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发展四十年:回顾与前瞻

来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ua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在政府主导下,经由从小变大、从弱变强、从点到面的发展过程,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成型,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一张名片。在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底线思维,社会救助体系已呈现出了多层次、跨部门、强基层的特征。目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正在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主体,使用复合式的救助手段。未来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发展趋势为:基于"弱有所扶"新目标,促进社会救助体系的转型;导入积极社会救助理念,建立以激活为导向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加快社会救助法制化进程,全面促进社会救助体系的定型。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党建研究形成了三个不同学科定位:作为一项工作的党的建设、作为一门学科的党的建设、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的党的建设,以及两个基本框架:党群关系、党-国家-社会。今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新兴权利及诉求与日俱增,实现公民新兴权利保障的法治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立法应当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方略一个标志性的核心理念,不仅揭示了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根本性的历史课题,而且全面拓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
针对近30年来东江大规模人工采砂导致的河床下切现象,对最新水文、地形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重点阐明近期东江河床变化和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变化,构建东江中下游整体数
以新修订的《水法》为标志,一系列适应珠江流域的规范性文件先后实施,为流域依法行政、依法治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法治化成为破解"天花板效应"的必要条件。审批制度改革的法治化是一个包含了立法、法律实施、程序设计和责任机制的系统工程。立法和必要
我国学术界有些学者,把历史唯物主义区分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有两种区分方法:一种是把揭示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历史发展理论称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把揭
村民自治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相当程度的成就,但由于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难以化解的问题与矛盾而逐步陷入困境中,其主要体现为民主与治理未能有效连接。为克服民主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