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呼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小语教学大纲要求六年级学生具有①字、词、句篇的基本知识素质;②听说读写的技能素质;③理解、表达、观察、思维等智能素质;④预习、复习、自主学习等非智力素质;⑤"五爱"、"四有"等思想素质。
为了落实上述五项素质要求,我在小语12册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番尝试,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以读为经,以字词句篇的训练为纬,落实基本知识素质、思想素质及技能素质。
课堂上始终做到以读为主,以学生为主,保证课堂上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书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实现知识的内化,技能的形成,思想素质的提高。
例如,过去的词语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抄写教参上的解词,再让学生回去背诵。学生上课培养能力的时间被挤占了,基本知识也没有掌握,许多学生一旦见了新词便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于是胡扯一气。学了一篇课文之后除了背得几个解词,会说口号式的中心思外,其它一无所知。我在教学中采用遇词解词的方法。例如教学《穷人》一文时,当学生读到"温暖而舒适"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读上下文,找出"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来作为这个词组的注解。读到"顾惜",有学生引用资料上的说法"顾全爱惜"之意,文中怎么理解呢?学生再读回答:"文中是说渔夫不顾生命危险,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读到"抱怨",学生用近义词"埋怨"来解,读到"搔",我让学生做个动作来解......通过读书,学生结合语境不仅理解了词意本身,而且掌握了解词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基本知识有了,技能也有了。解句、理解全篇也同此理。
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感情朗读"指导,不仅可以促进理解,还可以提高朗读能力及思想素质。文章读得有感情了,说明学生读进去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学生在朗读水平提高的同时,思想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例如《詹天佑》中的一句:"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甲生读时平铺直叙。乙生站起来指出:"轻蔑"的语气不足,并重读一遍。丙生站起来说:"’还没出世’、’中国’最能表现’轻蔑’,应重读。"师也让他重读一遍。丁生:"这句话傲慢无理,速度要慢。"师也让他重读一遍。
在学生齐读之后,师总结:朗读时注意到了"语气、轻重、快慢、停连"因素,充分表现了外国人的狂妄无理。朗读水平提高了,学生此时内心会想什么呢?"落后必要挨打"、"詹天佑真是个杰出的爱国英雄!"雄!"、"要富强,必须兴科技!"......也许都有,教师点与不点都不重要了,因为学生心中都有了,思想教育的目的早已在朗读过程中达到了。这比单纯地分析"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更省时、更有教育作用。
二、重视片段练习,提高写作素质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根据课文这个例子来练习片段,是提高作文素质的捷径。在十二册语文教学中我练习了下列片段,列表如下:
这些片段练习紧扣课文,要求低、难度小,学生有兴趣,效果也好。学生会把一个词扩成一段话,外貌、对话、心理、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对于写人、叙事的大作文,还会感到困难吗?
三、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
1、预习的习惯。大纲要求六年级语文"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预习环节"。学生对"预习"的理解往往是"看一遍"。我把预习的要求定为:①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并圈划生词、关键词、句;②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句障碍,适当在文中下注解;③思考"预习"和"思考练习"中的习题。并让学生把这三条记在课文目录之后,以备每天参照。上课学生进行课间预习时,我便检查预习情况,及时表扬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同学,并适时地请这些同学介绍自己预习的经验。学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养成预习习惯,上课时重点听得明白,难点听得清楚。
2、勤查工具书的习惯。我鼓励学生经常利用这些工具书,我常说,有工具书不用就好比挂着大饼还饿死的懒汉。我进课堂总是要带着字典及其它参考书,为的是身体力行,做出表率。我还极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如预习时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给词语下注解,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引发争议,让大家引经据典;第二课堂开展成语接龙,作家作品知识竞赛等,使学生深深感到用工具书快捷、有益、作用大,产生兴趣,养成习惯。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给学生讲,这个习惯使徐特立先生学富五年,又使毛泽东才华盖世。学生惊奇之际,我讲解圈、划、注、批、写的基本概念,继而在预习时让学生圈词划句,下注解,课堂上下眉批尾批,课后做读书笔记,学生尝到了自学的甜头,也养成了终生受益的习惯。
四、重视"表演",提高学生智能素质
课堂表演一方面可以把课文内容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再现生活、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力、观察力等智能素质得以充分展示;在这个情境中,从课文语言到表演形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表演形象到课文语言,实现也语言的内化,这个循环使学生观察力、口头表达力均得到了锻炼,因此也促进也作文素质的提高。
课堂上12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弹"月光曲"的贝多芬,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忐忑不安"的桑娜,历史故事《草船借箭》和《将相和》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激起了同学们多少丰富的想象,引发了多少同情的泪水和愉快的笑声啊!
另一方面,课堂表演可以再现生活的真实场景,为学生提供观察的客体,往往因为情境的真切、富有美感而使学生获得写作素材。
例如在写《我做过的一件家务事》这篇作文课上,我事先准备了一套锅碗盆等餐具,课堂上我让学生模拟在家洗碗的场面,引导学生看动作神情,听各种声响,想心理活动,说具体细节,就这样边演边看,边看边说,学生被愉快的心情支配着,消除也写作的畏难情绪,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调动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于是以"洗碗""做饭"、"刷鞋"、"拖地"为题材的佳作纷纷涌现。
为了落实上述五项素质要求,我在小语12册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番尝试,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以读为经,以字词句篇的训练为纬,落实基本知识素质、思想素质及技能素质。
课堂上始终做到以读为主,以学生为主,保证课堂上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书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实现知识的内化,技能的形成,思想素质的提高。
例如,过去的词语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抄写教参上的解词,再让学生回去背诵。学生上课培养能力的时间被挤占了,基本知识也没有掌握,许多学生一旦见了新词便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于是胡扯一气。学了一篇课文之后除了背得几个解词,会说口号式的中心思外,其它一无所知。我在教学中采用遇词解词的方法。例如教学《穷人》一文时,当学生读到"温暖而舒适"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读上下文,找出"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来作为这个词组的注解。读到"顾惜",有学生引用资料上的说法"顾全爱惜"之意,文中怎么理解呢?学生再读回答:"文中是说渔夫不顾生命危险,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读到"抱怨",学生用近义词"埋怨"来解,读到"搔",我让学生做个动作来解......通过读书,学生结合语境不仅理解了词意本身,而且掌握了解词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基本知识有了,技能也有了。解句、理解全篇也同此理。
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感情朗读"指导,不仅可以促进理解,还可以提高朗读能力及思想素质。文章读得有感情了,说明学生读进去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学生在朗读水平提高的同时,思想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例如《詹天佑》中的一句:"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甲生读时平铺直叙。乙生站起来指出:"轻蔑"的语气不足,并重读一遍。丙生站起来说:"’还没出世’、’中国’最能表现’轻蔑’,应重读。"师也让他重读一遍。丁生:"这句话傲慢无理,速度要慢。"师也让他重读一遍。
在学生齐读之后,师总结:朗读时注意到了"语气、轻重、快慢、停连"因素,充分表现了外国人的狂妄无理。朗读水平提高了,学生此时内心会想什么呢?"落后必要挨打"、"詹天佑真是个杰出的爱国英雄!"雄!"、"要富强,必须兴科技!"......也许都有,教师点与不点都不重要了,因为学生心中都有了,思想教育的目的早已在朗读过程中达到了。这比单纯地分析"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更省时、更有教育作用。
二、重视片段练习,提高写作素质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根据课文这个例子来练习片段,是提高作文素质的捷径。在十二册语文教学中我练习了下列片段,列表如下:
这些片段练习紧扣课文,要求低、难度小,学生有兴趣,效果也好。学生会把一个词扩成一段话,外貌、对话、心理、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对于写人、叙事的大作文,还会感到困难吗?
三、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
1、预习的习惯。大纲要求六年级语文"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预习环节"。学生对"预习"的理解往往是"看一遍"。我把预习的要求定为:①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并圈划生词、关键词、句;②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句障碍,适当在文中下注解;③思考"预习"和"思考练习"中的习题。并让学生把这三条记在课文目录之后,以备每天参照。上课学生进行课间预习时,我便检查预习情况,及时表扬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同学,并适时地请这些同学介绍自己预习的经验。学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养成预习习惯,上课时重点听得明白,难点听得清楚。
2、勤查工具书的习惯。我鼓励学生经常利用这些工具书,我常说,有工具书不用就好比挂着大饼还饿死的懒汉。我进课堂总是要带着字典及其它参考书,为的是身体力行,做出表率。我还极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如预习时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给词语下注解,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引发争议,让大家引经据典;第二课堂开展成语接龙,作家作品知识竞赛等,使学生深深感到用工具书快捷、有益、作用大,产生兴趣,养成习惯。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给学生讲,这个习惯使徐特立先生学富五年,又使毛泽东才华盖世。学生惊奇之际,我讲解圈、划、注、批、写的基本概念,继而在预习时让学生圈词划句,下注解,课堂上下眉批尾批,课后做读书笔记,学生尝到了自学的甜头,也养成了终生受益的习惯。
四、重视"表演",提高学生智能素质
课堂表演一方面可以把课文内容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再现生活、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力、观察力等智能素质得以充分展示;在这个情境中,从课文语言到表演形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表演形象到课文语言,实现也语言的内化,这个循环使学生观察力、口头表达力均得到了锻炼,因此也促进也作文素质的提高。
课堂上12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弹"月光曲"的贝多芬,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忐忑不安"的桑娜,历史故事《草船借箭》和《将相和》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激起了同学们多少丰富的想象,引发了多少同情的泪水和愉快的笑声啊!
另一方面,课堂表演可以再现生活的真实场景,为学生提供观察的客体,往往因为情境的真切、富有美感而使学生获得写作素材。
例如在写《我做过的一件家务事》这篇作文课上,我事先准备了一套锅碗盆等餐具,课堂上我让学生模拟在家洗碗的场面,引导学生看动作神情,听各种声响,想心理活动,说具体细节,就这样边演边看,边看边说,学生被愉快的心情支配着,消除也写作的畏难情绪,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调动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于是以"洗碗""做饭"、"刷鞋"、"拖地"为题材的佳作纷纷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