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政工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稳定性和广泛性。在新形势下,作者就中职学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对如何加强思政工作提出应对策略,为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新形势;中职院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093
一、新形势下中职学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职学校思政结构不健全
思政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由于我国思政教材的更新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实更新,教材配套相对滞后,对现阶段的思想政治建设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与研究,对现实发生的热点问题不能给出及时、准确的解答,对现实性的问题答复仅限于表面,缺乏说服力,使得学生看待问题缺乏原则性。同时,现阶段的思政教育还停留在理论讲解上,不能与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结合,学生对这种理论阐述感觉枯燥、生硬。教学方法传统没有创新性,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洞、乏味,教师口惹悬河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学生在网络上失范行为增多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网络已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体,成为学校思政工作开展的主战场。由于互联网存在于虚幻的空间,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现实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在虚拟的空间内显得无能为力。导致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在虚拟网络中无视规则、不讲道德,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持意识,没有是非观念,人云亦云引发网络失范行为。
(三)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得不到重视
首先,学生的生活需求被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一般都限于课堂或办公室,不能与学生面对面,对其真实需求进行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被忽视,使得思政工作开展缺乏针对性。
其次,缺乏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学校的教学重点都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除了正常的思政课以外,对学性的情感需求根本未重视。实际上情感教育是思政教育之基础,学生最关心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联系,由于师生关系薄弱,学生情感上的馈乏而影响思政工作的全面开展。
最后,由于社会多元化发展,学校忽视团队与班级的建设。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自我控制能力差,学生的集体观淡薄。当班集体建设被忽视,在班组内就会形成一些不良的小团体,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中职学校思政工作的创新策略
中职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适用型人才,思政工作的创新基于社会需求。新形势下跟随社会发展之需要,创新思政工作,才能引导学生思想,才能被学生接受,完成教学目标。
(一)加强课堂内外的思政教育建设
首先,在新形势下,要从形势与政策两个方面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不仅能拓宽其视野,還能正确的认识社会热点问题。把现阶段的政治发展规划与国家政策融入的教学计划之中,是推进学校思政教育创新与改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社会热门事件之本质,提高其辨别能力和思维能力,努力培养有正能量的社会事业接班人。
其次,尊重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新形势下的学生都有自主思维意识,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特性,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引导教育。把理论教育与实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可直观的讲述道德观、价值观,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把理论与实践结结合,举办各种思政活动,通过媒体宣传,形成思想政治氛围,由环境来影响盘学生的思维模式。
(二)充分运用互联网拓宽思政教育领域
现阶段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就是大中院校学生,互联网是思政教育的主战场。把思政工作重点放到互联网上,占领互联网这块新高地,规范学生网络行为,是新形势下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面临的重大任务。
首先,规范网络行为。在网络上开展网络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并作为日常工作之重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失范行为比较隐蔽,如果发现网络失范行业不及时的引导、处理就会引发极大的社会效应。因此,一旦发现学生网络失范必须及时处理,对学生形成震慑力。
其次,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运用网络技术和法律手段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同时合理运用校园网络为学习、生活服务,拓宽思政工作空间。建设一个具有良好的引导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校园网站,引发学生的关注。同时完善网络监管,对不良信息进行处理,降代学生接触的机率。
三、加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校园关系
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办公室,要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需求、期望。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的做好思政工作。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发挥思政教育的最大作用。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形象、语言、行为感染学生,引发共鸣,做到亦师亦友,营造一个良性的、和谐的育人环境,提高思政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总之,新形势下,各中职学校必须充分认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在政策、形势的引导下,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思维,才能满足时代需,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李兰香.论提高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6(5)
[2]高燕;中职学校科学德育方法实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作者单位:保山技师学院
关键词:新形势;中职院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093
一、新形势下中职学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职学校思政结构不健全
思政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由于我国思政教材的更新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实更新,教材配套相对滞后,对现阶段的思想政治建设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与研究,对现实发生的热点问题不能给出及时、准确的解答,对现实性的问题答复仅限于表面,缺乏说服力,使得学生看待问题缺乏原则性。同时,现阶段的思政教育还停留在理论讲解上,不能与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结合,学生对这种理论阐述感觉枯燥、生硬。教学方法传统没有创新性,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洞、乏味,教师口惹悬河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学生在网络上失范行为增多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网络已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体,成为学校思政工作开展的主战场。由于互联网存在于虚幻的空间,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现实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在虚拟的空间内显得无能为力。导致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在虚拟网络中无视规则、不讲道德,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持意识,没有是非观念,人云亦云引发网络失范行为。
(三)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得不到重视
首先,学生的生活需求被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一般都限于课堂或办公室,不能与学生面对面,对其真实需求进行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被忽视,使得思政工作开展缺乏针对性。
其次,缺乏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学校的教学重点都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除了正常的思政课以外,对学性的情感需求根本未重视。实际上情感教育是思政教育之基础,学生最关心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联系,由于师生关系薄弱,学生情感上的馈乏而影响思政工作的全面开展。
最后,由于社会多元化发展,学校忽视团队与班级的建设。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自我控制能力差,学生的集体观淡薄。当班集体建设被忽视,在班组内就会形成一些不良的小团体,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中职学校思政工作的创新策略
中职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适用型人才,思政工作的创新基于社会需求。新形势下跟随社会发展之需要,创新思政工作,才能引导学生思想,才能被学生接受,完成教学目标。
(一)加强课堂内外的思政教育建设
首先,在新形势下,要从形势与政策两个方面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不仅能拓宽其视野,還能正确的认识社会热点问题。把现阶段的政治发展规划与国家政策融入的教学计划之中,是推进学校思政教育创新与改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社会热门事件之本质,提高其辨别能力和思维能力,努力培养有正能量的社会事业接班人。
其次,尊重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新形势下的学生都有自主思维意识,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特性,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引导教育。把理论教育与实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可直观的讲述道德观、价值观,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把理论与实践结结合,举办各种思政活动,通过媒体宣传,形成思想政治氛围,由环境来影响盘学生的思维模式。
(二)充分运用互联网拓宽思政教育领域
现阶段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就是大中院校学生,互联网是思政教育的主战场。把思政工作重点放到互联网上,占领互联网这块新高地,规范学生网络行为,是新形势下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面临的重大任务。
首先,规范网络行为。在网络上开展网络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并作为日常工作之重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失范行为比较隐蔽,如果发现网络失范行业不及时的引导、处理就会引发极大的社会效应。因此,一旦发现学生网络失范必须及时处理,对学生形成震慑力。
其次,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运用网络技术和法律手段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同时合理运用校园网络为学习、生活服务,拓宽思政工作空间。建设一个具有良好的引导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校园网站,引发学生的关注。同时完善网络监管,对不良信息进行处理,降代学生接触的机率。
三、加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校园关系
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办公室,要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需求、期望。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的做好思政工作。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发挥思政教育的最大作用。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形象、语言、行为感染学生,引发共鸣,做到亦师亦友,营造一个良性的、和谐的育人环境,提高思政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总之,新形势下,各中职学校必须充分认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在政策、形势的引导下,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思维,才能满足时代需,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李兰香.论提高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6(5)
[2]高燕;中职学校科学德育方法实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作者单位:保山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