大学核心竞争力。
另外,从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来看,大学被社会认可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应包括独特的办学目标、独特的办学精神和办学信念、独特的校园文化以及独有的学术特色等方面。理念与特色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因为大学之间的竞争靠的是特色、靠的是内在的学术品格。大学的理念和特色鲜明,大学在竞争中才有优势。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林立,但每所大学特色各异,这是决定它们能在大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即便是美国的“社区学院”,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品格和优势,决不雷同。而我们中国的大学呢?情况却刚好相反,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我们曾在研究中对中国沈阳地区的23所省属大学进行过办学理念和办学政策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大学在校训和办学政策上有85%的雷同现象,尤其是在反映大学精神和理念的大学校训上有近10所大学完全相同。难怪曾有人说,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它叫“中国大学”。中国自建国以来,大学是沿着国有公办的轨迹运行与发展,一直追求或主流取向是共性,“个性”“独特”之张力逐渐式微、弱化。因此,在社会竞争激烈、国际交流频繁的今天,我们大唱特唱大学核心竞争力,这难道不正是在谋求一种被社会所公认并能获得竞争优势的“个性”特色吗?
科学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大学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又需要有强大的智力资源投入,如果没有高智力资源的支撑和高智力活动的参与,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以智力资源为核心资源而形成的,并被外界所认可的在大学竞争中具有可持续优势的高智力资源,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且是不可动摇的因素。
三
我们知道,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性组织,学术是大学的真谛。而学术的提升与发展是需要由一种高智力活动来支撑和实现的。尤其是在21世纪强调知识创新、信息高速的时代,高智力资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资源,决定了一所大学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求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加速和促进智力资源的形成与优化,从而增强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从优化智力资源视角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思维和方法。这一视角要求我们根据智力本身的特点去挖掘、规划、整合、利用智力资源,从而有效地鉴别和培育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大学组织,高智能专家数量多,智力资源密集,不仅需要与一般人力资源管理所不同的高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而且更需要一种有效的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根据ICAS(Intelligence Complex Adaptive System)理论的观点,大学高智能活动组织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自组织”特性。大学智力资源涌现的特征,一般是由大量个体成员通过隐性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产生的,这种隐性知识和信息共享要求组织成员间必须以“自组织”的方式来实现。这就决定了大学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等只有通过“自组织”方式才能形成高智力资源的合力。
二是“目标自控”特性。大学的管理目标的制定与实现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调控”来完成的,它在各级各类的高智力主体间有着一定的一致性和统合性。从智力资源角度,大学整体必须具备四大功能,即对信息与知识的选择功能、整合功能、构建“自控模式”功能、“标识”和优选信息的功能。
三是“动态平衡”特性。大学是“高深学问”之场所,以追求真理为天职,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真谛。大学内部高智能活动主体需要保持高度独立和自由自主状态,如此才能实现学术和知识的创新,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在整体上受组织制度和规范的约束。因此,要实现大学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优化,就必须在其中寻求一个合适的“度”,既要保持系统内的自主创新状态,又要应对外部环境的约束和限制。
四是“资源流动”特性。由于大学信息、知识、人力等资源具有流动性特性,在大学智力资源系统中形成有信息、知识、人力等“三大资源流”。信息与知识的内外交换、人力的合理流动以及智力资源的合理供给等都能促进大学智力资源结构不断更新。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对大学智力资源实施管理必须以遵循“自组织原则”、“目标管理与调控原则”、“动态平衡原则”和“资源流动原则”为基本前提。比如,运用“有控自组”的管理模式,通过“智力环境创设”、“智力资源共享”、“智力涌现调控”三个有效运作机制,来甄别与获取、培育与发展、更新与完善智力资源,从而促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体来说,有效实施路径如下:
(1)善于甄别与积极获取智力资源。大学智力资源指的是大学“学术人”个体或学术群体通过高智力活动不断地创造、获取和更新知识信息,形成将为大学发展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的隐性或显性的资源。无论是以个体智力还是群体智力所呈现的资源,也无论是隐性智力资源还是显性智力资源,均显示大学里智力资源总是具有动态性。它是在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三者的有机作用、相互渗透中动态涌现的。因此,大学管理者需要从智力资源的涌现特性出发,在智力活动过程中甄别和获取智力资源。比如,就个体的智力活动而言,是需要不断地输出、更新知识和信息的。一般来说,个体的智力活动有两种:一是将智力活动维持在已有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和信息上,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重复使用相关知识和信息;二是通过智力活动不断实行知识和信息的更新和创造,从而涌现新的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将再次被从事高智力活动的个体所共享。因此,我们要看个体的智力活动是否实现了知识的创新和信息的更新,或新的知识和信息是否参与到高智力活动中,从而判定智力资源是否生成、涌现出来。如果一旦发现智力资源生成了,那么就及时地捕捉它,并将之作为大学竞争优势资源加以利用,让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产生效益。
(2)精心培育与着力发展智力资源。俗话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一旦智力资源涌现并被我们所捕捉到,如果听之任之,不加以培育,那就很容易造成智力资源的闲置和流失。尤其是隐性智力资源,它对知识、信息的获取、转化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根据“有控自组”的核心理论,对智力资源涌现的培育和“调控”管理是大学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8]。 这就要求我们实行“有控自组”模式,针对特定目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组织进行调控,使大学的各种学术活动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合理结构,实现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来说,一是需要宏观调控智力资源,包括制定与实施组织的知识愿景与宏观战略、智力资源的总体配置、智力涌现的环境创设;二是实现充分的隐性知识共享与应用转化,对大学中创造价值的主体提供宽松的智力交流环境,在系统内部为那些具有价值创意、潜在想法、决策点子和协作创新能力的隐性智力资源搭建自由交流的平台,使同行专家形成“网络式”的自组织结构。而且在智力资源的培育上加大投入,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优先发展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和扶持,精心培育、着力发展学校已形成优势的智力资源群体与个体。
(3)不断更新与及时完善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特色与优势的集中概括和体现,不能脱离国内外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状况和趋势,要密切结合市场竞争的变化和发展。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前进的,大学核心竞争力亦不例外,它必须适应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不断更新、升级和转换。在此过程中,就要求不断地评估智力资源,及时发现智力资源系统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对于那些不能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失去竞争能力的资源要敢于舍弃,对那些有潜力的资源进行重组,投入力度向新的智力资源倾斜,保证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保持旺盛的成长能力,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4)有效利用与科学评价智力资源。从智力资源的特性出发,首先必须在认识和观念上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大学智力资源的特性表现在:一是智力资源有可能逐渐成为人力资源中相对独立的要素,成为一种新型资源形态,体现出独特的价值;二是智力资源具有跨组织特征,具有社会共有性,即社会上各种组织都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利用智力资源;三是智力资源具有动态生成性,它是在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三者的有机整合、互相渗透中动态生成的;四是智力资源一旦形成就将对大学的发展具有根基性和可持续性的作用[9]。大学智力资源管理只有抓住了以上特征,大学改革与发展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事实上,大学智力资源效能管理对大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智力资源效能管理的思想精髓,是强调以具有可行性的智力资源效能理念和规则体系来统一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思想,引导教师的行动,对教师个人或者团队绩效从系统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管理,将智力资源效能管理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因此,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智力资源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之所在。
总之,智力资源在大学资源中居于核心和支配地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资源,在大学的竞争与发展中有着不可移植、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高等教育发生巨大变化,人才的全球性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不断地优化智力资源,探索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使各种资源之间的张力无限拓展,将对我国高校适应全球化时代,增强大学核心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振海.新时期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学报,2004:2.
[2] 王前.知识与智力资源管理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116.
[3] [瑞典]T.胡森,等.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心理学卷)[M].张斌贤,等译.昆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2006:62-64.
[4] 孙林叶.智力资源的内涵及特征[J].生产力研究,2003(4):75.
[5] Alex Bennet and David Bennet, Organizational survival in the new world:the Intellingent Complex Adaptive System[M]. Boston,MA: Butterworth Heinemann, 2004:25-161.
[6] Alex and David bennet. Characterization the Next ageneration Knowledge Organization[J]. Knewledge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the KMCI,2000(1):8-42.
[7] 康翠萍.学术自由视野下的大学发展——一种新的大学发展观[J].教育研究,2007(9):55-58.
[8] 金福,王前.知识型组织智力资源管理新论[J].科学学研究,2006(4):591-596.
[9] 夏敏.大学智力资源效能:评价与管理[J].教育研究,2007(12):70-73.
(责任编辑 黄建新)
A New Perspectiv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n the Promotion of Unversity Core-competitiveness
in the View of Intelligence Resource Optimization
KANG Cui-ping
(Center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which bases on the managerial ideas and managerial characteristics, cores in the intelligent resources and possesses sustainable advantages. The intelligent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is the special human resources which can recognize and grasp the law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make full use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in the behavior of higher intelligence, produce deep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create social benefit. It is also a kind of pulling force with core resources originated in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knowledge resource and human resource. The key of promot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relies on building the system of intelligent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timizing intelligent resources and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intelligent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faculty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 intelligent resource
[关键词] 大学核心竞争力;师资管理;人力资源;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0)06-0047-06
世界未来的竞争是高水平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的全球化竞争,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当今大学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但以什么途径、什么方式来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影响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有哪些?理论界在探索,实践界也在构想。我们认为,从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即从优化智力资源管理来思考如何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问题,是一条合理而有效的途径。
一
“资源”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泛指为了创造社会财富而可以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来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客观存在形式的集合。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群体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人力资源并非人口资源,但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劳动力资源 [1]。大学人力资源是大学内部教师群体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的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总和,它包括体力资源、智力资源、知识与技能资源等。从狭义上理解,“智力资源”的内涵有别于一般的“人力资源”,可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它主要是从智力活动效能方面对人力资源的一种特殊规定[2]。
我们知道,“智力”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指人在心智活动中的一种内在特征如“认知能力”或指已经掌握的一整套能力[3]。智力与学习密切相关,是学习的反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智力资源”作为一个特有范畴同时在心理学和经济学领域里被广泛使用,而且作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不断地得到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在知识和智力将取代权力和资本并成为主要的经济力量的新时代,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附加工的次数增多、程度加深,物化到实物中的智力成份也在不断增加,智力资源日益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4](P75)。
由此看来,在大学里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都称得上智力资源,抑或是具有较高学历和资历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是智力资源。因为人的智力是一笔潜在资源,要使这一潜在资源变为现实资源,必须具有智力活动的参与,尤其是具有较强的不断获取高新技术信息和创新知识的群体和个体的高智力活动的参与。但智力资源中,作为智力生产的载体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以人力呈现的载体也有以物的形式呈现的载体。其中群体和个体的人或人力作为智力生产与再加工的母体,是智力最富活力、最具有特殊意义的载体,如果没有人力这一载体,其他的如知识、技术、信息、设备等客观的东西难以被发挥作用和实现其功能。因此,要界定和诠释大学智力资源,必须从大学资源系统中同时兼顾以人力呈现的主观层面与客观层面的载体两个方面去考察和挖掘。
抽象意义的大学资源,是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可以利用来创造大学财富的客观存在的,并能投入到大学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当中的一切要素的集合。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大学资源看作是由若干个子资源要素所构成的多元资源系统,并且各子资源要素在不同的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与功能。从外延上划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大学资源作如下分类:根据资源的状态,大学资源分为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从资源的来源,可分为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根据资源的形式不同,它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从资源的显现程度不同来划分,大学资源分为隐性资源和显性资源;从资源的作用来说,它包括核心资源与边缘资源;从大学学术活动的不同来分,大学资源分为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管理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从资源的管理内容来看,它包括时空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等。然而,不管怎样划分,大学可以用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按其属性来说应该只
有两类:一类是自然资源,另一类是社会资源。所谓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大学里那些以物的形式所呈现的资源,而社会资源则是指被社会接受或认可的大学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的总称[4](P75-76),它不仅包括大学学术活动所提供的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人力资源,而且还包括科学技术知识、高新信息以及各种非实物形态的资源,它是包含人力、信息、知识等在内的或者是由人力、信息、知识等各方面要素所构成的资源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智力资源仍属于大学社会资源的范畴。但随着大学的发展,大学智力资源在形成、存在、使用及其评价上具有与其他社会资源不同的基本特征,似乎有成为一种新型的资源形态的趋势。
从严而论,大学智力资源是一种由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组成的特殊社会资源,它既包括人的智力本身,也包括智力载体和智力成果等这些有形资源。但大学智力资源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人力资源,它是包含人力资源中的一种特殊资源,或者说它是部分的人力资源。如前所论,在大学智力资源中,人力作为“智力”生产与再加工的母体,是智力中最活跃、最具特殊意义的载体。然而,它还不是唯一的载体。因为,“智力”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如音像、文字等)记录和表达,也可以物化为机器、设备,等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以及各种蕴含有知识、信息的物化形式都是大学的一种潜在的智力资源,这些都是智力成分中的客观载体,是一种客观性的资源,也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硬件(Hardware)”和“软件(Software)”。但是对这些资源(如信息、知识等)的获取和开发离不开高新信息和知识技术的拥有者——高智力活动的人力参与。正如英国著名贝尔纳所指出的,人力是“智力和经验高于一般人”的高智力人才,只有人才(即大学高智力活动的学术群体与专家个体)才能将各种资源(如知识、技术、信息、设备等)协调运用,使其达到最优化配置,从而才能使大学整体资源有效发挥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智力和经验高于一般人”的人力或人才正是大学智力资源的主体部分。
因此,我们认为,智力资源只是大学资源中那部分具有较高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创新的能力,并通过高智力活动为大学的发展产生极有价值的影响并创造社会效益的特殊的人力资源。当然,如果大学里的人力不具备获取、利用、创造知识与信息的能力,或者说不通过脑力活动将知识资源与信息资源同人力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大学智力资源就处于枯竭状态,也就难以生成。因为,大学里的知识和信息是可以脱离个体或人力而存在的,而智力则不能脱离人力或个体而存在,它必须是人力部分的个体或群体组织通过高智力活动将知识与信息有机地结合并渗透到人力资源当中,从而在三者之间生成一种具有核心资源要素的拉力或合力。一旦这种拉力或合力形成,它对大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同时,在这些资源系统中,大学智力资源始终居于支配地位,并决定和影响着大学其他资源的发挥和利用,推动着其他资源的生成与发展。无疑,智力资源就是大学竞争中可以挖掘的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是大学的核心资源。
在大学发展与管理实践中,大学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之间的有机结合与互渗生成的具有核心资源要素的拉力或合力越大或越强,大学智力资源也就越大或越强,对大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就越明显,从而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二
无论学术界还是实践界,对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因素都有多种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有人认为大学理念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人认为大学学科是决定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有学者提出大学资源、大学师资力量才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还有学者从大学知识或大学能力视角来看待大学核心竞争力。凡此种种,我们无意去评价合理与否。但有一个方法论前提问题,是我们的认识不可回避的,即依据什么来判定大学核心竞争力非此而即彼呢?如果对判定标准或依据不明确,我们的研究就缺乏共同的基础从而也就难以达成共识。
无疑,大学需要有办学理念,需要开展学科建设,需要有充足的资源和师资,需要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乃至引领社会发展,但是仅以某一个或单一层面的因素来思考大学核心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用一种新的综合视野或框架来认识和创建。从历史角度来看,因为大学组织有着与人类其他组织所不同的特性,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它是一个追求学术或高深知识的自治共同体,尤其是现代大学,它是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网络化”的智慧性组织[5],而且这一组织具有“自组织”、“目标自控”和“动态平衡”的组织特性[6]。大学的这一组织特性决定了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实现学术追求或传承、创新、运用知识的高智力活动,这种高智力活动是大学“学术人”或“知识人”的独特建树与基本工作[7]。大学在发展中的竞争并非其他,主要依赖的是大学内部若干高智能“学术人”或“知识人”通过高智力活动(如科学研究、学科教学及学术管理等)不断获取、创造、运用信息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或综合实力。这种通过高智力活动所创造的能力是形成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集中体现,它可能需要外在的社会机制或政策的刺激迅速发育和生长,但它是在大学内部生成的而且是难以移植的内生力量。它反映了一种综合实力,可以说,这一点是所有现代大学所共有的,而且有别于其他技术性或企业组织的一种最核心的竞争力或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从大学发展的现实来看,当今大学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大学资源的竞争,是大学核心资源的竞争。如前所述,大学资源有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还有时空资源、精神资源,等等,各资源要素从不同的角度为大学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其中必有一个居于支配地位,而且能在所有资源中起合力作用的核心资源要素。这一核心资源决定着大学综合资源实力和竞争水平,它影响着大学其他资源的发挥和利用。它是大学在竞争中可以挖掘的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我们知道,大学所有参与高智力活动的“学术人”个体或学者群体是知识、信息的承载者和拥有者,可以说大学所有资源都是由人力来操纵和利用的,如果没有“学术人”个体或学者群体的这一核心资源的存在,那么其他资源无从发挥作用。因此,大学其他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依靠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人力资源来实现。然而,人力资源也并非大学的核心资源。因为,在大学里,并非所有从事智力活动的个体或群体组织都具有不断获取、创造、运用信息和创新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是所有智力活动都能为学校创造价值、带来一定社会效益,而只有那些从事高智能活动的人力在不断地创新、利用知识与信息并形成在大学所有资源中起合力作用的核心资源,才具有竞争实力,并能转化为大学核心竞争力。
另外,从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来看,大学被社会认可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应包括独特的办学目标、独特的办学精神和办学信念、独特的校园文化以及独有的学术特色等方面。理念与特色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因为大学之间的竞争靠的是特色、靠的是内在的学术品格。大学的理念和特色鲜明,大学在竞争中才有优势。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林立,但每所大学特色各异,这是决定它们能在大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即便是美国的“社区学院”,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品格和优势,决不雷同。而我们中国的大学呢?情况却刚好相反,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我们曾在研究中对中国沈阳地区的23所省属大学进行过办学理念和办学政策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大学在校训和办学政策上有85%的雷同现象,尤其是在反映大学精神和理念的大学校训上有近10所大学完全相同。难怪曾有人说,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它叫“中国大学”。中国自建国以来,大学是沿着国有公办的轨迹运行与发展,一直追求或主流取向是共性,“个性”“独特”之张力逐渐式微、弱化。因此,在社会竞争激烈、国际交流频繁的今天,我们大唱特唱大学核心竞争力,这难道不正是在谋求一种被社会所公认并能获得竞争优势的“个性”特色吗?
科学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大学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又需要有强大的智力资源投入,如果没有高智力资源的支撑和高智力活动的参与,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以智力资源为核心资源而形成的,并被外界所认可的在大学竞争中具有可持续优势的高智力资源,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且是不可动摇的因素。
三
我们知道,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性组织,学术是大学的真谛。而学术的提升与发展是需要由一种高智力活动来支撑和实现的。尤其是在21世纪强调知识创新、信息高速的时代,高智力资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资源,决定了一所大学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求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加速和促进智力资源的形成与优化,从而增强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从优化智力资源视角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思维和方法。这一视角要求我们根据智力本身的特点去挖掘、规划、整合、利用智力资源,从而有效地鉴别和培育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大学组织,高智能专家数量多,智力资源密集,不仅需要与一般人力资源管理所不同的高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而且更需要一种有效的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根据ICAS(Intelligence Complex Adaptive System)理论的观点,大学高智能活动组织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自组织”特性。大学智力资源涌现的特征,一般是由大量个体成员通过隐性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产生的,这种隐性知识和信息共享要求组织成员间必须以“自组织”的方式来实现。这就决定了大学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等只有通过“自组织”方式才能形成高智力资源的合力。
二是“目标自控”特性。大学的管理目标的制定与实现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调控”来完成的,它在各级各类的高智力主体间有着一定的一致性和统合性。从智力资源角度,大学整体必须具备四大功能,即对信息与知识的选择功能、整合功能、构建“自控模式”功能、“标识”和优选信息的功能。
三是“动态平衡”特性。大学是“高深学问”之场所,以追求真理为天职,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真谛。大学内部高智能活动主体需要保持高度独立和自由自主状态,如此才能实现学术和知识的创新,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在整体上受组织制度和规范的约束。因此,要实现大学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优化,就必须在其中寻求一个合适的“度”,既要保持系统内的自主创新状态,又要应对外部环境的约束和限制。
四是“资源流动”特性。由于大学信息、知识、人力等资源具有流动性特性,在大学智力资源系统中形成有信息、知识、人力等“三大资源流”。信息与知识的内外交换、人力的合理流动以及智力资源的合理供给等都能促进大学智力资源结构不断更新。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对大学智力资源实施管理必须以遵循“自组织原则”、“目标管理与调控原则”、“动态平衡原则”和“资源流动原则”为基本前提。比如,运用“有控自组”的管理模式,通过“智力环境创设”、“智力资源共享”、“智力涌现调控”三个有效运作机制,来甄别与获取、培育与发展、更新与完善智力资源,从而促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体来说,有效实施路径如下:
(1)善于甄别与积极获取智力资源。大学智力资源指的是大学“学术人”个体或学术群体通过高智力活动不断地创造、获取和更新知识信息,形成将为大学发展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的隐性或显性的资源。无论是以个体智力还是群体智力所呈现的资源,也无论是隐性智力资源还是显性智力资源,均显示大学里智力资源总是具有动态性。它是在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三者的有机作用、相互渗透中动态涌现的。因此,大学管理者需要从智力资源的涌现特性出发,在智力活动过程中甄别和获取智力资源。比如,就个体的智力活动而言,是需要不断地输出、更新知识和信息的。一般来说,个体的智力活动有两种:一是将智力活动维持在已有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和信息上,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重复使用相关知识和信息;二是通过智力活动不断实行知识和信息的更新和创造,从而涌现新的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将再次被从事高智力活动的个体所共享。因此,我们要看个体的智力活动是否实现了知识的创新和信息的更新,或新的知识和信息是否参与到高智力活动中,从而判定智力资源是否生成、涌现出来。如果一旦发现智力资源生成了,那么就及时地捕捉它,并将之作为大学竞争优势资源加以利用,让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产生效益。
(2)精心培育与着力发展智力资源。俗话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一旦智力资源涌现并被我们所捕捉到,如果听之任之,不加以培育,那就很容易造成智力资源的闲置和流失。尤其是隐性智力资源,它对知识、信息的获取、转化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根据“有控自组”的核心理论,对智力资源涌现的培育和“调控”管理是大学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8]。 这就要求我们实行“有控自组”模式,针对特定目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组织进行调控,使大学的各种学术活动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合理结构,实现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来说,一是需要宏观调控智力资源,包括制定与实施组织的知识愿景与宏观战略、智力资源的总体配置、智力涌现的环境创设;二是实现充分的隐性知识共享与应用转化,对大学中创造价值的主体提供宽松的智力交流环境,在系统内部为那些具有价值创意、潜在想法、决策点子和协作创新能力的隐性智力资源搭建自由交流的平台,使同行专家形成“网络式”的自组织结构。而且在智力资源的培育上加大投入,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优先发展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和扶持,精心培育、着力发展学校已形成优势的智力资源群体与个体。
(3)不断更新与及时完善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特色与优势的集中概括和体现,不能脱离国内外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状况和趋势,要密切结合市场竞争的变化和发展。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前进的,大学核心竞争力亦不例外,它必须适应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不断更新、升级和转换。在此过程中,就要求不断地评估智力资源,及时发现智力资源系统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对于那些不能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失去竞争能力的资源要敢于舍弃,对那些有潜力的资源进行重组,投入力度向新的智力资源倾斜,保证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保持旺盛的成长能力,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4)有效利用与科学评价智力资源。从智力资源的特性出发,首先必须在认识和观念上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大学智力资源的特性表现在:一是智力资源有可能逐渐成为人力资源中相对独立的要素,成为一种新型资源形态,体现出独特的价值;二是智力资源具有跨组织特征,具有社会共有性,即社会上各种组织都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利用智力资源;三是智力资源具有动态生成性,它是在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三者的有机整合、互相渗透中动态生成的;四是智力资源一旦形成就将对大学的发展具有根基性和可持续性的作用[9]。大学智力资源管理只有抓住了以上特征,大学改革与发展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事实上,大学智力资源效能管理对大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智力资源效能管理的思想精髓,是强调以具有可行性的智力资源效能理念和规则体系来统一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思想,引导教师的行动,对教师个人或者团队绩效从系统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管理,将智力资源效能管理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因此,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智力资源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之所在。
总之,智力资源在大学资源中居于核心和支配地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资源,在大学的竞争与发展中有着不可移植、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高等教育发生巨大变化,人才的全球性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不断地优化智力资源,探索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使各种资源之间的张力无限拓展,将对我国高校适应全球化时代,增强大学核心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振海.新时期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学报,2004:2.
[2] 王前.知识与智力资源管理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116.
[3] [瑞典]T.胡森,等.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心理学卷)[M].张斌贤,等译.昆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2006:62-64.
[4] 孙林叶.智力资源的内涵及特征[J].生产力研究,2003(4):75.
[5] Alex Bennet and David Bennet, Organizational survival in the new world:the Intellingent Complex Adaptive System[M]. Boston,MA: Butterworth Heinemann, 2004:25-161.
[6] Alex and David bennet. Characterization the Next ageneration Knowledge Organization[J]. Knewledge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the KMCI,2000(1):8-42.
[7] 康翠萍.学术自由视野下的大学发展——一种新的大学发展观[J].教育研究,2007(9):55-58.
[8] 金福,王前.知识型组织智力资源管理新论[J].科学学研究,2006(4):591-596.
[9] 夏敏.大学智力资源效能:评价与管理[J].教育研究,2007(12):70-73.
(责任编辑 黄建新)
A New Perspectiv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n the Promotion of Unversity Core-competitiveness
in the View of Intelligence Resource Optimization
KANG Cui-ping
(Center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which bases on the managerial ideas and managerial characteristics, cores in the intelligent resources and possesses sustainable advantages. The intelligent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is the special human resources which can recognize and grasp the law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make full use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in the behavior of higher intelligence, produce deep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create social benefit. It is also a kind of pulling force with core resources originated in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knowledge resource and human resource. The key of promot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relies on building the system of intelligent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timizing intelligent resources and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intelligent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faculty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 intelligent re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