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权利思想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china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权利思想作为“公民权利”概念的萌芽,自成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本文对此进行系统的解读,揭示了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权利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权利在对公民主体有所界定的基础之上,以公正作为核心概念,将追求“城邦善”作为公民的终极目的,构建了公民权利完整的思想体系。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权利思想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但其局限性不容忽视并要求我们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关键词:公民权利 公民 公正 应得
  中图分类号:B13文献标识码:A
  
  以公共权力为载体的现代国家,如何实现公民与国家的平衡关系之问题已然迫在眉睫。公民权利作为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纽带,其实现和维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究伦理思想史,公民权利一词产生不过几十年,然而公民权利的思想萌芽早在公元前就已出现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之中。有人认为,亚氏未提及“权利”一詞而断然否定其公民权利思想的火花。但在笔者看来,亚氏虽未明确提出“公民权利”这一概念,但通读其代表著作不难发现,亚氏不仅对公民及公民权利有所探究,并且有其独特的公民权利思想体系。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公民、公正、应得等一系列概念的解读,揭示了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权利思想。
  一 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权利的核心——公正
  纵观古希腊伦理思想史,并无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同等意义上的“公民权利”概念。然而不难发现,它并不缺乏与我们“权利”概念相似甚至相通的概念,诸如:“公正”、“公平”、“中道”、“所得”、“使用”等等。这些词语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政治、伦理、法律层面的“权利”概念之意蕴。因此,若只以词语、概念的有无而判断思想、观念的有无,是不甚可取的,是片面武断的。
  “公正”这一范畴向来被学者们冠以“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核心范畴”,并成为研究亚氏思想体系的轴心。如今,我们探讨亚氏的“公民权利”观念,也必须从“公正”开始。亚里士多德对公正的一些看法,包含了重要的“所得”之概念,这与当下公民被赋予的权利之“应得”意义相呼应。毫不夸张的说,亚氏的“公正”思想无疑是“公民权利”思想产生的源泉。相较于一些学者批评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古希腊学者只注重找寻自身的“理智的”、“合乎德性”的生活方式,罗斯显得要客观一些,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体系主要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提及利他的方面。但亚氏在论述公正时指出,“公正是一种完全的德性,它不是未加划分的,而是对待他人的”;公正“之所以是完全的德性,是由于有了这种德性,就能以德性对待他人,而不只是对待自身”。在古希腊学者的理想世界中,的确首先关注的是个人的品质、个人的德性。人的四个主要德性中的三个都与自我有关:“勇敢”是指能战胜艰难,维护城邦共同体的安全;“明智”就是善于考虑对整个生活的有益之事,是在城邦中生活的人们能够实现自足;“节制”是指不受情欲摆布,活得自由轻松;唯有“公正”是与社会生活中的他人有关的。亚里士多德也在对四种德性的论述中指出,“在各种德性之中,惟有公正是关心他人的善”,人因为有了这种德性,才能不仅善待自己,而且也善待他人。这正是亚里士多德把公正称作一种“完全的德性”的缘由。也正因如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民作为城邦当中拥有最高地位及权力的臣民,只有真正做到公正,才能成为城邦的统治者,挽救城邦于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公正”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体系当中我们才能窥见“公民权利”之端倪。亚氏对公正进行不同的分类,揭示了公正作为一个完满的德性蕴含的深刻涵义。在亚氏看来,公正可以分为整体的公正和部分的公正:整体的公正是从人与整个城邦的关系而言的,是个人向外延寻求的公正,它要求城邦给予在其中生活的人们公正的荣誉、财务和安全;部分的公正是从共同体中生活的人们之间的关系而言,体现“在荣誉、财务以及合法公民人人有份的东西的分配中”,在人与人之间实现公平。部分的公正本质上是一种个人要求平等的公正,在这种公正之下,人们可以维护自己的“应得”。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亚氏绘本中的整体公正或是部分公正,都是公民对其自身某些权利之诉求的雏形,是古希腊人民对于作为政治动物的人类自身权利的原始追求。
  必须指出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对部分公正的论述中将其分为比例公正和矫正性公正。这两种公正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亚氏对于公民权利的探索。比例公正涉及财富、荣誉、权力等等可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事物。它强调分配必须因人而异,寻求一个中庸之道而非绝对的均等,人们应当受到与自身身份、地位相等的待遇。矫正性公正则旨在维护人的生活交往和经济交往中的公平原则,强调损害他人的权利和利益应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些都无一例外地展现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应得”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因为在他看来,城邦危机必须要在城邦中的人们经济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都得到自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显然,我们无法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确切的“公民权利”这一概念,我们能看到的仅是他在论述城邦生活中个人与城邦、与他人之间的“公正”关系,以及亚氏“公正”概念的核心范畴——“应得”。然而正是这“应得”以及“公正”的概念,充分地表达了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中“公民权利”的重要内涵,即公民在城邦生活当中对其他社会成员以及城邦享有合理及正当的要求。具体的说,当公民个体交往之时应当如何选择公正的原则,当公民个体之间产生矛盾应当如何公正的应对,当公民利益和城邦利益产生矛盾时公民应如何公正的处理,这些都由“应得”作为尺度、准则和依据,甚至是道德上的支持,供城邦中的公民度量并做出选择。既然如此,“应得”和“公正”实质上就是一种公民的道德权利或者法律权利观念,公民选择何种尺度、何种准则、何种依据就是选择了何种权利。总之,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念有着一定意义上的权利意识意蕴,是公民权利意识产生的萌芽。
  二 亚里士多德视野中的公民概念
  在将“公民”本身视为目的的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那些能够超越个人利益、抛开家务事而关注公共事务、为城邦福祉而服务的人,才能够成为公民。根据他的论点,“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即人是政治动物,是为成为公民而生的。
  所谓的公民,就是同时适合于统治别人也被别人统治的人。所以统治行为是人类最高才能的一种展现。作为具有理智和目的的存在,人类具有指导事物朝向某一个目的的欲望,终生追求的也是一个同一的目的——善。故生活在城邦当中的公民,将实现“城邦善”作为最终的目标。因为,作为政治动物的人,其天性决定他要与他人生活在一起,因为任何个人都是不能自足的,只能通过完全的城邦生活才能真正地满足生活需求。而为了实现城邦善必须指导万物随同人类一起。从事这种指导行为就是人类内在最佳本质的一种表达,因此从事统治是人类才能的一个卓越表现。根据这样的逻辑,统治行为是否更好和被统治对象的是否更好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被统治者本身越好,统治效果就会越好。那么,统治动物将比统治事物好,统治奴隶又优于统治动物,统治女人好过统治奴隶;更进一步,统治城邦中的公民则是统治行为的最高形式。
  显然,公民作为统治者也是被统治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拥有城邦中包括参与及管理权力在内的一切政治权力。公民是城邦中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是城邦生活的参与者也是管理者,是城邦权威的捍卫者也是城邦权威的体现。因此,这样理想的“公民”在亚氏心目中是一个具有完满的德性的公正的人:他应当以实现和维护城邦的善为己任,为了城邦的善的实现而舍弃个人的利益。因此,亚里士多德指出:“只有具有理性讨论公共利益能力的人才能成为公民,而只有自由人才能具有这种理性选择的能力,因此除了拥有财产制男性之外,所有需要依赖他人生存的人,如奴隶、女性、小孩、受薪阶级,都不能成为公民。”
  三 亚里士多德公民权利观的局限性及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公民观、公民权利观,是一种公民之间的政治关系。公民只有在抛开家庭事务,在不需要为了生活而从事经济活动,完全抛开自己私人事务的基础上才能从事城邦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处于公民权利萌芽时期的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权利观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对亚氏而言,城邦生活的公共领域是高于私人领域的。能够拥有公民资格,以参与城邦管理是公民个人最高的“善”。因此公共领域比私人领域优越且真实,而私人生活则是进入城邦公共生活的工具,永远不能成为公民追求的目的。亚氏将城邦利益凌驾于公民利益之上,在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今天看来是有颇多争议的。公民个人生活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不可割裂。只有公民权利得以保障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也只有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只有寻求公民与国家关系的相对平衡之途径,在公民权利与国家利益之间探索一条协调发展之道路,才对中国民主事业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腊城邦中的公民权利由于公民身份的限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使得享有公民权利的城邦生活主体范围受到限制,也约束了公民权利本身的内涵。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闲暇时间去关心城邦公共事务,没有一定财产、地位、身份的普通成员;以及不具有理性的女性、孩童、奴隶,都不具有成为公民的资格。因此,只有处于城邦中的中产阶级以上的男性才有资格成为公民,参与城邦政治事务。不难看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民权利只是一种有一定阶级性的政治权力。然而在当下大规模的政治实体中,公民已然不再是某一阶级或某一性别、种族的代名词。在女性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今天,在民族解放运动后几十年的今天,在讲求“人人平等”的今天,在文化高度发展、民主意识日益深化的今天,多元化、差异化的公民主体,作为公共生活的载体对其自身权利的呼求和维护更加迫切。同时,公民权利作为一种底线权利是不能撼动、也不能被剥夺的;作为一种刚性的公正,公民权利必须要涉及底线公正。当下公民权利问题凸显的中国,“不劳动者不得食”对于丧失了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弱势群体来说是不能成立的。“住房难”问题使党和国家只能提出“只保证居民有居住权,但不保证有所有权”这一维护底线公正的方案。而关于医疗卫生安全所涉及的等等其他一系列公民权利的维护和寻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亚氏提出的比例公正、矫正性公正的思想,但是要真正缓和这些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必须要寻求有效的分配性公正和补偿性公正机制。因此,亚里士多德对公民主体狭隘的界定已然不再适用于今日,也为民主国家实现“人人平等”的重要意义敲响了警钟。
  此外,亚里士多德寻求的“城邦公共善”是否真正存在,公共性公正是否能够有效确立,是否被每一个公民公正的享有,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究。如果公民追求的美好事物当中无法提炼和凝聚出一个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即城邦中的公民所追尋的并非是同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那么共同体中的公民就失去了共同的认知基础。如此这般,以追寻政治生活为核心的城邦共同体也就变成了虚幻,且不论公民权利的实现和追求是否成为枉然,城邦生存和建立的基石也有被撼动的危机。
  
   参考文献:
   [1] 黄显中:《亚里士多德公正的性的伦理类型》,《文史哲》,2006年第5期。
   [2] 周国文:《“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评述》,《哲学动态》,2006年第3期。
   [3] 崔昆:《亚里士多德“公正”的两种意义及其实现》,《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4] 黄显中:《亚里士多德论公正》,《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 吴斌:《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现状评述》,《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6] 亚里士多德,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亚里士多德,姚仁权译:《政治学》,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和敬,女,1985—,云南丽江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伦理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生伦理、政治伦理、管理伦理等。
其他文献
摘要《变形记》和《促织》两篇小说都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都运用了荒诞(虚幻)和真实相结合的手法,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两篇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变形的内涵不同;变形的主、被动性的区别;所描写的亲情是截然不同的;结构上的区别。  关键词:《变形记》 《促织》 异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的“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弗兰兹·卡夫卡在1912年完成的中篇小
期刊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多以新英格兰乡村为背景,语言质朴清新、富含哲理。本文以弗罗斯特的生平为线索,分析其诗歌内在的意义,以更好地把握和欣赏弗罗斯特的诗歌世界。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诗歌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极富乡土色彩的美国诗人,其诗歌独具风格,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且多以新英格
期刊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其传播同样离不开社会思潮、社会风尚的影响。宋词作为“一代文学”,其传播发展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因素密不可分。本文注重研究宋朝时期唱词宴饮活动的兴盛及歌妓盛行的社会风尚对宋词的传播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风尚 宋词 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不同的文学作品从产生到被人们接受,都有一个传播过程,其传播方式也是不同的。诗文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文本书面传
期刊
摘要元代后期流寓江南的杂剧作家继续着自己的创作,由于社会现状的逐步改变,特别是科举的重新开始,流寓作家们更多地把题材深入到科举业之中。本文在现实和虚构的二元对立中,以郑光祖的《王粲登楼》为例探讨了“激情释放”的作品面貌。  关键词:流寓 激情 郑光祖 王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元代统一大江南北后,北方流寓江南的杂剧作家及流寓创作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跟作家流寓江南的现象
期刊
摘要崔道融的诗虽然远不及盛唐的杜甫、王维等诗人之作,甚至世人对崔道融其人也知之甚少,但其诗句清新自然、明白晓畅,读来能给人一种轻松静谧、轻灵淡雅之感。他的诗歌创作绝大部分是五、七言绝句,题材内容主要涉及纪游写景、咏史怀古、田园、酬赠和相思愁怨等方面。本文主要从题材方面分析崔道融的诗歌,以期引起对晚唐一些中小诗人研究的共鸣。  关键词:崔道融 诗歌 题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明代琴学家徐上瀛所作的《溪山琴况》是一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琴学和美学相结合的文章,论述精辟,对后世琴学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三百多年,学者传诵不衰,作为一篇古琴音乐的美学论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理论性 实际性 琴学性 美学性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徐上瀛,别名青山,号石帆,江苏太仓人,是明末清初娄东世家子弟,酷好琴学,兼习武事。曾向当时的虞山古琴名家严天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岛敦受道家思想影响最深并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三部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道家生命哲学的三个核心内容——崇尚自然、超脱无为、天人合一與《山月记》、《李陵》、《名人传》等三部作品的各自对应关系的分析,探究了中岛敦对道家生命哲学的受容与消化吸收过程。  关键词:中岛敦 自然 无为 哲学    中国道家思想很早(约1400年前)即传入日本,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熟谙中国古典文学、
期刊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创作和孩子游戏时的行为是一样的。他以极大的热情创造了一个他很当真的幻想世界,同时又严格地将其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是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的。因为把人的一切行为动机,把文学艺术单纯地根植于个人的性本能发泄愿望,是不符合实际的。然而,这并不影响弗洛伊德把文学艺术和人的本能要求相联系的深刻性。人的历史不是人为了需要而行动的历史;满足自身的本能需要,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期刊
摘要李白的创作思想体现了鲜明而独特的美学倾向,对其进行探究,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盛唐文学的理论状态。李白的创作部分地继承了前代文论家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又十分重视创作者主体气质为其作品所注入的“风骨”。本文的研究和阐述聚焦于李白创作思想的“风骨”观,基于继承与发展的视角,对李白创作思想的渊源脉络和继承创新进行探析,研究支撑其文学成就的思想根源。  关键词:李白 创作思想 “风骨”观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本文试从《黄帝内经》反映出的医者的政治情结、《黄帝内经》成书时期的社会阶层、《黄帝内经》中的人性启示等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人文学价值进行挖掘。  关键词:《黄帝内经》 人文学 政治情结 社会阶层 人性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书共162篇,近19万字,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也是最宏伟的典籍,亦是中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