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七粑粑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aop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年,我才四五岁,或者是五六岁,是上个世纪我们国家陷入“三年自然灾害”的时期。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那个时期最困难的,就是缺少吃的。因此“阮七”这种草本野生植物,也就成为了一种“添加食品”。“阮七”这个名称,用我们川南话发音念出来,那才是原汁原味哩。但是书面表达是不是这样写,我就不晓得了,听说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清明草”。在咱们川南这地方,春节过后,万物才刚复苏,“阮七”那种小草就已经崭露头角了。青青的,茸茸的,是灰白灰白毛茸茸肉嫩嫩的表情,那形状,就像是一只只竖立的兔子耳朵探头探脑地冒出了地平线。可是我们那稚嫩的“阮七”的那一片片的叶子,却是比小指头还幼小的身板。采撷“阮七”,是将那几张兔子耳朵的叶子合为一朵地掐着摘了下来,好多好多朵朵的堆积,才有了一定的量。虽然是“困难时期”,地里庄稼荒芜,这些野草,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自然而然,粮食没得吃,野草也就成为填肚皮的料了。“阮七”填肚子,最好的做法和配料是与糯米粉掺和在一块儿做成“阮七粑粑”。不知道母亲是怎么弄来的一些糯米粉,那年月,怎么还会有糯米粉?我至今都觉得是一件十分神奇的事情。母亲告诉我们,今天要给我们做“阮七粑粑”吃。饥饿惯了,真不敢相信这年月还有可以改善一下伙食的时候。至于这做成的“阮七粑粑”有多少糯米粉,早已被孩子们的高兴劲儿给忽略不计了。“三年困难时期”以后,每一年的开春时节,母亲都要领着我们采撷一些“阮掐草”回来做成“阮七粑粑”,母亲说这就叫做“采青”。年复一年,所以至今我也没有忘记“困难时期”的日子是怎样过来的。已经是清汤汤的瓦罐罐,母亲还要将那底底下的饭粒舀起来分给我们几个孩子。那情景,真的就像是在眼前,还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时常抑制住自己的思绪,不再回忆从前的那些饿肚皮的事情,因为母亲还没有熬到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没能对母亲有任何的回报,母亲一生就没能吃上一口我们今天这样加足了糯米粉做出来的“阮七粑粑”。所以每每跪在母亲的坟前,脑海中就会不断掠过从前母亲与我们在一起过的苦日子。现在,我们可以恰到好处地添加糯米粉而根本不用担心那粮食有没有够不够,我们还可以施展想象,想尽花样地使这“阮七粑粑”五味俱全或是做得锦上添花。而现在的一切都只能是我内心歉疚地对母亲深深的思念。母亲走了以后,每年的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与妻子和女儿都要去田间地头“采青”,然后我们一家子再做一顿“阮七粑粑”吃。我把从前的故事说给女儿听,可女儿怎么也不相信。别说女儿,在我,也快半信半疑的了——青绿稚嫩的“阮七草”,嵌在如玉的糯米粉里面,做成粑粑,那可鲜美哟!因此凭看凭吃,“阮七粑粑”那秀色可餐的模样和清香的味儿,怎么可能与“充饥”二字搅和在一起呢?我们将这粑粑供奉在母亲的墓地前,请妈妈尝一尝,现在的好日子哟,就像这“阮七粑粑”一样的又美又甜。
其他文献
去表哥的养鸡场,看表哥养鸡。  鸡比人精神。满面红光,圆睁的双目,连眨都不眨一下,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表哥给鸡撒饲料,见我兴致蛮高的,招呼我来试试。  我在撒饲料时,有了发现。饲料被染得红红的,拌上了一种红色的颜料。干嘛?给鸡美容?  表哥笑着摇头否认,说这样可以让蛋黄的颜色变成红色,营养成分不变,但红色的蛋黄招人喜欢,这种鸡蛋到市场好卖,且能卖个好价钱。  可叹,鸡如此警惕,最终还是被人上下其手
期刊
饮食的话题在中国古代主流文化中往往不登大雅之堂。孔子虽然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仅仅是框定了人之本性,单纯满足口腹的饮食仍然被至圣先师冷落在“欲”字中挣扎。孔子讲究饮食,是在礼的规矩之下的即成模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对贵族席间礼仪的强制执行,更多的是对“食指动”者的约束,谈不上美食意味上的追求,遑论饮食艺术的创造。与孟子辩论的告子因为持“食色,性也” 的理论,更被贬为与禽兽相差不
期刊
城市生活中,我们在进行空间转换、位置移动的时候大多使用公交、地铁、汽车、电梯等工具,很少会单纯使用我们的双脚。说到走路,恐怕只有在上街购物的时候。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行走,是人类基本的运动,“是人类最好的补药”。不管科技怎么发达,生活怎样忙碌,都不要忘了行走。  喜欢到各处去行走,熟悉的,陌生的,大街上,幽径上。即便是每天经过的街道,用心走一遍,也总会有新的发现,比如路边的花儿开了,橱窗的风景变了
期刊
以103岁高龄谢世的银行家朱博泉老人曾如此对笔者说:“上世纪30年代以前,上海过圣诞节唯一够格开大派对的,就只有汇中饭店。”  为什么?因为八九十年前上海玩圣诞节的,就是外国人和高等华人。当时许多上海有钱人尽管家居豪宅,但宅邸不够洋派,特别不具备一个豪华的可供乐队演奏的大Ball Room(大舞厅),因此氛围不够,所以人们都热衷在豪华大饭店过圣诞。豪华之外,还要够身价。所谓身价,就是场地本身的渊源
期刊
小时候猜过这样一个谜语:“爹爹在水面摇风打扇,妈妈在泥中受苦受难。生个哥哥鼓眉凸眼,跟个妹妹十分好看。”谜底是:爹爹是荷叶,妈妈是莲藕,哥哥是莲蓬,妹妹是荷花。从那时起,便对莲藕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像面对妈妈那柔软而坚硬、细致而饱满的母爱一般的感情。  在公园的荷花湖前,我的视线总能穿透湖面抵达泥层中的莲藕 :一副含辛茹苦却乐在其中的样子,让我的心里温暖而潮湿,幸福而伤感。在菜场看到的莲藕,总是一
期刊
1541、辜鸿铭在武昌东湖某小店尝“老吊汤”,系用炭炉子上瓦罐,内煮排骨藕汤。他吃了极美,尤其是藕片,入口即化,大喜,连吃几罐,才知此罐又名“吊子”,即对老板说:“你店虽小,吸引人的却有二:一是吊子;二是藕,何不挂‘吊子藕汤’更贴切呢?”老板认同了,于是此汤成了武汉美馔之一。  1542、金焰和王人美选择1933年最后一天结婚。当天联华电影厂同事按照惯例拟举办辞岁同乐会,得知他俩于大三元饭店开了四
期刊
二战时期,一个意大利士兵即将开赴战场,爱他的妻子把家里所有能吃的饼干、酒、咖啡全做进了一个糕点里,那个糕点就叫提拉米苏。每当士兵在战场上吃到提拉米苏就会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心爱的人……提拉米苏(Tiramisu),在意大利文里,有“带我走”(pick me up)的含义,带走的不只是美味,还有爱和幸福。    不止一次在路过西饼店时忍不住进去品尝提拉米苏,因为这实在是每一个女孩子几乎都无法抗拒的美
期刊
Selina通过电子邮件传给我一则新闻,说台湾有个患肺癌的男性病人,因为改变了饮食结构,5年后医生发现癌症病症居然消失了。  俗话说病急乱投医。现代人谈癌色变,这则消息像救命稻草一样,被我抓住不放,传给了很多朋友,其中有中国人也有美国人。相信这些朋友会像我一样,广泛传播。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世人的重视,同时,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晕头转向。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
期刊
闲暇时,漫步长堤,每见杨柳依依,倒映湖面,碧波揉碎了那修长的身影,我便浮想联翩,家乡院落中的那棵柳树,母亲亲手做的那如柳丝般纤长的面条,便一一呈现在眼前。  那年我正上高三,柳絮纷飞的时节,也正是高考复习最紧张的时候。每天拖着饥肠辘辘的身子回到家,扔下沉重的书包,便往柳树下的石桌旁一坐,等待着期盼已久的美食登场。母亲端上精心擀制的热气腾腾的面条,招呼着我慢点吃,这是高三生活的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雪
期刊
妻子专心致志地在厨房里熬一锅粥,雪白的粥在锅里冒着热气,淡淡地散发着香味,昏黄的灯光透着温暖,妻子一心一意守着粥,很踏实很平稳。   煮粥的女人是天下最真实的女人。她褪下浓妆艳抹的面具,宽松的家居服取代了刻板的套装,脸上也不必挂着职业性的微笑。她用一张真实的脸,一份真实的爱,一心一意地为自己和家人熬出一锅新鲜的粥。   街灯一盏盏亮起来了,功课特多的孩子和加班晚归的我在摩托车上远远地便看到家中厨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