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少甚至无法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这也就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阅读 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的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少甚至无法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这也就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对于怎么搞好课堂阅读教学,我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兴趣的激发,必须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
课内的阅读兴趣激发,主要靠教师的引导,由教师借助于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通过语言或者图片文字等去调动学生的感官,从其生活体验入手,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以此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课外的阅读,则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辅以合理的阅读任务来让学生感知文章的吸引力,逐渐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要用适当的方法启发引导而不是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还可以给予学生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表达阅读效果的自由,坚持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观点的表达等多样化,允许学生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改变语文统一答案的弊端。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外国先进文学教育成果之后提出来的,给我们深刻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部规律,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充分的现实指导意义。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防止学生出现阅读依赖性。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总是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如果教师已经设定了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归纳思想、段意、含义。学生们顺着教师搓的这根线往前走,而缺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机械呆板的按步就搬地分析课文。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
其次、学生应该具备灵活的阅读方法。学生的眼界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学生应该做到:一方面基本上理解课堂的内容,但是也不是拼着命去学习那些死知识;二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了他们的眼界,积累了他们的语文知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很多教师和学生只注重了课堂上的所谓精练,却忽略了适当的课外阅读,读死书,不善读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平时也很重视阅读教学常规的建立,如规定每个学期开学前学生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固定的作业。魏老师对他的每一届学生都制定了语文教学常规,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所以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终身受益。
三、形成正确的情感体验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具备鲜明的辨别力。”在现今的教育理念中,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定位应该转变为情感态度、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已经被提升到一个极其重要的高度。而人的情感是遵循着情绪→情感→情操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轨迹发展,情感态度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而青少年正处在一个人格心理的可塑期,教师更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在认知的深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 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首先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朱自清的《背景》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性格不一样,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肯定不一样,阅读中的语言品味就要调动生活经验,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阅读教学要能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
四、培养学生拓展阅读能力
自古以来,教育家们就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对课内阅读会起到强化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的自由性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指导。
1、引导学生掌握拓展阅读的方法。学生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充分地读,用心地读,带着感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要领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因为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应用。最后,要注重积累一些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或章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出自名家,千锤百炼,文质兼美。让学生把它们记下来,通过多读多记,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储存库。同时领悟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绝妙之处和恰如其分的表达方法,这必将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使之终身受益。
2、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要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3、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其形式大致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片等;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卡片、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水平,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如集体指导,个别性指导,指导写读书笔记等。
总之,教师应具备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将学生心理结合起来的心理调控能力,紧紧围绕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潜心探究,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应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培养语文素养,遵循阅读教学规律,使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相辅相成。并从学生实际心理状态出发,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阅读能力这一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阅读 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的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少甚至无法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这也就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对于怎么搞好课堂阅读教学,我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兴趣的激发,必须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
课内的阅读兴趣激发,主要靠教师的引导,由教师借助于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通过语言或者图片文字等去调动学生的感官,从其生活体验入手,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以此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课外的阅读,则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辅以合理的阅读任务来让学生感知文章的吸引力,逐渐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要用适当的方法启发引导而不是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还可以给予学生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表达阅读效果的自由,坚持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观点的表达等多样化,允许学生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改变语文统一答案的弊端。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外国先进文学教育成果之后提出来的,给我们深刻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部规律,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充分的现实指导意义。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防止学生出现阅读依赖性。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总是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如果教师已经设定了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归纳思想、段意、含义。学生们顺着教师搓的这根线往前走,而缺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机械呆板的按步就搬地分析课文。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
其次、学生应该具备灵活的阅读方法。学生的眼界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学生应该做到:一方面基本上理解课堂的内容,但是也不是拼着命去学习那些死知识;二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了他们的眼界,积累了他们的语文知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很多教师和学生只注重了课堂上的所谓精练,却忽略了适当的课外阅读,读死书,不善读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平时也很重视阅读教学常规的建立,如规定每个学期开学前学生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固定的作业。魏老师对他的每一届学生都制定了语文教学常规,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所以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终身受益。
三、形成正确的情感体验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具备鲜明的辨别力。”在现今的教育理念中,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定位应该转变为情感态度、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已经被提升到一个极其重要的高度。而人的情感是遵循着情绪→情感→情操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轨迹发展,情感态度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而青少年正处在一个人格心理的可塑期,教师更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在认知的深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 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首先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朱自清的《背景》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性格不一样,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肯定不一样,阅读中的语言品味就要调动生活经验,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阅读教学要能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
四、培养学生拓展阅读能力
自古以来,教育家们就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对课内阅读会起到强化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的自由性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指导。
1、引导学生掌握拓展阅读的方法。学生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充分地读,用心地读,带着感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要领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因为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应用。最后,要注重积累一些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或章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出自名家,千锤百炼,文质兼美。让学生把它们记下来,通过多读多记,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储存库。同时领悟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绝妙之处和恰如其分的表达方法,这必将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使之终身受益。
2、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要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3、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其形式大致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片等;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卡片、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水平,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如集体指导,个别性指导,指导写读书笔记等。
总之,教师应具备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将学生心理结合起来的心理调控能力,紧紧围绕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潜心探究,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应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培养语文素养,遵循阅读教学规律,使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相辅相成。并从学生实际心理状态出发,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阅读能力这一目标。