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时,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窑场与以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窑场,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而到了五代时期,南方窑场也开始学习白瓷技术。但南方瓷土含铁量高,很难烧造出纯白的瓷器,便产生了白中微青的“青白瓷”。其中,安徽繁昌窑就是最早创烧青白瓷的窑场。繁昌县古属宣州,繁昌窑青白瓷有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宣州雪白瓷”。
“宣白”在繁昌
“中泠新水泼冰丝,泻向宣州雪白瓷。念尔欲浇诗思苦,千山绿竹晓衙时。”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的一首诗,提到了“宣州雪白瓷”,这也是已知文献中所见最早关于宣州瓷的记载。
清代嘉庆年间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援引了王世贞的这句诗文,并说:“宣州窑,元明烧造,出宣州。土埴,质颇薄,色白。”意思是说宣州窑瓷器为元明时期烧造,胎土细腻,胎质非常轻薄,胎色白。
民国时期的陶瓷著录大多沿用《景德镇陶录》的说法,如邵蛰民《古今瓷器源流考》中说:“宣州窑,元明烧造,土埴细,质薄,色白……元始烧造之窑尚有宣州、临州、南丰三处,其制器亦皆类定。”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认为:“宣州窑,创造于元,至明末坠,土埴质颇薄,色白,盖亦仿宋定器也。”
不过,也有人认为宣州窑并非烧造于元明时期,而应上溯到更早的五代十国时期。民国时人黄矞在《瓷史》中说:“宣州窑当烧于南唐有国时,盖宣州五代中为南唐所有,入宋改为宁国府,元明因之,遂无复宣州之号。是宣州瓷器为南唐所烧造,以为供奉之物者。南唐后主尤好珍玩,则其供奉之瓷品必极精良,明王世贞诗云:‘泻向宣州雪白瓷’,谓之雪白。”
《景德镇陶录》在介绍宣州窑之后,又提到了另外两个始烧于元代的临川窑和南丰窑,产品也与宣州窑一样:色白,类似于宋代定窑。然而,1959年至1960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鉴定专家陈柏泉对窑址调查发现,江西省临川县白浒渡的临川窑窑址上的器物年代主要为唐宋时期遗物,江西省南丰县白舍街的南丰窑窑址上散布的遗物多属宋代遗存,故两窑的极盛时代应为宋代(参见《江西临川南丰窑址调查》)。这说明清代陶瓷著录对一些窑口的年代认定并不准确。
值得注意的是,王世贞那首诗中有一处注释,称“冰丝”是宋代第一茶名,可知此诗虽为明代人所写,但所述是宋代典故。同时,从目前考古调查与发掘情况看,古宣州范围内并未发现元明时期烧造白瓷的窑址,只有繁昌县发现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大型专烧青白瓷的窑址,定名为“ 繁昌窑”。该窑烧造的一些青白瓷产品胎体洁白细腻,制造精良,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繁昌窑青白瓷很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宣州雪白瓷”。
曾现夜宴图
晚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期,瓷器从原先注重实用性逐渐转变为兼具实用与审美價值,因此制造更为精良,高质量瓷器产品大量涌现。创烧于五代、延续至北宋的繁昌窑,以高档青白釉瓷器运销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酒具、茶具、香具等,它们造型新颖、精雅别致。
繁昌窑青白釉注子注碗(图1),全器由注碗、注子(即执壶)和器盖三部分组成,注子(带盖)通高21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7.6厘米,注碗高10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0厘米。注子直颈小口,溜肩、鼓腹、圈足,前置上扬的细流,后置高卷的曲柄;盖套扣于注子口上,盖中部折肩内收,顶部为宝珠钮;温碗深腹、圈足,碗作十瓣花口式,制作考究。全器通体施青白釉,釉面滋润、匀净。这件注子注碗,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已达到较高水准。2013年至2014年,繁昌窑窑址五代地层中发掘出土多件十曲花口式注碗标本,可见这类十曲花口注碗为繁昌窑典型产品之一。注子注碗又称“注子温碗”,由唐代注子发展而来,五代以后人们常将注子与注碗配合使用,注子盛酒,置于盛有热水的注碗中以起到温酒的作用。
繁昌窑青白釉刻莲瓣纹托盏(图2),全器由盏和盏托两部分组成,通高8 .7厘米,盏高5.5厘米、口径10.6厘米,托高3.5厘米、托盘径16 .5厘米、足径6 . 2厘米。盏敞口、弧腹、圈足,盏腹外壁刻仰莲瓣纹;托盘平沿,口沿等分为五段如意云头形,呈菱花口造型,折腹、圈足,托盘中心为略微高起的托台,托台柱外壁饰覆莲瓣纹一周,与盏外壁的仰莲瓣纹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盏与托均施青白釉,釉色略泛青灰。这件青白瓷托盏不仅釉色纯正、造型规整,而且运用了精致细腻的刻花工艺。这类盏刻仰莲瓣纹、托刻覆莲瓣纹的风格,见于1956年苏州虎丘塔地宫出土的五代越窑秘色瓷莲瓣纹碗与托具。又据唐代李匡乂《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始建中(780年至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一般认为,这类托盏即文献中记载的“茶托子”,属于茶具。也有学者认为它们是饮酒用具,称作“台盏”“劝杯”,五代时期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就绘有注子注碗与托盏放置在一起的场景。
一窑出百色
繁昌窑青白釉深腹碗(图3),高9.2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8.5厘米。尖唇,口微敞,深腹,腹壁较直,大平底,圈足。器型相当规整,碗外壁下部有几道旋痕。碗内外通体施青白釉,外壁施釉到底,釉面匀净,无开片现象。釉色白中闪青黄,色泽光润。圈足内不施釉,显细腻的胎骨。此碗深腹、腹壁较直、大平底等特点具有五代时期风格特征。
繁昌窑青白釉镂空炉(图4),高17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4厘米。这件瓷炉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可拆合。上部为内外两层嵌套结构的炉腹,外层呈圆筒状。其口沿饰一周乳钉纹,筒壁镂空六个蝶形窗口,炉腹中部外折,并饰一周锯齿纹,炉腹下部内收呈漏斗状,外壁划刻斜条纹。瓷炉下部为莲花形炉座,炉座外壁上层饰六瓣仰开的莲花,中间以一道弦纹分隔,下层划刻九片蕉叶纹。整件器物制作规整,通体施青白釉。作为香具的繁昌窑青白釉炉或香熏,主要烧造于北宋时期,2016年繁昌县当地文物工作者曾在繁昌窑窑址上采集到刻有“天香吉所,廊殿连台”铭文款的瓷炉残片(图5),明确表明其为焚香用具的用途,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珍贵标本。
繁昌窑青白釉如意钮盖盒(图6),通高9.8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6.3厘米。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微泛青,匀净莹润,玻璃质感较强,釉面有细密的开片,底部不施釉,胎体细腻。繁昌窑青白釉钵(图7),高10.7厘米、口径17.4厘米、底径7.9厘米。器身内外均施青白釉,釉面匀净莹润,玻璃质感很强,局部有醒目的开片纹,底部不施釉,显细腻洁白的胎体。
包括繁昌窑在内的南方窑场,窑炉采用依山而建的长达数十米的龙窑,因窑炉内不同位置的火候不同,烧出的瓷器釉色也会千差万别,即所谓的“一窑出百色”。繁昌窑青白瓷中胎质细腻轻薄、釉色匀净莹润、玻化程度高的精品,或许就是王世贞诗中所说的“宣州雪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