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堂”我不愿意去,“地狱”我不愿意去,幻想中的“黄金世界”我更不愿意去。我甘愿面对黑暗的现实,直面惨淡的人生,哪怕“仿徨于无地”。
一丝的不安与徘徊中,是他心灵的独白,是他激越的呼喊。现实社会将向何处去?鲁迅也感到茫然。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礼教其本质就是吃人。一个个愚昧无知的灵魂被吞噬,坠入平庸迂朽的泥潭。
中国社会从来不缺看客!他们是于时代无用的垃圾,屈于上下求索中的疲惫与无奈,成了自我折磨的失败者,一如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在鲁迅眼中,他们是人类中的怯弱者,他们麻木着,苟且偷生着,他们将废墟与坟墓淡忘,也将过去的伤痛和血痕统统忘却。他们可哭可歌,似睡似醒,若无知若有知,欲生又欲死。他们不问今夕何年,不知我生何用,稀里糊涂地存在,最后只是不知所以然地死掉。
當浓重的乌云将光明遮蔽,鲁迅是一道高喊着“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的闪电,将绀青色的口袋撕碎,向世间投去哪怕只是一刹那却足以刻骨铭心的光明。“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
那一年,鲁迅弃医从文,就像《麦克白》中的那一道敲门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用诗化的愤慨呐喊出声声黄钟大吕的绝响,振聋发聩;他化身为奋蹄的青骥,播撒下众生悲悯的情怀,拯救世人良知。
夜,是黑色的,而中国的夜更黑。从鲁迅的文字中可以清楚地体味到黑暗的浓重,有时甚至让我们觉得连呼吸都困难。然而透过黑暗,他仍坚毅地幻想着黑夜中的美丽,那霓虹的碎影,便是给人安慰的希望。
正如《秋夜》中的那棵早已遍体鳞伤,就算连叶子也落尽的枣树,竟傲然挺立着,铁似的直指天空,带着新生的希望,毫无妥协。而柔弱如小花者,在秋夜的压迫之下,也还有温情的梦。有战士,还有梦,自然也就有了希望。
毛泽东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么多年了,鲁迅仍给人们留下了一副铮铮铁骨。他是一位举起了投枪的战士,他坚硬似铁,耐着孤独寂寞,仍在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之中,歌颂着平等与正义,高唱“痛苦和自由之歌”。
“我终于仿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将在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暮色苍茫之中,是他远去的坚定的背影,寂寞击不垮的傲骨。
诗人林贤治如此评价鲁迅:“他没有把黄金时代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随者的精神火花。”
如今,我们正源源不断地从鲁迅身上找寻良知,汲取希望。若是没有鲁迅,恐怕边芹笔下“奔跑的无头鸭”式的悲剧,便是可以预见的时代之殇。
这是一个伟大的精神,一个以笔为刀不知何为恐惧的灵魂。在最沸腾的热血与最黑暗现实的交织里,铁屋中的呐喊声从未远去!对黑夜的反抗永不绝望!
(编辑:关晓星)
评点:钱湘健
很多人不喜欢鲁迅,那是因为他没有读懂鲁迅。鲁迅,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也不是冰冷无情的旁观者。表面上他冷静,嫉恶如仇,实则他始终是赤诚地怀着深沉的爱与当时的人民和社会在一起。作者正是将鲁迅的这种品质精神揭示出来,让我们认识鲁迅,靠近鲁迅。让我们明白,即便是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鲁迅。作者旁征博引,用词老练,可见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同时也可见其思想的深刻性,堪称一篇佳作。
一丝的不安与徘徊中,是他心灵的独白,是他激越的呼喊。现实社会将向何处去?鲁迅也感到茫然。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礼教其本质就是吃人。一个个愚昧无知的灵魂被吞噬,坠入平庸迂朽的泥潭。
中国社会从来不缺看客!他们是于时代无用的垃圾,屈于上下求索中的疲惫与无奈,成了自我折磨的失败者,一如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在鲁迅眼中,他们是人类中的怯弱者,他们麻木着,苟且偷生着,他们将废墟与坟墓淡忘,也将过去的伤痛和血痕统统忘却。他们可哭可歌,似睡似醒,若无知若有知,欲生又欲死。他们不问今夕何年,不知我生何用,稀里糊涂地存在,最后只是不知所以然地死掉。
當浓重的乌云将光明遮蔽,鲁迅是一道高喊着“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的闪电,将绀青色的口袋撕碎,向世间投去哪怕只是一刹那却足以刻骨铭心的光明。“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
那一年,鲁迅弃医从文,就像《麦克白》中的那一道敲门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用诗化的愤慨呐喊出声声黄钟大吕的绝响,振聋发聩;他化身为奋蹄的青骥,播撒下众生悲悯的情怀,拯救世人良知。
夜,是黑色的,而中国的夜更黑。从鲁迅的文字中可以清楚地体味到黑暗的浓重,有时甚至让我们觉得连呼吸都困难。然而透过黑暗,他仍坚毅地幻想着黑夜中的美丽,那霓虹的碎影,便是给人安慰的希望。
正如《秋夜》中的那棵早已遍体鳞伤,就算连叶子也落尽的枣树,竟傲然挺立着,铁似的直指天空,带着新生的希望,毫无妥协。而柔弱如小花者,在秋夜的压迫之下,也还有温情的梦。有战士,还有梦,自然也就有了希望。
毛泽东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么多年了,鲁迅仍给人们留下了一副铮铮铁骨。他是一位举起了投枪的战士,他坚硬似铁,耐着孤独寂寞,仍在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之中,歌颂着平等与正义,高唱“痛苦和自由之歌”。
“我终于仿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将在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暮色苍茫之中,是他远去的坚定的背影,寂寞击不垮的傲骨。
诗人林贤治如此评价鲁迅:“他没有把黄金时代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随者的精神火花。”
如今,我们正源源不断地从鲁迅身上找寻良知,汲取希望。若是没有鲁迅,恐怕边芹笔下“奔跑的无头鸭”式的悲剧,便是可以预见的时代之殇。
这是一个伟大的精神,一个以笔为刀不知何为恐惧的灵魂。在最沸腾的热血与最黑暗现实的交织里,铁屋中的呐喊声从未远去!对黑夜的反抗永不绝望!
(编辑:关晓星)
评点:钱湘健
很多人不喜欢鲁迅,那是因为他没有读懂鲁迅。鲁迅,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也不是冰冷无情的旁观者。表面上他冷静,嫉恶如仇,实则他始终是赤诚地怀着深沉的爱与当时的人民和社会在一起。作者正是将鲁迅的这种品质精神揭示出来,让我们认识鲁迅,靠近鲁迅。让我们明白,即便是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鲁迅。作者旁征博引,用词老练,可见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同时也可见其思想的深刻性,堪称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