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从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出发,就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制度执行、员工整体素质、电算化管理以及内部检查和内部审计等方面,分析了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并针对所述现状,提出了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素质教育、加快电算化进程以及加强内部检查和内部审计为重点的强化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内控系统
一、银行内部控制概述
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银行为完成既定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员工从事和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内部控制是实现银行经营目标的关键。银行内部控制要达到防范风险、合法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目标,都需要通过核算、管理、监督和控制来实现,只有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银行经营目标最终实现。
一般来说,银行内部控制由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内部审计和评价三部分组成。制度设计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指在明确银行经营目标,掌握控制方法后进行具体控制制度的设计。制度执行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指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内部审计和评价是内部控制的保障,是指在发现问题后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改,同时对内控体系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在具体执行中三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二、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各银行经过长期的运作一般均具有一定的内部控制工作实践经验,然而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风险因素的增加,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机构有的制度已不适应实际的控制需要,内部控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银行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设定不科学。譬如目前在基层网点,会计和储蓄人员的配备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点不但不增加反而被削减了人员,必要的制约监督制度无法建立,更不用说较好的执行;另一方面,为了必要的制约机制,基层网点需增加人员,致使员工工作量不饱合,银行经营成本增加。当前各银行普遍做法是储蓄人员岗位、会计人员顶替储蓄岗位以解燃眉之急,这导致银行核算质量和金融风险防范上大打折扣。同时,一些业务操作流程设计也不尽合理,有的为提高效率减少操作环节,失去了控制,而有的充分考虑风险的防范增加业务环节,却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总的来说,银行内部制度建设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整、不系统;已有的内控制度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不强,形成单项业务管理制度、规定分散,甚至相互间的抵触;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不够,对老制度未作评价完善,新业务开办而其管理制度不配套或滞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修订缺乏统一管理,有些制度过时,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没有随着业务发展变化进行及时修订,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健全、不配套,导致内控制度上的漏洞和操作上的失误。
(三)对内控制度认识上存在误区
1.对完善内控机制目的认识误区。完善内控机制的目的是为了防错查弊,控制银行经营风险,保护银行资产安全完整。而有些银行执行内控制度,仅仅是应付上级行检查,对完善内控目的认识不足,造成执行制度的被动,搞形式主义,敷衍了事。
2.对完善内控机制作用的认识误区。有些人认为完善内控就能制止风险。其实银行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与内部控制的强弱成反比,内控强则风险低,内控弱则风险高,但无论内控机制如何强化,银行经营风险绝不为零。同进内控越有效,所需成本就越高,而银行企业化要求银行以经济效益为其经营目标,内控机制的运作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一些银行不计成本制定的内控制度既不合理,也不会长久。
3.对完善内控机制行为的认识误区。有些人认为完善内控机制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制定的所有制度。但一些基层机构人员少,对制度规定,如印押证三分管及定向代班,根本无法做到。
(四)制度执行不严肃,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现象严重
1.计算机唯一能够识别和控制操作者身份的是操作密码和预先设置的权限码,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操作人员随意泄露密码,窜岗进行操作。
2.如要求银行人员的柜员密码每月至少更换一次,但事实大多员工或嫌麻烦或怕更换后自己难以记忆,不能真正做到“每月至少一次”,而系统又不支持,使内控员也无法了解柜员更换密码的执行情况。
3.如制度明确规定,发生长短款须上报主管,但有些银行员工在发生短款时,为轧平现金库在未查清情况前就已私自补进短款,可以想像在发生长款时,银行员工是否为轧平现金库也同样私自吞没长款呢?
4.银行帐户管理严重失控,企业“多头开户”呈蔓延之势。各家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不惜放弃原则,拉存款、抢客户,有的公司有各家行开立的帐户高达几十个,甚至在同一银行开立基本帐户后,再开一般帐户。
(五)员工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银行从业人员存在素质参差不齐现象,新进的、工作实践较短的青年职工占相当大的比例,由于认识不足和其行业的非约束性,给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大影响。有的员工责任心不强,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缺少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对业务处理中的一些异常情况不闻不问,缺乏警觉,不能及时发现疑点,以至犯罪分子阴谋得逞。
(六)电算化管理滞后
银行业务处理的电子化在减少环节和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风险因素。新程序开发、使用、系统管理等缺乏完整的规定,有的银行自行开发或购买软件,未经严格审核、测试、评价,即投入使用,同时新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又未及时配套,造成了电算化管理、滞后的局面。
三、强化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
摘要:本文从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出发,就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制度执行、员工整体素质、电算化管理以及内部检查和内部审计等方面,分析了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并针对所述现状,提出了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素质教育、加快电算化进程以及加强内部检查和内部审计为重点的强化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内控系统
一、银行内部控制概述
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银行为完成既定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员工从事和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内部控制是实现银行经营目标的关键。银行内部控制要达到防范风险、合法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目标,都需要通过核算、管理、监督和控制来实现,只有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银行经营目标最终实现。
一般来说,银行内部控制由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内部审计和评价三部分组成。制度设计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指在明确银行经营目标,掌握控制方法后进行具体控制制度的设计。制度执行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指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内部审计和评价是内部控制的保障,是指在发现问题后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改,同时对内控体系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在具体执行中三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二、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各银行经过长期的运作一般均具有一定的内部控制工作实践经验,然而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风险因素的增加,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机构有的制度已不适应实际的控制需要,内部控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银行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设定不科学。譬如目前在基层网点,会计和储蓄人员的配备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点不但不增加反而被削减了人员,必要的制约监督制度无法建立,更不用说较好的执行;另一方面,为了必要的制约机制,基层网点需增加人员,致使员工工作量不饱合,银行经营成本增加。当前各银行普遍做法是储蓄人员岗位、会计人员顶替储蓄岗位以解燃眉之急,这导致银行核算质量和金融风险防范上大打折扣。同时,一些业务操作流程设计也不尽合理,有的为提高效率减少操作环节,失去了控制,而有的充分考虑风险的防范增加业务环节,却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总的来说,银行内部制度建设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整、不系统;已有的内控制度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不强,形成单项业务管理制度、规定分散,甚至相互间的抵触;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不够,对老制度未作评价完善,新业务开办而其管理制度不配套或滞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修订缺乏统一管理,有些制度过时,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没有随着业务发展变化进行及时修订,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健全、不配套,导致内控制度上的漏洞和操作上的失误。
(三)对内控制度认识上存在误区
1.对完善内控机制目的认识误区。完善内控机制的目的是为了防错查弊,控制银行经营风险,保护银行资产安全完整。而有些银行执行内控制度,仅仅是应付上级行检查,对完善内控目的认识不足,造成执行制度的被动,搞形式主义,敷衍了事。
2.对完善内控机制作用的认识误区。有些人认为完善内控就能制止风险。其实银行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与内部控制的强弱成反比,内控强则风险低,内控弱则风险高,但无论内控机制如何强化,银行经营风险绝不为零。同进内控越有效,所需成本就越高,而银行企业化要求银行以经济效益为其经营目标,内控机制的运作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一些银行不计成本制定的内控制度既不合理,也不会长久。
3.对完善内控机制行为的认识误区。有些人认为完善内控机制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制定的所有制度。但一些基层机构人员少,对制度规定,如印押证三分管及定向代班,根本无法做到。
(四)制度执行不严肃,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现象严重
1.计算机唯一能够识别和控制操作者身份的是操作密码和预先设置的权限码,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操作人员随意泄露密码,窜岗进行操作。
2.如要求银行人员的柜员密码每月至少更换一次,但事实大多员工或嫌麻烦或怕更换后自己难以记忆,不能真正做到“每月至少一次”,而系统又不支持,使内控员也无法了解柜员更换密码的执行情况。
3.如制度明确规定,发生长短款须上报主管,但有些银行员工在发生短款时,为轧平现金库在未查清情况前就已私自补进短款,可以想像在发生长款时,银行员工是否为轧平现金库也同样私自吞没长款呢?
4.银行帐户管理严重失控,企业“多头开户”呈蔓延之势。各家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不惜放弃原则,拉存款、抢客户,有的公司有各家行开立的帐户高达几十个,甚至在同一银行开立基本帐户后,再开一般帐户。
(五)员工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银行从业人员存在素质参差不齐现象,新进的、工作实践较短的青年职工占相当大的比例,由于认识不足和其行业的非约束性,给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大影响。有的员工责任心不强,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缺少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对业务处理中的一些异常情况不闻不问,缺乏警觉,不能及时发现疑点,以至犯罪分子阴谋得逞。
(六)电算化管理滞后
银行业务处理的电子化在减少环节和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风险因素。新程序开发、使用、系统管理等缺乏完整的规定,有的银行自行开发或购买软件,未经严格审核、测试、评价,即投入使用,同时新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又未及时配套,造成了电算化管理、滞后的局面。
三、强化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