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政治参与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不仅丰富政治参与理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分析;对策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作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现状的基本了解、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的实际参与过程。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吸引他们理性地投人到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来。因此,系统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状况,有利于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倾向,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㈠ 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与实际参与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大学生能对某一政治现象做出恰当的评价,有一定的政治参与基础,但在实际参与行为上常常表现出知行不一。大学生认为很难将政治热情转化为实际的政治参与行为,表现为大学生"谈"政治较多,而实际的政治参与行为较少。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主动或被动地回避常规的主渠道的理性政治参与, 出现漠视甚至主动放弃政治投票与选举权利。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主要侧重于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关注社会政治问题, 而直接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的行为相对较少。政治认知和政治参与行为的矛盾性,直接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水平和成效。
㈡ 政治参与的务实性与功利性并存
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表现出明显的务实化趋向,他们的政治参与,往往与实现某种具体利益或完成某个任务相联系,如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习条件,或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对此有评论说,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追求政治理想,90年代的大学生热衷商务实业,到了21世纪,大学生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只要是有利于自身发展,就给予关注。这种评价虽不完全准确,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政治参与动机的微秒变化。当前大学生选择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则首选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文化、科技类活动。如果能够在评优、评奖、综合素质测评中加分就能踊跃参加业余党校学习、社团竞选等。但如果不能加分,即使是青年志愿者行动,除响应由高校共青团组织发起的外,社会上同样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大量民间活动则不能激发其参与的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就业,一部分大学生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其发展仕途、捞取政治资本、增加就业砝码的手段。现在很多大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但其中因为信仰共产主义才加入共产党的却屈指可数。所以只是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却没入党。
㈢ 大学生政治参与欠缺理性
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逆反心理,大学生往往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成见面对于社会政治、宣传教育等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向力量,认为这些社会政治、宣传教育夸大、不真实, 误导思想。他们喜欢根据所获得的片面的、偶然的信息发表与大众舆论相反的意见, 表现出对社会主导思想的漠视,对政治学习的抵触,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 而极左年代那种动荡的社会状况和动乱的历史阴影以及对学术问题政治批判的泛化, 常常使大学生产生政治恐惧感。他们惧怕政治威慑, 谈政治色变, 充满政治恐惧幻景, 总担心参与政治随时会遭遇横祸, 从而影响自己的前途和生活, 因而在政治生活中采取消极提防的态度, 在具体政治事务上表现为"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处事态度; 心理上的逆反和恐惧必然会导致行动上的回避。这些复杂的政治参与心态, 都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水平。
二、影响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因素
(一)国家政治参与的机制不完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但由于生产力状况、经济体制、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还在逐步的完善当中。尽管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其政治参与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政策的合理化,但在目前政治体制尚不具备广泛吸纳公民政治参与的情况下,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则无法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行为。
(二)传统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
政治文化是由政治思想、政治心理和政治评价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部分构成。积极的政治文化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起着促进作用;消极的政治文化则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起着阻碍甚至是破坏作用。近年来,中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受到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的严重冲击,不少人固守封建政治文化,把政治=官=权力=金钱+势力。由于上述种种错误观念,导致人们缺乏政治主体意识,崇拜权威,过分依赖"清官""仁政",阻碍了公民健康的政治心理的发展。加上现实中的"腐败现象""社会不良风气""官本位思想"等社会弊端,使一些大学生对政治产生无力和无奈感,甚至对政府的公信力也产生怀疑,导致消极的政治参与。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诸多问题的困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方法的相对滞后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和形式呆板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不加思考,因而难以发展对政治的理性判断力。在受到其他社会思潮冲击或看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时,或对政治悲观失望,或丧失辨别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不能做出独立、理性的判断。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其充分发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作用,应继续加强和改进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钳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学生不再由国家统筹分配,而是直接面对人才市场自主择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加速,就业压力高峰的叠起,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越来越难,这无疑给今天在校的大学生施加了极大的潜在压力。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生存机会竞争,促使"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普遍盛行。为了增加未来求职的筹码,他们热衷于考证、考研、留学深造,热衷于学外语、学技术等实用行为,对是否参与政治,以及采取何种参与方式,往往直接以自身利益的得失做为参照标准。
三、促进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
(一)不断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
1、健全政治参与的监督性。权力的扩张性和腐蚀性,是每一个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无法仅仅依靠道德力量能改变的。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已经成为政治家和政治学家们的共识。公民对权力运行的有序参与,可以制约权力的非规范化运行。公民监督的力量越大,越能防止政权的执行者滥用权力,使他们按照人民的意愿办事。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宪法规定的完整的权利,一些政治决策特别是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决策需要更多地了解大学生的政治需求和学校情况,而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集中这些信息的重要方式。提供广泛、自由、公开、独立而全面的信息和参与渠道,可以迅速地集中"民意",把握大学生的呼声,不仅有利于许多校内外矛盾和问题的协调和解决,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2、扩大政治参与的社会性。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为政治参与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空间。宪法确定从选举到监督的一整套规则,包括公民有权通过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等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进行监督。近年来,许多地方的人大、法院开始邀请大学生和社会人士旁听、咨询,征求他们的意见。一些地方的政府还开辟出新的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如网上投票、网上协商对话,以及网上民意测验等,为大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样性的政治参与创造充分的条件。这些做法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共识和政治文化的一致性,也可以使掌权者与政治参与主体实现政治沟通,达到观点、态度、行为方式的统一,进而增强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信心。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
1、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对学生的民主政治观念的树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无论是统编的新教材,还是具体的教学实际,传授政治参与途径、方式和程序的知识却很少,很多大学生根本就不知政治参与为何物。因此,要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中,应首先对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知识教育,增强他们对政治参与合法性的了解,对政府机构、政治流程有详尽的认知,以保证政治参与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情感,化功利性、动员型的政治参与为自愿自觉的政治参与。
2、要逐步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政治参与能力是指大学生进行利益表达、参与政治决策、宣传政治主张、组织政治活动的能力。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把政治理论教学与现实的政治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
如今,我国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但联系政治实践进行理论教育的基本理念,应当是最不可疏忽的一条。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停留在教室里"讲政治"、在黑板上"写政策",而对生活实际中的政治置若罔闻,不能不说是实效性低迷的一个重要根源。
(三)营造文明的政治文化环境,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觉性
1、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文化环境,需要继续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扩大政府同群众联系、对话的渠道,更需要从政治系统的结构上有效遏制腐败,提高全体公民包括大学生对政治的认同,激发政治参与的热情,保证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切实的体现。
2、在加强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治理的同时,高校作为弘扬主流政治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引导学生接受国家倡导的主流政治文化的熏陶,从而体会现存政治体制,实现自觉的政治参与。大学还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政治文化环境,给大学生提供良好政治参与的平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培养政治参与的技能和能力。
(四)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
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组织与指导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平台作用。特别要发挥学生党员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政治上的表率作用。"立足于高校学生的政治参与,以高校的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为主阵地,同时积极开辟周边社区自治管理、各类群众性集体活动、政府举办或组织的大型公益活动等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阵地,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积极、健康、有序、高效地开展政治参与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对政治参与效能感的认知,锻炼其实际参与政治活动的各项能力,提高其政治参与的水平和信心。"
【参考文献】
[1]沈旭红.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9).
[2]金国兴.试论青年的政治参与问题[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2).
[3]刘金文,陈腾.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矛盾性的理性解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04).
[4]陈建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探讨[J].东南传播,2006,(09).
[5]张苏平. 浅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培养的途径[J].南方论刊, 2007,(12) .
[6]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李洋(1985.2--),女,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分析;对策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作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现状的基本了解、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的实际参与过程。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吸引他们理性地投人到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来。因此,系统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状况,有利于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倾向,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㈠ 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与实际参与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大学生能对某一政治现象做出恰当的评价,有一定的政治参与基础,但在实际参与行为上常常表现出知行不一。大学生认为很难将政治热情转化为实际的政治参与行为,表现为大学生"谈"政治较多,而实际的政治参与行为较少。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主动或被动地回避常规的主渠道的理性政治参与, 出现漠视甚至主动放弃政治投票与选举权利。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主要侧重于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关注社会政治问题, 而直接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的行为相对较少。政治认知和政治参与行为的矛盾性,直接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水平和成效。
㈡ 政治参与的务实性与功利性并存
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表现出明显的务实化趋向,他们的政治参与,往往与实现某种具体利益或完成某个任务相联系,如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习条件,或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对此有评论说,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追求政治理想,90年代的大学生热衷商务实业,到了21世纪,大学生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只要是有利于自身发展,就给予关注。这种评价虽不完全准确,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政治参与动机的微秒变化。当前大学生选择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则首选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文化、科技类活动。如果能够在评优、评奖、综合素质测评中加分就能踊跃参加业余党校学习、社团竞选等。但如果不能加分,即使是青年志愿者行动,除响应由高校共青团组织发起的外,社会上同样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大量民间活动则不能激发其参与的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就业,一部分大学生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其发展仕途、捞取政治资本、增加就业砝码的手段。现在很多大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但其中因为信仰共产主义才加入共产党的却屈指可数。所以只是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却没入党。
㈢ 大学生政治参与欠缺理性
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逆反心理,大学生往往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成见面对于社会政治、宣传教育等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向力量,认为这些社会政治、宣传教育夸大、不真实, 误导思想。他们喜欢根据所获得的片面的、偶然的信息发表与大众舆论相反的意见, 表现出对社会主导思想的漠视,对政治学习的抵触,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 而极左年代那种动荡的社会状况和动乱的历史阴影以及对学术问题政治批判的泛化, 常常使大学生产生政治恐惧感。他们惧怕政治威慑, 谈政治色变, 充满政治恐惧幻景, 总担心参与政治随时会遭遇横祸, 从而影响自己的前途和生活, 因而在政治生活中采取消极提防的态度, 在具体政治事务上表现为"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处事态度; 心理上的逆反和恐惧必然会导致行动上的回避。这些复杂的政治参与心态, 都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水平。
二、影响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因素
(一)国家政治参与的机制不完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但由于生产力状况、经济体制、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还在逐步的完善当中。尽管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其政治参与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政策的合理化,但在目前政治体制尚不具备广泛吸纳公民政治参与的情况下,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则无法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行为。
(二)传统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
政治文化是由政治思想、政治心理和政治评价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部分构成。积极的政治文化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起着促进作用;消极的政治文化则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起着阻碍甚至是破坏作用。近年来,中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受到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的严重冲击,不少人固守封建政治文化,把政治=官=权力=金钱+势力。由于上述种种错误观念,导致人们缺乏政治主体意识,崇拜权威,过分依赖"清官""仁政",阻碍了公民健康的政治心理的发展。加上现实中的"腐败现象""社会不良风气""官本位思想"等社会弊端,使一些大学生对政治产生无力和无奈感,甚至对政府的公信力也产生怀疑,导致消极的政治参与。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诸多问题的困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方法的相对滞后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和形式呆板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不加思考,因而难以发展对政治的理性判断力。在受到其他社会思潮冲击或看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时,或对政治悲观失望,或丧失辨别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不能做出独立、理性的判断。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其充分发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作用,应继续加强和改进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钳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学生不再由国家统筹分配,而是直接面对人才市场自主择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加速,就业压力高峰的叠起,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越来越难,这无疑给今天在校的大学生施加了极大的潜在压力。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生存机会竞争,促使"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普遍盛行。为了增加未来求职的筹码,他们热衷于考证、考研、留学深造,热衷于学外语、学技术等实用行为,对是否参与政治,以及采取何种参与方式,往往直接以自身利益的得失做为参照标准。
三、促进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
(一)不断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
1、健全政治参与的监督性。权力的扩张性和腐蚀性,是每一个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无法仅仅依靠道德力量能改变的。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已经成为政治家和政治学家们的共识。公民对权力运行的有序参与,可以制约权力的非规范化运行。公民监督的力量越大,越能防止政权的执行者滥用权力,使他们按照人民的意愿办事。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宪法规定的完整的权利,一些政治决策特别是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决策需要更多地了解大学生的政治需求和学校情况,而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集中这些信息的重要方式。提供广泛、自由、公开、独立而全面的信息和参与渠道,可以迅速地集中"民意",把握大学生的呼声,不仅有利于许多校内外矛盾和问题的协调和解决,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2、扩大政治参与的社会性。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为政治参与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空间。宪法确定从选举到监督的一整套规则,包括公民有权通过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等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进行监督。近年来,许多地方的人大、法院开始邀请大学生和社会人士旁听、咨询,征求他们的意见。一些地方的政府还开辟出新的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如网上投票、网上协商对话,以及网上民意测验等,为大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样性的政治参与创造充分的条件。这些做法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共识和政治文化的一致性,也可以使掌权者与政治参与主体实现政治沟通,达到观点、态度、行为方式的统一,进而增强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信心。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
1、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对学生的民主政治观念的树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无论是统编的新教材,还是具体的教学实际,传授政治参与途径、方式和程序的知识却很少,很多大学生根本就不知政治参与为何物。因此,要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中,应首先对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知识教育,增强他们对政治参与合法性的了解,对政府机构、政治流程有详尽的认知,以保证政治参与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情感,化功利性、动员型的政治参与为自愿自觉的政治参与。
2、要逐步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政治参与能力是指大学生进行利益表达、参与政治决策、宣传政治主张、组织政治活动的能力。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把政治理论教学与现实的政治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
如今,我国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但联系政治实践进行理论教育的基本理念,应当是最不可疏忽的一条。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停留在教室里"讲政治"、在黑板上"写政策",而对生活实际中的政治置若罔闻,不能不说是实效性低迷的一个重要根源。
(三)营造文明的政治文化环境,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觉性
1、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文化环境,需要继续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扩大政府同群众联系、对话的渠道,更需要从政治系统的结构上有效遏制腐败,提高全体公民包括大学生对政治的认同,激发政治参与的热情,保证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切实的体现。
2、在加强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治理的同时,高校作为弘扬主流政治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引导学生接受国家倡导的主流政治文化的熏陶,从而体会现存政治体制,实现自觉的政治参与。大学还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政治文化环境,给大学生提供良好政治参与的平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培养政治参与的技能和能力。
(四)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
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组织与指导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平台作用。特别要发挥学生党员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政治上的表率作用。"立足于高校学生的政治参与,以高校的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为主阵地,同时积极开辟周边社区自治管理、各类群众性集体活动、政府举办或组织的大型公益活动等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阵地,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积极、健康、有序、高效地开展政治参与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对政治参与效能感的认知,锻炼其实际参与政治活动的各项能力,提高其政治参与的水平和信心。"
【参考文献】
[1]沈旭红.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9).
[2]金国兴.试论青年的政治参与问题[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2).
[3]刘金文,陈腾.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矛盾性的理性解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04).
[4]陈建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探讨[J].东南传播,2006,(09).
[5]张苏平. 浅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培养的途径[J].南方论刊, 2007,(12) .
[6]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李洋(1985.2--),女,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