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难怪/原来”与“因为/所以”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难怪”的解释为:副词,表醒悟(明白了原因,不再觉得奇怪),这里的“难”有“不应该”的意思,用“难怪”的小句前或后常有说明真相的小句;对“原来”的解释中有一条是:副词,发现以前不知道的情况,含有恍然醒悟的意思。现代汉语中这两个副词经常连用,基本的意思是“知道了某一事件/状态存在/产生的原因”。我们知道在因果关系中的“因”和“果”之间有多种连接/表达方式,最典型的就是“因为”和“所以”,由上面的解释我们也可以看出,“难怪/原来”(包括省略/暗含“原来”的,下同)所表达的也是一种“因”与“果”的联系,看来这两者在表达上有一定的交叉之处,如下例:
  (1)a.因为他昨天病了,所以没能参加例会。
   b.难怪他昨天没来参加例会,原来是病了。
  (2)a.年轻人呐,你们是真不懂历史,难怪你们容易见异思迁。(王朔《一点正经没有——“玩主”续篇》)
   b.年轻人呐,你们是真不懂历史,所以你们容易见异思迁。
  (3)a.二十多年啦,那个人占有着她全部的情感,……难怪她从没有对任何一个够意思的求婚者动过心,难怪她对那些说不出来是善意的愿望或是恶意的闲话总是淡然地一笑付之。原来她的心已经填得那么满,任什么别的东西都装不进去了。(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b.二十多年啦,那个人占有着她全部的情感,……因为她的心已经填得那么满,任什么别的东西都装不进去了,所以她从没有对任何一个够意思的求婚者动过心,所以她对那些说不出来是善意的愿望或是恶意的闲话总是淡然地一笑付之。
  上面几个例句中的“难怪/原来”可以换成“因为/所以”,而且单从逻辑语义(都是一个因果关系)上来说可以认为两者是等同的。当然,两者既然能够并存于现代汉语之中,必有其各自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说两者在表达因果关系时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上面的几个例句从表达上说还是有些区别的,再比如:
  (4)a.因为石头是硬的,鸡蛋是软的,所以鸡蛋碰石头会破。
   *b.难怪鸡蛋碰石头会破,原来石头是硬的,鸡蛋是软的。
  (5)a.因为他是聋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他不能回答你的问题。
   *b.难怪他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原来他是聋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6)a.因为我不能干,所以要娶你这一位贤内助呀!
   *b.难怪我要娶你这一位贤内助,原来是我不能干呀!
  上面几个例句表明,并不是所有能用“因为/所以”来表达的因果关系都可以用“难怪/原来”来表达,那么能用“难怪/原来”表达的因果关系是不是都可以用“因为/所以”来表达呢?据我们搜集到的例句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两种表达感觉是不一样的,看下面的例子:
   (7)a.难怪她这么熟练,原来是一位老手了。
  b.因为她是一位老手了,所以这么熟练。
   (8)a.这也难怪,他刚来对情况还不大熟识。
  b.因为他刚来对情况还不大熟识,所以不能怪他。
  基于上面的观察,我们这里想来考察一下在表达因果关系上“难怪/原来”和“因为/所以”两种格式在语用和功能上的差异。
  
  二、“难怪/原来”的语用条件
  
  下面我门先来分析一下“难怪/原来”的语用条件。例如:
  (9)这舞台是没有后台的。台后墙上挂了些“歌舞升平”“声遏青云”之类的幛幅,幛幅下边沿着半月形放了十来把椅子,椅子上坐着各种打扮、浓装艳抹的女人。
  … …
  贾凤魁从座上枭枭婷婷走到台中,笑着朝那青年鞠了躬。
  今天贾凤魁换了身行头,蛋青喇叭袖小衫,蛋青甩腿裤子,袖口、大襟、裤口都镶了两道半寸宽的绣花边,耳后接上假发,梳了根又粗又亮的大辫子,红辫根,红辫梢,坠了红流苏,耳朵上戴着一副点翠珠花长耳坠。那五心想:“难怪方才坐下时没认出她来!”正在出神,……(邓友梅《那五》)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例句。舞台“椅子上坐着各种打扮、浓装艳抹的女人”,那五一进来并没有从其中认出贾凤魁来;后来“贾凤魁从座上枭枭婷婷走到台中,笑着朝那青年鞠了躬。”这时那五才认出她来,那五为刚才没有认出她来感到不太正常(两人先前是认识的);再仔细观察,贾凤魁今天打扮有别于往常,这正是那五刚才没有认出贾凤魁的原因;那五不再觉得刚才没有认出贾凤魁来是不正常的了。由此我们归纳出“难怪/原来”的使用条件是:
  ①发生了事件M;
  ②说话人以前觉得M的发生是不正常的,不合情理的;
  ③说话人新发现了/得知了事件N;
  ④显然N是M的原因;
  说话人不再觉得M不正常、不合情理了。
  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例子来验证一下这个归纳。“年轻人呐,你们是真不懂历史,难怪你们容易见异思迁。”这句话的使用条件是:
  ①年轻人容易见异思迁;
  ②说话人对此感到不解;
  ③说话人新发现了年轻人不懂历史;
  ④显然年轻人不懂历史是他们容易见异思迁的原因;
  ⑤说话人不再觉得年轻人见异思迁是奇怪的了。
  我们觉得这个使用条件符合我们上面归纳的“难怪/原来”的使用条件。
  
  三、对几种现象的解释
  
  (一)以“我/我们”为陈述对象的两个事件一般不能用“难怪/原来”来表达,但却可以用“因为/所以”来表达,如:
  (10)a.因为我昨天病了,所以我没来上课。
  *b.难怪昨天我没来上课,原来是我病了。
  (11)a.因为我们以前是朋友,所以这次我原谅你。
  *b.难怪这次我原谅你,原来我们以前是朋友。
  我们知道“因为/所以”句是说理句,它是对逻辑推理的语言表达,从逻辑上说,人们可以在任何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事件之间进行推理,而“难怪/原来”有上面我们提到的严格的语用条件,例(10)中“我昨天没来上课”这一事件对说话人“我”来说并不奇怪,并不会对此产生不解(我自然知道自己为什么没上课),所以就不具备上面四个语用条件中的第二条,因此在这里“难怪/原来”是不能使用的。如果把句中的“我”改为“我”以外的人就可以了,如:难怪他昨天没来上课,原来是他病了。
  (二)当结果句中含有“应该/不应该”等表示“建议”的词语时,一般不能用“难怪/原来”来表达,但是可以用“因为/所以”来表达,如:
  (12)a.因为他是你弟弟,所以你应该让着他点儿。
   *b.难怪你应该让着他点儿,原来他是你的弟弟。
  (13)a.因为这活儿很费时间,所以你们最好早点儿来。
   *b.难怪你们最好早点儿来,原来这活儿很费时间。
  (14)a.(因为)他曾经帮助过你,所以你不该这样对他。
   *b难怪你不该这样对他,(原来)他曾经帮助过你。
  (15)a他脾气暴得很,所以你们可千万别惹着他。
   *b.难怪你们可千万别惹着他,他脾气暴的很。
  既然是“建议”,说话人自然是先有建议的充分理由的,他不可能提出一个连自己都觉得“不正常”“不合情理”的建议,因此这类句子中只能出现“因为/所以”而不能出现“难怪/原来”。
  (三)当结果句中含有“可能”“也许”类表推测的词语时,一般不能用“难怪/原来”来表达,但是可以用“因为/所以”来表达,如:
  (16)a.因为老王年龄大了,所以他可能办不了这个差事。
   *b.难怪老王可能办不了这个差事,原来是他年龄大了。
  (17)a.因为事关重大,所以市长也许会亲自去。
   *b.难怪市长也许会亲自去,原来事关重大。
  (18)a.因为今天有冷空气过来,所以明天可能会降雨。
   *b.难怪明天可能会降雨,原来今天有冷空气过来。
  推测的事件也就是还没有发生的事件,这违背了上面四条语用条件中的第一条,因而也不能使用“难怪”,但是下列例句就可以使用“难怪/原来”了:
  难怪经理说老王可能办不了这个差事,原来是他年龄大了。
  难怪报纸说市长也许会亲自去,原来事关重大。
  难怪大家都说明天可能会降雨,原来今天有冷空气过来。
  这是因为“经理说”“报纸说”“大家说”都是已发生的事件。
  (四)原因句中含上面提到的表推测的词语时,情况和上面是相同的,如:
  (19)a.他提前出了会场,可能是因为会议内容太乏味了。
  *b.难怪他提前出了会场,原来可能是会议内容太乏味了。
  (20)a.也许是因为工作累了,他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b.难怪他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原来也许是工作累了。
  (21)a.大概是因为年龄大了,他时常感到腰酸背痛。
   *b难怪他时常感到腰酸背痛,原来大概是年龄大了。
  这类句子的原因句中含有“可能”“也许”“大概”等词语,表明说话人对某事件发生的原因还是拿不准的,而“难怪”句中说话人已经认定了某事件发生的原因了,两者不能兼容,所以“难怪”句的原因句中不能出现这类词语。“因为/所以”句是说理句,它是对说话人的逻辑推理的一种表达,说话人可以对自己推理的理据产生怀疑或说是不敢确定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
  (五)我们可以对“所以”句中的结论进行是非提问,但同样是结论,放在“难怪”句中就不能对其进行是非提问,如下面一组对话:
  (22)(B已经得知A很喜欢小刘)
   A:小刘长得特帅!
   B:所以你那么喜欢他,对吗?(这句话等义于“这就是你那么喜欢他的原因,对吗?”)
  *难怪你那么喜欢他,对吗?
  “所以”是对根据一定的前提进行逻辑推理后得出的结论的表达,这种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因果逻辑是可以因人而异的,从而也就能够对某一逻辑推理提出疑问,上面的“所以”句就是说话人询问听话人自己的推理(我认为这是……的原因)正确不正确;“难怪”是个说话人自己“顿悟”的过程,对说话人来说,既然已经“明白”了,自然不会再提出疑问。这里还有一条原因:由于说的是自己的领悟过程,“难怪”无需求得别人的赞同。由此可以看出它还有点感叹的意味,感叹就是自己的事,不必问别人对不对。比如:
  *哎呀,烫死我了,是不是?
  (六)在“因为/所以”句中,表示条件的“才”可以放在“所以”后的小句中,但是这个“才”却不能放在“难怪”后的小句中,要想句子成立必须去掉这个“才”,比如下面的几个例句①:
  (23)他爱老三;因为爱他,所以才放走他。(老舍《四世同堂》)
  *难怪才放走他,原来是因为爱他。
  难怪放他走,原来是因为爱他。
  (24)林百惠想:也可能就是因为有这个弱点,所以他自己开餐厅才失败。(王芫《北京人》)
  *难怪他自己开餐厅才失败,原来是因为有这个弱点。
  难怪他自己开餐厅失败,原来是因为有这个弱点。
  (25)还有人说,因为国家没有高薪养廉,所以我们的干部才一再出问题。(周梅森《中国制造》)
  *难怪我们的干部才一再出问题,原来是因为国家没有高薪养廉。
  难怪我们的干部一再出问题,原来是因为国家没有高薪养廉。
  (26)正因为精神文明问题比较严重,所以才要从严治理——你这位同志态度很不端正,脱产学习四天。(周梅森《中国制造》)
  *难怪才要从严治理,原来是因为精神文明问题比较严重。
  难怪要从严治理,原来是因为精神文明问题比较严重。
  (27)她这么做也是没办法,正因为要忠诚于党,所以,她才得支持女儿去高长河那里举报。(周梅森《中国制造》)
  *难怪她才得支持女儿去高长河那里举报,原来是要忠诚于党。
  难怪她得支持女儿去高长河那里举报,原来是要忠诚于党。
  张旭(1999)曾经谈到表示条件的“才”,他指出“才”表示前面的条件比较严格、要求高或者理由充分。张东华(2004)也在他的硕士论文中详尽地讨论了“就”和“还”,并指出“才”除了可以表示“数量少”、“时间短”、“时间晚”、“条件唯一”等语义外,还可以表示申辩语气。我们觉得两者所说有相通之处,就是“才”在表示条件时强调前面条件的充分性,也就是张旭所说的“理由”充分,由此才衍生了“才”所表现出来的“申辩”语气。说话人既然是已经认为“才”后面的事件发生的理由充分了,那就不可能再感到不正常,这也就失去了“难怪”使用条件的第一条。所以,“才”表条件时不能放在“难怪”所引领的小句当中。“因为/所以”句是说理句,它完全可以强调前提的充分性或说是结论的合理性,这也就是表条件的“才”能够出现在“因为/所以”句中的原因。
  
  四、“难怪/原来”和“因为/所以”语义和功能上的区别
  
  (一)关于命题R
  从语义上看,“因为/所以”句和“难怪/原来”句都可以分为三个命题:P、Q、R。②以“因为他病了,所以没来上课”和“难怪他没来上课,原来是病了”为例:
  命题P:他病了。
  命题Q:他没来上课。
  命题R:P是Q的原因。
  在“因为/所以”句中,命题R一般是作为一个新信息告诉听话人的,也就是说话人将自己对某两个事件的联系的认识的结果告诉听话人;而在“难怪/原来”句中,命题R对于听话人来说并不一定是一个新信息。比如下面一个语境:
  小明、小刚和小红是同班同学,一天小红没来上课,小明和小刚都感到很奇怪,后来小明知道了小红那天生病了,他将小红生病的事告诉了小明,小明这时可以说“难怪那天她没来上课,原来是她病了。”
  这里说话人小明并不是告诉听话人小明“小红病了”和“小红没来上课”之间有因果联系,这个因果联系对听话人小刚来说也并不是一个新信息,小明是在告诉小刚他对某件事由不认识到认识的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因为/所以”句重在对认识结果的表述,而 “难怪/原来”句重在对认识过程(顿悟)的表述。正因为这样,“因为/所以”句中的命题R可以得到凸显,而“难怪/原来”句中的R则一般不能凸显。比如“因为/所以”句可以回答“为什么”,而“难怪/原来”则不行,如:
  (28)他为什么没来上课?
  a.因为他病了。
  *b.原来他病了。
  说话人可以用“我说这句话的目的是想告诉你:…的原因是…”对其“因为/所以”句进行解释,“难怪/所以”则不行,如:
  (29)因为他病了,所以没来上课。
  我说这句话的目的是想告诉你:他没来上课的原因是他病了。
  b.难怪他没来上课,原来是病了。
  *我说这句话的目的是想告诉你:他没来上课的原因是他病了。
  听话人可以对“因为/所以”句中的R命题进行否定,而一般不能对“难怪/原来”句中的R命题进行否定,如:
  (30)a.因为他病了,所以没来上课。
  不对,他没来上课的原因不是他病了,而是他睡过头了。
  b.难怪他没来上课,原来是病了。
  *不对,他没来上课的原因不是他病了,而是他睡过头了。
  我们觉得说话人在“难怪/原来”句中作为一个新信息告诉听话人的不是命题R,而是我们在上面分析“难怪/原来”句的语用条件时提到的“不再觉得某事的发生是奇怪的了”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的“难怪/原来”作出的反映可以是“你终于明白了”“不会再感到不解了吧”等等,如:
  (31)甲:难怪我经常看见他们俩一起逛街,原来两个人在谈恋爱啊。
  乙:哈哈,你终于明白了。/不会再感到不解了吧?/——。
  也正因为“因为/所以”句中的R可以被凸显,“难怪/原来”句中的R不能被凸显,才有了三(五)节中对命题R的真实性的疑问。
  (二)关于认识方式
  我们觉得,“难怪”句和“所以”句所体现的言语行为是不一样的。“难怪”句中说话人自己是所述事件(由N、M共同构成的事件)的一份子,而且是处在说话的当时来看过去发生的两个事件,这两个事件(N、M)之间是一前一后、一因一果的关系,说话人是从时间上来认识两个事件的,但是说话人对该两个事件的认识顺序是和它们在时间上的发生顺序相反的,也就是说说话人总是先得到信息M,后得到信息N,在得到信息N以后才认识到了N和M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以说它是一个“顿悟”的过程(类似于篇章中的倒叙)。“所以”句中说话人是站在事件之外看事件,是共时地、客观地分析两个事件N和M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我们在上一章中所说的说话人是从空间上来认识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事件的,它是一个“说理”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两个图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区别:
  


  上面A图表示客观世界存在的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其中N是原因,M是结果,在时间轴T上N在M之前;B图是“难怪”句的图示,其中横轴S代表认识顺序,N、M同上,r代表说话人所处的位置,C图是“所以”句的图示,其中的N、M、r同上。图B中说话人将自身置于对事件M、N认识的序列当中,事件N客观上发生在事件M之前,但是对说话人来说事件N是在事件M后接收到的信息(表现为“难怪/原来”句总是在人刚刚得知N时说出来的),在认识M和N之间的因果关系时,说话人的认识方向是反时间方向的;图C中说话人是处于对事件M、N认识的序列之外的,他可以同时看到M和N两个事件,在认识M和N之间的因果关系时,事件M携带的信息和事件N携带的信息是同时展现在说话人的眼前的。这个图可以帮助我们对上面谈到的几个现象有更深的认识。
  “难怪”句中说话人是同事件处在同一维度上的,他一般不会对自己所做过的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产生疑惑,所以他也就不大可能回头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除非当时神志不清或头脑有问题);而“所以”句中的说话人是站在“局外”的,因此他可以对包括自己所做的两个事件进行客观的“说理”,这也是对上面三(一)节中 “难怪昨天我没来上课,原来是我病了。”不能说而“因为我昨天病了,所以我没来上课。”可以说的原因的一个补充。
  “难怪”句中说话人身处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上,N和M都是发生在R之前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事件;“所以”句中置身N和M发生的时间序列之外,所以他就有可能对两个(或其中一个)未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虚拟世界的两个事件进行说理,这也是对上面表建议的语句(三(二)节和三(三)节)以及表推测的语句(三(四))节可以用“所以”句而不能用“难怪”句的一个补充解释。
  此外,我们觉得还有一类现象和这两种认识方式有关,那就是在“因为/所以”句中,说话人可以用“就是”对其中的原因句进行强调,而“难怪/原来”句则不行,如:
  (32)a.就是因为昨天你没来开会,所以书记大发雷霆。
   *b.难怪书记大发雷霆,就是原来昨天你没来开会。
  (33)a.就是因为你对她太好了,所以她才产生了厌倦感。
   *b.难怪她产生了厌倦感,就是原来因为你对她太好了。
  我们觉得,如果说话人想对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强调的话,他必须先认识到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说认识在前,强调在后,例(32)a中说话人在说话前就已经知道“昨天你没来开会”是“书记大发雷霆”的原因了,说出该话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对原因进行强调。“原来”句中的事件作为“难怪”句中事件的原因是说话人新认识到的,因此不能对其进行强调。而在“所以”句中,说话人是共时地看到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事件的,他可以在认识两者的因果关系后,对其中的“因”进行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所以”所体现的认识在程度上要高于“难怪/原来”句,在时间上要晚于“难怪/原来”句,比如言语中可以是“因为/所以”句跟在“难怪/原来”句的后面,如某人在思考“他老是跟我过不去”这件事时可以有这样的过程:难怪他老是跟我过不去,原来上次我无意中冒犯了他。对!就是因为我冒犯了他,所以他才老是跟我过不去。反过来,“难怪/所以”句就不能跟在“因为/所以”句的后面,如:*因为上次我冒犯了他,所以他老是跟我过不去。对!难怪他老是跟我过不去,原来是我冒犯了他。
  
  注释:
  ①我们这里讨论的仅仅是句子能不能成立,也就是能不能够使用的问题,而不要求两个句子完全等义。
  ②关于这三个命题,郭继懋在《表因果意义时“得”字句与“因为所以”句的差异与分工》(中国语言学报2003年第11期)一文中有所论述。
  
  参考文献:
  [1]郭继懋.汉语句法论文集[C].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卢福波.谈谈对外汉语表达语法的教学问题[J].语言教学
  与研究.2000,(2).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王 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
其他文献
唐代“行程”的意义并非指“路程”“旅程”。中古时期的“程”表示“期限”很常见;而相关法制文献中的“行程”明确指因公出行的时间规定,因此唐代的“行程”为“出行的时间期
具有共同属性的同一类人,我们常常管它叫某“族”。今时今日,“族”字辈欣欣向荣:“追星族”“哈韩族”“SOHO族”“丁克族”的说法层出不穷。“族”不再只用来表示“宗族”“民族”等结构稳定、人员固定的群体,新生族群往往具有某种相同的生活方式,比如“SOHO族”和“丁克族”。新生族群的成员流动性大,十七八岁的少年,今日是“哈韩一族”,明日也许就成为“哈日族”。   最近,社会族群中又增添了新成员。有这么
前言成语,作为固定语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类别,长期以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什么是成语”这样一个简单的老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刘叔新(1982:104~105)认为凭借“表意的双
“扛鼎”,简单说就是用手举鼎,颇类似于现在的举重活动。作为一个古老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并未将之作为条目收录其中,然而时下这个“扛鼎”却分外“抢眼”,频频出现于各大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当中,现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  (1)意识流文学的“扛鼎”之作,现代人灵魂的全景图-论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2)修史自有扛鼎人-张林雨  (3)数字城市,城市发展的扛鼎之举  (4)北京独
2月22日-28日,由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印工协)特别顾问王德茂、理事长徐建国,中展集团北京华港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标,印工协副秘书长、北京中印协华港公司总经理
11月15日,PRINT CHINA 2015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陆长安,广东省印刷复制业协会会长、东莞中印协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均等
合成了环氧-胺阳离子树脂和环氧-丙烯酸酯接枝阳离子树脂,以这2种树脂共混制备了有机挥发物含量低的复配树脂用作水性汽车阴极电泳涂料。采用FTIR、DSC、TG和SEM分析研究了几
本文从《诗经·卫风·氓》中“女也不爽”句的多种解释的辨析入手,通过对先秦文献中“爽”字义项关系的梳理,贯穿本人对字义的产生发展及正确阐释古文字义的见解,以期开
采用3种不同型号聚乙烯醇(PVA)通过缩醛和与酸酐酯化两步反应合成了含羧基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PVB—PA),通过1^H—NMR、GPC和FTIR等方法对改性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缩醛反应
音位理论起源于西方,是普通语言学和普通语音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上个世纪30年代,音位理论开始被引入我国语言学界。其后,音位理论在中国语言学界得到了广泛和成功的应用,中国几代语言学家运用音位理论对汉民族共同语和汉语方言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但是,音位并不是一个客观自然存在着的语音现象,而是根据一定的标准人为约定和规范的抽象概念。在这一点上,音位和音素有很大的区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