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横刀立马?”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zhiw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赞彭德怀的六言诗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收录在《毛泽东诗词集》中、在军中久已流传的版本,一个是1962年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凭记忆写出的版本。这首六言诗的两个版本大体相同,但在字词使用上有很大差异,有一句完全不一致,总共24字竟有9字不同,如果加上位置的改动可说有11字不同。诗学界对此少有人细究,其实很有细究的必要。
  
  《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的流传版本
  
  《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是个在军中流传久远、影响广大的版本,其诗云: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诗词集的编者在注释中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时说:“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宁夏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跟了上来,毛泽东和彭德怀拟写了一份电报,主张给马家骑兵一个打击,以防把敌人带进根据地,电文有‘山高路远沟深’句。击败追敌骑兵后,毛泽东写了这首诗,首句即用电文句,但改‘沟深’为‘坑深’。据《彭德怀自述》一书第二○六至二○七页说,彭收到这首诗后,把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 同时,编者又交代:“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四七年八月一日《战友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从注释可见,该诗入编源于1947年发表的流传本。
  但为何毛泽东1935年10月在战场上写下的赞美彭德怀的诗在1947年被公之于世呢?可以提供的背景是,彭德怀率两万余西北野战军在陕北与胡宗南20余万大军周旋,于1947年5月歼敌一个旅取得“蟠龙大捷”,同年8月又歼敌36师主力取得“沙家店大捷”,使西北战场形势逆转,解放军从此占有主动。捷报四传,《战友报》(1947年8月1日)以《毛主席的诗》为题首次公开发表毛泽东赞美彭德怀的六言诗。不过,报社在编辑时并未向毛泽东索取原稿或经毛本人校阅,只是在按语中说:“这里搜集到毛主席在长征中所作的两首诗词”(另一首是《清平乐・六盘山》)。《战友报》在编辑时却将史实弄错了,误以为该诗是毛泽东创作于红军突破腊子口战斗之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年庆祝八一建军节之际,《解放军报》沿用《战友报》刊登的原诗原注,将之再次发表。1957年,《东海》文艺月刊亦准备刊登这首诗,该刊编辑部于2月6日致信毛泽东请求校阅诗稿,信中仍沿用《战友报》的误注,把该诗说成是红军取得攻打腊子口战斗胜利后毛泽东在发给彭德怀的作战电报中的诗句。百忙之中的毛泽东,则在1957年2月15日的回信中简单地解释说:“编辑部同志们:记不起了,似乎不像。拉(腊)子口是林彪同志指挥打的,我亦在前线,不会用这种方法打电报的。那几句不宜发表。”
  毛泽东的记忆显然是正确的,因而他不赞成《东海》发表是理所当然的。不仅如此,他经手编辑、文物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也未将该诗收入其中,并且1963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也没有将该诗收入其中。当然,这也许与该诗的艺术品位有关,毛泽东当时只收集、整理、修改他认为是上乘之作的诗词。但后来1976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同样没有收入该诗。
  这首诗正式收编入《毛泽东诗词选》是在1986年。该选集由长期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主持编辑,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编辑人员根据多方可靠史料,证实毛泽东创作这首六言军旅诗的基本情节确凿无误后,便首次将之收入其中,并增加题目为“给彭德怀同志”。该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自此,这首流传数十年的诗作正式入集。
  
  《彭德怀自述》中回忆的版本
  
  《彭德怀自述》中回忆的版本,同《毛泽东诗词选》及后来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的版本有很大的不同:
  
  山高路险沟深,骑兵任你纵横。
  谁敢横枪勒马?惟我彭大将军!
  
  这一版本,最初出现在彭德怀1959年在庐山会议遭撤职后,1962年6月16日给毛泽东的一封八万言的长信中。这封信后来以《彭德怀自述》为书名于1981年出版。自述中,彭德怀忆及毛泽东在长征结束之际写给自己的这首诗,并借以说明自己与毛泽东是相互信赖的。彭德怀写道:“有人说:‘在1935年党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以后,彭德怀在大部分时期仍然反对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并且在党内、军队内进行分裂活动。’这些莫须有的罪名,究竟有什么事实作根据呢?是完全没有事实作根据的。相反,在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击败追敌骑兵后,承毛泽东同志给以夸奖:‘山高路险沟深,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枪勒马?惟我彭大将军!’(标点是我加的)我把最后一句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将原诗退还毛主席了。从这诗中也可以看出,不仅没有什么隔阂,还表现了相互信赖。”
  出于对彭德怀回忆的尊重,王焰为组长的《彭德怀传》编写组在《彭德怀传》中引述这首诗时,采用的是彭凭记忆写出的版本。该传对毛泽东当时诗赠彭德怀的背景作了介绍:彭德怀从二、三纵队驻地到吴起镇与毛泽东商议红军行动方针时,忽得报,一路尾随红军之马鸿宾、马鸿逵和东北军的骑兵部队又来进犯。毛泽东说:“我们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这句话成为红军的口号。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红军指战员奋起迎战,10月21日在吴起镇西南山上,将马鸿宾的三十五师骑兵团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落马溃逃。这时,东北军白凤翔部来犯,其骑兵先头团又被红军打垮,掉头逃命。另外三个团也同时被击溃。红军经过此次战斗,结束了敌人的追剿。“就在这时,毛泽东诗赠彭德怀,赞扬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作战精神:山高路险沟深,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枪勒马?惟我彭大将军!”《彭德怀传》的脚注还特地说明:“现无原稿核对。本书采用的是《彭德怀自述》中的写法。”
  
  彭德怀忆写的版本更符合1935年实况
  
  彭德怀凭记忆写出的版本,优越之处在于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毛泽东把陕北的地形地貌恰当地描绘出来了,把红军伏击歼敌骑兵大获全胜的意境展现出来了,把彭德怀的英勇形象刻画出来了。
  “山高路险沟深”,此句确实是当地地貌的真实写照。长征战士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曾描写红军过六盘山后在白杨城出发的情景:“一出城就要过沟,队伍集结在东门外,等待下沟……队伍继续下沟,一直下到三四十丈的沟底,才又上行二三里路,离开了沟。”“过完了这道沟,又上了山,接着又过了三道深沟,直到半夜才到达杨家园子,已经走了百多里路。我们夜行军的经验是丰富的,但是黑夜过深沟的经验以前还没有过。沟越深,越阴暗,看不清道路,而路又很窄,稍不注意,就很危险。”确实,由于水土流失,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吴起镇一带多是高山深沟险壑。只是红军在越过陕甘宁三省交界的老爷山后往东走时,地势逐渐低落。正所谓“山高路险沟深”,而不是“山高路远坑深”。严格说来,说“坑深”是误传中的低级错误,因为陕北地貌与“坑”不沾边。
  “骑兵任你纵横”,看你们这些骑兵还能横行几时。“纵横”,强横无忌、奔行无阻之意,是写敌骑气焰嚣张。该句体现了毛泽东及其率领的红军将士志在歼敌、胜利在握的从容镇定和对骄横之敌的藐视。该句也是现实的写照。如果将“骑兵任你纵横”换成“大军纵横驰奔”,其意境就与史实不合,因为后句可理解为红军一路纵横无阻,但此时红军已从江西出发的八万大军变成七千余人的弱旅了,尽管它胜利到达了陕北根据地。
  “谁敢横枪勒马?惟我彭大将军!”这是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颇有些他曾熟读的《三国演义》中张飞收缰勒马、横枪喝断长坂桥退敌之意境。“横枪勒马”当然只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因彭德怀指挥作战时并未骑在马上,而是隐藏在壕沟里。“谁敢横枪勒马?惟我彭大将军”确实刻画了一个挺身拒敌、勇猛无比的彭大将军形象。若将“谁敢横枪勒马?”换成“谁敢横刀立马?”则是正面接战的雄壮场面,而不是掉头杀退追兵的英勇形象。
  
  是否存在毛泽东1947年的重书版本?
  
  1979年,黄克诚在《人民日报》撰文悼念彭德怀时,提到毛泽东1947年曾重新书写赞彭德怀的六言诗。他说:“毛主席对彭老总的出色指挥和辉煌战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沙家店战役胜利后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毛主席乘兴即席挥笔,为彭老总重新书写了他在长征路上热情赞扬彭老总的诗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然而,黄克诚所说毛泽东重书该诗并非他所亲见,因为1947年8月他远在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时,这篇悼念文章如果不是黄克诚亲自起草,代起草人就有可能将有关信息写到文章中去。假若毛泽东1947年重新书写赞彭的六言诗确有其事,彭德怀在回忆中肯定会忆及的。但他没有忆及。然而,毛泽东在1947年曾重书六言诗的说法得到了一些毛泽东诗词研究者的赞同。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魏艾民先生在《哪家报纸最先刊用“彭大将军”这首诗》一文中披露了这样一些信息:曾在解放报任过重要职务并任《彭德怀传》组长的王焰,在1990年曾对他说:“‘彭大将军’那首诗,出自毛泽东之手,有了更多的直接证据。后来,看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录,记述了1947年8月我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地区歼灭敌整编36师后,毛泽东再录此诗的经过。”当谈到《彭德怀自述》和《毛泽东诗词选》记载此诗文字何以有出入时,王焰的分析是,“彭总写自述时,同外界完全隔绝,全凭自己记忆,文字上有差别完全可以理解”。1947年《战友报》发表的此诗全文,是“毛泽东从整个革命战争的长期性着眼”,“路远坑深”“使这首诗具有更深刻的意境”,“彭总回忆第二句和第三句‘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枪勒马’,看来他的回忆是不准确的”。
  但是,这里存在两个矛盾:第一,如果毛泽东是在1947年8月19日“沙家店大捷”后重书此诗,那么刊于1947年8月1日《战友报》的诗就不是来源于毛泽东重书的这首,而确实是从流传中搜集到的“在长征中所作的”诗。第二,当年毛泽东身边的卫士李银桥在回忆录中忆及1947年沙家店大捷后,毛泽东并非重书六言诗,只是书写两句:“毛泽东很是兴奋,挥毫给彭德怀写了12个大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但书写地点不是在“军事会议”上,而是在梁家岔住地。凑巧的是,毛泽东书写的这12个字与伍修权回忆1935年的情况相同:“毛主席曾经写了一首词,赞扬彭德怀同志道:‘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所以,毛泽东1947年是否重书六言诗尚无确证,并且正是负责编写《彭德怀传》的王焰,将《彭德怀自述》中回忆的诗完整写入传记中,而没有采用“毛泽东从整个革命战争的长期性着眼”的诗的版本。
  此外,收录在《毛泽东诗词集》中的版本,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不经意地改变了,以致说法前后矛盾。比如,说1935年10月毛泽东和彭德怀拟写的一份电报中有‘山高路远沟深’句,但这类电报并未在《毛泽东军事文集》中见到。在1935年10月6日、13日和16日的电报中,毛泽东分别电告彭德怀如何备战、争取在吴起镇金汤镇集结休息等情况。在17日的电报中,毛泽东告知彭德怀拟在铁边城以东地区消灭追敌。在19日的电报中,毛泽东提出“明日请彭来吴起镇商行动方针”。彭德怀20日赶到吴起镇后,21日即指挥退敌作战。而毛泽东此时与彭德怀在一起,相互间用不着再打电报。据伍修权回忆,毛泽东“本来在安全地点,由于非常关心作战情况,下午四五点钟,带了警卫员和通讯班到指挥地。我们陪着毛主席直到阵地,他不断用望远镜观察情况,又用心倾听枪声的方向”,最后“才比较放心地回到宿营地”。
  由上可以推断,1947年《战友报》首次发表的传抄本可能就与彭德怀的回忆本同源,它并未由毛泽东重新书写过。如果作一比较,彭德怀忆写的诗可信度和艺术性更高,况且彭德怀是当事人,也是最后一句诗的修改人,采信彭德怀忆写的版本更可靠些。顺便说,从“惟我彭大将军”句中的“惟”字看,它是毛泽东的习惯用词,如少年时《五律・咏指甲花》中有“惟婢傲火天”;《四言・祭母》中有“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沁园春・雪》中有“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等句,它们用的都非“唯”字。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彭德怀回忆写出的版本更接近毛泽东原作的真实。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其他文献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波茨坦举行。同时,作为会议的副产品,中、美、英三国于7月26日联合签署发表《波茨坦宣言》,向日本发出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抗战中的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因成为美国的盟友而一度被视为“大国”,但却先后缺席了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正是在中国缺席和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三个大国决定了与中国主权相关的事宜。    波茨坦:斯大林得到
期刊
孙志刚惨案已经过去两年,由此而引发出几位法学家联名上书建议取消收容制,得到采纳,被认为当政者从善如流的一项善举。2006年,由于钟南山院士遭抢,又引起如何对待城市无业游民以及收容制是否应该恢复之争。就所看到的有关这个问题的正反双方的意见,我总感到始终没有触及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滥刑杀人!  姑且不论收容制度的存与废的问题,最关键的事实是孙志刚是被无端活活打死的。即使是已经判刑的监狱罪犯,生命也应受到
期刊
从刘少奇对秘书的三个要求说起    □ 林剑虹(广东·汕尾)  偶然看到刘少奇秘书吴振英、刘振德的一篇回忆文章,其中谈到刘少奇对刚来上任的秘书刘振德提出的三条工作要求,读后感慨颇多。原文不长,权且录下,与诸君共勉:  少奇同志说:“到我这里工作,第一是要如实地向我反映情况,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凡是要经过我办的、要请示我的事情,你们不要自作主张;对外要如实地传达我的意见、我的话;不要以我的名义干其
期刊
乍暖还寒时的莫斯科    2006年五六月间,笔者有幸参加了俄罗斯短期考察活动。5月28日莫斯科时间晚上10时左右,飞机降落在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我们一行多为第一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来到普希金的故乡,亲身感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心头涌起微微的激动。有人说,五六十岁以上的中国知识分子有一种“俄罗斯情结”,因为这些人青年时代往往学过俄语,读过旧俄和苏联的作品、唱过它的歌曲,还被灌输过“学习苏联
期刊
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在中国大陆,富有家庭的管理资产额2005年比2004年增长18%,0.4%(约150万)的家庭占有了70%的财富。报告同时指出,在发达国家,一般情况下是5%的家庭占有50%—60%的财富,所以中国已经成为财富最为高度集中的国家之一。(《中国青年报》10月18日)  如果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数据准确,而我国政府部门或权威研究机构又拿不出有
期刊
近日,某省某市部分群众因听说计划改变行政区域,聚集火车站并拦堵铁路交通。由于领导层对此突发事件高度重视,官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处置,5小时内聚集群众疏散,铁路恢复通车运作。(新华网2007年3月21日电)  事件的发生固然令人不快,但该省领导层闻风而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直接指挥,疏导民众解决问题,这种敢于负责的精神令人欣慰。  堵路当然不值得提倡,因为会严重阻碍交通秩序,造成国家与公民不应有的损
期刊
大学经常被人批评,但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尽管这类批评的事实都存在,将大学作为靶子却是找错了对象。真正与大学有关,或者应该受到查处的,只是在这些过程中的腐败和犯罪行为,而这些事本身却都是政府的决策,或者是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    当今中国,看什么问题都不能离开中国这个大环境,看中国大学的现状也是如此。  大学不是世外桃源,大学内的人——从书记、校长到学生,从专业人员到工人——不能不食人间烟火,社会
期刊
按户型征收物业税,这样一个看似“劫富济贫”的善良意愿,由于未广泛征集民意,一旦实施,很可能既劫不到“富”,又济不了“贫”,倒是处于贫富中间的中产阶级,极有可能成为“容易受伤的人”。    2007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预算报告中,对调控房地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国家相关部门将研究开征物业税的实施方案”倍受瞩目。“物业税”呼之欲出,据说将受其影响的房地产商已未雨绸缪,想要赶在新一轮“圈地
期刊
有的人爱中国,有的人恨中国,我尊敬中国。  ——史华慈  本杰明?I?史华慈(1916~1999)诞生于美国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掌握12种语言,曾师从费正清先生,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在美国,他最早展开对中共发展史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并将中国作为思考人类问题的坐标。他对中国问题研究的成就举世瞩目,影响直逼“中国学之父费正清”。 1999年11月14日,被学人称为“人类良知”的史华慈因病与世长辞。    
期刊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跃进”,已经持续8年,高等教育的危机正是这次教育“大跃进”造成的。这些年培养的几千万大学毕业生和几百万研究生,与过去相比质量大大下降了,他们当中不少人又将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造成人才在低层次上的恶性循环,这是很多人不易察觉的危机。    刘道玉1933年11月生于湖北枣阳。1977年出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积极推动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倡导者和开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