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据《全唐诗》的资料统计,唐代十岁以下的儿童诗人就有40余人,十三岁以下的就更多,这个天才的群体留下了许多诗歌佳作,值得学者认真研究。本文从唐代儿童诗人的写作状态和写作主题两个方面探讨其写作特征。
关键词:唐代 儿童诗人 写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有唐一代,诗人辈出。据最新统计,唐代有诗人3500余家,诗作近5000首。在这样一个强大的诗歌语境中,追捧诗人,传颂诗作成了唐代的社会风尚,形成了唐代特殊的诗歌教育氛围。于是,有着诗歌天赋的唐代儿童各不相让,小小年纪即表现出非凡的才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据《全唐诗》的资料统计,唐代十岁以下的儿童诗人就有40余人,十三岁以下的就更多。在这个天才的群体里,有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诗歌奇才李白, “七龄思即壮,开口凤凰”的杜甫,还有“七岁能辞章”的李贺,天生聪慧“六、七月即识之无二字”的白居易。唐代儿童诗人脍炙人口的佳句让学术界惊呼为“神童”出世,赞叹为“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早慧的儿童诗人虽然年纪尚小,人生阅历很浅,但他们用独特的儿童视角审视生活,用稚嫩的心灵去感知社会万象,或抒情言志、或描景状物,留下的诗作内容独特,风格清新。因此,研究这些诗作,既可以看到唐代儿童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更可以看到神童并非天成,而是后来努力和精心培养的结果。本文将从唐代儿童诗人的写作状态、写作主题两个方面来讨论其写作特征。
一 唐代儿童诗人的写作状态
从历史的角度看,唐代的儿童是幸运的。他们从初唐的战乱中走出,进入了开元盛世,他们享受大唐盛世的文明成果,见证过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时代,而且唐代与中国的各个时代一样,在教育观与人才观念上,总是希望儿童早慧,希望成才者的年龄越小越好,于是就形成了挖掘寻找及追捧养护早慧儿童的心理和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在这种情况之下,许多儿童诗人都是通过一首诗被皇上或达官显贵赏识,过早地进入到成人世界,成为公众心目中的神童。如今流传下来的诗作大多是在应制的背景下写成的,这些诗作相当于现在的考试作文,因为这类诗歌准备时间短、对诗人的要求更高,所以更能见出儿童诗人的诗歌天赋和应对本领。
其典型例子是唐代的著名神童李泌,《旧唐书》列传第八十记载云:“李泌,字长源,……少聪敏,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于诗,以王佐自负。张九龄、韦虚心、张廷皆器重之。”李泌只有七岁,就被姑姑家的表哥员推荐给了唐玄宗,唐玄宗为了考出李泌的真实水平,就将李泌突然抢抱进宫:“舅子顺(李泌的小名)年七岁,能赋敏捷。问其宅居所在,命中人潜伺于门,抱之以入,戒勿令其家知。”(卷三十八)此举就是想在李泌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了解李泌写诗的真正水平,当时唐玄宗正在与张说下棋,于是唐玄宗让李泌当场就棋局为题做诗,李泌开口诵诗云:“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此诗以棋喻理,有动有静,对仗工整,并把包含在下棋中的智慧与哲理生动地表现出来,在很短的时间里一蹴而就,诗成后七岁的李泌马上受到张说的称赞:“说因贺曰:‘圣代嘉瑞也。’”唐玄宗更认为七岁的李泌是“真国器也”,“玄宗大悦,抱于怀里,抚其头,命果饵之。遂送忠王院,两月方归。仍赐衣物及数十。”(卷三十八)
同样处于应制写作状态中的唐代儿童诗人还有刘晏。他进宫的时间比李泌早,所以李泌与张说对诗时刘晏也在场。《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二记云:“刘晏,字子安,曹州南华人,年七岁,举神童,授秘书省正字。”《明皇杂录》卷上又云:“时刘晏以神童为秘书省正字,年十岁,形状狞劣,而聪颖过人。”这一日唐玄宗在勤政楼前大联欢,刘晏也挤在大臣们中间看热闹,被楼上的杨贵妃看到,“玄宗召于楼上帘下,贵妃置于膝上,为施粉黛,与之巾栉。……贵妃复令咏王大娘戴竿,晏应声曰:‘楼上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罗绮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诗虽然写得不深刻,但新巧可人,颇能展现出一个儿童诗人的机智和语言天赋。于是这次对诗同样得到了唐玄宗的夸奖:“玄宗与贵妃及诸嫔御,欢笑移时,声闻于外,因命牙笏及黄文袍以赐之。”
由此可见不少唐代儿童诗人所流传下来的诗作,不是在自然状态下的产生的,而是属于应制之作。但这种写作状态正可以表现出唐代儿童诗人的智慧风貌,也可以看出唐代诗歌教育的力度,同时这类诗歌更方便进入唐代的官方史籍中,得以流传至今,所以,应制的写作状态是唐代儿童诗人的一种主要写作状态。
与应制写作状态相对应的是自然写作。所谓“自然写作”就是诗人在生活中有感而发,自然地用诗句记下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因为有较长的准备时间,也因是有感而发,这类诗歌无论从意境还是措辞上,看起来更深刻完美一些。盛唐的苏就是典型的例子。苏小时候很可怜,因为父亲苏不喜欢他,常常让他住在马厩里,和下人一起劳作,《全唐诗》卷八云:“苏,字廷硕,京兆武功人。幼敏悟,一览至千言。”《唐语林》卷三记云:“苏初未知,常处于马厩中,与庸仆杂行。一日有客诣瑰,候于客次,拥庭庑间,遗落一文字,客取而视之,乃咏昆仑奴子,诗云:‘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从上述记载看,这首诗是在自由写作状态下产生的,是苏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创作的,所以诗中对昆仑奴的生动描写十分传神。就是因为这首诗,让苏的父亲苏昆意识到了儿子的价值,苏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与应制诗相比,自由创作的诗歌因为口口相传、缺少官方文献的记载而更容易散佚,远不如载入史籍的应制诗流传的那么长久,所以很多唐代的儿童诗人流传下来的都是应制诗,其自由写作的詩只有少量流传,甚至只有残句流传。
二 唐代儿童诗人的写作主题
在唐代浓郁的诗歌馨香中,儿童诗人也如成年诗人一样,学会用诗的目光去审视生活和自然。他们的诗歌同样或抒情言志,或吟诵自然,或描绘景物,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生活的艰辛、生长环境的不同,同样影响着唐代的儿童诗人们,使他们展现出不同的写作心态和主题。粗略划分一下,唐代儿童诗人的写作主题可以分为三大类:抒情言志类、描写自然风情类、咏物类。
1 抒情言志类
这类唐代儿童诗人的代表当数后唐的李。李幼年丧失双亲,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他偶然被杨行密收养,后转至徐温家里做养子,取名徐知诰。《旧五代史》僭伪列传第一云:“李,本海州人,伪吴大丞相徐温之养子也。”这位小小年纪的流浪儿自从进了徐温家,虽名为徐家长子,但徐家的几个儿子谁也不拿他当大哥。《江南别录》记云:“先是,知训(徐家长子)待烈祖(指李)甚悖,每呼为乞子。与诸弟夜饮,遗召列祖。列祖不至,知训怒曰:‘不吃酒,吃剑乎?’”在这种寄人篱下的生存状况下,年仅八、九岁的李饱尝生活之艰难,也懂得了用恭顺的态度为自己赢得更大生存空间的生存之道。当徐温命李以“灯”为题写一首诗时,李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徐家人的殷勤一并在这首诗里表达了出来,诗云:“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李以灯喻志,借灯抒情,巧妙地套进了“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比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未来知恩图报的许诺,他不但把灯的特征写得淋漓尽致,也写尽了他内心的酸楚和担忧。正是因为这首诗深刻的寓意,才使徐温对李刮目相看,“不以常儿待之”。
《福建通志》记云:“福安缪氏子六岁能文,唐开元间以神童召见,令试赋‘新月诗’,应声云:‘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十五圆月照满天。’”表面看去,这只是一首咏月诗,但咏物中包含着诗人远大的志向,有着“小荷才露尖尖角”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夺人气质。在此诗中,缪氏子将咏物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显露着唐代儿童诗人犀利的思维。
唐代“七岁女子”也是一位著名的儿童诗人,这位生于武则天时期的幼小女子,少有诗名,并开始用自己柔嫩的心去感受别离的忧伤。《唐诗品汇》记载云:“如意中有七歲女子能诗,武后令赋别兄,应声而成。”诗云:“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诗中所表达的对兄妹离别的伤感,与天气时令相对应,与环境景物相衬托,虽然不够深刻,却也有一定的情趣。
2 描写自然风情类
儿童们虽然年纪很小,但却因为其心地纯洁而有着与自然亲近的天赋。在孩子的眼中,万物皆有灵性,皆可对话,不论是动物植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都能勾起唐代儿童诗人的灵感,使他们发出美妙的天籁之声。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此节日源自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因为主要参加者是少女,故又称之为“乞巧节”、“女儿节”。因为这个节日很浪漫,乞巧的活动也相当精致温馨,所以有许多大诗人留下了关于乞巧节的佳作。林杰,是唐代一位六岁的神童,《太平广记》记云:“林杰,字智周,幼而聪明秀异,言发成文,音调清举。年六岁,请举童子。……时会七夕,堂前乞巧,因试其乞巧诗,杰援毫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把乞巧节的来源和乞巧节的活动介绍得清清楚楚,虽然直白了一些,但也清浅可人。八岁的女童薛涛在父亲吟出“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的诗句时,随即接出了下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这诗句不但与父亲的诗句合辙押韵,更是将梧桐树耸立于云间的高风亮节表现了出来,升华了梧桐树的风格,意境远远高于其父诗句之上,也成了当时流传的佳句。又如晚唐儿童诗人范氏子,《全唐诗》记云:“吴人摅子七岁能诗。方干见其‘赠隐者’句曰:‘此子他日必成名。’又‘吟夏日’句,干云:‘必不享寿。’果十岁卒。”范氏子的父亲就是撰写《云溪友议》的范摅。范摅为唐僖宗时人,自称五云溪人,其子范氏子也是晚唐时期的儿童诗人,只可惜此子不长寿,十岁就夭折了,但他的诗句却留传下来。《咏夏日》诗句云:“闲云生不雨,病叶落非秋。”诗是一首咏夏季的诗,是写夏雨不生,病叶飘零,充满了悲秋之感,预示着人世间的事事无常,难怪方干读此诗句会生出:“心不享寿”的感叹。
3 咏物类
因为儿童用“万物有灵”的眼光观察自然,他们眼中的自然景物即有了生命灵性,带有情感,有了与人类沟通对话的可能。唐代儿童诗人要借助诗歌这种载体,把蕴藏于自然景物中的灵性生动地传导出来,这就形成了风格清新的儿童咏物诗。骆宾王的《咏鹅》就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七岁的骆宾王面对河中的白鹅,快乐地吟唱出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诗句,这短短的十八个字,有形有色,有动有静,韵律讲究,对仗工整,表达出古时秀丽的景色,营造出古时安祥的生活,所以颇受儿童们的喜爱。而八岁的神童李义府的《咏鸟》也是一首很有意境的咏物诗,诗云:“日里朝彩,琴中闻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这首借鸟而抒发人生理想的诗,语句巧妙,构思独特,清晰地表达了小诗人不攀富贵的品质,正是因为这首诗的高妙的意境和流畅的语言,使召见神童的唐太宗大喜,当即表示云:“当全枝借汝。”
除上述儿童诗人之外,唐代还有许多童年早慧、长大后成了国家栋梁的儿童诗人,明代徐应秋撰《玉芝堂杂荟》卷四的“七岁有圣德”一文中,总结了自古至今的七岁即有才德的儿童:“颖士四岁属文,观书一览即诵,……高郢九岁通《春秋》,能属文,七岁读尚书以汤誓难父,父不能对……李贺七岁作《高轩过》,杜甫徐彦伯张九龄裴敬彝皆七岁能文。”可见唐代的儿童真是聪慧超常,人才辈出。因此唐代儿童诗人留下的诗歌佳作,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值得学者认真挖掘,也值得读者好好珍藏。
参考文献:
[1] (宋)李、李穆、徐铉等编纂:《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2] (清)曹寅、彭定求等编撰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3] 杨知秋选编:《古代少年儿童诗作选》,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
[4] 黎简语、刘开扬:《唐诗的风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宁西林,男,1955—,河南新郑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郑州华信学院。
关键词:唐代 儿童诗人 写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有唐一代,诗人辈出。据最新统计,唐代有诗人3500余家,诗作近5000首。在这样一个强大的诗歌语境中,追捧诗人,传颂诗作成了唐代的社会风尚,形成了唐代特殊的诗歌教育氛围。于是,有着诗歌天赋的唐代儿童各不相让,小小年纪即表现出非凡的才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据《全唐诗》的资料统计,唐代十岁以下的儿童诗人就有40余人,十三岁以下的就更多。在这个天才的群体里,有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诗歌奇才李白, “七龄思即壮,开口凤凰”的杜甫,还有“七岁能辞章”的李贺,天生聪慧“六、七月即识之无二字”的白居易。唐代儿童诗人脍炙人口的佳句让学术界惊呼为“神童”出世,赞叹为“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早慧的儿童诗人虽然年纪尚小,人生阅历很浅,但他们用独特的儿童视角审视生活,用稚嫩的心灵去感知社会万象,或抒情言志、或描景状物,留下的诗作内容独特,风格清新。因此,研究这些诗作,既可以看到唐代儿童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更可以看到神童并非天成,而是后来努力和精心培养的结果。本文将从唐代儿童诗人的写作状态、写作主题两个方面来讨论其写作特征。
一 唐代儿童诗人的写作状态
从历史的角度看,唐代的儿童是幸运的。他们从初唐的战乱中走出,进入了开元盛世,他们享受大唐盛世的文明成果,见证过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时代,而且唐代与中国的各个时代一样,在教育观与人才观念上,总是希望儿童早慧,希望成才者的年龄越小越好,于是就形成了挖掘寻找及追捧养护早慧儿童的心理和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在这种情况之下,许多儿童诗人都是通过一首诗被皇上或达官显贵赏识,过早地进入到成人世界,成为公众心目中的神童。如今流传下来的诗作大多是在应制的背景下写成的,这些诗作相当于现在的考试作文,因为这类诗歌准备时间短、对诗人的要求更高,所以更能见出儿童诗人的诗歌天赋和应对本领。
其典型例子是唐代的著名神童李泌,《旧唐书》列传第八十记载云:“李泌,字长源,……少聪敏,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于诗,以王佐自负。张九龄、韦虚心、张廷皆器重之。”李泌只有七岁,就被姑姑家的表哥员推荐给了唐玄宗,唐玄宗为了考出李泌的真实水平,就将李泌突然抢抱进宫:“舅子顺(李泌的小名)年七岁,能赋敏捷。问其宅居所在,命中人潜伺于门,抱之以入,戒勿令其家知。”(卷三十八)此举就是想在李泌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了解李泌写诗的真正水平,当时唐玄宗正在与张说下棋,于是唐玄宗让李泌当场就棋局为题做诗,李泌开口诵诗云:“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此诗以棋喻理,有动有静,对仗工整,并把包含在下棋中的智慧与哲理生动地表现出来,在很短的时间里一蹴而就,诗成后七岁的李泌马上受到张说的称赞:“说因贺曰:‘圣代嘉瑞也。’”唐玄宗更认为七岁的李泌是“真国器也”,“玄宗大悦,抱于怀里,抚其头,命果饵之。遂送忠王院,两月方归。仍赐衣物及数十。”(卷三十八)
同样处于应制写作状态中的唐代儿童诗人还有刘晏。他进宫的时间比李泌早,所以李泌与张说对诗时刘晏也在场。《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二记云:“刘晏,字子安,曹州南华人,年七岁,举神童,授秘书省正字。”《明皇杂录》卷上又云:“时刘晏以神童为秘书省正字,年十岁,形状狞劣,而聪颖过人。”这一日唐玄宗在勤政楼前大联欢,刘晏也挤在大臣们中间看热闹,被楼上的杨贵妃看到,“玄宗召于楼上帘下,贵妃置于膝上,为施粉黛,与之巾栉。……贵妃复令咏王大娘戴竿,晏应声曰:‘楼上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罗绮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诗虽然写得不深刻,但新巧可人,颇能展现出一个儿童诗人的机智和语言天赋。于是这次对诗同样得到了唐玄宗的夸奖:“玄宗与贵妃及诸嫔御,欢笑移时,声闻于外,因命牙笏及黄文袍以赐之。”
由此可见不少唐代儿童诗人所流传下来的诗作,不是在自然状态下的产生的,而是属于应制之作。但这种写作状态正可以表现出唐代儿童诗人的智慧风貌,也可以看出唐代诗歌教育的力度,同时这类诗歌更方便进入唐代的官方史籍中,得以流传至今,所以,应制的写作状态是唐代儿童诗人的一种主要写作状态。
与应制写作状态相对应的是自然写作。所谓“自然写作”就是诗人在生活中有感而发,自然地用诗句记下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因为有较长的准备时间,也因是有感而发,这类诗歌无论从意境还是措辞上,看起来更深刻完美一些。盛唐的苏就是典型的例子。苏小时候很可怜,因为父亲苏不喜欢他,常常让他住在马厩里,和下人一起劳作,《全唐诗》卷八云:“苏,字廷硕,京兆武功人。幼敏悟,一览至千言。”《唐语林》卷三记云:“苏初未知,常处于马厩中,与庸仆杂行。一日有客诣瑰,候于客次,拥庭庑间,遗落一文字,客取而视之,乃咏昆仑奴子,诗云:‘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从上述记载看,这首诗是在自由写作状态下产生的,是苏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创作的,所以诗中对昆仑奴的生动描写十分传神。就是因为这首诗,让苏的父亲苏昆意识到了儿子的价值,苏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与应制诗相比,自由创作的诗歌因为口口相传、缺少官方文献的记载而更容易散佚,远不如载入史籍的应制诗流传的那么长久,所以很多唐代的儿童诗人流传下来的都是应制诗,其自由写作的詩只有少量流传,甚至只有残句流传。
二 唐代儿童诗人的写作主题
在唐代浓郁的诗歌馨香中,儿童诗人也如成年诗人一样,学会用诗的目光去审视生活和自然。他们的诗歌同样或抒情言志,或吟诵自然,或描绘景物,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生活的艰辛、生长环境的不同,同样影响着唐代的儿童诗人们,使他们展现出不同的写作心态和主题。粗略划分一下,唐代儿童诗人的写作主题可以分为三大类:抒情言志类、描写自然风情类、咏物类。
1 抒情言志类
这类唐代儿童诗人的代表当数后唐的李。李幼年丧失双亲,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他偶然被杨行密收养,后转至徐温家里做养子,取名徐知诰。《旧五代史》僭伪列传第一云:“李,本海州人,伪吴大丞相徐温之养子也。”这位小小年纪的流浪儿自从进了徐温家,虽名为徐家长子,但徐家的几个儿子谁也不拿他当大哥。《江南别录》记云:“先是,知训(徐家长子)待烈祖(指李)甚悖,每呼为乞子。与诸弟夜饮,遗召列祖。列祖不至,知训怒曰:‘不吃酒,吃剑乎?’”在这种寄人篱下的生存状况下,年仅八、九岁的李饱尝生活之艰难,也懂得了用恭顺的态度为自己赢得更大生存空间的生存之道。当徐温命李以“灯”为题写一首诗时,李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徐家人的殷勤一并在这首诗里表达了出来,诗云:“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李以灯喻志,借灯抒情,巧妙地套进了“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比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未来知恩图报的许诺,他不但把灯的特征写得淋漓尽致,也写尽了他内心的酸楚和担忧。正是因为这首诗深刻的寓意,才使徐温对李刮目相看,“不以常儿待之”。
《福建通志》记云:“福安缪氏子六岁能文,唐开元间以神童召见,令试赋‘新月诗’,应声云:‘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十五圆月照满天。’”表面看去,这只是一首咏月诗,但咏物中包含着诗人远大的志向,有着“小荷才露尖尖角”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夺人气质。在此诗中,缪氏子将咏物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显露着唐代儿童诗人犀利的思维。
唐代“七岁女子”也是一位著名的儿童诗人,这位生于武则天时期的幼小女子,少有诗名,并开始用自己柔嫩的心去感受别离的忧伤。《唐诗品汇》记载云:“如意中有七歲女子能诗,武后令赋别兄,应声而成。”诗云:“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诗中所表达的对兄妹离别的伤感,与天气时令相对应,与环境景物相衬托,虽然不够深刻,却也有一定的情趣。
2 描写自然风情类
儿童们虽然年纪很小,但却因为其心地纯洁而有着与自然亲近的天赋。在孩子的眼中,万物皆有灵性,皆可对话,不论是动物植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都能勾起唐代儿童诗人的灵感,使他们发出美妙的天籁之声。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此节日源自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因为主要参加者是少女,故又称之为“乞巧节”、“女儿节”。因为这个节日很浪漫,乞巧的活动也相当精致温馨,所以有许多大诗人留下了关于乞巧节的佳作。林杰,是唐代一位六岁的神童,《太平广记》记云:“林杰,字智周,幼而聪明秀异,言发成文,音调清举。年六岁,请举童子。……时会七夕,堂前乞巧,因试其乞巧诗,杰援毫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把乞巧节的来源和乞巧节的活动介绍得清清楚楚,虽然直白了一些,但也清浅可人。八岁的女童薛涛在父亲吟出“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的诗句时,随即接出了下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这诗句不但与父亲的诗句合辙押韵,更是将梧桐树耸立于云间的高风亮节表现了出来,升华了梧桐树的风格,意境远远高于其父诗句之上,也成了当时流传的佳句。又如晚唐儿童诗人范氏子,《全唐诗》记云:“吴人摅子七岁能诗。方干见其‘赠隐者’句曰:‘此子他日必成名。’又‘吟夏日’句,干云:‘必不享寿。’果十岁卒。”范氏子的父亲就是撰写《云溪友议》的范摅。范摅为唐僖宗时人,自称五云溪人,其子范氏子也是晚唐时期的儿童诗人,只可惜此子不长寿,十岁就夭折了,但他的诗句却留传下来。《咏夏日》诗句云:“闲云生不雨,病叶落非秋。”诗是一首咏夏季的诗,是写夏雨不生,病叶飘零,充满了悲秋之感,预示着人世间的事事无常,难怪方干读此诗句会生出:“心不享寿”的感叹。
3 咏物类
因为儿童用“万物有灵”的眼光观察自然,他们眼中的自然景物即有了生命灵性,带有情感,有了与人类沟通对话的可能。唐代儿童诗人要借助诗歌这种载体,把蕴藏于自然景物中的灵性生动地传导出来,这就形成了风格清新的儿童咏物诗。骆宾王的《咏鹅》就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七岁的骆宾王面对河中的白鹅,快乐地吟唱出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诗句,这短短的十八个字,有形有色,有动有静,韵律讲究,对仗工整,表达出古时秀丽的景色,营造出古时安祥的生活,所以颇受儿童们的喜爱。而八岁的神童李义府的《咏鸟》也是一首很有意境的咏物诗,诗云:“日里朝彩,琴中闻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这首借鸟而抒发人生理想的诗,语句巧妙,构思独特,清晰地表达了小诗人不攀富贵的品质,正是因为这首诗的高妙的意境和流畅的语言,使召见神童的唐太宗大喜,当即表示云:“当全枝借汝。”
除上述儿童诗人之外,唐代还有许多童年早慧、长大后成了国家栋梁的儿童诗人,明代徐应秋撰《玉芝堂杂荟》卷四的“七岁有圣德”一文中,总结了自古至今的七岁即有才德的儿童:“颖士四岁属文,观书一览即诵,……高郢九岁通《春秋》,能属文,七岁读尚书以汤誓难父,父不能对……李贺七岁作《高轩过》,杜甫徐彦伯张九龄裴敬彝皆七岁能文。”可见唐代的儿童真是聪慧超常,人才辈出。因此唐代儿童诗人留下的诗歌佳作,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值得学者认真挖掘,也值得读者好好珍藏。
参考文献:
[1] (宋)李、李穆、徐铉等编纂:《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2] (清)曹寅、彭定求等编撰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3] 杨知秋选编:《古代少年儿童诗作选》,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
[4] 黎简语、刘开扬:《唐诗的风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宁西林,男,1955—,河南新郑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郑州华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