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河南省花生生产呈现出以下两个突出特点:①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复种指数的提高,一年两熟制的麦套夏播花生发展迅速,已占全省花生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②随着河南省外贸、内销量的不断增加和粮油、食品加工业的蓬勃兴起,花生产业化进程加快,花生及其制品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鉴于此,对种植花生品种的早熟与高产、大果与早熟、高产与优质等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上迫切需要选育和推广大果、优质、高产、稳产、早熟、适宜麦垄套种的花生新品种,来更换生产上原有的种植利用时间较长、混杂退化严重、荚果饱满度差、商品率低、品质欠佳、生育期偏长的海花1号、豫花1号、豫花3号、豫花5号、豫花7号等老品种,以满足生产发展及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而濮9519就是在这种生产和市场双重需要的背景下选育而成的。
一、选育经过
针对优质、高产、稳产、大果、早熟、多抗、广适应性的育种目标,依据优×优亲本选配原理,1995年选用荚果大、均匀、长势强、茎杆韧性好、抗倒伏、果形好的杂交F1代濮9412为母本,高产潜力大、稳产性强、生长稳健、适应性广、抗病、抗倒性好、结实性强的鲁花14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组合编号为 9519。1996年单粒播种,混合收获繁殖F1,1997年F2整个群体表现突出、分离较大,当年围绕育种目标选择综合性状好的单株63个;1998年对分离的F3代均采用系谱法进行连续的定向单株选择,优中选优,田间选择出16个表现型一致且性状优异的优良株系,经室内严格考种复选,1999年升入株系测产,其中系谱号为9519-0-15-8的株系综合性状优异、表现突出,2000-2002年参加所内新品系鉴定试验,2003―2006参加所内新品系比较试验。2003年冬至2005年冬曾连续3年进行南繁加代适应性种植。2007-2008年参加河南省麦套花生区域试验,2008-2009年参加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濮花9519。
二、产量表现
1.河南省麦套花生区域试验
2007年荚果亩产293 kg比对照豫花8号增产15.35%,增产极显著,居第1位;籽仁亩产199 kg,比对照豫花8号增产13.52%,增产极显著,居第1位。
2008年荚果亩产305 kg比对照豫花11号增产13.33%,居第4位;籽仁亩产215 kg比对照豫花11号增产9.69%,居第3位。
2年试验汇总,分别比对照豫花8号增产14.34%和11.61%增产显著。(见表1)。
2.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
2008-2009年参加河南省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其中2008年荚果亩产261kg比对照增产6.9%,居试验第3位,籽仁亩产192kg比对照豫花11号增产8.17%,居第1位;2009年荚果亩产324.53kg比对照增产12.74%,居试验第1位,籽仁亩产232.06kg比对照增产11.43%,居第1位。(见表1)。
三、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普通疏枝直立型大花生,主茎高40.5cm,侧枝长43.6cm,总分枝8条,结果枝6.4条,叶片倒卵形,叶色绿色;荚果为普通型,果嘴锐,网纹深、细,缩缢稍深,百果重224g;籽仁多椭圆型,种皮浅粉红色,内种皮橘黄色,有光泽,有少量油斑;百仁重89.4g,出米率72.45%。蛋白质含量22.53%,含油量52.76%,油酸含量42.2%,亚油酸含量37.6%,油酸亚油酸比值为1.12。该品种抗网斑病、病毒病,高抗叶斑病,感根腐病、锈病,抗倒性较强。属中熟品种,生育期123天。适宜我省各地及我国北方大花生区推广种植。
四、品质性状
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分析(省区试主持单位统一取样):其籽仁蛋白质含量22.7%,脂肪含量53.7%,油酸含量41.5%,亚油酸含量37.3%,油酸亚油酸比值(O/L)1.12。
五、抗性鉴定
经省农科院植保所及中间试验抗性鉴定:表现抗网斑病,高抗叶斑病,抗病毒病。综合抗性优于对照品种。
六、突出特点
1.高产性突出
该品系2007-2008年参加河南省麦套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其中2007年荚果、籽仁分别较对照豫花8号增产15.35%和13.52%,增产极显著,均居第1位;2008年荚果比对照豫花11号增产13.33%,居第4位,籽仁比对照豫花11号增产9.69%,居第3位。2008-2009年参加河南省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其中2008年荚果比对照豫花11号增产6.92%居第4位,籽仁对照豫花11号增产8.17%居第1位;2009年荚果亩产324.53kg比对照增产12.74%,居试验第1位,籽仁亩产232.06kg比对照增产11.43%,居第1位。
2.品质优良
仔仁蛋白质含量22.53%,含油量52.76%,油酸含量42.2%,亚油酸含量37.6%,油酸亚油酸比值为1.12。荚果普通型,饱果率为74.7%,壳薄饱满整齐,双仁果多,商品率高;籽仁桃型,粉红色,色泽鲜艳,无油斑,无裂纹,质地酥脆,适口性好,出米率较高,为72.45%。
3.综合性状好
株型直立紧凑,株高中等,收获时上部叶较青,不早衰;结果集中,高产潜力大。
4.抗逆性强
抗锈病、病毒病、叶斑病、根腐病,抗旱、耐劳。
七、高产栽培技术
1.增施底肥,科学施肥
花生出苗后20d,根瘤才逐渐形成,并开始固氮,在此之前,幼苗生长所需的氮素,除吸收子叶中的贮存养分外,基本来自土壤。氮和磷的吸收高峰在结荚期,钾的吸收高峰在初花期。磷肥在土壤中的活动性很差,钾肥施后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溶化、移动过程,才能为植株吸收利用。根据花生的需肥特点,在小麦播种前每667m2,底施优质农家肥5m2,尿素25kg,氯化钾20kg,硫酸锌1kg,硼砂0.5kg,硫酸亚铁2.5kg,硅肥50kg。在小麦拔节期,追尿素10kg,过磷酸钙30kg,硅钙肥40kg。
2.合理密植,以密补迟
麦套花生出苗后处在小麦遮荫下,分枝较少,花芽分化数量少,单株结果数比春花生少。因此要适当增大密度,营造合理群体。据试验,一般肥力地块,每穴2粒,11000~12000穴/hm2,随着穴数增多,单位面积总果数增加,产量增高。小麦行距18cm的麦田,采取“二垄靠”,种2行隔一行,穴距24.7 cm,能有效地利用土地、空间和光能,便于田间管理,并能充分利用和发挥个体生长优势,增加单株结果数,提高单产。
3.适时套种,一播全苗
根据小麦长势、土壤墒情,适时早套,以5月20日为宜,麦套花生生育期短,生长发育快,必须争取一播全苗,达到苗匀苗壮。种子要精选籽仁饱满色鲜的一级籽仁。强调足墒播种,有雨适时抢种,无雨造墒播种,可以先浇后种,也可先种后浇,播深3~5cm,覆土均匀一致。
4.中耕除草,及时追肥
麦收后,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杂草滋生蔓延快,加之花生苗嫩弱,麦收后要及时中耕灭茬,除草保墒,松土增温,促进花生侧枝早生快发、花芽分化和根系下扎。一般中耕3~4次。始花前结合中耕亩追施筛细的农家肥1000kg,尿素8kg,过磷酸钙30kg;中后期缺肥可喷施0.2%磷酸二氢钾和1%尿素液2~3次。7月下旬,对有旺长趋势田块,叶面喷施50mg×10-6,多效唑溶液,促果多果饱,防止旺长倒伏。
5.防病治虫,消灭鼠害
麦收后遇旱,蚜虫、红蜘蛛常大量发生,可用40%乐果乳剂1000倍液叶面喷施。棉铃虫可用50%辛硫磷1500倍液喷杀。地下害虫蛴螬发生严重地块,在培土迎针时用5%辛硫磷颗粒剂15kg/hm2,与细土拌匀顺垄撒在植株附近,撒后中耕培土。叶斑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叶面喷施。7~10d喷一次,连喷2~3次。防鼠害可用敌鼠害钠盐拌毒饵诱杀。
6.及时收获,安全储藏
花生成熟后,应及时收获,及时晒干,安全储藏,防止落果、沤果、烂果、霉果、捂果的发生,储藏期间严防黄曲霉毒素污染,以免影响出口质量。
一、选育经过
针对优质、高产、稳产、大果、早熟、多抗、广适应性的育种目标,依据优×优亲本选配原理,1995年选用荚果大、均匀、长势强、茎杆韧性好、抗倒伏、果形好的杂交F1代濮9412为母本,高产潜力大、稳产性强、生长稳健、适应性广、抗病、抗倒性好、结实性强的鲁花14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组合编号为 9519。1996年单粒播种,混合收获繁殖F1,1997年F2整个群体表现突出、分离较大,当年围绕育种目标选择综合性状好的单株63个;1998年对分离的F3代均采用系谱法进行连续的定向单株选择,优中选优,田间选择出16个表现型一致且性状优异的优良株系,经室内严格考种复选,1999年升入株系测产,其中系谱号为9519-0-15-8的株系综合性状优异、表现突出,2000-2002年参加所内新品系鉴定试验,2003―2006参加所内新品系比较试验。2003年冬至2005年冬曾连续3年进行南繁加代适应性种植。2007-2008年参加河南省麦套花生区域试验,2008-2009年参加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濮花9519。
二、产量表现
1.河南省麦套花生区域试验
2007年荚果亩产293 kg比对照豫花8号增产15.35%,增产极显著,居第1位;籽仁亩产199 kg,比对照豫花8号增产13.52%,增产极显著,居第1位。
2008年荚果亩产305 kg比对照豫花11号增产13.33%,居第4位;籽仁亩产215 kg比对照豫花11号增产9.69%,居第3位。
2年试验汇总,分别比对照豫花8号增产14.34%和11.61%增产显著。(见表1)。
2.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
2008-2009年参加河南省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其中2008年荚果亩产261kg比对照增产6.9%,居试验第3位,籽仁亩产192kg比对照豫花11号增产8.17%,居第1位;2009年荚果亩产324.53kg比对照增产12.74%,居试验第1位,籽仁亩产232.06kg比对照增产11.43%,居第1位。(见表1)。
三、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普通疏枝直立型大花生,主茎高40.5cm,侧枝长43.6cm,总分枝8条,结果枝6.4条,叶片倒卵形,叶色绿色;荚果为普通型,果嘴锐,网纹深、细,缩缢稍深,百果重224g;籽仁多椭圆型,种皮浅粉红色,内种皮橘黄色,有光泽,有少量油斑;百仁重89.4g,出米率72.45%。蛋白质含量22.53%,含油量52.76%,油酸含量42.2%,亚油酸含量37.6%,油酸亚油酸比值为1.12。该品种抗网斑病、病毒病,高抗叶斑病,感根腐病、锈病,抗倒性较强。属中熟品种,生育期123天。适宜我省各地及我国北方大花生区推广种植。
四、品质性状
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分析(省区试主持单位统一取样):其籽仁蛋白质含量22.7%,脂肪含量53.7%,油酸含量41.5%,亚油酸含量37.3%,油酸亚油酸比值(O/L)1.12。
五、抗性鉴定
经省农科院植保所及中间试验抗性鉴定:表现抗网斑病,高抗叶斑病,抗病毒病。综合抗性优于对照品种。
六、突出特点
1.高产性突出
该品系2007-2008年参加河南省麦套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其中2007年荚果、籽仁分别较对照豫花8号增产15.35%和13.52%,增产极显著,均居第1位;2008年荚果比对照豫花11号增产13.33%,居第4位,籽仁比对照豫花11号增产9.69%,居第3位。2008-2009年参加河南省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其中2008年荚果比对照豫花11号增产6.92%居第4位,籽仁对照豫花11号增产8.17%居第1位;2009年荚果亩产324.53kg比对照增产12.74%,居试验第1位,籽仁亩产232.06kg比对照增产11.43%,居第1位。
2.品质优良
仔仁蛋白质含量22.53%,含油量52.76%,油酸含量42.2%,亚油酸含量37.6%,油酸亚油酸比值为1.12。荚果普通型,饱果率为74.7%,壳薄饱满整齐,双仁果多,商品率高;籽仁桃型,粉红色,色泽鲜艳,无油斑,无裂纹,质地酥脆,适口性好,出米率较高,为72.45%。
3.综合性状好
株型直立紧凑,株高中等,收获时上部叶较青,不早衰;结果集中,高产潜力大。
4.抗逆性强
抗锈病、病毒病、叶斑病、根腐病,抗旱、耐劳。
七、高产栽培技术
1.增施底肥,科学施肥
花生出苗后20d,根瘤才逐渐形成,并开始固氮,在此之前,幼苗生长所需的氮素,除吸收子叶中的贮存养分外,基本来自土壤。氮和磷的吸收高峰在结荚期,钾的吸收高峰在初花期。磷肥在土壤中的活动性很差,钾肥施后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溶化、移动过程,才能为植株吸收利用。根据花生的需肥特点,在小麦播种前每667m2,底施优质农家肥5m2,尿素25kg,氯化钾20kg,硫酸锌1kg,硼砂0.5kg,硫酸亚铁2.5kg,硅肥50kg。在小麦拔节期,追尿素10kg,过磷酸钙30kg,硅钙肥40kg。
2.合理密植,以密补迟
麦套花生出苗后处在小麦遮荫下,分枝较少,花芽分化数量少,单株结果数比春花生少。因此要适当增大密度,营造合理群体。据试验,一般肥力地块,每穴2粒,11000~12000穴/hm2,随着穴数增多,单位面积总果数增加,产量增高。小麦行距18cm的麦田,采取“二垄靠”,种2行隔一行,穴距24.7 cm,能有效地利用土地、空间和光能,便于田间管理,并能充分利用和发挥个体生长优势,增加单株结果数,提高单产。
3.适时套种,一播全苗
根据小麦长势、土壤墒情,适时早套,以5月20日为宜,麦套花生生育期短,生长发育快,必须争取一播全苗,达到苗匀苗壮。种子要精选籽仁饱满色鲜的一级籽仁。强调足墒播种,有雨适时抢种,无雨造墒播种,可以先浇后种,也可先种后浇,播深3~5cm,覆土均匀一致。
4.中耕除草,及时追肥
麦收后,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杂草滋生蔓延快,加之花生苗嫩弱,麦收后要及时中耕灭茬,除草保墒,松土增温,促进花生侧枝早生快发、花芽分化和根系下扎。一般中耕3~4次。始花前结合中耕亩追施筛细的农家肥1000kg,尿素8kg,过磷酸钙30kg;中后期缺肥可喷施0.2%磷酸二氢钾和1%尿素液2~3次。7月下旬,对有旺长趋势田块,叶面喷施50mg×10-6,多效唑溶液,促果多果饱,防止旺长倒伏。
5.防病治虫,消灭鼠害
麦收后遇旱,蚜虫、红蜘蛛常大量发生,可用40%乐果乳剂1000倍液叶面喷施。棉铃虫可用50%辛硫磷1500倍液喷杀。地下害虫蛴螬发生严重地块,在培土迎针时用5%辛硫磷颗粒剂15kg/hm2,与细土拌匀顺垄撒在植株附近,撒后中耕培土。叶斑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叶面喷施。7~10d喷一次,连喷2~3次。防鼠害可用敌鼠害钠盐拌毒饵诱杀。
6.及时收获,安全储藏
花生成熟后,应及时收获,及时晒干,安全储藏,防止落果、沤果、烂果、霉果、捂果的发生,储藏期间严防黄曲霉毒素污染,以免影响出口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