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运用具体教学案例,从阅读、体悟、交流、合作等方面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体验文本题旨、内涵和艺术手法。同时通过案例评析和反思,探究语文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 教学案例 评析 反思 学习方式
《当你老了》是爱尔兰作家叶芝早期一篇极负盛名的佳作,表现的是叶芝对生命、家庭、心灵悲悯而细腻的宗教情怀。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会诗意及写作特点,基于此,我这样安排本首诗的课堂教学,下面提供一份教学案例。
一、引言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对要学习的东西自主发现或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即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二、案例题旨
《当你老了》篇幅较短,内容比较好理解。诗人把时间假定在“当你老了”表达他的爱。整首诗透出一抹淡淡的哀伤,但又不乏亲切和温馨,字里行间透射出令人倾慕的精神美丽。对于这样一首爱情题材的诗,我想让学生在理解诗人对他的意中人直达灵魂的爱的同时,体会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该如何看待“爱情”。因此,我采取的方法是在了解诗人创作此诗背景的基础上熟读该诗,并通过逐句逐词的阅读和交流让学生领悟诗人的爱。在感悟、理解的前提下,当堂背诵此诗。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学习如何把爱表达得含蓄些?教学条件下的这种写法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分析诗歌中不同意象的功能。教师在课堂探究、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学习诗人在抒情中如何使爱的痛苦得到升华。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知识,同时汲取人文营养。
三、背景与主题
《当你老了》是爱尔兰诗人叶芝写给终生追求的一位女性——茉德·冈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1889年1月30日,23岁的叶芝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茉德·冈,诗人对她一见钟情,爱上了这个给了他一生幸与不幸的女人。但茉德献身的是革命,叶芝献身的是爱情,这种错位,注定了悲剧,从此叶芝开始了痛苦的爱情之旅。《当你老了》抒发了诗人对茉德·冈永恒的灵魂之爱,阐释爱情真正的含义。
这首诗语言朴素而含蓄,但并不隐晦,基本上不存在阅读和理解障碍。但是诗意也并非一目了然那么简单,完全理解它也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伟大而深刻的爱情带给人的不仅是深沉而甜蜜的幸福,伴随着这幸福而来的常常是刻骨铭心的巨大的痛苦和酸楚。一往情深的痴恋未必能得到爱人的怀抱,却往往收获心碎的果实。就像《荆棘鸟》中的那只鸟,唯有当荆棘穿透它的血管和心脏时才能唱出最美妙的歌声。叶芝也用被爱情扎得鲜血淋淋的心为我们献上了这曲深情的歌。正像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所说的一样:“只有那种终极的爱才能使人达到在无望中去爱一个人。”诗人的爱情就是那么美丽壮烈,那么忧伤绝望。这首诗歌的重点是理解诗人对“爱的痛苦”的化解,这也是本诗的难点。
四、案例描述与反思
片段一:揭示假设与发现
这首诗歌起始就不同凡响,一下子跨越几十年时光,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你老了”。这是一种对时间的假设,叶芝写这首诗时二十九岁,而“你”所指的茅德·冈二十七岁。但这种假设因为“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这些意象而具体起来。“老了”的那一刻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它是朦胧的、昏暗的,几乎是静止的,就像墙上的一幅画,然而又是那么生动,让人触目惊心。整篇诗都是用第二人称,然而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得到诗人的在场。在第一、二节里,诗人的语气平缓、节制,仿佛是一位老朋友,站在“老了”的“你”面前,请“你”取出这部诗作,不动声色地揭露一个秘密。
作为一首爱情诗,诗人不言眼前所倾慕对象的美丽动人,青春魅力,却想象她老了的情景,这种别出心裁的开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以“将来过去时”的艺术手法,含蓄地道出了自己对毛特·冈不渝的爱。第二节诗人又以对比的手法继续书写忠贞不渝的爱。忆往昔,爱你的人有很多,看今朝,只有我一个人依然爱你,爱你的一切,连同你的衰老,你的痛苦。
反思:讲授一二节之前先简介作者和背景,以此推进新课。介绍茉德·冈与叶芝间的感情纠葛时着重讲解遭到拒绝之后叶芝的痛苦,为理解诗歌的内涵作铺垫。《当你老了》是一首化解“爱的痛苦”的作品,诗人没有宣泄痛苦,而是在抒情中使痛苦获得了升华。另外重点说明“当你老了”这种抒情方式的特别之处,即时间推后几十年,设想自己的恋人衰老时的情景,这种方式使爱的表达更含蓄、持久,似乎已经超越了时间,如第二节,诗人表白自己的心声,申明爱的不是“你”的外表和青春,而是“你”高贵的灵魂。这样以创设教学情境、唤醒他们情感的方式导入文本,初步感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带有情感体验的认识需要,它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并乐于进一步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假设一种未来的生活。在揭示课题时,我首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了学生对于未来岁月的感受和体验,把学生带进了课文所记叙的情境之中。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就都会成为兴致浓厚的观众。
片段二:领悟消逝与隐藏
在第三节你的“冷漠”与诗人的“隐忍”形成的平衡被打破。炉火闪耀起来你“凄然的”低下头去。关于诗人依然只字不提,然而我们可以想象他在看“你”表现出痛苦时加倍的痛苦。“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这句最凄切,整篇诗的声调跌至谷底。时间创造了爱情,又带走了爱情。然而接下来是一个奇峰突起的句子。“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爱情并没有烟消云散,毁尸灭迹,而是在头顶的山上,在众神居住的地方,在一群星星之间,隐藏了自己。诗人想象着心中的爱人读诗歌时的景象——在炉子旁“凄然地回忆”那一段逝去的爱情。 反思:这一节通过恋人的所思所想,表白自己跟亘古不变的爱情。尤为感人的是爱得那么深切那么热烈的诗人,竟然悄无声息,甘于寂寞地隐藏在一群星星之间,在“意象化”的呈现中,表达一种爱的超越性。这段内容以艺术的魅力打动全世界的人们,为后人一再模仿,显示了诗人的艺术价值。
这段教学重在合作探究,交流领悟,分析诗歌中不同意象的功能,对意象获得一些感性与理性的认识。继之探讨叶芝的《当你老了》与法国诗人龙萨的《当你衰老之时》的关系。
学生的创造需要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以学生的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片段三:体味情感的升华
一首好诗,贵在沉郁。世上的爱情诗很多,沉郁的诗也不少,然而能像叶芝这样,把爱情诗写到如此沉郁的却很少见。
沉郁源自感情上的极度哀伤和理智上的节制。叶芝写这首诗时,茅德·冈已嫁作他人妇,在此之前也曾明确地拒绝过诗人的求婚,因此他一定早已怀着一种爱情的绝望,这种绝望是巨大的,对有的人甚至是具有摧毁性的,然而诗人始终以一种平静的、娓娓的、朴素的语调叙说,即使到最伤情处,也没有流于“倾诉”的滥觞。
这首诗以“当你老了”这一假定的时间为开始,用“一部诗作”召回、昭示爱情,继而哀叹爱情的消逝,最后在“头顶的山上”,“星星之间”,让爱重生并且升华,具有感人的力量。
反思:本段重点探究诗人的情感升华:通过探讨合作交流,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富有创意的分析更是令人赞叹。教师不是为教而教,为知识而教,固守“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路线;而是为学而教,执行的是“教师—学生—素质”的教学路线。这样教师带领着学生奔向知识和能力,奔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可见,只有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开出更美的花朵,才能更好地导引学生的人生。
五、案例后记
(一)本案例来自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师三言两语就把学生引入探究情境,学生在教师尊重、信任、期待的目光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参与体验和互学情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主角。这不正是日常教学所追求的吗?上完此课,师生互动良好,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1.基本体现新课改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本节课最大特点是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以合作交流为手段,强调学生活动体验,让学生在倾听和交流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在教授这首诗歌时,虽然主要运用讲解法,但整个课堂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不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资料选取不脱离文本,较大限度地发挥了拓展相关知识的作用。关于叶芝和茉德·冈的爱情纠葛,在上课前备课环节中查阅大量资料,对学生做相关介绍,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理解诗人“爱的痛苦”的感情。尽管这段一直纠结在诗人心中的爱情几经曲折,没有什么结果,但诗人对她的强烈爱慕之情给诗人带来了真切无穷的灵感。此后诗人创作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诗歌,《当你老了》就是那些著名诗歌中的一首。
3.朗诵教学,体现诗歌特色。诗歌原本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内心隐秘形诸文字的结果。只有对文本进行认真仔细的解读,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正情意之所在。不从作品本身出发,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便匆匆诵读,何谈诵读中的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呢?诵读者只有融入诗人的情感之中,才能再现诗人写作时的真实感情。在诵读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的诵读潜能。唯有如此,诵读教学才会焕发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二)这节课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与综合学习能力都能得到培养与锻炼。但是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及需要改进的方向:
1.对于拓展的资料没有做到充分利用。如,诗人的墓志铭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应让学生动笔记忆,落实到笔头上,读一读,背一背,记一记。这对于理解诗人的真情实感和对于生活、人生和爱情的认识,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应该再加强。
2.忽视学生预习这个环节。诗歌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广大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一大难题。开课前若让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叶芝的资料,则能迅速缩减学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检索相关资料,将课堂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阵地,扩大了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对于当堂背诵,应该避免放羊式地让学生自由背诵全诗,可采取一边讲授,一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节甚至是逐句背诵的方式,可大大降低背诵的难度,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充分调动。
对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我感到遗憾最大的是对外国诗歌翻译技巧的忽略。诗是所有文体中最难翻译的,因为诗的音韵、诗的内涵是很难翻译而不受损伤的,无论是直译(按字义译),还是意译(按意思译),都将丧失许多原诗的精彩,甚至面目全非。正像茅盾先生所说:“诗经过翻译,即使译得极谨慎,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Retold(译述),不能视为即是原诗。原诗所备的种种好处,翻译时只能保留一二种,决不能完全保留。”(《译诗的一些意见》)阅读译诗比起欣赏外国诗的原作,意趣锐减,不可同日而语。在两难处境下,译者势必要作出某种取舍,对原诗释放的那些高密度的信息进行梳理,寻找并首先传达该诗最应该传达、最有可能传达的那部分信息。鉴于此,可将诗歌翻译列入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要如何借助语言表达情感。
参考文献:
[1]韩晴.时间那么短,爱那么长——浅析叶芝名篇《当你老了》[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2.
[2]赵雁.奔腾而隐忍的爱——浅析叶芝名篇《当你老了》[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3]陈晶.叶芝情诗“whenyouareold”汉译本评析[J].海外英语,2013:05.
关键词: 教学案例 评析 反思 学习方式
《当你老了》是爱尔兰作家叶芝早期一篇极负盛名的佳作,表现的是叶芝对生命、家庭、心灵悲悯而细腻的宗教情怀。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会诗意及写作特点,基于此,我这样安排本首诗的课堂教学,下面提供一份教学案例。
一、引言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对要学习的东西自主发现或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即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二、案例题旨
《当你老了》篇幅较短,内容比较好理解。诗人把时间假定在“当你老了”表达他的爱。整首诗透出一抹淡淡的哀伤,但又不乏亲切和温馨,字里行间透射出令人倾慕的精神美丽。对于这样一首爱情题材的诗,我想让学生在理解诗人对他的意中人直达灵魂的爱的同时,体会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该如何看待“爱情”。因此,我采取的方法是在了解诗人创作此诗背景的基础上熟读该诗,并通过逐句逐词的阅读和交流让学生领悟诗人的爱。在感悟、理解的前提下,当堂背诵此诗。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学习如何把爱表达得含蓄些?教学条件下的这种写法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分析诗歌中不同意象的功能。教师在课堂探究、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学习诗人在抒情中如何使爱的痛苦得到升华。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知识,同时汲取人文营养。
三、背景与主题
《当你老了》是爱尔兰诗人叶芝写给终生追求的一位女性——茉德·冈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1889年1月30日,23岁的叶芝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茉德·冈,诗人对她一见钟情,爱上了这个给了他一生幸与不幸的女人。但茉德献身的是革命,叶芝献身的是爱情,这种错位,注定了悲剧,从此叶芝开始了痛苦的爱情之旅。《当你老了》抒发了诗人对茉德·冈永恒的灵魂之爱,阐释爱情真正的含义。
这首诗语言朴素而含蓄,但并不隐晦,基本上不存在阅读和理解障碍。但是诗意也并非一目了然那么简单,完全理解它也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伟大而深刻的爱情带给人的不仅是深沉而甜蜜的幸福,伴随着这幸福而来的常常是刻骨铭心的巨大的痛苦和酸楚。一往情深的痴恋未必能得到爱人的怀抱,却往往收获心碎的果实。就像《荆棘鸟》中的那只鸟,唯有当荆棘穿透它的血管和心脏时才能唱出最美妙的歌声。叶芝也用被爱情扎得鲜血淋淋的心为我们献上了这曲深情的歌。正像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所说的一样:“只有那种终极的爱才能使人达到在无望中去爱一个人。”诗人的爱情就是那么美丽壮烈,那么忧伤绝望。这首诗歌的重点是理解诗人对“爱的痛苦”的化解,这也是本诗的难点。
四、案例描述与反思
片段一:揭示假设与发现
这首诗歌起始就不同凡响,一下子跨越几十年时光,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你老了”。这是一种对时间的假设,叶芝写这首诗时二十九岁,而“你”所指的茅德·冈二十七岁。但这种假设因为“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这些意象而具体起来。“老了”的那一刻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它是朦胧的、昏暗的,几乎是静止的,就像墙上的一幅画,然而又是那么生动,让人触目惊心。整篇诗都是用第二人称,然而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得到诗人的在场。在第一、二节里,诗人的语气平缓、节制,仿佛是一位老朋友,站在“老了”的“你”面前,请“你”取出这部诗作,不动声色地揭露一个秘密。
作为一首爱情诗,诗人不言眼前所倾慕对象的美丽动人,青春魅力,却想象她老了的情景,这种别出心裁的开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以“将来过去时”的艺术手法,含蓄地道出了自己对毛特·冈不渝的爱。第二节诗人又以对比的手法继续书写忠贞不渝的爱。忆往昔,爱你的人有很多,看今朝,只有我一个人依然爱你,爱你的一切,连同你的衰老,你的痛苦。
反思:讲授一二节之前先简介作者和背景,以此推进新课。介绍茉德·冈与叶芝间的感情纠葛时着重讲解遭到拒绝之后叶芝的痛苦,为理解诗歌的内涵作铺垫。《当你老了》是一首化解“爱的痛苦”的作品,诗人没有宣泄痛苦,而是在抒情中使痛苦获得了升华。另外重点说明“当你老了”这种抒情方式的特别之处,即时间推后几十年,设想自己的恋人衰老时的情景,这种方式使爱的表达更含蓄、持久,似乎已经超越了时间,如第二节,诗人表白自己的心声,申明爱的不是“你”的外表和青春,而是“你”高贵的灵魂。这样以创设教学情境、唤醒他们情感的方式导入文本,初步感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带有情感体验的认识需要,它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并乐于进一步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假设一种未来的生活。在揭示课题时,我首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了学生对于未来岁月的感受和体验,把学生带进了课文所记叙的情境之中。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就都会成为兴致浓厚的观众。
片段二:领悟消逝与隐藏
在第三节你的“冷漠”与诗人的“隐忍”形成的平衡被打破。炉火闪耀起来你“凄然的”低下头去。关于诗人依然只字不提,然而我们可以想象他在看“你”表现出痛苦时加倍的痛苦。“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这句最凄切,整篇诗的声调跌至谷底。时间创造了爱情,又带走了爱情。然而接下来是一个奇峰突起的句子。“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爱情并没有烟消云散,毁尸灭迹,而是在头顶的山上,在众神居住的地方,在一群星星之间,隐藏了自己。诗人想象着心中的爱人读诗歌时的景象——在炉子旁“凄然地回忆”那一段逝去的爱情。 反思:这一节通过恋人的所思所想,表白自己跟亘古不变的爱情。尤为感人的是爱得那么深切那么热烈的诗人,竟然悄无声息,甘于寂寞地隐藏在一群星星之间,在“意象化”的呈现中,表达一种爱的超越性。这段内容以艺术的魅力打动全世界的人们,为后人一再模仿,显示了诗人的艺术价值。
这段教学重在合作探究,交流领悟,分析诗歌中不同意象的功能,对意象获得一些感性与理性的认识。继之探讨叶芝的《当你老了》与法国诗人龙萨的《当你衰老之时》的关系。
学生的创造需要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以学生的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片段三:体味情感的升华
一首好诗,贵在沉郁。世上的爱情诗很多,沉郁的诗也不少,然而能像叶芝这样,把爱情诗写到如此沉郁的却很少见。
沉郁源自感情上的极度哀伤和理智上的节制。叶芝写这首诗时,茅德·冈已嫁作他人妇,在此之前也曾明确地拒绝过诗人的求婚,因此他一定早已怀着一种爱情的绝望,这种绝望是巨大的,对有的人甚至是具有摧毁性的,然而诗人始终以一种平静的、娓娓的、朴素的语调叙说,即使到最伤情处,也没有流于“倾诉”的滥觞。
这首诗以“当你老了”这一假定的时间为开始,用“一部诗作”召回、昭示爱情,继而哀叹爱情的消逝,最后在“头顶的山上”,“星星之间”,让爱重生并且升华,具有感人的力量。
反思:本段重点探究诗人的情感升华:通过探讨合作交流,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富有创意的分析更是令人赞叹。教师不是为教而教,为知识而教,固守“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路线;而是为学而教,执行的是“教师—学生—素质”的教学路线。这样教师带领着学生奔向知识和能力,奔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可见,只有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开出更美的花朵,才能更好地导引学生的人生。
五、案例后记
(一)本案例来自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师三言两语就把学生引入探究情境,学生在教师尊重、信任、期待的目光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参与体验和互学情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主角。这不正是日常教学所追求的吗?上完此课,师生互动良好,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1.基本体现新课改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本节课最大特点是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以合作交流为手段,强调学生活动体验,让学生在倾听和交流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在教授这首诗歌时,虽然主要运用讲解法,但整个课堂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不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资料选取不脱离文本,较大限度地发挥了拓展相关知识的作用。关于叶芝和茉德·冈的爱情纠葛,在上课前备课环节中查阅大量资料,对学生做相关介绍,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理解诗人“爱的痛苦”的感情。尽管这段一直纠结在诗人心中的爱情几经曲折,没有什么结果,但诗人对她的强烈爱慕之情给诗人带来了真切无穷的灵感。此后诗人创作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诗歌,《当你老了》就是那些著名诗歌中的一首。
3.朗诵教学,体现诗歌特色。诗歌原本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内心隐秘形诸文字的结果。只有对文本进行认真仔细的解读,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正情意之所在。不从作品本身出发,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便匆匆诵读,何谈诵读中的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呢?诵读者只有融入诗人的情感之中,才能再现诗人写作时的真实感情。在诵读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的诵读潜能。唯有如此,诵读教学才会焕发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二)这节课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与综合学习能力都能得到培养与锻炼。但是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及需要改进的方向:
1.对于拓展的资料没有做到充分利用。如,诗人的墓志铭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应让学生动笔记忆,落实到笔头上,读一读,背一背,记一记。这对于理解诗人的真情实感和对于生活、人生和爱情的认识,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应该再加强。
2.忽视学生预习这个环节。诗歌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广大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一大难题。开课前若让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叶芝的资料,则能迅速缩减学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检索相关资料,将课堂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阵地,扩大了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对于当堂背诵,应该避免放羊式地让学生自由背诵全诗,可采取一边讲授,一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节甚至是逐句背诵的方式,可大大降低背诵的难度,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充分调动。
对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我感到遗憾最大的是对外国诗歌翻译技巧的忽略。诗是所有文体中最难翻译的,因为诗的音韵、诗的内涵是很难翻译而不受损伤的,无论是直译(按字义译),还是意译(按意思译),都将丧失许多原诗的精彩,甚至面目全非。正像茅盾先生所说:“诗经过翻译,即使译得极谨慎,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Retold(译述),不能视为即是原诗。原诗所备的种种好处,翻译时只能保留一二种,决不能完全保留。”(《译诗的一些意见》)阅读译诗比起欣赏外国诗的原作,意趣锐减,不可同日而语。在两难处境下,译者势必要作出某种取舍,对原诗释放的那些高密度的信息进行梳理,寻找并首先传达该诗最应该传达、最有可能传达的那部分信息。鉴于此,可将诗歌翻译列入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要如何借助语言表达情感。
参考文献:
[1]韩晴.时间那么短,爱那么长——浅析叶芝名篇《当你老了》[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2.
[2]赵雁.奔腾而隐忍的爱——浅析叶芝名篇《当你老了》[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3]陈晶.叶芝情诗“whenyouareold”汉译本评析[J].海外英语,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