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流动性紧张主要是经济体和银行体系内在的原因和变化造成的,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归因于外在偶然因素,必然严重误判金融市场的演进
市场出现“钱荒”的时候,大家在问:钱到哪去了?流动性流到哪了?刚说天量的货币投放和M2高速增长,在讨论通胀的危险,怎么一下子就流动性紧张了呢?如何解释看似两个极端现象的同时出现?各种回答体现出对经济现状的焦虑和政策关注,而且夹杂难以言传的种种不安情绪。
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央行,但央行基本无动作,可见流动性主要是自主性的收缩,不是央行不放水造成的。而且流动性是实实在在的紧张。很多机构在上周就是付不出钱,就是没钱付,不完全是预期流动性紧的持币行为。
另一个关注的焦点是海外热钱的撤出造成流动性收紧,这也难以完全让人信服。5月份外汇局还连发6个文件,阻止热钱流入,刚到6月中下旬,热钱就撤出并造成流动性如此紧张?尽管热钱的流动很快,影响很大,但毕竟中国的经济体量、外汇储备、外汇监管和没有大幅贬值的货币等因素放在那里,热钱的出逃也难以充分解释货币市场流动性如此规模的空前紧张。
牛顿把力学的奥秘总结在几条简洁的定律里,后人要做的只是用这几条定律解应用题而已。同样,货币银行学的前辈高人早已经考虑过我们今天面临的种种状况。与其关注满天飞的传言,不如从金融的基础教材中寻找依据,看看今天中国的国情现状是如何反映这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的。这可能更有意义,更能看清现象后面的本质。
请看下图,上周的流动性紧张是自从有回购统计数据以来的10年中未见的重大现象,对这样的大事件,外在和偶然的因素(财政缴款、年中因素等等)也许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它本身不是关键因素,后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同样,流动性紧张也不会是暂时现象。
温故而知新:金融ABC
谈到市场上缺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央行印了大量钞票,这些钞票又没有被烧掉,怎么突然市场会这么缺资金呢?
这个问题本身反映出对货币的认识还局限在现金。现代经济体中的货币远远不只是大家装在裤兜里的、印着伟人头像的纸质钞票。“存款货币”是现代金融货币的主要形式,我们天天接触到的纸币只是现代货币体系汪洋大海中的一个海湾。弱水三千,我们只饮一瓢。
比如:2012年12月底,M2是97.4万亿,其中,现金只占5.6%。所以,从现金角度来理解货币和流动性,最多只抓住了问题的5.6%。见下表。
现代的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编织而成的复杂庞大信用体系,它铺天盖地,无处不在。这个网络是现代社会货币体系的正宗。比如所谓洗钱就是把这个网络以外的现金装到这个网络里去获得合法性,可见纸币都不比这个货币体系里的电子数字有更多的“货币性”。
我们都知道银行系统能通过乘数效应创造货币。把100元存到银行,银行留10元准备金,贷出90元,如此往复,整个系统中的财富/债务大约可达到1000元,这也是流动性的创造过程。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归纳出流动性变化的几个要素:货币、交易、债务和杠杆。从金融资产流动性的角度,其实单个要素也可以创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比如,拿一块土地作抵押从银行/私人那里贷款,这就凭空从非金融资产“创造”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比货币乘数效应更厉害。中国近些年的流动性创造是规模空前的:外贸顺差,基础货币投放,低利率,债券市场的繁荣,更要命的是土地和房地产:这玩意儿接地气,而且到处都是。只有土地和房子给力,流动性才配得上“泛滥”二字。
流动性的消失也遵循这样一个反向的乘数过程。简单的还债就可以使流动性消失,而且是按照乘数效应消失。流动性的创造会自我加强,流动性的消失也会自我加强,现在政策和投资的心理都有助于流动性消失的加强。还债/破产/交易减少/杠杆减小都使流动性按乘数甚至更大规模的消失。现在,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一个反向流动性消失的过程:债券交易员和股民最有感觉。
流动性的变化不是金钱拼图游戏那样的简单加减关系。流动性和资产价格的关系也不是水和浮木的关系。资产/股票价格不仅仅被流动性所推动/决定,而且,更深入看,它就是流动性本身,参与了金融体系整体流动性的形成和湮灭。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研究流动性就是研究资产价格。蒸汽和泡沫就是水本身。
以上简要回顾了货币在存款货币银行创造的常识。有几个要点:
1.存款货币的创造有赖于存款准备金和银行间清算体系。货币是从存款扩展出来的,理论上的扩展倍数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现金和存款准备一起构成基础货币。货币的理论供给量是扩展倍数和基础货币的乘积。
2.货币是由信贷创造的。银行创造货币的最直接快捷的第一步是通过会计记账来实现的:当你从银行借到了一笔钱,你只看到你银行存款账户上多了一笔钱,但银行方面同时记两笔账:借记资产项——贷款资产,贷记负债项——你的存款对银行是负债。所以,当你借钱的同时,你也在银行生成了一笔同样数额的存款。这是容易为大家忽略的重要小秘密。其它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都比不上这个来得快。
3.贷款的同时创造存款:流动性是正反馈机制,越流越好。在一个正常的有活力的经济体中,银行的货币创造体系会提供足够的“货币/信贷”来支持经济的成长。不会出现钱不够而影响经济体量增长的情况。极端的流动性宽松和极端的流动性紧张都说明这个经济体的信贷运行不正常。
4.正常健康经济体中借款越多,货币创造链条运作就越好,货币也越多,越接近由基础货币和存款准备金率决定的货币量的理论上限。
5.流动性和货币供应量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如果我们在这个链条里加上时间,货币流转得越快,货币供应量没变,但流动性越好,人们的感觉越是“不差钱”。货币流转快,往往说明经济活动旺盛,货币创造的乘数也往往越大。反之,如果货币存量没有变化,但货币周转慢了,流动性就差,就会有人感到缺钱。 6.流动性概念包括三方面:货币量存量规模,货币量变化的方向和速度,资金周转的速度。不管是什么样影响流动性的现象和传闻,最后都归结到这三方面。
这是我们分析的基础骨骼框架,然后我们把中国的国情一点点地加到这个框架上。看能否描绘出一个接近中国国情的流动性变化图景。
套公式:事情发生的谱系
如果货币的创造和信贷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就看看近些年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中信贷发生的特点,看能否反过来说明货币创造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揭示流动性变化的影踪。
1.老百姓的储蓄、出口的贸易顺差、外商的投资和热钱、央行的货币政策和操作是流动性创造的主要来源,是存款货币扩张的基础。
2.2002年,银行贷款占中国经济中新融资规模的96%。而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贷款占比降至45%。金融脱媒使货币的流转方式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整体信贷的飞速扩展如黄河泛滥,但传统渠道被淤积,这已经不是原来的河道了。
3.本来信贷和货币在商业银行的体系里是相辅相成的,但金融脱媒、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得信贷和货币的关系变得松懈,脱了钩。已经投放的天量货币转化成了更加天量的贷款(但愿是能偿还的),M2的增长一大部分通过影子银行来体现。
4.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大量由资金业务在表外来完成,主要体现在银行理财行业的高速发展,或者更广义的所谓影子银行的发展,其后果是大量的资金离开了最强有力的传统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过程。虽然影子银行系统的运作和商业银行的存贷体系密切相关,但其货币乘数效应是低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效率的(这方面有待看到更加具体的实证研究)。
5.债券发行市场的突飞猛进。债券也是债务,但它的货币乘数效应也低于银行贷款。例如:中石油在2007年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九成,而今天贷款下降到只占三成,而债券融资则上升到了七成。
6.银行贷款的弓已经拉得很满了。银行理财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了在月底把资金导回存款,满足监管存贷比的要求。也就是说,银行在一个月里的大多数时间其实是不满足存贷比的要求的,银行的贷款规模是超过了它正常的存款所能支持的规模的。如果联系到以上第二点:银行信贷规模连创纪录并拉满了弓,但在整体融资规模中的比例竟然还在大幅下降,我们可以说,中国信贷整体规模的膨胀是很厉害的。
7.在汇率管制的环境下,出口创汇变成了人民币在银行体系的被动投放,是流动性被动投放的主要渠道。现在基础货币投放由于出口的疲软而大幅减弱。老百姓的储蓄受了长时间的负利率的盘剥,在收入水平没有显著提升下,难以永远支持信贷的扩张,同时随着金融脱媒化,大量的储蓄转到理财等影子银行体系中。货币乘数由于经济体的活跃性降低和资产配置效率差而降低,而整体的信贷存经过数年飞速的扩展后,已经变得比较沉重,同时影子银行体系成为和商业银行体系比肩并行的融资体系。
8.大量的债务主体经营困难,现金盈利连支付利息都艰难,但因为头上顶着国企央企政府平台的帽子,享受着高评级和融资的便利。过去在金融机构的固定收益部门,说要对顶着这些帽子的发债人做信用分析,大家觉得是庸人自扰。现在,大家也许不会当面嘲笑对这些债券信用的疑问了。
9.最后,同时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资金开始流回到美国,所谓海外热钱的撤出加剧了流动性的紧张。新一届中央政府和央行放弃饮鸩止渴地盲目流动性投放。
仔细考察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流动性紧张主要是经济体和银行体系内在的原因和变化造成的,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把原因归结为一些外在偶然因素的看法,必然严重误判金融市场的演进。
以上的这些现象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它们的直接后果就是基础货币投放减少,金融脱媒转移到货币创造体系之外,货币乘数效应减小,资金周转变慢。结果就是流动性的消失。中国的经济是“脾胃不振,肝火虚旺,加肾阴虚”,处在一个亢奋的虚弱状态。
有经济学家提出贷款的借新换旧是导致流动性紧张的原因之一,这似乎直观上比较难以理解。但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看。其一,新钱来自表外影子银行,它对货币的创造能力远远弱于商业银行贷款,所以表外信贷对表内信贷的置换,造成流动性的反向收缩。其二,信贷的置换循环使信贷总量停止,无助于流动性创造。
另一方面,虽然存量债务/货币量很大,但不能作为流动性的支持。因为流动性主要是一个变化率和变化量的概念,不是由存量决定的。这里的两种观点就像刘姥姥和王熙凤的观念碰撞。刘姥姥说:“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拔根汗毛比腰粗”——存量已经很大,所以流动性没问题;王熙凤说:“亲戚从外面看我们,虽然轰轰烈烈,但大有大的难处,说给人也未必信。”——存量的大额债务要有大额的现金收入来还,假如真能还得起,反向的货币创造或去杠杆化也会造成流动性的困难。最后存量很大的贾府先倒下。
打个比方:虽然社会融资看上去很热闹,但银行体系真实的货币创造能力在萎缩,就像一根柴的火力只能烧开一壶茶水,但信贷的摊子铺得太大,就像一大锅炉热水。用这一根柴的火力烧一大锅炉水,只能越烧越凉。2013年5月,四大行的新增贷款只有2080亿,这就是一个危险信号,表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创造下降迅速。
为什么货币周转慢?因为出口哑火后,实体经济不赚钱,经济活力下降,而日有竞争力的部门,被制度性地排斥在货币体系外。货币体系的常客是政府融资平台、垄断性的国有企业。这也是流动性萎缩的原因之一。
此外,各种税收高企,包括土地出让金,它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地方政府税收,反映在高房价里。税收是典型的紧缩性财政手段。有紧缩性的财政手段,当然会有紧缩性的经济后果,并产生紧缩性的货币后果。在中国,财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货币。
中国人传统上习惯把政府叫父母官。和很多父母一样,这个父母官有个偏爱的习惯,把一个儿子应该有的资源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包括银行的信贷体系,给了另一个自己偏爱的儿子。结果呢?两个儿子都没长好。一个患上了父母依赖症,另一个营养不良,都撑不起家门,而且造成很大的内部矛盾,后果就是家道中落。
最后总结一下:货币在现代金融体系的信贷天网中是一个“虚”的存在,不能等同于物理性的纸币的存在。它可以被经济体通过存款银行体系创造,也可以通过这个体系消灭。最终通过信贷的变化量、变化速度、变化方向和质量反映经济体的质量。现在的情况和美国2007年10月的情况是很相似的。
市场出现“钱荒”的时候,大家在问:钱到哪去了?流动性流到哪了?刚说天量的货币投放和M2高速增长,在讨论通胀的危险,怎么一下子就流动性紧张了呢?如何解释看似两个极端现象的同时出现?各种回答体现出对经济现状的焦虑和政策关注,而且夹杂难以言传的种种不安情绪。
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央行,但央行基本无动作,可见流动性主要是自主性的收缩,不是央行不放水造成的。而且流动性是实实在在的紧张。很多机构在上周就是付不出钱,就是没钱付,不完全是预期流动性紧的持币行为。
另一个关注的焦点是海外热钱的撤出造成流动性收紧,这也难以完全让人信服。5月份外汇局还连发6个文件,阻止热钱流入,刚到6月中下旬,热钱就撤出并造成流动性如此紧张?尽管热钱的流动很快,影响很大,但毕竟中国的经济体量、外汇储备、外汇监管和没有大幅贬值的货币等因素放在那里,热钱的出逃也难以充分解释货币市场流动性如此规模的空前紧张。
牛顿把力学的奥秘总结在几条简洁的定律里,后人要做的只是用这几条定律解应用题而已。同样,货币银行学的前辈高人早已经考虑过我们今天面临的种种状况。与其关注满天飞的传言,不如从金融的基础教材中寻找依据,看看今天中国的国情现状是如何反映这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的。这可能更有意义,更能看清现象后面的本质。
请看下图,上周的流动性紧张是自从有回购统计数据以来的10年中未见的重大现象,对这样的大事件,外在和偶然的因素(财政缴款、年中因素等等)也许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它本身不是关键因素,后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同样,流动性紧张也不会是暂时现象。
温故而知新:金融ABC
谈到市场上缺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央行印了大量钞票,这些钞票又没有被烧掉,怎么突然市场会这么缺资金呢?
这个问题本身反映出对货币的认识还局限在现金。现代经济体中的货币远远不只是大家装在裤兜里的、印着伟人头像的纸质钞票。“存款货币”是现代金融货币的主要形式,我们天天接触到的纸币只是现代货币体系汪洋大海中的一个海湾。弱水三千,我们只饮一瓢。
比如:2012年12月底,M2是97.4万亿,其中,现金只占5.6%。所以,从现金角度来理解货币和流动性,最多只抓住了问题的5.6%。见下表。
现代的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编织而成的复杂庞大信用体系,它铺天盖地,无处不在。这个网络是现代社会货币体系的正宗。比如所谓洗钱就是把这个网络以外的现金装到这个网络里去获得合法性,可见纸币都不比这个货币体系里的电子数字有更多的“货币性”。
我们都知道银行系统能通过乘数效应创造货币。把100元存到银行,银行留10元准备金,贷出90元,如此往复,整个系统中的财富/债务大约可达到1000元,这也是流动性的创造过程。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归纳出流动性变化的几个要素:货币、交易、债务和杠杆。从金融资产流动性的角度,其实单个要素也可以创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比如,拿一块土地作抵押从银行/私人那里贷款,这就凭空从非金融资产“创造”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比货币乘数效应更厉害。中国近些年的流动性创造是规模空前的:外贸顺差,基础货币投放,低利率,债券市场的繁荣,更要命的是土地和房地产:这玩意儿接地气,而且到处都是。只有土地和房子给力,流动性才配得上“泛滥”二字。
流动性的消失也遵循这样一个反向的乘数过程。简单的还债就可以使流动性消失,而且是按照乘数效应消失。流动性的创造会自我加强,流动性的消失也会自我加强,现在政策和投资的心理都有助于流动性消失的加强。还债/破产/交易减少/杠杆减小都使流动性按乘数甚至更大规模的消失。现在,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一个反向流动性消失的过程:债券交易员和股民最有感觉。
流动性的变化不是金钱拼图游戏那样的简单加减关系。流动性和资产价格的关系也不是水和浮木的关系。资产/股票价格不仅仅被流动性所推动/决定,而且,更深入看,它就是流动性本身,参与了金融体系整体流动性的形成和湮灭。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研究流动性就是研究资产价格。蒸汽和泡沫就是水本身。
以上简要回顾了货币在存款货币银行创造的常识。有几个要点:
1.存款货币的创造有赖于存款准备金和银行间清算体系。货币是从存款扩展出来的,理论上的扩展倍数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现金和存款准备一起构成基础货币。货币的理论供给量是扩展倍数和基础货币的乘积。
2.货币是由信贷创造的。银行创造货币的最直接快捷的第一步是通过会计记账来实现的:当你从银行借到了一笔钱,你只看到你银行存款账户上多了一笔钱,但银行方面同时记两笔账:借记资产项——贷款资产,贷记负债项——你的存款对银行是负债。所以,当你借钱的同时,你也在银行生成了一笔同样数额的存款。这是容易为大家忽略的重要小秘密。其它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都比不上这个来得快。
3.贷款的同时创造存款:流动性是正反馈机制,越流越好。在一个正常的有活力的经济体中,银行的货币创造体系会提供足够的“货币/信贷”来支持经济的成长。不会出现钱不够而影响经济体量增长的情况。极端的流动性宽松和极端的流动性紧张都说明这个经济体的信贷运行不正常。
4.正常健康经济体中借款越多,货币创造链条运作就越好,货币也越多,越接近由基础货币和存款准备金率决定的货币量的理论上限。
5.流动性和货币供应量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如果我们在这个链条里加上时间,货币流转得越快,货币供应量没变,但流动性越好,人们的感觉越是“不差钱”。货币流转快,往往说明经济活动旺盛,货币创造的乘数也往往越大。反之,如果货币存量没有变化,但货币周转慢了,流动性就差,就会有人感到缺钱。 6.流动性概念包括三方面:货币量存量规模,货币量变化的方向和速度,资金周转的速度。不管是什么样影响流动性的现象和传闻,最后都归结到这三方面。
这是我们分析的基础骨骼框架,然后我们把中国的国情一点点地加到这个框架上。看能否描绘出一个接近中国国情的流动性变化图景。
套公式:事情发生的谱系
如果货币的创造和信贷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就看看近些年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中信贷发生的特点,看能否反过来说明货币创造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揭示流动性变化的影踪。
1.老百姓的储蓄、出口的贸易顺差、外商的投资和热钱、央行的货币政策和操作是流动性创造的主要来源,是存款货币扩张的基础。
2.2002年,银行贷款占中国经济中新融资规模的96%。而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贷款占比降至45%。金融脱媒使货币的流转方式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整体信贷的飞速扩展如黄河泛滥,但传统渠道被淤积,这已经不是原来的河道了。
3.本来信贷和货币在商业银行的体系里是相辅相成的,但金融脱媒、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得信贷和货币的关系变得松懈,脱了钩。已经投放的天量货币转化成了更加天量的贷款(但愿是能偿还的),M2的增长一大部分通过影子银行来体现。
4.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大量由资金业务在表外来完成,主要体现在银行理财行业的高速发展,或者更广义的所谓影子银行的发展,其后果是大量的资金离开了最强有力的传统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过程。虽然影子银行系统的运作和商业银行的存贷体系密切相关,但其货币乘数效应是低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效率的(这方面有待看到更加具体的实证研究)。
5.债券发行市场的突飞猛进。债券也是债务,但它的货币乘数效应也低于银行贷款。例如:中石油在2007年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九成,而今天贷款下降到只占三成,而债券融资则上升到了七成。
6.银行贷款的弓已经拉得很满了。银行理财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了在月底把资金导回存款,满足监管存贷比的要求。也就是说,银行在一个月里的大多数时间其实是不满足存贷比的要求的,银行的贷款规模是超过了它正常的存款所能支持的规模的。如果联系到以上第二点:银行信贷规模连创纪录并拉满了弓,但在整体融资规模中的比例竟然还在大幅下降,我们可以说,中国信贷整体规模的膨胀是很厉害的。
7.在汇率管制的环境下,出口创汇变成了人民币在银行体系的被动投放,是流动性被动投放的主要渠道。现在基础货币投放由于出口的疲软而大幅减弱。老百姓的储蓄受了长时间的负利率的盘剥,在收入水平没有显著提升下,难以永远支持信贷的扩张,同时随着金融脱媒化,大量的储蓄转到理财等影子银行体系中。货币乘数由于经济体的活跃性降低和资产配置效率差而降低,而整体的信贷存经过数年飞速的扩展后,已经变得比较沉重,同时影子银行体系成为和商业银行体系比肩并行的融资体系。
8.大量的债务主体经营困难,现金盈利连支付利息都艰难,但因为头上顶着国企央企政府平台的帽子,享受着高评级和融资的便利。过去在金融机构的固定收益部门,说要对顶着这些帽子的发债人做信用分析,大家觉得是庸人自扰。现在,大家也许不会当面嘲笑对这些债券信用的疑问了。
9.最后,同时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资金开始流回到美国,所谓海外热钱的撤出加剧了流动性的紧张。新一届中央政府和央行放弃饮鸩止渴地盲目流动性投放。
仔细考察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流动性紧张主要是经济体和银行体系内在的原因和变化造成的,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把原因归结为一些外在偶然因素的看法,必然严重误判金融市场的演进。
以上的这些现象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它们的直接后果就是基础货币投放减少,金融脱媒转移到货币创造体系之外,货币乘数效应减小,资金周转变慢。结果就是流动性的消失。中国的经济是“脾胃不振,肝火虚旺,加肾阴虚”,处在一个亢奋的虚弱状态。
有经济学家提出贷款的借新换旧是导致流动性紧张的原因之一,这似乎直观上比较难以理解。但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看。其一,新钱来自表外影子银行,它对货币的创造能力远远弱于商业银行贷款,所以表外信贷对表内信贷的置换,造成流动性的反向收缩。其二,信贷的置换循环使信贷总量停止,无助于流动性创造。
另一方面,虽然存量债务/货币量很大,但不能作为流动性的支持。因为流动性主要是一个变化率和变化量的概念,不是由存量决定的。这里的两种观点就像刘姥姥和王熙凤的观念碰撞。刘姥姥说:“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拔根汗毛比腰粗”——存量已经很大,所以流动性没问题;王熙凤说:“亲戚从外面看我们,虽然轰轰烈烈,但大有大的难处,说给人也未必信。”——存量的大额债务要有大额的现金收入来还,假如真能还得起,反向的货币创造或去杠杆化也会造成流动性的困难。最后存量很大的贾府先倒下。
打个比方:虽然社会融资看上去很热闹,但银行体系真实的货币创造能力在萎缩,就像一根柴的火力只能烧开一壶茶水,但信贷的摊子铺得太大,就像一大锅炉热水。用这一根柴的火力烧一大锅炉水,只能越烧越凉。2013年5月,四大行的新增贷款只有2080亿,这就是一个危险信号,表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创造下降迅速。
为什么货币周转慢?因为出口哑火后,实体经济不赚钱,经济活力下降,而日有竞争力的部门,被制度性地排斥在货币体系外。货币体系的常客是政府融资平台、垄断性的国有企业。这也是流动性萎缩的原因之一。
此外,各种税收高企,包括土地出让金,它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地方政府税收,反映在高房价里。税收是典型的紧缩性财政手段。有紧缩性的财政手段,当然会有紧缩性的经济后果,并产生紧缩性的货币后果。在中国,财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货币。
中国人传统上习惯把政府叫父母官。和很多父母一样,这个父母官有个偏爱的习惯,把一个儿子应该有的资源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包括银行的信贷体系,给了另一个自己偏爱的儿子。结果呢?两个儿子都没长好。一个患上了父母依赖症,另一个营养不良,都撑不起家门,而且造成很大的内部矛盾,后果就是家道中落。
最后总结一下:货币在现代金融体系的信贷天网中是一个“虚”的存在,不能等同于物理性的纸币的存在。它可以被经济体通过存款银行体系创造,也可以通过这个体系消灭。最终通过信贷的变化量、变化速度、变化方向和质量反映经济体的质量。现在的情况和美国2007年10月的情况是很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