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音乐之旅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这个自称“山岭上的人们”或“驯鹿的人”的民族为“室韦”人后裔,17世纪中叶以前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以北、贝加尔湖以东的广阔土地上,过着游猎的生活,后因沙俄进犯南迁至兴安岭一带,直到1950年代仍以狩猎、采集为生。这种长期与世隔绝的山林狩猎生活,在鄂伦春的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鄂伦春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其中以歌唱类体裁最发达,乐器主要有“朋努化”(口弦)、文图文(手鼓)和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乐器的鹿哨、狍哨等,尚未形成独立的器乐形式和乐曲。“赞达仁”是鄂伦春人对山歌和小调类歌曲的统称,内容非常广泛,有猎歌、爱情歌、酒歌、婚礼歌、摇篮曲等,但数量最多的是狩猎或与狩猎生活有关的歌曲,甚至有的酒歌和摇篮曲中也有与此相关的内容。比如有一首酒歌曾这样唱道:“朋友,朋友,请喝这杯水酒,此后咱们相好到头。白天一同去打猎,做个勇敢的猎手;夜晚欢聚在一起,喝杯丰收的酒……”,生动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传统经济生活方式。“赞达仁”有两种类型,一种仅用衬词演唱,曲调高亢奔放、悠扬婉转且略带颤音,节拍较自由,唱时可随意发挥,风格近似于山歌;一种类似小调,曲调比较平和,节奏较规整,腔词相对统一,唱词中常用许多如“那依呀”、“希那那”等衬词。流传较广的曲目有《美丽勤劳的乌娜吉》《婚礼歌》等。
此外,鄂伦春族民间还有一种被称作“摩苏昆”的长篇叙事歌,以演唱英雄传说故事和歌者自己苦难身世为主,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说唱性,因此也有人将它归于说唱音乐一类。“摩苏昆”的曲调有通用调和专用调之分,很少与其它类民歌混用,音乐可随故事情节和唱词伸长或缩减,时有夹述夹议的对白,唱词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著名的长篇史诗有《英雄格帕欠》、《波尔卡内莫日根》等。据说“摩苏昆”的产生与鄂伦春族的萨满信仰有密切联系,许多萨满不仅是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也是演唱“摩苏昆”的能手。
鄂伦春人民逢歌必舞、凡舞必唱,民间歌舞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模仿动物飞禽动作的“黑熊舞”、“树鸡舞”等,有表现狩猎的“依哈仁舞”,有娱乐性较强的转圈舞和节日集会时跳的“吕日格仁”等,其中尤以“吕日格仁”最为普遍。配合舞蹈的“吕日格仁”歌曲情绪活跃,曲调欢快,结构短小方整,节奏节拍规整,常用曲调有《额呼兰德呼兰》等。通常领者所唱的曲调旋律性较强,且可以在传统歌词的基础上即兴咏唱,众人多用节奏型的“介本介呼”衬词应和,舞蹈进入高潮时仅用“这黑这”、“达很达”等节奏、力度较强的呼号声相伴,气氛异常热烈。
与许多信奉萨满的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相似,鄂伦春族的宗教音乐也以萨满音乐为主,它们主要是指萨满巫师在各种仪式中使用的各种歌调,通常由萨满边击“文图文”(即手鼓)、边舞、边唱,音乐兼有说唱、舞蹈和叙事的特点,节奏变化丰富、衬词特殊,旋律装饰音较多,夸张和富于表情的音调令其带上了神秘诡异的色彩。
鄂伦春族传统音乐具有东亚乐系的一般特征,所用调式以五声性的羽、宫调式居多,其次是徵、商调式,旋律以连续四、五度大跳音程进行为典型乐汇,民歌结构以两句体或四句体的乐段最常见,节奏节拍形式多样,但较少见纯散板的歌曲。鄂伦春族民歌的传统唱法中,往往只把装饰音用于开头和结尾,长音的演唱比较平直,无颤音或波音,整体音乐风格显得质朴无华。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这个自称“山岭上的人们”或“驯鹿的人”的民族为“室韦”人后裔,17世纪中叶以前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以北、贝加尔湖以东的广阔土地上,过着游猎的生活,后因沙俄进犯南迁至兴安岭一带,直到1950年代仍以狩猎、采集为生。这种长期与世隔绝的山林狩猎生活,在鄂伦春的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鄂伦春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其中以歌唱类体裁最发达,乐器主要有“朋努化”(口弦)、文图文(手鼓)和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乐器的鹿哨、狍哨等,尚未形成独立的器乐形式和乐曲。“赞达仁”是鄂伦春人对山歌和小调类歌曲的统称,内容非常广泛,有猎歌、爱情歌、酒歌、婚礼歌、摇篮曲等,但数量最多的是狩猎或与狩猎生活有关的歌曲,甚至有的酒歌和摇篮曲中也有与此相关的内容。比如有一首酒歌曾这样唱道:“朋友,朋友,请喝这杯水酒,此后咱们相好到头。白天一同去打猎,做个勇敢的猎手;夜晚欢聚在一起,喝杯丰收的酒……”,生动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传统经济生活方式。“赞达仁”有两种类型,一种仅用衬词演唱,曲调高亢奔放、悠扬婉转且略带颤音,节拍较自由,唱时可随意发挥,风格近似于山歌;一种类似小调,曲调比较平和,节奏较规整,腔词相对统一,唱词中常用许多如“那依呀”、“希那那”等衬词。流传较广的曲目有《美丽勤劳的乌娜吉》《婚礼歌》等。
此外,鄂伦春族民间还有一种被称作“摩苏昆”的长篇叙事歌,以演唱英雄传说故事和歌者自己苦难身世为主,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说唱性,因此也有人将它归于说唱音乐一类。“摩苏昆”的曲调有通用调和专用调之分,很少与其它类民歌混用,音乐可随故事情节和唱词伸长或缩减,时有夹述夹议的对白,唱词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著名的长篇史诗有《英雄格帕欠》、《波尔卡内莫日根》等。据说“摩苏昆”的产生与鄂伦春族的萨满信仰有密切联系,许多萨满不仅是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也是演唱“摩苏昆”的能手。
鄂伦春人民逢歌必舞、凡舞必唱,民间歌舞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模仿动物飞禽动作的“黑熊舞”、“树鸡舞”等,有表现狩猎的“依哈仁舞”,有娱乐性较强的转圈舞和节日集会时跳的“吕日格仁”等,其中尤以“吕日格仁”最为普遍。配合舞蹈的“吕日格仁”歌曲情绪活跃,曲调欢快,结构短小方整,节奏节拍规整,常用曲调有《额呼兰德呼兰》等。通常领者所唱的曲调旋律性较强,且可以在传统歌词的基础上即兴咏唱,众人多用节奏型的“介本介呼”衬词应和,舞蹈进入高潮时仅用“这黑这”、“达很达”等节奏、力度较强的呼号声相伴,气氛异常热烈。
与许多信奉萨满的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相似,鄂伦春族的宗教音乐也以萨满音乐为主,它们主要是指萨满巫师在各种仪式中使用的各种歌调,通常由萨满边击“文图文”(即手鼓)、边舞、边唱,音乐兼有说唱、舞蹈和叙事的特点,节奏变化丰富、衬词特殊,旋律装饰音较多,夸张和富于表情的音调令其带上了神秘诡异的色彩。
鄂伦春族传统音乐具有东亚乐系的一般特征,所用调式以五声性的羽、宫调式居多,其次是徵、商调式,旋律以连续四、五度大跳音程进行为典型乐汇,民歌结构以两句体或四句体的乐段最常见,节奏节拍形式多样,但较少见纯散板的歌曲。鄂伦春族民歌的传统唱法中,往往只把装饰音用于开头和结尾,长音的演唱比较平直,无颤音或波音,整体音乐风格显得质朴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